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黄鱼汛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11
颗粒名称: —、告别大黄鱼汛期
分类号: S97
页数: 7
页码: 271-277
摘要: 宁德市蕉城区被国家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仍处于大黄鱼自然繁殖时期,每年从“立夏”至“夏至”四个节气的天文大潮,闽东沿海各县(含相邻的罗源、连江)居民均自发组织“瓜对”船前往三都澳中心—官井洋这一特定海域捕捞野生大黄鱼,收获甚丰。誉曰:“官井洋,半年粮。”意即官井洋一季捕获的大黄鱼,将占全年收入的一半。
关键词: 宁德市 蕉城区 大黄鱼

内容

宁德市蕉城区被国家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仍处于大黄鱼自然繁殖时期,每年从“立夏”至“夏至”四个节气的天文大潮,闽东沿海各县(含相邻的罗源、连江)居民均自发组织“瓜对”船前往三都澳中心—官井洋这一特定海域捕捞野生大黄鱼,收获甚丰。誉曰:“官井洋,半年粮。”意即官井洋一季捕获的大黄鱼,将占全年收入的一半。
  [=此处为插图=]
  1、天文渔汛。从理论上说,大黄鱼的汛期,每年从“立夏”至“夏至”有四个节气,即四次大潮水。其实,多数年份仅三次大潮水的捕捞期,原因是这中间要受到节气和潮水的两大制约。一是节气要到,再加大潮水的配合。农谚曰:“夏在洋没鱼尝,夏在厝没鱼厝。”意为“立夏”之日前把船开到官井洋是没有用的,因为鱼还没有上洋。如果节气虽到,但非大潮日,也捕不到鱼。因为水无流则鱼无路,像一盘散沙,既无明确目标,又无流送动力。以民国时期为例,1918年是农历3月26日“立夏”,5月14日“夏至”,勉强说,有4个潮水的捕鱼期,但尾潮太短,不到15日已“夏至”,汛期将满,故多选择放弃。但第二年1919年农历4月初7日“立夏”,5月22日“夏至”,只有3个潮水的捕鱼期。因此,全年只有3个潮水10天左右的上洋捕鱼时间。过了“夏至”,鱼群退出,“瓜对”散伙。当地人有个口头禅,说:“三水黄瓜鱼”,就是这个意思。
  从前,每年到了大黄鱼汛期,宁德县境内最热闹的地方,起码有三个。一是官井洋的千船万桨闹海的壮观场景。按1956年官井洋渔汛指挥部统计数字,上洋“瓜对”船的顺序号码为1036,有母子船计2072艘,下船劳力超过一万人。加上闽东沿海各县的大黄鱼收购船和工作人员,这么多的人、船繁忙地交织穿梭于官井洋海面,其桨声、人声、鱼声和得鱼时吹螺的欢呼声,响成一片,构建这一“市井”的亮丽风景,是何等的热烈而壮观。二是官井洋几个岛屿的村庄,尤其是斗姆岛的斗姆村和青山岛的虾荡尾村,既要为“瓜对”船提供后勤的物资补给,又是大黄鱼的收购和储运的中转站。晚上,“瓜对”船进坞避风过夜,渔船成排,人声沸腾。原宁德县水产供销公司老职工老范告诉我说:“文革前,宁德没有冰库,“黄瓜季”,多的日子捕大黄鱼达一万担,其中约半数是在斗姆、青山水产站收购,负责转售、运输、腌制等任务。其库容爆满,关门拒收是常有的事。三是城关下尾埠的海滨路各个码头,和里、外二街,特别是面海的外街,彻夜通明,俗称“黄瓜瞑”。当日脯潮(白天的潮水)捞的鱼,从官井洋运至城关,民船约需4小时航程,这里又是水旱码头,涨潮才能靠岸,故大黄鱼收购船到达的时间,一般是在晚8点左右。再起鱼、过秤等,搞完交易过程,已时过子夜,如果鱼多交易量大,或是初二、三与十六、七的潮水,就要通宵达旦了。
  2、“瓜对”分配。往昔,每年到了渔汛期,闽东沿海居民男劳动力多被选上“瓜对”船,本人也以能上官井洋讨鱼为荣。特别是头次上“瓜对”船,将鱼带回分赠诸亲友,亲友也应报以太平(鸡蛋)等,表示认同他的劳动价值。故有民谣曰:“好样男儿上官井,好吃女人去生产(生孩子坐月里)。”
  所谓“瓜对”,就是由一大一小两艘母子船组成一队围捕黄瓜鱼作业单位的简称。“母船”是这一作业组的指挥船,指挥人称为“掌縺”。人员有“掌縺”(兼舵手),“罾头”(管鱼网兼握头桨)、“二桨”、“三桨”、“尾桨”(兼管网尾)、“主海”(“瓜对”老板或由老板指定的人)及“火头”(炊事员)等计6至7人。仔船是辅助者,应完全听从于“母船”“掌縺”的指挥,紧随其后,把“母船”上“罾头”放下的网子按指定方向拖走撒开,围往鱼群。得鱼后,收拢一起,将网里的鱼共同捞出装入船舱。人员有仔船老舵,副手(兼握仔船头桨)、二桨、三桨等计4人。故一“瓜对”,共需10至11个男全劳动力。因为划桨追桩和起网装鱼都是重活、急活(赶潮再撒下网),还须“主海”和“火头”来帮忙。
  [=此处为插图(捕获114斤大黄鱼(资料图片))=]
  “瓜对”所用的船只,是沿海村民生产、运输的普通木船。唯“母船”要大些,以载重3吨左右的漳湾艋艚(隔密舱福船)为好,但要卸下后舵,改用椿木做的尾橹,伸入水中,既能掌握航行方向,又便于“掌镰”借此收听水里的鱼群传来的声波。而“仔船”,随便小板船就可以了。
  “瓜对”船,属于沿海居民自发组织的季节性生产团体,但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也有一定的经济风险。故在1955年秋,“农业合作化大风暴”未能来到之前,他们属个体经营。尤其在建国前的私有制时代,“主海”多是村上较为富有的人来当。比如:民国十七年前,濂坑村未遭匪劫,为“两象十八牯牛”的大好发展时期,“象”户王应奎一人做12条“瓜对”船,他家拥有专门的织鱼网作坊,名网楼,常年雇用女工在里面搓线织网(据说每张渔网要用老秤90斤的苎麻作原料,编织成一种改良型的大围网,口围约45米,网索长60余米,中辅两条大筋绳。织成后用荔枝木染煮成棕褐色,网口每隔1米有一陶制约半斤重的网坠)。“牛”户王克芳也做9条“瓜对”船。当“主海”的要准备船只、渔网、橹浆等渔需物资,负责船上人员的伙食,腌鱼的食盐等。1956年之后,因农村实行集体化,先是全部生产资料折价加入“高级社”,后即过渡到人民公社为核算单位,“瓜对”船归入集体所有,也由集体经营,除雇用“掌縺”的报酬面议外其余人员是记工分参与年终分红。私有制时期的“瓜对”收益分配,是由经济性质来决定。原则上为劳、资兼顾,技术加奖励的方式。由于“掌縺”是“瓜对”船的主角,决定捕捞成败的关键人物,故其应与收益挂钩。首先,从总收中抽出15%给“掌縺”,余下85%,一半归“主海”,一半分给全体伙计。在伙计中,“罾头”因兼握头桨,和掘二桨的人最费力(桨离水近,吃水深),另由“主海”给予适当的鱼奖励。此外,还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除大黄鱼外,捕到的其他鱼类,如马鲛、白蛎等应归主海,除非主海同意留给船上人员改善伙食或赏给某人外。二是带水尾(月头的初三四和月中的十七、八日)还有鱼讨时,可留较多的鱼给伙计带回家去。三是倘若水尾无鱼,“主海”也要将前一两天讨来的鱼,即使已被腌制成鱼鲞,分给他们,不能空手回家。
  3、船上禁忌。凡是上“瓜对”船的伙计,每逢渔汛期头潮的傍晚,均集中,由“主海”出钱吃“水头瞑”(晚饭)。月半水为农历十三日,月初水为农历上月二十八日,这一餐在岸上吃得很好,饭菜、酒肉很丰盛,吃完就顺潮开船。从这时起,就得按船上的规矩行动和讲话。如睡眠不能俯卧(据说是溺水者死相,不吉利),吃鱼不能翻(不雅),吃饭的筷子不能搁在碗面上(太危险)等。在船上应少说话,必须讲时,也得轻声细语,一些日常用品的叫法也与在家时不同,如碗子叫“载”,这个字在本地话里,既有装载的意思,又有船舱储鱼之义。把饭多装一点,叫做多“载”一点。筷子叫揪扛,即得鱼时用以辅助起网的工具——竹杠。
  如果进网的鱼多,约三四十担至一百多担时,依靠活鱼自身的托力,渔网就会浮出水面,这时人即站在网面上施行“开尾”,用刀子将渔网割开一个约60公分大的口子,拿鱼篮往网里捞鱼搬运到船上来,待到余下十担左右渔网的浮力下降后,人回到船上,就得“下栓”,即把“开尾”的口子用绳子扎起来,借用工具揪杠和人工的拉力,将鱼带网拖上船。把鱼从网里倒出后,取出备用的线子把渔网的口子缝好,又能继续使用。若是进网的鱼少,就用带柄的“兜仔”(抄网)直接从网里把鱼掏出来就可以了。
  4、“掌縺”职业。“掌縺”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其特殊,特在它的专业性,风险性和季节性的“三性”上。干此行当,不仅有渔民,且更多是土生土长的沿海半农半渔村民。他们每年都上“瓜对”船当伙计,跟随在老“掌縺”身边,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再在其口传身教之下,经过历练,方能入行。新中国成立前后,闽东沿海各县的“瓜对”船达到千余号,当“掌縺”的人也就有千余个。因为从业者多,其中良莠不齐。据说,当时宁德贵岐村的陈登勇、福安白溪村的连专顺等人,是这一行中的佼佼者。该二人都是讨“红流”时的“出门鱼”①。网无虚张,收益甚巨。他俩在“黄瓜季”的收入,已够一家人的全年生活。但也有些“掌縺”,在“黄瓜季”讨不到鱼或只讨到很少的鱼,不仅自己劳而无获,吞声忍气,而主海和伙计也要跟着他倒霉。
  笔者原对“掌縺”这一职业很陌生,但在数年前,因从一位水产局退休干部手中得到一本编写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捕捞大黄鱼秘籍——《官井书》后,由于该书的专业性强,内有许多生僻的名词和术语,难以读懂,为能理解它,曾走访过当年做过掌縺的人,获益匪浅。最大的体会是,凡事皆有规律可循。只要认真去体验。东海大黄鱼之所以选择到官井洋产卵,因为东冲水流湍急,刺激性大,加上这里食物丰富,水温适宜,又有礁腊为窝。鱼生水下,也要食宿。平潮水汐(落),潜伏于礁(腊);大涨大喷(退),寻食于路(流)。此即(书)中说的“水无流,鱼无路”。再者,大黄鱼有趋光性,却又有怕强光的特性,则黎明、傍晚喜浮于水面。特别是在生殖时会发出“咕咕”的叫声,密集的鱼群,声如水沸声或松涛声。这就是大黄鱼汛期为什么大多旺发于早潮或“脯(白天)汐”大涨大喷时的原因。故此,当“掌镰”的人,首先须知鱼性,随看鱼色,听懂鱼声,方能放网。其次是知道鱼群的行走路线和踏伏窝巢,做到有的放矢,网无虚张。再次是熟悉这一特定海域的地理、水文等情况,以利人身与船的安全。
  附:掌縺苦吟
  掌縺,掌縺,目睭红炎。
  “瓜对”开船,就像做年。
  番薯未插,草生岩前。
  田也未播,无米做年。
  十三开船,十四试縺。
  十五无鱼,十六吃盐。
  人放流中,你放流乾。
  人得一千八百,你得无钱。
  主海算数,烟盒储钱。
  回家母亲又骂,老婆又嫌。
  这潮无鱼,要看下潮。
  今年失败,再等明年。
  ——流传于宁德沿海村庄民间
  5、送鱼风俗。由于天然大黄鱼是季节性的很强的鱼类,除非汛期,平时极难捕到,一般人也吃不起。故当地居民都争取在“黄瓜季”的盛产期吃到黄瓜鱼,即使很穷的人也设法尝个鲜味,哪怕是一头小的。民间有谚曰:“黄瓜(鱼)不吃明年事,寒衣当掉能赎回。”此时,适逢天气转热,把脱掉的寒衣和卸下的棉被拿去当铺,当掉,拿钱来买鱼吃,到有钱时还可赎回,若是这一年的大黄鱼不吃,却补不回来。可见,人们对大黄鱼的渴望程度。
  过去闽东人的婚俗,子女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媒人牵线,开生庚,如能合配,父母同意即可结成终年伴侣。女家一旦收到男家的订婚礼品,这女子就是男家的人了,有权择日迎娶。从此,男家必须给女家送三节(春节、端午、中秋)。端午时,正是黄瓜鱼季节,故给岳父家送黄瓜鱼是必不可少的。
  且要送得早,个中且新鲜,一般以两尾共6斤以上为宜。因为女家早见鱼早高兴,则多数是在头一潮水,即端午节的前几天送鱼,况且男家也怕以后是否有鱼很难说,所以见鱼就买,买来就送。这送鱼的礼俗,已被闽东沿海人所看重,不仅是大黄鱼的品味高,而且名字也好听。在女家来说,嫁出黄花女,收你黄瓜鱼,理所当然。在男家来说,娶得黄花女,家门满堂春,脸上也有光。故此,相互图个吉利。再说前人很尊敬老人,每年头次的黄花鱼煮熟后端到桌上,必须让长辈人先尝鲜,他未下筷子,晚辈人不敢动。长幼有序,这是规矩。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