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坂村风物与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76
颗粒名称: 增坂村风物与习俗
分类号: K295.73;K892.3
页数: 5
页码: 244-248
摘要: 增坂村位于宁德城关东北,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增坂李氏始祖榕波公从古田杉洋肇迁卜居于此,繁衍生息,可谓是李唐苗裔,天潢衍派。迄今有六百余年,已成宁德蕉城一巨族大村。现常住人口4000人,耕地900亩,林地450亩,滩涂10000亩。以水产养殖为主,主要海产“增坂蛏”,今有“安瑞蛏”、乌〓、花蛤、鱼等,兼营农业,粮食作物水稻,水果有龙眼、荔枝、杨梅等。历史人物有清同治癸酉科拔贡、儒学教谕李邦光,现代名人有作家李师江,射击运动员李雪艳。增坂村还包括瓜园村,村民以陈姓为主;下坂村,有陈、程等姓。增坂渠道穿村而过。建村六百年来,有其独特的形胜、景观、特产、风俗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增坂村 习俗

内容

增坂村风物与习俗
  增坂村位于宁德城关东北,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增坂李氏始祖榕波公从古田杉洋肇迁卜居于此,繁衍生息,可谓是李唐苗裔,天潢衍派。迄今有六百余年,已成宁德蕉城一巨族大村。现常住人口4000人,耕地900亩,林地450亩,滩涂10000亩。以水产养殖为主,主要海产“增坂蛏”,今有“安瑞蛏”、乌〓、花蛤、鱼等,兼营农业,粮食作物水稻,水果有龙眼、荔枝、杨梅等。历史人物有清同治癸酉科拔贡、儒学教谕李邦光,现代名人有作家李师江,射击运动员李雪艳。增坂村还包括瓜园村,村民以陈姓为主;下坂村,有陈、程等姓。增坂渠道穿村而过。建村六百年来,有其独特的形胜、景观、特产、风俗等。
  形胜
  增坂清末民初古属五都,但根据万历版《福宁州志》、乾隆版《宁德县志》记载,乾隆时期以前属四都。曾名章坂。增峰,又名仙岗,为村主峰,因其山下有马、施、罗三仙庙而得名。峰顶古时建有塔,曰仙塔。仙岗顶西侧有略高一山峰,名寨顶峰,传说曾有绿林好汉在此结寨,峰高258米。增峰西从金邶寺桃峰发脉,蜿蜒而下,伏而为东山,起而为四都野麻葚山,再伏再起,而为寨顶峰。增坂村在峰之北面,坐南朝北,负增峰而面鉴湖,西邻郑岐濂坑,东接下坂岭后,左辅碧岩高山诸胜,右弼者鞯峰骝屿诸峰。在西陂塘未围垦之前,风光独为旖旎,每当海潮涨满,水平如镜,波光山色,一碧万顷。平视六都飞竹、东岐,下仓、西岐等村隔岸罗列,仰观五马云岩南岸诸顶屹立云端。增坂村在环西陂塘诸村中,饶得地利,洵为大观。
  “山上马施罗,山下一个葫芦一把刀。”增坂村迄今还有这样一歌谣。它点出增坂村大致的村形,村呈葫芦倒地形,葫芦口在祖厅前,其东西有池塘小路似葫芦颈之系带,从祖厅往村东西各有两条街道,形成头小腹大,状如葫芦而得名。一把刀是指村前西侧,有一片滩涂高起,潮水最迟才能将它淹没,如一把弯弯的提刀。
  祖厅
  一走进村口,在两棵张如华盖的大榕树衬护下,一座祖厅就在眼前,它建在增坂村俗称“第三窟地”的地方,重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墙。由戏台、回廊、大殿、厢房、前后天井及神龛等组成,门前有石旗杆夹。祖厅面阔6间,进深13柱。面积约800平方米。大厅门楣额曰:“鉴水澜廻”四字,门联刻石:“陇右文章绵世泽,延平理学绍家声”。上联言唐代诗人李白,下联述宋理学家李侗。以显示李氏前人的辉煌文化成就。戏台正中的藻井由七层斗拱叠涩,螺旋结顶。祖厅内正中悬一“瑞麟堂”大匾,上堂奉祀有葛洪山梨花洞主等神位。祖厅内还有先祖李汪泉撰写的楹联:“系本杉洋源远流长支派衍,堂开赤鉴天光云影画图悬”,“仙塔浮云团紫气,鉴湖鼓浪涌青莲”等,写出了李氏源流衍派与地理位置。它是全村议事、祭祀及社戏之场所。
  萃灵宫壁画
  在增坂村土名叫“下林下尾园下”的地方,有一座宫庙,名为萃灵宫。为砖木结构建筑,原坐南朝北,后大门改为向东,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有前座和后座。据族谱记载,后宫建于清康熙廿八年(1689),额曰增庆堂(原名宝林堂),清同治四年(1865)九月又建前座。前座正中祀奉林公忠平王,左祀天仙圣母,右祀竹木夫人;后座中祀观音大士普庵菩萨、真武帝君,左边祀忠平王旧像,右边祀五显灵官大帝,黄公忠烈王,通天公。左外边祀温康二元帅,右外边祀天仙圣母、肃懿元君、肃靖元君。前座左右迴廊祀马圣爷各神马一匹。除了这些神像之外,后天井还有云龙石雕。惜毁于“文革”。最为可贵的要数是宫内的壁画,虽经年代递增,前座东西两侧的墙上有八幅壁画仍保存完好,大约画于清代年间,取材范围颇广,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等。东边自外到里分别是唐郭子仪寿诞、唐薛仁贵征摩天岭、明正德皇帝游玉尺楼及商封神斗法;西边自外到里分别是李世民游凤凰山、汉朝王昭君和番、宋王天化狄青教场比武及宋牛皋大战金兀术,除此之外,门口两侧有文王请姜子牙和三顾茅庐等故事图案。门上灰塑彩绘有西洋钟等。宫殿的木梁上还可见很多彩绘。据老者回忆,在前座天井西边回廊的粉墙上还画有一头腾云驾雾的墨龙。但现今已不复存在。
  壁画采用白描手法绘制而成,用笔细腻,线条娴熟,山水林木,故事人物,市肆车马,亭台楼榭、佛道鬼神,禽鱼蝉蝶,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流利绝妙,引人入胜。但1992年村中老者,嫌其古旧模糊,请来画匠,用彩色颜料重新涂抹,顿失原韵,令人扼腕叹惜。
  [=此处为插图(萃灵宫壁画)=]
  增坂蛏
  增坂蛏与二都蚶、蓝田蛤、熨斗蟳皆为宁德著名特产。而增坂蛏独以肉腴味美、滋补营养,闻名于闽东各县。蛏可分缢蛏、剑蛏、竹蛏、牛角蛏、指甲蛏等品种,增坂村只养殖缢蛏。据清代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中介绍,养蛏以“宁德最多,其利最溥”宁德养蛏面积最多,还属增坂村,其缘于增坂村拥有广阔的滩涂。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陂塘围垦前,漳湾与骝屿岛(岛上有骝屿、下仓、西岐、雷东、郑湾上、下塘及门下等村)之间有一斗门连接(即今雪峰寺处),增坂村人称斗门之西的西陂塘滩涂为门内,斗门之东包括郑湾、鸟屿、官沪村前广大面积的滩涂为门外。据李氏族谱记载,门外的滩涂是先祖分别于清康熙五十一年、五十四年和五十六年间,花了47两银向别姓购买的。门内产蛏苗,门外养大蛏。门内滩涂小海可自由取讨,门外除了养蛏外,还产乌〓,归族众公有。每年夏末以投标方式由私人承包经营。其收入归公众,用于修缮祖厅祠堂庙宇,迎神演戏,救灾济贫等公益事业。
  门內蛏埕(或称蛏围)约三千多畦,十畦一“字”,族内男子16岁成丁,每丁分给一畦。十丁编为甲,甲有甲首,由十丁公推。蛏苗埕每五年以拈阄方式重新分配一次,不管蛏埕远近、高下、肥瘦,以拈阄认埕,每一甲一个阄号,各管各业,获得者个人支配使用权,也可典当,转让使用权。迄今村中老者还会记得祖宗留下的分号诗:
  “门首蛏苗发,堂前海宝丰。祖宗遗后泽,世代仰深功。管业规须定,拈阄意自融。毗连相式好,界址勿朦胧。节气耕锄力,春秋取洗同。财源长广进,利薮永流通。丁灶千年盛,仓储万户隆。和亲兼富庶,广颂洽西东。”
  社宴
  每年二月二,增坂村都举办“社宴”,古时以甲为单位活动。十丁一席,甲首主办。族众补贴酒米钱。甲首出主菜若干碗,赴宴男丁每人带二碗菜。一桌丰盛社宴,自午到晚,家家扶得醉人归。宴罢鸣锣告示:自即日起春耕春播,各就各业。禁止赌博,勿游手好闲。
  花户喜户喜户头
  族俗称当年新婚者,叫“花户”,当年生子者叫“喜户”,当年全村中生第一个男孩者叫“喜户头”。
  花户、喜户、喜户头共同负责正月十四暝夜的“大奶醮”迎“奶娘”(即“天仙圣母”)的活动费用开销,以及正月十五元宵夜的活动。元宵夜,花喜户每户出“柱灯”二个,其形状似宫灯,以竹篾为骨架,竹架上粘贴各种图案的剪纸,四周用麦秆编成流苏,十分好看。小孩则手提比“柱灯”小点的灯笼,追逐喜户头要蜡烛。喜户头肩背褡裢,装满蜡烛,随手送给迎神队伍的亲朋好友,互祝喜庆。新婚花户家,大门洞开,厅堂红烛高照,新娘盛装坐洞房,迎候来看新娘的男男女女。看新娘者高喊:“看新妇啦!”新娘即出迎客,端起准备有冰糖姜片的茶盅,一一至看客身边,点头鞠躬请茶。客人坐厅堂两边,端详新娘,称赞新娘貌美,并致祝贺。一批看客送出门,又迎新一批看客。如此嬉闹至街上迎神方罢。现今,看新妇的习俗已不多见,元宵夜传统“柱灯”也已失传。正月十四暝夜的“奶醮”的习俗,小孩提小灯笼伴随天仙圣母游行及会宴仍照旧例举行。
  族长房长会宴
  族规尊族中男子年纪最长者为族长,因为始祖生有三男,故分三房。每房尊年纪最长者为房长。族内大事,均由族长与三位房长定夺。实际他们年事已高,无力问事。多委任年届60岁的“新”老人,组成老人会,共同管理宗族事宜。老人会择一二人司帐。他们只管一年。每年正月初五日,摆桌于大街中心,公开算账,公布收支。并移交下届新老人会,名曰“交印”。交印后,新旧老人齐集祖厅会宴,共议村中大事。
  一年会宴有三次,第一次是正月初五的迎诸神下界的“下神福”会宴,宴请年届60岁的“新”老人及60岁以上的年长者,其意在尊贤敬老。第二次是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后的会宴,意在崇宗敬祖。最后一次会宴是八月初一,是增坂始祖忌日,以纪念他筚路蓝缕,肇基增坂的伟绩。

附注

作者简介:李怀涌,1979年毕业于宁德一中。先后在三都卫生院,漳湾增坂卫生所工作,现在蕉城开办中医诊所。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怀先
责任者
李怀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