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德盐史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300
颗粒名称:
宁德盐史小考
分类号:
F407.82
页数:
3
页码:
263-265
摘要:
宁德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拥有了简易的劳动、生活工具,如陶制器皿等。宁德负山拥海,环境使然,可能很早就认知、应用和制作海盐,但,笔者目前找不到有关的文字记载,或许在国内著名的盐务、盐政专家林振翰先哲的论著中有所表述,而我看不到,约稿时间也仓促,只能从手头简陋的资料中去整理,串缀追叙。
关键词:
宁德市
盐业
历史
内容
人类闯出茹毛饮血年代,开始熟食,进而懂得烹调,盐就成了日常饮食的必需品。有了盐,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
宁德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拥有了简易的劳动、生活工具,如陶制器皿等。宁德负山拥海,环境使然,可能很早就认知、应用和制作海盐,但,笔者目前找不到有关的文字记载,或许在国内著名的盐务、盐政专家林振翰先哲的论著中有所表述,而我看不到,约稿时间也仓促,只能从手头简陋的资料中去整理,串缀追叙。
宁德盐业历史悠久
宁德,别称宁川、鹤场,昔为晋安郡、长乐府、福州府等的属地。宋淳熙八年(1181)福建晋江人梁克家,在福州知府任上编撰的《三山志》卷九《公廨类三·诸县官厅》记载:“宁德,县本盐场。”说明感德场是盐场兼地方治理机构。
一都古溪村陈氏上祠五世祖、明永乐间(1403—1424年)岁贡生、敕授修职郎陈笃,在遗著《源委弁言》中记述:“吾始祖嫡派颍川,世居中原淮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魏侯里,莫知其几世……,逮夫吾祖春公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从邑人将军王审知避地而入南闽……卜检核农田,遂迁居白鹤盐场。”白鹤盐场是感德场的别称。
感德场设置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因盐立场,说明这里有漫长的制盐、用盐历史,即使从“开成”间算起,迄今也已达1172年。据此可知宁德制盐历史长达千年以上。
宁德古代盐业规模巨大
从历代王朝对宁德县海盐生产、存贮和销售的管理,可见其当年规模。
《三山志·卷第九·公廨类三·诸县仓库》记载:“县仓有三,一曰盐仓,二曰省仓,三曰常平仓。盐仓者,国初有之,分贮漕盐于此,其旁置场,听民自市焉”、“宁德仓场在县门内之西,兵火后重创。”这是存贮财赋性质的官盐仓库。宋淳熙间,福州府额定宁德县官盐税课征收111924斤,每斤9文,合1308贯204文,“随春秋二税催驱”。
盐是历代王朝财赋主要收入之一,历来为官方专营专卖,而宁德历代官、私盐并存。私盐屡禁不止。因这里海洋水域辽阔,海岸线长,岛屿众多,私盐生产、运销便利;更因部分半岛和海岛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为求生存,岛民铤而走险。一些乡村应业而名,如“盐仓村”、“盐仓坪村”、“贩艚头村”。三都青山岛上的“百秤潭村”,村西古有一大坪,每天可晒盐100斤,为一秤,竟引为村名。
为了加强对民间私盐的管理,如宋代,朝廷额定宁德职官:知县一员;县丞一员;主簿一员;蛇崎巡检一员;“衔带长溪、宁德巡检巡捉私茶盐矾(号称‘两县巡检’)”;盐商税务一员(政和八年后由县官兼监);区区六名秩官,一员专司巡检巡捉私盐。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十一月,废宁德等地官办盐场,盐田归民经营,旋即恢复官盐生产,并强化私盐管理。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允准福建路运使贾青的奏请,“添使臣二员,内一员于长溪县边海盐栅置立“两县巡检”,“管长溪、宁德、罗源、连江四县,以专切巡捉私煎、贩盐公事为名,仍差兵士,以五十人为额”。至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年),巡盐寨搬迁到宁德“水漈里”(今八都水漈村),专管宁德、长溪二县。高宗赵构绍兴九年(1139年),更名宁德巡盐寨,治所在蛇崎。其寨兵在第二年增至100人之众。
《明实录类纂·诏谕奏疏》载: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正月丁亥,福建都转运盐司奏请革裁宁德批验盐引所,上从之。“盐引”者,宋及以后历代官府给予商人凭以运销食盐的专利权证。何时在宁德设置批验盐引所,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足见宁德在盐业生产、运销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取消“官盐”制,而于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又恢复,并把盐业分为“商邦”和“官邦”,宁德划属“商邦”。透过历代官府对宁德盐业的重视,可见其当时生产、经营的规模。
宁德先期制盐法
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海水有咸卤,潮长而过埕地,则卤归土中;潮退,日曝至生白花”的现象,形成了海盐生产办法:在海边选择一墩头,向下掘洞,杵实边、底,下铺茅草,洞底预埋一条通外的芦管,叫“漏丘”;漏丘旁下再挖一洞,筑实,上铺茅草,叫“卤楻”,漏丘下出露的芦管即架在卤楻之上;卤楻旁筑小坑,承接积贮卤楻流入的卤水,并用竹管把它引入“盐盘”;盐盘,内围用竹篾编织,涂敷蛎灰,外围筑土,并涂敷蛎灰,据传,卤水在涂了蛎灰的盘中能增加卤度;盐盘旁即煎锅。制盐时,在海潮未至前,先挖松沙埕土,潮退后,把受海潮浸沤的埕土挖起,搬运倒入漏丘里,然后取海水淋入,通过芦管导入预先放有鸡蛋或桃仁的卤楻,如鸡蛋或桃仁浮起,则卤浓可煎,即引向小坑、盐盘贮积,而后用锅煎出原盐。这种制盐法繁琐,花工大,得盐少。逮至明嘉靖间(1522—1566年),如乡贤阮志邦先生所述“八团制盐”的方法,非但节省劳力,又提高了效益和原盐质量,是传统制盐工艺的一大进步,也是宁德人的又一贡献。现代制盐法有了更大的进步,适合于官方规模生产官盐。而民间则利用岸边平面大岩石或土坪,用黄泥土围边,涨潮时,提灌海水于此,利用大晴天日晒成盐。
附注
作者简介:陈玉海,1945年10月出生,蕉城区人。中专文化。曾在教育、乡镇政府、区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2005年10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