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宁德“八团”制晒海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04
颗粒名称: 略谈宁德“八团”制晒海盐
分类号: TS343
页数: 3
页码: 266-268
摘要: 略谈宁德“八团”制晒海盐本文章内容包括:八团海盐来龙去脉、制晒海盐需具备两个关键条件、制盐操作过程、解放后科学发展做盐技术日趋先进等。
关键词: 宁德市 海盐 制盐法

内容

八团海盐来龙去脉
  据说自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晚期准“宁德行盐之地”,由官方组织宁德辖下八个沿海村庄农民制晒海盐,故称“八团盐”。包括漳湾街头、上塘村、下塘村、官沪村、鸟屿村、门下村、南埕陈、林两姓算两团,这八个团体被官方允许,得以延连百年未衰。尤其八团海盐含碘、铁、钙和海藻等等养人矿物质,是以山区民众食用“八团”海盐①不大脖子;②腿不肿胀;③不患贫血;④在生理上有补肾壮阳功能,因此博得山区民众采购,销路甚好。但晒盐操作繁琐陈旧,产量低,价钱贵。
  时延至清末,得外夷指导,在四川青海等处,开矿井熬盐,量大价廉(但缺碘等物)。由此官方下令停止“八团”晒制海盐,盐民遭受损失。尔时下塘村有忧民乡绅阮梦兰、阮梦三等为民请愿,当时南埕陈、林两姓亦有绅乡挺身交涉。结果,当局愿给盐民补偿,围垦下塘村前“利民塘”和南埕“济农塘”作为赔偿盐民损失。
  “八团”之中除南埕“济农塘”、下塘“利民塘”,还有其他五个团如何没有?据说缺乏忧民绅士敢于露头交涉,也就不了了之。
  民国初期,军阀猖獗,割据一方,导致交通闭塞,福建尤其闽东北食盐奇缺。启醒盐民子孙温故而创新,重操先人之旧业,自发制盐供应闽东北等地,民得聊生。此时做盐重新兴起,不仅是宁德原有“八团”,还有新生的青山岛、斗帽岛、三都玠溪、二都兰口(即下村),后来发展至福安儒乡楼下、赖屿、䉪尾、陈家埔、湖头等等,以及临海有高位滩涂条件的都奋起晒海盐自食及出售,解决民生。
  怎奈此举未得官方许可,被斥为“私盐”,盐兵应运而生,干涉追查“私盐”,破坏盐坎,并被扣上“偷做盐”帽子,民怨沸腾。
  制晒海盐需具备两个关键条件
  一天晴,二潮水。无晴日休晒盐,非小潮不能动工。每月两大潮、两小潮。大潮在农历十四至二十日,所有滩涂无论高低,全被高潮淹没,一片汪洋,只能望洋兴叹!晒盐须待小潮,每月上旬农历初六至十二。下旬二十至二十七日,叫低潮又称“小水”,这时海水只涨到低滩和浅海港汊,高墩露出,如幸遇晴或少云之机,盐民争先恐后奔赴高滩劳动。如天不从人愿,淋漓阴暗,一事无成,盐民只能望天长叹!
  制盐操作过程
  制盐,当地人称“舞鹵”。先把高滩上的杂草剔除,如海土菜、“芥堂菜”、瘦毛草等等,然后整平铺上粗砂夯实,这叫“舞鹵埕”形成。
  此时可以“开砂”:用一块硬木,横40公分,直30公分,其口钉上一块长方形铁板以资耐用,名曰“耙板”。把细砂撒开但不均匀,再用耙摅(上有木头装上竹齿),横竖来回耙成凹凸小缕沟。
  再行泼砂:用竹筒亦称“竹捲”,安上两米长的长柄,充在竹筒中下方以便泼水时容易倾倒,卤水上筒后把竹捲倾斜竭尽全力泼出,顷刻变成小雨雾浇洒细砂上,稍待两小时,盐砂上现出白色盐硝,再泼一次增加盐分。第一道工序算结束,让它曝晒。泼砂盐工需有技巧,把泼捲的鹵水泼出能成小雨雾,否则若把盐砂冲成小砂堆,则一事无成。
  收砂过滤:待至下午二三点,盐民纷纷上海墩收砂过滤,叫“舞鹵”(是以仅靠做盐为生者被称“舞鹵仔”)。此时盐砂上面呈现白茫茫的盐硝,用耙板收集盐砂成小堆,再用“笆簊(土箕)”端来倒鹵楻。木制鹵楻,上口大0.60米,下口0.40米,底留一个出鹵口。用大芦苇管按接楻口流至鹵桶,把鹵砂装满鹵楻之后用鹵水浇灌过滤。经芦柴管流至鹵桶,用新鲜鸡蛋测试鹵度。鸡蛋漂浮在鹵面露出有姆指大面积的鹵度最浓。一直接至鸡蛋下沉不露面时截止,这说明鹵度已淡不能成盐,残留不可再接。
  此时仅是盐鹵,不是盐,还要做盐坎晒盐。
  暴晒大盐和煎熬小盐:做盐坎,又称做“大盐埕”,用壳灰敫(掺)细砂制成灰料,铺平,槌打结实,至自然上釉光滑。面积宽狭依各户人力物力条件,各户大小不统一,或做大盐坎或做小盐坎。昔日没有天气预报,不能掌握晴雨天,只能碰运气,如做盐坎过程不幸遇雨尤其下午大雷雨,则功亏一篑,倘有两天大晴天就大功告成。尤防国民党盐兵常来除坎。倘能逃脱天灾人祸之厄,就能放鹵晒盐。清晨放鹵,经一日曝晒至下午结晶成盐,叫“大盐”,用“括盐刀”收拾起来,挑回家待售。
  倘若天公不作美,多时不见天日,只可熬鹵煮小盐。煮小盐先把盐滷倒进大铁锅里,用木片柴草烧煎,需经一昼夜致鹵浓缩,现出“牛目瞅(牛眼睛)”气孔泡。随从汽孔眼不断蒸发,浓缩成“蟛蜞目”样,基本结晶,仍有少量液体存在,即可烤盐。用大铁铲翻动烤干,即是细盐,又称“盐仔”,便可出售。经日晒自然结晶,粒大叫“大盐”,价高;细盐粒小,价低。熬煎细盐多是俊姆(妇女)操作,叫“煮鹵婆”。“小盐”销路亦好,盐民说“有盐就有钱”。
  盐民本以农为主,做盐是副业,是以盐民亦农民。制晒海盐全凭靠天吃饭,即需天晴还需小潮,否则束手无策。
  解放后科学发展做盐技术日趋先进
  宁德盐民以往老旧制盐方法已被新生的进步操作所代替,1954年人民政府开创三都盐塘、南埕盐塘等处进行曝晒海盐。倘有晴天,把盐塘闸门放开让海水进塘,至一定厚度把闸门关闭。经曝晒浓缩成鹵之时,用盐种撒上叫“种盐”,引导其结晶成盐。由于盐塘面积大,有几十亩甚至几百亩,收集起来产量达几十担几百担,操作简单当然廉价。
  开启大面积盐塘做盐,必然代替往日陈旧繁琐海墩制盐。后来盐塘如何迁移及停办不知其详。
  笔者儿时亲自参加做盐操作过程,上述情况真实。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阮志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