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告别放鹰叼杂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13
颗粒名称: 三、告别放鹰叼杂鱼
分类号: S973
页数: 2
页码: 279-280
摘要: 驯鹰叼鱼,是沿海居民传统的捕鱼方法之一,过去很普遍,现在没有了。鱼鹰,也叫“鱼老鸦”,鸟纲,鸬鹚科,通称鸬鹚。体长可达0.8米,羽毛多为黑色而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喜栖在河川、湖沼和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常巢于草丛中或矮树、峭壁上。
关键词: 宁德市 蕉城区 捕鱼

内容

驯鹰叼鱼,是沿海居民传统的捕鱼方法之一,过去很普遍,现在没有了。鱼鹰,也叫“鱼老鸦”,鸟纲,鸬鹚科,通称鸬鹚。体长可达0.8米,羽毛多为黑色而带有紫色金属光泽,喜栖在河川、湖沼和海滨,善潜水,捕食鱼类,常巢于草丛中或矮树、峭壁上。
  沿海、沿江的村民有谣曰:“两只鸬鹚胜过一张渔网”。就是说,过去连家船的渔民,依靠一船一网养活一家子人,而岸上的村民只要能驯养两只鸬鹚出去叼鱼,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笔者在五十多年前,曾两次见过鱼鹰叼鱼的事。首次是1955年夏,八都区金垂乡搞“改造落后乡”工作的检查验收时,该村有一林姓的老人驯养8只成年的鸬鹚,每天划着竹筏,上面放个加盖的装鱼大竹篓,竹筏两旁的栏杆上各站4只鸬鹚。他自个儿顺着水草丰美的江边,悠然自得地划呀!划呀!而筏上两旁站立的鸬鹚也眼睁睁地盯住水面,瞧着!瞧着!其中的一只鸬鹚发现目标,迅即跳入水中,潜游下去。不一会儿,鸬鹚口里就噙着一头活蹦活跳的鱼儿爬上竹筏,渔翁即从它口里掏出来,约有一斤多重。这只鸬鹚初战告捷后,抖动一下身子,去掉水分,松动羽毛,又站到杆上去。接着,另一只鸬鹚下水……上述的情景,撩动了当时我那年轻的好奇心,很想探询个究竟。有一天,村上分派工作组人员伙食,到了这渔翁家,餐桌上未免有几道海鲜,正是向他探询鸬鹚一事的极好机会,故在用餐中,宾主有一段颇具趣味性的对话,今日想起,记忆犹新。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你家8只鸬鹚一天出去能捕到多少鱼?”我在餐桌上恳切地问道。
  “不一定,这个需要看季节和天气如何。平时一天出去一趟,捕个一、二十斤鱼是有的。”他回答后,又觉得不够完整,稍后思索,补充说:“严冬,鱼儿深藏水底;下雨,鱼花看不清楚,均难捕到鱼。特别是天寒,鸬鹚怕冷,不能出去,在家还要用小鱼小虾喂它。
  “你家的鸬鹚是怎么来的?”同桌的驻乡工作组姚同志接过话题问道。
  “是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起先只有4只。由于霍童溪的海水交汇处鱼多,捕获量比现在还多。”老渔翁回答。
  “那你现在这多出的4只鸬鹚是怎么来的呢?”
  “有的是用渔网诱捕来的,有的是鸬鹚巢里抓的幼鸟。”
  “这些从野外抓来的鸬鹚,不管是成鸟或幼鸟,肯定野性十足,你又是如何去驯化?”
  “这驯化鸬鹚,确实很费工夫。简单说来,有栓脚、箍颈、站杠、熬鹰等几个环节。也就是说,抓到鸬鹚后,先用绳子将它的脚栓起来,不让其飞走。再拿削细的竹篾将它的脖子箍好,不让它吞食半斤以上的鱼儿。然后用一条木杠让它站立在上面,喂食睡觉都不要让它下来。这一环节极为关键,要结合主人与它对视——目对目来做。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就被你驯化了。”老渔翁解答问题的大意是这样,今随时间的推移,细节已被遗忘。
  过后一年多,农业合作社大风暴来临时,我下乡路过八都的溪池村,又碰见一次竹筏在霍童溪放鹰叼鱼,经查问是福安人过来的。此后,我再也没有看见鸬鹚叼鱼的作业了。
  今日的宁德,这鸬鹚叼鱼的作业虽已消亡,但历史上因此而产生的俚语却仍流传于民间。比如:“鸬鹚箍着(脖子)吃。”是指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又如:“今年冬天要做鸬鹚了。”是说没有寒衣、棉被过冬。再如:“鸬鹚拍来贼拍去。”是指到手的财物,又被他人搞走了。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