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陂塘围垦工程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28
颗粒名称: 西陂塘围垦工程史话
分类号: S277.4
页数: 7
页码: 141-147
摘要: 西陂塘又名赤鉴湖,系内海腹地海湾,位于宁德县城之东北十二公里,东起漳湾陡门头,东北至留屿、下仓,西北至西歧及东歧墎,西至六都,西南至郑歧、增坂,东南至下坂、岭后,周围十个村,皆背山面塘,列界而居。塘之四周小丘陵环抱,北面西歧至东歧墩峡口通七都内海。滩地南高北洼。西宽东窄。纵距六公里,横宽四公里面积一万二千三百亩,可垦耕地一万零三百亩,储水湖沼水面二千亩。西陂塘溯自宋朝,历时千年,沧桑几变,屡兴屡废。一九四三年三月,国民党政府县长谭慕弘向省政府报告,提请围垦西陂塘,不久谭调。一九四四年九月,省水利局派第八区工程处来宁勘测设计。同年十二月县水利科科长林炳汉呈请县长郭克安,建议组织地方公有农田水利协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兴建,郭调事延。
关键词: 西陂塘 宁德市 围垦工程

内容

西陂塘又名赤鉴湖,系内海腹地海湾,位于宁德县城之东北十二公里,东起漳湾陡门头,东北至留屿、下仓,西北至西歧及东歧墎,西至六都,西南至郑歧、增坂,东南至下坂、岭后,周围十个村,皆背山面塘,列界而居。塘之四周小丘陵环抱,北面西歧至东歧墩峡口通七都内海。滩地南高北洼。西宽东窄。纵距六公里,横宽四公里面积一万二千三百亩,可垦耕地一万零三百亩,储水湖沼水面二千亩。
  西陂塘溯自宋朝,历时千年,沧桑几变,屡兴屡废。
  据《宁德县志》载:“宋元祐四年(1089)邑民林圭与圣泉寺僧养誉,纠集百余家筑堤作堰,设二斗门,垦田七百四十八倾,载粮四千石。后复崩陷成海。宜和七年(1125),县令储淳叙重修不就……”
  《县志》又载:“乾隆十七年(1752),福州商人林长源,呈请上宪,愿独立兴复西陂,得报可,即于其年五月兴工。右因漳湾旧际门,左筑新际门于六都之东歧墩,从两际门筑堤起,欲于中间连合成功。不知左右两堤渐筑而长,其中间水力渐大,至二十二年十月,两边堤成将扭合,中间夹口水力专冲忽然崩决,数年新筑水堤,瞬息尽坏,两边相距依然一望而遥。长期力竭告辍……”
  一九四三年三月,国民党政府县长谭慕弘向省政府报告,提请围垦西陂塘,不久谭调。一九四四年九月,省水利局派第八区工程处来宁勘测设计。同年十二月县水利科科长林炳汉呈请县长郭克安,建议组织地方公有农田水利协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兴建,郭调事延。
  一九四五年八月,县长张桐膺又呈请兴办。八月十四日省政府快邮代电复:“查该项工程规模颇大,需款甚巨,非战时人力财力所能建筑,应留待战后首先兴办。”八月十八日县水利科长林炳汉,又具呈上报:“现抗战已告结束,该项工程似可提先办理。”十月,第八区专员黄哲真指令宁德县政府:“办理贷款手续,计划兴工。”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指令:“该项工程既属巨大,目前复员又未竣事,人力财力两难胜任,仍应暂从缓议。”至一九四六年二月,省政府才电复宁德县政府:“西陂塘准向省行贷款三千万元……”二月十一日,第八区行署准宁德县公有农田水利协会成立。
  一九四六年四月,联合国远东善后救济总署,行政院救济总署,拨发面粉赈济战后灾民。行总浙闽分署准列西陂塘为福建省九项工程程之一。九月一日,宁德县西陂塘工赈工程委员会成立。工程预算总额计工赈面粉871吨,物资器材折合面粉308吨,另工资现金8.4亿元,材料费1.3亿元。县长张桐膺任工赈会主任,委派第八区工程处工程师林兆晋任工程处主任。于一九四六年九月动工。工赈会将此项工程由福州大陆营造厂等八家营造商承包。不久,特务头子张超的爪牙陈易遂插手工程承包,自任总领队,独揽工程承包。自一九四六年九月至一九四八年七月,断断续续施工一年零八个月,历二任县长,耗面粉九百吨,特种赋谷一万石,农行贷款七千万元,完成石方三万六千立方,西歧至东歧墩峡口,抛填至低潮位露出水面。
  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层层贪污中饱,工头残酷剥削,民工工粮时常不继,工程时断时续。至一九四八年七月停工。
  停工时,工程处给第一区专员陈鸣鸾的报告中,透露了工程失败之原因:“……西陂工程兴工至今,调二任县长,皆因办理不善及贪污情事被省调换;以中国蜗牛政治,当然无疑义搁于停顿……工程采取大包制度之大错。将全部工程包给甲,甲包给乙,乙再包给丙,层层剥削,造成工程费大损失。甲乙两包坐享其利,最实际是丙包,最劳苦者代价是最低贱的,比如开采块石一公方,所付甲包是十六斤半工粮,折合时价四十九万五千元(每斤三万元),而丙包所得实惠不过一万八千元;开条石一公方付甲包是五十斤工粮,折合时价一百五十万元,而丙包所得不过是五万元。”
  一九四八年八月以后,西歧至东歧墩峡口,抛填之石块,被潮水进出冲流,日久渐空,西陂塘依然如旧,人们只有望洋兴叹。
  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五日宁德县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土地改革运动之后,生产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农田水利工程次第兴举。一九五八年初,中共宁德县委曾作长期规划:“宁德县沿海滩涂辽阔,大有发展前途。东湖塘、西陂塘、大南塘,三塘围垦成功,宁德将成鱼米之乡。”不久,东湖塘、西陂塘同时着手勘测。同年秋决定首先兴办东湖塘围垦工程,西陂塘工程暂缓。
  一九六九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后勤部拟在西陂塘建立军垦农场,派部队前来勘测,筹备。后因军队另有任务,议停。
  一九七四年三月,宁德县革命委员会责成宁德县水利电力局,着手再次勘测设计。经一年时间缜密计划,于一九七五年五月上报省水电厅审批。同年十二月,省水电厅围垦办公室会同省、地、县计委,建设银行,水利等单位,同赴现场作为时七天的工程设计审查。一九七六年一月省水利电力厅正式批复,同意列入围垦工程计划。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宁德县政府欣悉西陂塘围垦计划己获省厅批准,议即着手。决定先从县财政拨款五万元,委派组织部长成补台任工程指挥,由漳湾、七都、金涵等受益公社动员部分民力先期筹措。一九七六年四月,西陂塘围垦工程正式动工,环塘十村农民欣喜雀跃,奔走相告;街谈巷议,祝盼功成。
  工程动工不久,“四人帮”横行,人心涣散,农村秩序又一时混乱。民工不能如期足数上场,个别人借机煽动闹事,阻拦采石料场,围攻指挥部领导同志。已上场的民工集而复散,施工进度徘徊不前,工程处于半停顿状态。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农村工作十分困难,县委为确保工程不受干扰,八月廿日在漳湾召开受益公社领导及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决定对民工补贴标准适当提高,水下工程和技术工种雇佣外地技工,这些措施使工程得以延续。至次年三、四月间,虽值春耕大忙,在场民工仍保持一千三百余人,临时基建项目和水闸清基工程基本按期完成,水泥、钢筋等紧缺物资也及时采运回来,海堤向深港延伸三百多米。
  一九七七年七月,县革命委员会委派副主任马国祚接替成补台任工程指挥。工程进入主攻主体工程——北堤施工。
  北堤全长八百七十米,深水石堤部分占六百八十八米,实际是深港堵港工程。堤线虽不太长,但港底情况十分复杂。堤线位置被东西两港分割成三大块:东港宽三百米,港底深在黄零负14米高程,西港(即国民党政府一九四八年施工时冲决的缺口)宽六十米,港底深在负20米高程;东西港之间是一块小高地,宽250米,高程为零至0.5米。小高地是历代建堤留下的残基,表面为乱石所覆盖。口门吞吐量在设计潮水位时有三千三百三十万立方米。小高地底部地质条件极差,属于高灵敏度淤泥,厚达18米,表面覆盖着小动物壳体钙物质沉积层。
  当时确定的施工方案认为:中间小高地顶板出露高程度较高,而且是历代筑堤残基,预压年代已久。由于团结作用,抗剪强度必大为增强。决定选定这一地段作为合拢口。截流体断面采用扩散面砌石护面,下游木框砌石加海漫防护的形式。堵港潮型采用高潮位4.41米,低潮位负3.68米。为避免大小拢口高差过大造成流速流量集中,减少大型人工块体用量,进占程序选择宽线式拢口以平堵为主,平立堵结合的施工方案。省水电厅曾派员到工地视察审核,并作了肯定批复。
  这个方案分二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争取三百五十米大拢口全线平堵到0.5米高程,工程为2.02万立方,预计合拢口出现最大流速为4.04立方/秒;第二阶段紧接着施工,在三百五十米大拢口上面,人工排竹笼(装石)抬高到1.5米高程,然后压缩口门,两端堤线以4.5米高程立堵前进,最大流速控制在4立方/秒以内。用一般块石完成截流任务,随后加高到5.05米高程。
  第一阶段施工八个月之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廿九日开始,为达到本阶段形成三百五十米的拢口目标,组织了一次会战。在县委直接领导下,由漳湾、七都,金涵三个公社民工技工三千九百人,使用经过改装的自动抛石长槽船六十四艘,汽车、大型拖拉机四十辆,堤上海面三路进石,人员三班轮番,昼夜不停,至一九九八年元月五日止,奋战八昼夜,抛石2.5万立方,投竹笼二千六百个,封堵了东西两港,三百五十米口门全线抛平达到0.7米高程,如期达到第一阶段施工方案之目的。
  但是,由于对小高地地质情况,根据一九六九年6728部队勘测设计的钻探资料判断误差,第一性资料失真,导致施工方案失误。七日凌晨三时许,发现口门下游木框护坦破坏严重,坡脚砌石护面损坏长度达四十米,损坏地段渗透水泥很大,坡面明显下沉。虽然立即组织抢救,己无济于事。至下午二时三十分退潮时发生缺口,当时塘内外水位差1.68米,一股巨大浑浊水流奔腾咆哮,块石滚动之声如阵阵闷雷,顷刻间缺口逐渐扩大到88米,底部最深处至负27米高程。原定施工方案停止执行。
  第一阶段施工失利之后,部分干部和农民工对工程信心发生了动摇,三三两两窃窃私语:“真是神仙难围西陂塘。”工程指挥部领导同志站在口门边,此时此地,眼看磨盘大巨石,几吨重集装竹笼被冲出数百米之外,心潮如滚滚狂澜。
  当此紧急关头,县委领导同志急临工地,进行了思想动员,鼓励大家,决不气馁,决不心灰,奋发精神,再接再厉,总结经验,重振旗鼓。一月中旬,地委和省委领导同志先后亲临工地视察,给予施工干部和民工群众巨大的精神力量。县委领导杨家盛同大家一起分析工程实况,针对工程态势,作多种方案比较。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之后,改变原来施工计划,制定新的堵港工程方案。决定放弃小高地作为合拢口,延伸堤线,抢占小高地,就在88米宽缺口段最后决战。施工程序采用零米高程以下平堵,零以上至4.5米高程以立堵为主。截流体选用密集断面,负十米高程以下抛一般块石;负10到零米高程内外坡沉放大木框和大集装石铁线笼,中间夹抛大块石,零米高程以上投集装石铁线笼护面渡过大潮,然后在小潮期间突击抢堵到4.5米高程截流。此方案报经省水电厅批准,于七八年六月开始实施。
  县委为切实保证方案之实行,号召全县支援西陂塘。人力物力,相对集中,党委号令,八方响应。调县、局级领导骨干四十三人,加强工地指挥系统;重新调整民工编组,数千队伍运动自如。时值盛暑,烈日当空,干部民工,汗雨交溶。经过三个多月艰苦施工,堤线按计划延伸,进占了小高地。至九月十八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合拢口平堵抬高到零米高程,同时抛好集装石大铁丝笼护面。此时正八月大潮,实测最大落差4.04米,流速5.05公方/秒。合拢口经受了大潮考验,基本稳定。
  在第一次堵港合拢失利以后的时间里,工地指挥部领导同志为此后的施工方案绞尽了脑汁。西陂塘,为历代有志于围垦者所企望的深港障海筑堤垦植工程,一定要在共产党所领导的英雄人民手里成功!工程指挥马国祚同志,夜以继日同干部民工一起商讨着如何在88米宽的合拢口,投下数以万吨计的石头截流体。一丝一毫的疏忽将铸成不可估量的失败。马国祚同志对每一道施工命令下达之前,他总是要自己亲临现场,自己动手试一试,感到确有把握了才通令工地全体干部民工齐心合力去做。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同指挥部其他的同志一道缜密地做了三件事:一是请海军潜水员,潜入水下摸清合拢口的地质情况,查清第一次合拢时抛下的集装石竹笼、铁丝笼的情形;二是88米口门决战时流速、流量科学数据;三是截流体应该是多大的集装个体才能制服湍急、咆哮的海水。
  潜水报告:合拢口水下是坚硬的格土,软土地基已全被冲刷干净,抛下的一千多个石集装竹笼已大部流走,留下少量大块石。这说明截流个体必需是大石,大集装个体。
  请华东水利学院计算的数据是:深港在负5米高程时,潮差8.89米,流速8米/秒,流量2200立方/秒。
  制作大集装铁线笼并实地试抛。第一次制作成圆筒形,装石之后,圆筒变形,不能饱满装石,未告成功。第二次采取“包饺子”的办法,先摊布铁丝网,装满大石头之后,扭合紧固。石头计量,每个铁线笼装大石20吨。在经过改进的“蝴蝶船”上,左右均衡荷载两个铁线笼。船驶经口门预定海域,开启制动装置,快速抛入水下。船队鱼贯驶过口门,以密集铁笼个体,形成截流整体。工地指挥马国祚同工程师林衍金,登船亲临口门,在湍流上试抛,一次成功。
  各个岗位准备工作,同时分头进行。
  一九七八年九月廿日,截流决战前夕,县委书记杨家盛率机关干部,亲赴工地,听取指挥部汇报,并到每个岗位检查准备工作实施状况。
  廿二日凌晨,海面满载铁笼的船队,东西两端堤上,装载大石的手推车纵队,公路上汽车、拖拉机队,石料场备石如山和环列的装车队,每个岗位信号员,指挥部蓝图和电话机旁……各就各位,如箭在弦。
  上午七时正,一声号令,海面船队,首尾相接,鱼贯驶过口门,准点抛下铁笼;东西两端手推车队成二路纵队冲临口门堤岸倒石。实施海面平堵,堤上立堵同时并举。此时此地,红旗招展,号声四起,车队人流,来往穿梭,笛号夯歌,回荡海空。人轮班而车不停,水虽急而志更坚。四千健儿齐奋力,六万方石镇狂澜。
  堵港决战持续三十小时。廿三日中午十二时,口门合拢,两岸人流聚会,鞭炮齐鸣,欢声雷动,狂涛咆哮之峡口,一道堤障雄立。
  堵港合拢之后,闭气工程一鼓作气,两千五百名民工日夜兼班,一千部板车运装土草袋,如同抛石一样堆压前进。一九七九年一月日深夜闭气成功。
  之后,转入垦区建设。如今,西陂塘已是万亩青畴,宁德人民千年夙愿实现。

附注

作者简介:李怀先,1949年5月三都中学毕业,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三都小学、飞鸾区、县委农村工作部、科委、改府办、文化局、方志委工作。1991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怀先
责任者
林挺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