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涵青年耕山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50
颗粒名称: 金涵青年耕山队
分类号: D432
页数: 5
页码: 190-194
摘要: 五十年代是建国后人们习惯称呼的“火红年代”。那时候,城乡人们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舞下,中华大地上响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号角声,它激发起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人无比热情,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少,勇于接受新事物,最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不怕艰难困苦,不计名利得失,毫无顾忌地参加党团号召的各种活动。青年耕山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青年耕山队——金涵青年团员们的新颖壮举,开了美丽的花,却未能结出丰硕果实,令人十分惋惜。然而它毕竟划痕深刻,长期留在那一代年轻人脑海中。大约过了十多年后,福建尤溪出了一个“妇女耕山队”,《福建日报》作了《红旗指处青山绿》的长篇报导,队长罗春娣名闻全国,还当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消息传到金涵后,当年队员们都深为当时未能坚持下来而悔恨、痛惜。
关键词: 宁德市 金涵乡 耕山队

内容

诞生的时代背景
  斩棘披荆逐鬼雄,战歌嘹亮战旗红。
  青春豪气撼山动,虎豹狼豺无影踪。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赞美金涵青年耕山队的一首诗。
  五十年代是建国后人们习惯称呼的“火红年代”。那时候,城乡人们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舞下,中华大地上响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号角声,它激发起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人无比热情,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少,勇于接受新事物,最积极地响应党的号召,不怕艰难困苦,不计名利得失,毫无顾忌地参加党团号召的各种活动。青年耕山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高潮,起始于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那时人们提出“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号召,城市里到处锣鼓喧天,集队游行,轰轰烈烈地掀起对私改造运动,私营工商业者,个体手工业户和小商、摊贩纷纷实行公私合营、联营和建立合作社、合作店;农村里则在进行着由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个体户快速向高级农业社的过渡。当时的金涵乡,一度把涵道、金溪、琼堂,上金贝等大大小小几十个村、队统一合并成一个高级农业社,农户的土地、耕牛、农具全部折价归公,实行统一的生产调度和劳动计酬。原来由于土地肥瘦,农具、耕牛财产多寡和农副业收入高低而形成的贫队、富队统统被拉平分配,统一评分计酬,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农民劳动热情低下,耕作粗放,加上自然灾害,当年农作物全面歉收。这一年金涵乡的农业劳动分红(每10分分红值)从原来各队的八、九角,五、六角下降为两角多,大部分人年终分红取回口粮后,就没余钱可分。有的人欠下一屁股债,还得拿钱交队后才能取回口粮。人们怨气很大,流言蜚语不少,如:“合作化,大风暴,饿不死,吃不饱”等等。一时间闹粮,闹退社遍及各地,到县委农工部上访者也不少。
  为改变这种现象,中共宁德县委决定在全县实行整党整团整社运动;选取金涵作为重点试验乡,指派县长常博厚同志为组长,抽调县委宣传部、农工部、青年团、妇联会等部门的杨伯民、蔡作丹、郭宝球、游柏林等9位同志组成工作组,进驻金涵。我当时因在团县委,也参加了这个组的工作。
  主张的提出和争论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整社取得初步成果,纠正了一平二调倾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核算制度,使“大锅饭”变成“小锅饭”,农民劳动积极性得到发挥。1957年的夏、秋季连续获得大丰收,金涵平原各队劳力分红值(每10分)大部分都提到七、八角以上,有的队还超过1元钱。党团的整顿,也取得成效,劝退了个别毫无斗志的党团员,吸收了部分新鲜血液,发展壮大了党团队伍。党团员、干部的面貌起了变化,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人提出扩大生产,增加社员收入的要求。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建国不久,县级机关干部中绝大部分都是二十来岁上下的年青人,因此团的活动十分活跃,(当时党组织的发展较为慎重,机关中党员很少)每逢运动,总要号召青年团员站到第一线。
  这时候,青年团中央曾发起号召和组织青年垦荒运动,有“向荒山进军,向荒地要粮”口号。那时金涵乡各生产队主政的大多是青年团员,当组织团员学习时,他们便提出到溪里开荒的建议。
  溪里——是大金溪河畔的一片荒芜谷地,离金涵不远,两旁夹着大山,峻峭巍峨,沿河谷涉进二十来里都渺无人烟,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不过有的地方连山间小路也没有,还得攀崖而过,只在靠近金涵约5华里地方,数十年前有过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并开垦过一批山园,也曾一度人丁旺盛。后来由于土匪的摧残,国民党的抓丁派款,特别是山猪野兽的猖獗,农耕受到破坏,土地逐渐荒芜,农户人家被迫迁往他处,基本上已成渺无人烟的“鬼谷”(有人暴死在里面)。解放后,也曾有人打算去那里垦荒,终因其间太荒凉,特别是夜晚阴森恐怖,而无法成行。
  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没那么风调雨顺,开发溪里,那是前人都不敢干的事,那里荆棘遮天,不仅荒凉可怕,还有蛇虫野兽出没,困难危险重重,年老体弱者自然不行,必须由意志坚强,不畏困难,不怕险阻的年青人去干。当我提出组织“青年耕山队”这个设想时,在工作组和乡干部中引发激烈的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金涵人多地少,又无副业可搞,劳动力没出路,要增加收入,必须扩大耕作面去垦荒,而且开垦荒地国家有三年免征免购政策,不但可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可增加农民留粮,用以改善生活。反对者认为:青年人被抽走了,队里剩下老弱病残,重活没人干,完成生产任务有困难,而且从各队抽人,劳动收益分配难以计算,会产生许多矛盾。双方一时争持不下。最后上报常博厚县长,常原来在地区团委工作过(担任组织部长),对青年团工作十分熟悉,亦有兴趣,对成立青年耕山队自然大力支持,由他拍了板,大局才定下来。
  组织队伍誓师进军
  耕山队人员的组建,采取自愿报名和社队批准方式,在常县长的支持下,召开全乡青年、团员大会,向他们传达了福建省团委书记庄炎林同志“把青春和力量,献给壮丽雄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报告精神,激励他们站在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带头“向荒山进军”。经过数天酝酿,在成熟基础上,举行大会报名。
  会议开得轰轰烈烈,团员、青年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有黄家景、黄克恩、张德金、黄家奇、彭德明、兰品莺、翠妃等50多位青年男女当场报了名,许多人还事先写好“决心书”在会上宣读,喊出:“不怕困难危险,不怕流血流汗,决不动摇退缩、半途而退”,“坚决在耕山队干一辈子”,“当一辈子溪里人”等口号。
  会后,对这批报名者进行筛选,其中身体较弱或家中劳力缺乏者,动员他们留生产队劳动,从中抽选35人(男33名,女2名)选出正副队长和会计,组成一支精干队伍,筹备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1957年入冬后的一天,耕山队誓师出发,他们扛起“青年耕山队”大红旗,带上锄头,镰刀、铁锅、碗筷等生产、生活用具,敲着锣鼓,一路鞭炮,浩浩荡荡地朝溪里山谷行进,先行者还沿途劈山开路,架便桥,保证队伍通畅行走。我和县妇联的游柏林同志也跟随他们一道参加战斗。到达溪里后,只见那里乱木荒茅、遮天蔽日,古树枯藤、纵横密布,虫鸣鸟唱,流水潺潺,好一派原始自然环境。稍事休息后,大家便热情洋溢地唱起雄壮歌曲,个个奋勇争先,数十把锄头、镰刀一举向荒丛开战!有人描述当时情景是:
  红旗高举、神惊鬼避;鞭炮声激、虎逸狼逃。深山峡谷、擂起战鼓阵阵;豹岭雉窝,传来笑语盈盈。镰刀飘处,千载藤蔓迎风而扫;银锄飞舞,万年茅蕨随土而翻。山猫野兔,忙迁历代住窟;狐狸麋鹿,撇下百世香窝。青年小伙,人人袒胸露背,挥汗如雨;红颜少女,但见尘头灰面,束发戎装。流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荒沟壑里,溢满欢快歌声……
  当时他们就这样早出晚归,不停地工作了几个月。
  形势特殊史命回归
  宁德青年耕山队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县、全省,《福建青年报》首先作了报导,接着《福建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宁德青年耕山队进山》为标题,发布消息。《福建青年报》更将这一事实编成快板,在第四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供人传唱。1958年春,宁德县召开三级扩大干部会,进行大跃进动员,队长黄家景代表耕山队在誓师大会上发了言,并送了决心书。耕山队员几个月奋战中,共开垦了数十亩荒地,并种下甘薯、茶、果等农作物。
  1958年开春后不久,整党整社工作结束,工作组全部撤回,我和游柏林同志亦先后调离。入秋后,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开始,金涵农村大批劳动力被抽调去洗沙、烧炭、炼铁,生产队劳力严重短缺,农活跟不上,田园开始荒芜,社队干部纷纷要求撤回耕山队人马。面临这样形势,耕山队终于无法再坚持下去,只好忍痛弃下已获成果,撤寨搬回来了。
  耕山队种下的甘薯,在撤回后,虽然无人管理,但由于那里土地肥沃,每株都长到4—5斤左右,只可惜由于大炼钢铁,无暇去收获。后来有部分烂在地里。
  青年耕山队——金涵青年团员们的新颖壮举,开了美丽的花,却未能结出丰硕果实,令人十分惋惜。然而它毕竟划痕深刻,长期留在那一代年轻人脑海中。大约过了十多年后,福建尤溪出了一个“妇女耕山队”,《福建日报》作了《红旗指处青山绿》的长篇报导,队长罗春娣名闻全国,还当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消息传到金涵后,当年队员们都深为当时未能坚持下来而悔恨、痛惜。
  七十年代,听说宁德城关也来了一批人步他们后尘去溪里垦荒过。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