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埕海盐制作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09
颗粒名称: 南埕海盐制作工艺
分类号: TS34
页数: 2
页码: 269-270
摘要: 南埕盐民采用“泼沙制卤坎晒法”制造海盐。具体操作如下:一、泼沙:首先要建造晒沙埕,要求高低平坦,每距10米,在沙埕旁挖一个蓄水窑,以供泼沙用。然后收粗沙均匀撒在沙埕上,在烈日下晒热,泼上海水,晒干水份,让盐份留在沙中。如此反复泼晒,一天要泼4—5次。到下午约2点左右,就要将沙埕上的沙,集中起来,进行制卤了。二、制卤:把经过一天泼洒的海沙装入特制的卤楻内,踩实,上面盖上篾苪,以防海沙溢出。用埕窑内的海水从楻面淋下,盐卤就从楻底侧边预留的管道里流入卤桶(卤桶放在小窑内,故亦叫桶窑),流入卤桶的就是浓卤了。将其挑到墩面倒入盐坎旁的“蓄卤窑”内,以备第二日晒盐之用。浓卤含盐量大约要达到17—18%左右。由于当时没有比重计,盐民均采用鸡蛋放入盐卤内的土办法来测试盐卤比重,蛋浮得越高,说明卤含盐量越大。三、坎晒制盐:先选择大潮期海水不能淹没的土墩(高于沙埕1米左右),然后用石灰拌沙在墩面建造盐坎(也叫“盐田”),盐坎要夯得高低一样平,不可积水。然后将前一天制成的浓卤从蓄卤窑中取出,倒入盐坎内,约2公分深,晒干水份,就是成盐。收盐时要用盐刀把成盐从坎内刮出。
关键词: 宁德市 南埕村 制盐工艺

内容

南埕海盐制作工艺
  南埕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和,夏季日照长,滩涂地势高,海水比重大,最适宜制盐。
  南埕盐民采用“泼沙制卤坎晒法”制造海盐。具体操作如下:一、泼沙:首先要建造晒沙埕,要求高低平坦,每距10米,在沙埕旁挖一个蓄水窑,以供泼沙用。然后收粗沙均匀撒在沙埕上,在烈日下晒热,泼上海水,晒干水份,让盐份留在沙中。如此反复泼晒,一天要泼4—5次。到下午约2点左右,就要将沙埕上的沙,集中起来,进行制卤了。二、制卤:把经过一天泼洒的海沙装入特制的卤楻内,踩实,上面盖上篾苪,以防海沙溢出。用埕窑内的海水从楻面淋下,盐卤就从楻底侧边预留的管道里流入卤桶(卤桶放在小窑内,故亦叫桶窑),流入卤桶的就是浓卤了。将其挑到墩面倒入盐坎旁的“蓄卤窑”内,以备第二日晒盐之用。浓卤含盐量大约要达到17—18%左右。由于当时没有比重计,盐民均采用鸡蛋放入盐卤内的土办法来测试盐卤比重,蛋浮得越高,说明卤含盐量越大。三、坎晒制盐:先选择大潮期海水不能淹没的土墩(高于沙埕1米左右),然后用石灰拌沙在墩面建造盐坎(也叫“盐田”),盐坎要夯得高低一样平,不可积水。然后将前一天制成的浓卤从蓄卤窑中取出,倒入盐坎内,约2公分深,晒干水份,就是成盐。收盐时要用盐刀把成盐从坎内刮出。
  制盐不但是个累活、苦活,而且技术要求也很高。例如,建造晒沙埕,晒盐坎时,高低要一样平,不可积水,泼沙时用力要匀称,沙要撒得厚薄均匀。所以技术高的盐工每天可产成盐150—200斤,而技术差的一天只产70—100斤左右。
  当时盐埕总面积约1000亩,从业人员460多人,1949—1956年从业人员扩大到1000多人,日产盐1000多担,年总产量约5万多担(雨水多的年份减量)。
  盐税历来是历朝当政者的主要财政收入,故对其管理特别严格。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就在南埕村设立盐务所,并派驻一个武装盐警中队,以武装来保证盐税收入。那时贩卖“私盐”,轻者打得遍体鳞伤,还要重罚,重者还有生命之虞。1933年南埕“盐工革命暴动”,就是南埕盐工不堪忍受国民政府的苛政,而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开展的一次革命斗争。
  南埕盐民制盐场所旧址,在现今的陈北新村、南埕小学至十四中范围。1918年,这一带围垦成“济农塘”后,盐民们又将制盐场所开发到小南塘、中南塘一带。1956年,宁德县政府将南埕制盐场所收归国有,成立“国营宁德盐场”。1974年三都新塘盐场建立后,改“国营宁德盐场”为南埕盐场,只从南埕盐民中招了十来个人为正式职工。大部分盐民无盐可制,只好改行,从事其他行业。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长如
责任者
林邦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