讨小海往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18
颗粒名称: 讨小海往事
分类号: S97
页数: 6
页码: 295-300
摘要: 围垦梅田塘之前全村大人小孩均有讨小海的经历。手垫一块橡皮拔起一串串长满海蛎的竹竿,型铁条敲下海蛎,剩下没断掉的竹竿再插到滩涂上,滩涂上的沙螺也在太阳底下爬得密密麻麻,七、八岁的小孩跟着妇女也可以拣回一小篮子,螺可以放盘里一边聊天一边吸着肉吃,或者软土海滩的浅水洼里掐烂搓洗。即从淤泥中成群结队爬来,煮爬爬螺的方法有讲究,用竹签将螺肉从壳里挑出来,一盘白里透黄的螺肉炒新鲜的韭菜,霉螺(泥螺)爬过山,捡霉螺要用桶”用手挖开1米多深的斜面(它的洞都是斜向的),见到洞中的水和大量的土渣(螃蟹的排泄物)。
关键词: 宁德市 讨小海 概述

内容

梅田村从塘田到王厝,全线临海,围垦梅田塘之前全村大人小孩均有讨小海的经历。笔者根据自己经历略作记述。
  正月开始,人们就下海耙青苔用来当养猪的饲料,有种植竹蛎(海蛎)的人家,大冷天也去收蛎,用木橇载着箩筐,手垫一块橡皮拔起一串串长满海蛎的竹竿,横放在筐上,用“┓”型铁条敲下海蛎,剩下没断掉的竹竿再插到滩涂上,明年还可以再生。
  春暖花开,滩涂上的沙螺也在太阳底下爬得密密麻麻,七、八岁的小孩跟着妇女也可以拣回一小篮子,用铁锤敲掉尾部,洗净后与姜片煮汤,其味微苦,别有风味,且清凉解毒。螺可以放盘里一边聊天一边吸着肉吃,也可以抓在手中边玩边吸。
  爬爬螺也一样,大人、小孩都能拣,在日暖无风的日子,提个竹蓝,提一只小蟛蜞,在小港汊的流水中,或者软土海滩的浅水洼里掐烂搓洗。爬爬螺闻到腥味,即从淤泥中成群结队爬来,人们就可以随地俯拾,多的可以拾十几斤。煮爬爬螺的方法有讲究,既不能煮太熟,也不可不够火候,否则它的尾部就断在螺壳里,挑不出来,数量少了不说,其味道与营养价值也大打折扣。一般是煮得半熟,用竹签将螺肉从壳里挑出来,其肉上半部是白色,尾部是黄色。一盘白里透黄的螺肉炒新鲜的韭菜,色香味俱佳,是待客下酒的一道佳肴。
  民谚说:“三月二十三,霉螺(泥螺)爬过山。”传说,这一天,是霉螺集体拜妈祖,特别多。霉螺大部分停在浅水洼边,身上一层淡淡的泥渍,样子像广场上停放的小轿车(梅田人常常把小轿车称作“霉螺车”)。捡霉螺要用桶,因为它会吐一种粘液,会爬走,所以还必须加盖。回家后,用适量草木灰搅拌,闷杀,过半小时左右,洗去草木灰和粘液,加姜片热炒呈红色,香味诱人,也有用盐巴腌四五日后,蘸米酒或香醋,不论下饭下酒,都是招人喜欢的美味。
  立夏季节前后,滩涂上就有“麦鲟”(螃蟹)在港汊边的土坡出没,螃蟹洞很容易辨认,就像人微张开的嘴,用手挖开1米多深的斜面(它的洞都是斜向的),见到洞中的水和大量的土渣(螃蟹的排泄物),用手探试洞的走向,然后在洞的后方用脚猛踩,直到踩塌它的“后院”。这家伙就会高举两个蟹钳,张牙舞爪地跑出来向人示威。如果在软土地带,它的洞口就会积一洼清水,顺洞一直挖,不断地试探,要非常小心,因为它的钳总是向外的,等发现螃蟹,它的洞也差不多到底了,这时五指并拢,从洞顶部薄薄切下一片泥,盖住它的钳和眼睛,抄到后面,连泥带水一齐抠出来。螃蟹非常凶猛,不论经验多老到,难免有失手的时候,如不慎被夹住,唯有拔出受伤的手,用牙齿咬碎蟹钳,方可松动。煮熟后红红的螃蟹和鲜美的膏肉多么诱人呀!所以,人们即使被夹得血流满手,痛得嗷嗷叫,也还是不管不顾地一路捕捉下去。秋季,海边石头下面,港汊里,比较深的水坑中都有可能藏有螃蟹,而这时它们也长得比较大了。螃蟹每蜕一次壳就长大一次。“寒蟳去一丈,寒鳗你莫望”。到了深秋时节,天气渐冷,螃蟹长大了,也就不知去向了。
  农历四五月间,“白〓”长肥了,人们开始忙着捞白〓。退潮时,人在在“汐底”(大港的航道下面)齐胸深的水中用箩筐(后来用尼龙网)屏住呼吸没入水中将白〓连淤泥一起耙入箩中,再站起来用力筛动,淤泥即流走,剩下的就是干净的白〓了。煮熟后,用手将壳掐碎,放清水中旋转漂捞,壳渣自然沉淀在桶底,它比加工土〓轻松多了,白〓生长期极短,就小满、芒种两节气。到了“夏至”,雷雨一来,滩涂上的雨水随港汐冲入大港,水质变化,温度升高,白〓就全部死亡,被洪水冲走。白〓肉极为鲜美,堪称海中珍品,可惜因环境变化近年来已经绝迹。
  从夏至开始,妇女小孩都到大港边的泥滩上拣“水蛤”,“水蛤”壳白色,壳边缘有一红线,壳极薄,一碰即破,在海泥中长得密密麻麻,只要将脚前掌轻轻插进去一翘,就可以双手一齐拣七八个,一潮水(指潮水退潮与涨潮的间隔时段)就能捡到一竹篮。如果是大男人,则用木撬载箩筐去讨,一潮水能讨得三、四箩。但由于是连泥一起掏洗,水蛤大多破了壳,煮熟后放晒谷子用的竹席上晒干,用脚踩碎壳,簸去壳渣,剩下的就是“水蛤干”。食用时,用水浸泡后洗去壳渣,但无论怎么洗都有泥腥味。最好是煮后用手剥壳,即时洗涤,鲜肉可以热炒或煮汤。
  “三月虾蛄四月〓,五月弹涂当(诱捕)一籁(方言,音1ài渔篓)”,农历三月开始“当”弹涂鱼(又称跳跳鱼,简称弹涂)。工具是口径约2厘米、长约20厘米的小竹筒。退潮时,弹涂鱼会出洞寻食,这时用木橇将一捆小竹筒运往泥滩及港汊边,每见一个弹涂鱼洞就在邻近插进一根竹筒,取硬土片把弹涂鱼洞与竹筒口一起盖住,在竹筒口上戳一个假洞,圈个记号。涨潮时,弹涂鱼会返回自己的洞穴,往往会误入竹筒而成为猎物。这时沿橇迹去收取,有空筒,但有的一筒可收两三条弹涂鱼。一般人放一百多根小竹筒,收三、五斤,多者放二、三百个,收十几斤弹涂鱼。弹涂鱼可鲜炖、油煎、晒干等,最常见的是火烤弹涂鱼,在墙根离地面约30厘米处,找两个距离60厘米的等高小洞,插入两根木棍,用80厘米长的大号铁丝把弹涂鱼穿成一串、平放在两木棍上,下面用稻草点火,烧烤,弹涂鱼痛苦挣扎,发出“吱吱”的叫声,不一会儿这些起先还在滩涂活蹦乱跳的小生灵,就被烧烤得焦黑流油,用毛刷轻轻弹去灰尘,洗净,放锅里加蒜头、生姜、糖醋闷煮一会,那香味真令人垂涎欲滴,可惜现在已经不可能触闻到了。
  七月开始,鱆鱼就在港汊边的泥土岸上做洞,它总是钻进小蟛蜞的洞,吃掉它们,然后占为已有。挖开鱆鱼洞,整个洞壁四周,全都是鱆鱼腿的吸盘爬过的泥印,像木雕上龙的身体,美轮美奂,让你不忍将它破坏。沿洞挖到见水后,用一根30厘米长的小绳子,一头系一只去掉腿的小蟛蜞做饵物,另一头扎一小竹片,插在洞边。放一点海水进去,鱆鱼即伸出一根淡蓝色的腿尾(腕足)稍在洞口慢慢地“扫荡”一遍,当它发现饵物,立即粘上,并又伸出一条腿(腕足)用力拉扯,但饵物系在绳上,它拉不走。于是又松开,重新调整动作,而狩猎的人这时将饵物轻轻往外扯一点,这样一来一去的“拉据战”,把鱆鱼胃口吊起,便不断往外挪动,待露出“脚掌部”,立即捕捉。鱆鱼非常敏感,泥土层面人的走动,洞壁掉下土渣,人大声讲话,甚至伏在洞口急促的呼吸,都可能让它受惊吓而放弃饵物。即使在它露出腕足部快要看见头部时,也依然不忘其他六条腿放在洞里边作逃走的准备。一旦捕捉失手,它就逃得无影无踪。饵诱鱆鱼时,移步要轻,注意巡视滩涂上的每一个小洞口,经验丰富者会识别它与蟛蜞洞口的微妙差别。揿开一片土后,洞中的泥印就与众不同了。由于饵鱆鱼时的紧张、刺激,使人每抓获一只都很有成就感。每一个刚学会饵章鱼的孩子,在捉到第一只时都会高兴地大喊大叫,也就难怪母鸡在下一个蛋后,要打那么长时间的“咯咯咯”了。鱆鱼炖汤是当地普遍的一种吃法,据说可以补肾,但最平常的做法是用来当下饭菜,扯几片丝瓜叶,和鱆鱼一起快速搅拌(也有用一撮草木灰或盐巴的),待到丝瓜叶碎烂时,鱆鱼也就八只脚全包住头了。然后洗净,放油锅加生姜片热炒,最后加一点米酒。煮熟的鱆鱼通体红褐色,吃起来又香又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讨小海的繁忙季节。在天暖无风的日子里,找一个树丫,把丫的两头削扁,系上用野苎麻纤维搓成的细麻绳,绷紧,成箭弓状,让长柄靠在肩上,在港边泥滩的土层上,将弓插进去五厘米,平行拉过来拔起,绳上就吊着五、六条“土丁”(海蚯蚓一类底栖无脊椎海洋生物,属环节动物),一潮水间能拉割到一畚箕。倒在井台边的三合土地面上,用手轻轻摩擦、磨去“土丁”皮上的黑垢,然后光脚在上面踩破内脏,再放入木盘里洗净,拧成拳头大的“土丁”团,抓一把碎线面加佐料与“土丁”一起,煮一大锅汤,盛起来盘满钵满。第二天就冻成闻名遐迩的“土丁冻”了(厦门人称土笋冻)。味很美,一人一顿饭可以吃掉一碗“土丁冻”,在现在的菜馆里,一小碗没几根土丁的“土丁冻”价格已是二三十块了。想想那时的辛劳与享受与今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割〓是在农历九月末开始,用铁制“︼”型镰刀,先刮去泥滩表层淤泥,然后贴着〓粒的下部,双手来回拉锯或割下一片片。这样〓大量的根就被割断而留在泥中。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零星一小块,割起来会连根拉起,费力费时,只好用手从泥连根拔起,在装满木橇中的箩筐后,倒进港汊边的水坑中用单脚不停地踩踏淘洗,直到洗去大部分海泥,船载回家后,再将这些带有三分一左右泥根的〓,放在海水中浸泡,有人是先将海水挑回家中的大木桶(称楻桶)倒〓在里面浸泡沤烂土根,经四、五小时后,取一根稍有弯曲的小木棍,将尾部削尖,并在削尖部用刀环绕刻下约十厘米的浅沟。将木棍在泡水的〓中顺一个方向搅动,土根就缠在木棍的头尖浅沟上,右手握木根的头不停转动,左手轻握整团的土根,让那些粘在土根上的〓粒,在左手掌中掉落而不至破壳。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不停“搅〓”,才能将土根全部剔净。剔根洗净后的土〓成紫黄杂色的粒状,〓粒(厦门人称做海瓜子)放锅内煮熟后,捞出,分多次放在一个上圆下方的篾制“〓筛”里面,人站立,两手抓“〓筛”两边的木杷,把“〓筛”的上部一方边缘顶着小腹部,用力上下触动,让其中的〓不断弹跳翻转,使壳与肉分离,肉就从“〓筛”的下面孔洞里掉落,将这些还带有一些壳的肉再放入清水中,用手使水旋转,洁净的黄澄澄的〓肉就在旋涡中漂起,然后捞取。割〓是一项非常艰苦、繁重的劳作,除要撑船到海上花大力气割取,淘洗外,运回家后还要大量的后继工作。运用木船、木橇、箩筐,煮〓用篾圈,〓筛、大小木桶等一大堆工具,时间是早上出海,挺晚回家,稍事休息后,半夜起床处理〓的土根,忙一直到次日凌晨五、六点才算结束。〓肉也真可谓“粒粒皆辛苦”。
  在我的记忆中,“筌鱼”是一项极有趣的讨小海活动。每年农历七、八、九月中旬末(十八至二十日)的晚上,人们就开始推着小船去海港筌鱼,到大港边的土岸上,大家一起坐上船舷,让木船载着人自行滑入港底水面。这是一幕很刺激的场面,这不,滑的过程短短几分钟,足以让那些因贫困脸上布满忧愁的老农们顿时绽开笑容,随着船头拍击的浪花,满船欢呼高笑。船随退潮的流水漂向礁头上游的虎头山,泊船上岸休息。天空昏暗时(晚八点左右),潮水也开始上涨了。除留下一个撑船者外,其余每人双手各拿一个鱼筌在没膝深的水中无目标地猛罩下去。凭手感判断筌中有没有鱼被罩住,如感觉撞触有力度,说明鱼就大,而小鱼却哗啦啦满筌乱扑腾。有时也会一筌盖住两、三条鱼的,要是有谁筌住一条大约三、四两的粒鱼(青鱼)时,就会高兴地大叫,我抓住“排母”了。那情景与成语“得鱼忘筌”的兴奋情形大概是相同的吧!我们也都兴奋地在黑暗中用手去触摸一下这“排母”,算是沾点喜气吧!但大籽鱼为什么要叫“排母”就没人说的清楚了。随着潮水飞快上涨,人们也随潮水追赶打筌,到了碗窑地界时,潮水已满上土岸,鱼群分散,无法打筌,人们也就上船了。按各人收获,各抽一、二条鱼给撑船者。老实说,平常打筌的收获很少,就那么几条,最多时也就一、二斤。按打筌时的说法,“多就两边黄,少就一碗汤”,意思是筌的鱼多时,油煎的鱼两边发黄,加盐巴可以放长一点时间,少时,就只能煮一碗鲜鱼汤了。那时,一碗鱼汤的收获与打筌所付出的紧张劳动相比,显得可怜。但年青时代,筌鱼的场景和捕获的快感比吃鱼更让人激动。记得有一次筌鱼遇到暴风雨,大家只能将船推向碗窑滩涂,由于天黑,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连船带人一齐滑向汊港中,因为大雨,港中有水,所以不至发生翻船事故。也许这是我们村筌鱼史上最严重的失败。从此筌鱼就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了。现在环境恶化,滩涂及港道出现许多丢弃的玻璃及其他垃圾,不仅鱼儿不来了,人们也不敢随便赤脚下海港了。筌鱼,这一古老的传统捕鱼活动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感恩大地母亲,给了我们一片富饶的滩涂和港汊,为世世代代的海边农耕人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鲜食物。希望人们更自觉地好好保护自然环境,让后代子孙永远感受自然界的恩赐。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绍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