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沿海地区旧时流行使用的码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53
颗粒名称: 宁德沿海地区旧时流行使用的码字
分类号: H087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流行于宁德沿海民众中的码字,顾名思义,就是记数的文字(符号),笔者从小知道爷爷、父亲都是用码字记数,他们都读过私塾。为什么不用汉字,而用码字记数呢?原来它简单、易记,目不识丁者也能一目了然,看过一次就能牢固地烙印在脑海里,所以当时市场上买卖的斤两、价钱,结帐等有关数字的记载都是用码字。现今70岁以上的老人偶尔还会用码字记数。
关键词: 宁德市 沿海地区 码字

内容

流行于宁德沿海民众中的码字,顾名思义,就是记数的文字(符号),笔者从小知道爷爷、父亲都是用码字记数,他们都读过私塾。为什么不用汉字,而用码字记数呢?原来它简单、易记,目不识丁者也能一目了然,看过一次就能牢固地烙印在脑海里,所以当时市场上买卖的斤两、价钱,结帐等有关数字的记载都是用码字。现今70岁以上的老人偶尔还会用码字记数。
  码字从一至十的符号是:一二三×〓亠〓〓文十在同一项目,同一类形的组合中,码字的—二三如果出现重复时,可以把它改写成丨〓〓。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码字也可以写作乙〓三の〓六七八九十。由于码字都是以记数为主,在重量方面用的钱、两、斤、十斤、百斤、码字写作小〓亅〓〓;在货币中的分、角、元、十元、百元、码字写作〓△元十元百元,还有重量与货币中的“半”,码字写作丰。码字它出于书写方便而灵活多变,比如一钱,它写作小,三钱写作〓,一两写作用或〓,五两写作〓,半斤写作〓,八两半写作〓,一斤写作丁或〓,两斤写作〓或〓,四斤写作〓或〓,五斤写作〓或〓,十斤写作〓,八斤三两写作〓或〓,九斤半写作〓或〓,五斤四两九钱写作〓或〓,八斤六钱写作〓或〓,六斤十四两写作〓或〓,二十三斤五两写作〓,六十八斤九两写作〓,一百斤写作〓或〓,四百五十六斤三两写作〓;两分写作盼,五分写作〓,一角写作/△,四角写作×△,二角二分写作〓,五角六分写作〓,一元写作1元,八元写作〓,三元二角五分写作〓,二十六元九角四分写作〓,一百元写作1百元或百元,五百五十一元一角一分写作〓。其余以此类推。
  小时候父亲告诉我,宁德沿海一带当时出售海产品时均用码字记数,富豪之家谷米或钱币放高利贷都是码字写借条数字,店中记帐亦用码字。后来笔者了解到福安、霞浦、罗源、连江、福州等闽中、闽东沿海的老一辈人也会认码字,但不知他们是否用过码字记帐,所以也不知道码字的区域有多大,普及程度如何,只知道宁德沿海各村镇的男人普及率百分百,人人都会认,人人都以码字来记数。
  码字从外形上看,它简单,笔画随便,应该是当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自创的一种记数文字,遇到什么事,随随便便,临时记在瓦片、布匹、纸张等能记数的物件上,然后时间长了慢慢地被不识字者认同,传播。码字真正打破了掌握有文字者的垄断,逐渐地开辟了专属于不识字者的空间,这是对“文化反抗”的产物。码字诞生的时间据笔者了解应该在明朝,因那时闽中闽东沿海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平民中的商贸频繁而产生的并予以传承,是对不识字者当之无愧的一大贡献,有这样的文字应该是当时不识字的低层人的骄傲。
  码字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找不到蛛丝马迹,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字典中同样没有它的记述。我们都知道,汉字最早都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后来渐渐地这些图画变成了文字,码字同样保留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集所有汉字造字特点于一身的文字,但又不是孤立的,在特殊的组合中又加入汉字。笔者认为码字就是汉字,不过简单化了,让人易于辨认,书写速度快,易懂、易记、易写而已。
  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借事借物基础。笔者认为码字与流行于明初的算盘也有关,主要的特征是运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意义,因为算盘以中梁作定数,每档的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比如码字中的〓、应为上珠,亠〓〓文上一点为上珠数五,下一横为下珠数一,所以码字仍然包含着造字初期所包含的字义信息。又因为算盘简单易学、运算方便、不识字者也能应用自如,故能通行我国,码字能受到闽中、闽东沿海人民的认可和应用,其理亦然。还有古人记帐时离不开算盘,码字得到算盘的启发也比较合理。
  至今我们还不知道码字的发源地,但它是宁德一带在当时认字人不多的时代的前人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作为一个十分独特的符号能融入宁德,而且随着宁德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作为宁德人的后代感到无比的自豪。码字作为宁德沿海古老的一种记数文字,飨给读者,望来者贤能征文考献,以求明备。
  附:与码字有关字谜一条;上是码字、下是正字、下是码字、上是正字、上下码字、中间正字。谜底:“交”字。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