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坑村围垦新塘记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34
颗粒名称: 濂坑村围垦新塘记实
分类号: S277.4+2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1959年9月1日,濂坑村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怀着喜悦心情欢庆七都9.1人民公社成立(当时,濂坑村属于七都人民公社管辖)。当时,大队干部向公社党委提出了围海造田的建议,得到了公社党委重视和大力支持。10月,公社党委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六十条纲要,决定乘着公社化的优越条件,在濂坑村围海造田。刚刚围的塘内滩涂地,含盐度高,需要淡水冲淡,所以到1963年上半年塘内才开垦造田,插上早稻,到夏季,人们兴高采烈收割早稻。1963年7月13日,插上晚稻禾苗不久,遇上6号特大台风袭来,在南边靠近港尾山地位置,塘堤裂开一个大决口。1964年9月3日,十四号强台风再度袭来,塘堤原来的决口更加扩大,还增加了好几处决口,塘堤更加破烂不堪。
关键词: 濂坑村 宁德市 围海造田

内容

濂坑村围垦新塘记实
  1959年9月1日,濂坑村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怀着喜悦心情欢庆七都9.1人民公社成立(当时,濂坑村属于七都人民公社管辖)。当时,大队干部向公社党委提出了围海造田的建议,得到了公社党委重视和大力支持。10月,公社党委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六十条纲要,决定乘着公社化的优越条件,在濂坑村围海造田。
  于是开始着手筹备围塘筑堤工作,公社所辖各大队抽出强劳力15人至20人到濂坑大队报到,由公社党委副书记林鸣朝任总指挥,统一安排,分配工种。山区大队社员负责到山上砍伐柴木草,肩挑到海边丙楼坪集中堆放,沿海大队社员配合濂坑大队社员下滩涂运海泥筑堤。
  公社党委与濂坑大队干部和社员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塘基位置定在濂坑村北边的丙楼坪,到南边郑岐村港尾鼻,两头相向同时筑堤,合拢口预留在海滩最低处港汊中间,在丙楼坪边海滩上开排水道砌闸门。没有打石工人,条石困难,决定拆下牛头岗顶萨镇冰当年筹捐建造守御堡上的条石,运来砌造闸门;没有泥石工人,派人去聘请散布在宁德各地打工的泰顺县技工来设计和砌闸门;大队又选技术人员测量塘堤基础位置,并做好标记。接着打造工具,如:铲海泥的铲铧、切割海泥的割叉、滑运海泥的凹形长木板。社员们个个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只等小潮水时开工。
  开工的早上,退潮了,滩涂刚露出水面,动工鞭炮响起,社员们争先恐后把一束束柴禾芒草铺在塘基位置上,然后,由本村的铲铧手和割叉手带领社员们在距离塘基20米以外的滩涂上掘海泥。用柴锄把表面烂泥刮开,然后铲铧手用铁铧铲出一块块含沙量少的海泥,用手拾起,人工接力传送到塘基,垒在铺好柴禾芒草上面。用割叉分割的海泥是纯土质,粘性强,长方形规格比较统一,好垒砌,砌在外面不易断裂;就这样,像砌石头一样一层层往上垒,垒了三层海泥,整平泥面,再铺上柴禾芒草(俗称一页土),每往上砌一层,宽度就收缩一尺多,继续堆垒海泥,这样连续一层一层像塔形一样往上堆垒,到大潮日水涨平潮时,不能淹没为止。每完成一段塘堤,都要靠石搭船运石块堆放塘基脚下边,以防止新塘基崩塌。这种石搭船,是特制的围塘运石船只,船的甲板用特厚木板做成的平台架子,装有机关,石块可以在船上两边自动放落。经过几个月艰苦奋斗,塘堤基本筑成,只剩合拢口等待时机进行合拢,这次动用上场人员400多人,筑堤215米。
  1959年,正值全民大炼钢铁,再加上宁德县要围垦东湖塘,兴修马坂水利工程,修建宁古公路,为了应付大炼钢铁和三大工程需要,强劳力几乎被抽调一空,濂坑围塘工程被迫停工下马。下半年,盲目地抽调劳力,造成强劳力所剩无几,农业生产上又乱指挥,导致农作物大量欠收,加上管理不当,到秋收季节,农地里地瓜无人挖掘,无人推切薯米,全部烂在地里,即使稻谷收割回来了,抽不出人工去曝晒,堆在场所里任凭发芽生根,收割来不及的,只好烂在田里。
  之后,发生了60年大饥荒,食堂里经常断粮断炊,人们饥饿难当,围塘工程停工,塘堤只好让海水任意吞噬冲刷。
  1961年党中央政策调整,农业生产才有复苏趋势,渡过饥荒。濂坑大队再度发动强劳力投入围塘筑堤,在毁坏的塘堤上修补,加宽加高,于1962年2月间合拢成功。
  刚刚围的塘内滩涂地,含盐度高,需要淡水冲淡,所以到1963年上半年塘内才开垦造田,插上早稻,到夏季,人们兴高采烈收割早稻。1963年7月13日,插上晚稻禾苗不久,遇上6号特大台风袭来,在南边靠近港尾山地位置,塘堤裂开一个大决口。1964年9月3日,十四号强台风再度袭来,塘堤原来的决口更加扩大,还增加了好几处决口,塘堤更加破烂不堪。灾后,鉴于闸门口地势太高,退潮时塘内积水不能排干,同年10月份,决定在决口港汊最低处,投工投资垒砌闸门,再次修补加高加宽堤岸,又在堤岸外面垒砌石驳岸,以固塘堤,才得以成功,再开垦造田播种。1976年,西坡塘围垦成功后,这段海堤成了濂坑村与郑岐村来往的要道了。
  注:割叉的一端是木制的,另一端是用长铁条打制圆形的,然后铁木尾端叉开合并一起固定,铁木的顶端用钢丝连接系牢,形V形。割海泥时,用渊铁条一端插入泥中,要保持与木制成垂直线,木制一端向外旋转90度,用力地把割叉平衡地拉出一块海泥就分割好了,长方形的,又快,规格又好。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山区的社员见割叉海泥时又快又好,规格又标准,说:海边的人围塘筑堤泥块,是预先制好了藏在海滩里,要用时,海水退潮了,到那里顺顺便便轻易地搬出来,所以围塘是这么容易的。

附注

作者简介:1945年生于濂坑,1962年宁一中初中毕业,回乡务农。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