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三村姓氏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21
颗粒名称: 七都三村姓氏简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七都镇三乐村委会有一个自然村——乐厝,因乐姓聚居,故名。该村在七都镇人民政府驻地南1.2公里,国道104公路东侧。村落密集沿公路而建成长方形。全村120户有600多人。乐姓的念音是lè。郡望是“南阳堂”。福建乐姓,有来自南京入闽的仁遂支系,有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的聘君支系,也有来自广东的九龄支系。溯其源流,这三大支系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的血脉子孙。七都乐厝祖先,是来自南京入闽的仁遂支系。三屿翁氏祖先初来乍到这里,看见此地峰环水抱,元气中含,俗朴人淳,更喜欢此处佳山秀水,可耕可樵,亦钓亦渔。于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由延平府(今福建南平)东山下肇迁三屿开基。开基始祖是都事公(质公),迄今历年千百余载,传36世。
关键词: 宁德市 乐厝村 姓氏概述

内容

乐厝村
  七都镇三乐村委会有一个自然村——乐厝,因乐姓聚居,故名。该村在七都镇人民政府驻地南1.2公里,国道104公路东侧。村落密集沿公路而建成长方形。全村120户有600多人。耕地面积近300亩,以农为主,主种水稻、甘薯,兼产茶叶、茉莉花。种植龙眼、柑桔、荔枝、番石榴、枇杷、杨梅等。养猪、羊、鸭。有1所完小。交通方便。
  乐姓的念音是lè。郡望是“南阳堂”。
  福建乐姓,有来自南京入闽的仁遂支系,有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的聘君支系,也有来自广东的九龄支系。溯其源流,这三大支系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的血脉子孙。七都乐厝祖先,是来自南京入闽的仁遂支系。
  乐厝先人的祖籍地,是福建大田的桃溪。自乐济开基桃溪,其后世又寄籍泉州晋江。到了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又由晋江迁到福建南安。又到了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南安迁到宁德七都,是七都乐氏的开基始祖。至今已有415年,传18世,人丁600余口。
  明清时,在宁德城关的鹤峰境内,有“昌国君庙”,建筑雄伟、香火很旺,奉祀的就是燕将乐毅。据说,是明朝时宁德城关有一崔姓人到燕北当官,深感当地社头威灵赫赫,致仕时奉乐毅香火而归。果然祸福不爽,有求必应。因此,合境民众建祠祀焉,毁于清末。
  乐厝村中有棵古荔枝,大约有430年的树龄。过去,枝繁叶茂,状如华盖,累累果实,香甜爽口,如今,已经老态龙钟、垂垂暮暮。
  原来石后乡“石盾”祖先早先迁居此地,寮房有三、五座,饮用水井一口,这棵荔枝是其手植。后来,石姓祖先从这里迁往石后乡去了。就将此地让给乐姓祖先肇基立业,并嘱要爱护荔枝和水井,以念创业之艰辛。乐氏祖先感其好德仁义,对其创业倍加珍惜和爱护,代代相传,日久弥新。水井保存完好。至今村里人仍在饮用。
  三屿村
  三屿村,村前是江,江中有三个岛屿,故称三屿。在镇驻地东2公里,紧靠国道104线2186公里处,交通方便,是翁姓聚居地,有170户,1000多人,有完小1所。耕地面积344亩,以农为主,产稻谷、甘薯、茉莉花。海产有海蛎、蛏苗、鳗苗等。以产陶器闻名,日用陶器是传统产品。
  三屿翁氏祖先初来乍到这里,看见此地峰环水抱,元气中含,俗朴人淳,更喜欢此处佳山秀水,可耕可樵,亦钓亦渔。于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由延平府(今福建南平)东山下肇迁三屿开基。开基始祖是都事公(质公),迄今历年千百余载,传36世。
  三屿地处福安、霞浦、宁德三县要冲,历代作为军事重地。宋初“三县寨”设在三屿;元元贞初年(1295)移于蛇崎山;明洪武间(1368—1398)移于福宁松山。
  南宋时,三屿村翁姓人氏有三位进士,《福宁府志》、《宁德县志》均有记载。这三位进士是:翁结,字上文(第10世),南宋淳熙元年(1174)甲午科进士,官至南宫学士。翁由诲,字汝和(第11世),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吴潜榜进士,官朝散大夫、广东提举。翁禄,字学仲(第12世,由诲子),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进士,官临安仁和县教谕。
  《三屿翁氏族谱》对“三进士”的记载与方志相符。但其族谱有载:“翁海,翁廷,翁邦英三位为庠生;翁启麒,翁尚贤二位为县学”。还记载清乾隆间翁启树、翁启承、翁日猷三位是恩赐正八品;翁日暖、公震拓二人是国子监太学生。
  三屿村的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宁德市志》载:“制陶工艺于明天启间(1621—1627)传入三屿。”如此算来,已有390年历史。书中又载:“自宋代,宁德就开始对企业进行登记管理。北宋至和至南宋绍熙间(1054—1194),七都三屿的缸窑,飞鸾的碗窑,在开业之前要申报核准,并向官府缴税费。”这一句话中,推算三屿制陶业至少有800年历史。
  三屿村大约有过半人,信奉天主教。天主教传入三屿村是清宣统元年(1909)。三屿天主教堂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福建教会拨款兴建。
  三屿村翁姓,郡望“盐官”,又有“六桂堂”之称。
  “六桂堂”是我国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号,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民国十六年出版的《六桂丛刊》中说:“六桂者,皆宋初翁乾度之子。”查翁、洪、江、方、龚、汪六氏族谱,虽然众说不一,但考其渊源,六家都确认“六姓原来是一家”,六姓的共同堂号都是“六桂堂”。
  《洪氏族谱》载:“六桂分姓渊源诗”曰:
  “落地三朝乳不通,生枝本姓公羽汪;长次不改父母志,三四改易是江洪。五子永归龚氏姓,六男自立以为方;枝分南北东西者,六姓原来是一宗。但愿儿孙知同族,姻缘嫁娶莫乱纲。”
  罗厝村
  罗厝村,罗姓聚居,故名。在镇驻地西南1.0公里,国道104线西南侧,属三乐村委会。村落集中成块状,28户,162人。耕地面积80亩,以农为主,主种稻、薯,兼产茶叶、茉莉花。种植龙眼、柑桔、荔枝。养猪、牛、羊、鸭。交通方便。
  罗厝祖先的开基始祖是罗仕章。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福建宁化县石壁乡迁徙长汀。越二年(1704)迁往宁德县山甫源小溪村的溪仔里自然村定居。全家不论男女老少,起早摸黑专门种植青靛,生产蓝靛染料。寒来暑往,三十年始终如一,发家致富。后来蓝靛生意很好,扩大生意到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获取了大量财富,成为宁邑一富户。
  清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山甫源林、黄主村举办迎神赛会和社戏活动。本地上流人物派人抬轿,前往小溪溪仔里村,红帖邀请罗仕章光临观看。仕章到后几日,观光山甫源四处风景,认为此处山青水秀,靠山面海,水陆两便,正是适合自已宜居宜商的好所在。传说一日,罗仕章决定选址勘察,来到山甫源西南处,正遇十几个少年儿童在嬉玩唱歌。一个孩子唱:“门前喜鹊叫喳喳,屋后青山发吾家;靠山面海鱼米足,四季景色美如画。”另一个孩子对唱:“七都奉御塘,景色赛苏杭;永保千秋岁,福寿万年长。”罗仕章一心高兴,连连赞美:“美哉!妙哉!好彩头!吾居此地。”遂从七都小溪迁入今址。大兴士木,构造罗家大宅院。罗氏大宅院占地5.5亩(宽65米×深56米),四周高墙围栏,内有四扇厝8座,中间纵横巷弄行道共16条,前、中、后天井11个作为采光通风,并有水井、假山花圃。在大门楼正上方,有嘉庆元年(1796)福建总督罗文学赠送的金碧辉煌匾额:“五经拔萃”。
  罗厝大院,在当时宁德全县都很出名。外地许多人慕名而来,进到里面转走半天,就忘了来路。后来,不幸连遭火毁,现在只遗留四周围栏高墙、水井和大量巨大而厚长的石料,仍然依稀可见当年的建筑是何等气派和恢宏!
  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罗氏,主要是由“豫章始祖”罗珠的后裔迁徙而来。罗姓入闽,较早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也就是“八王之乱”)开始。尤其是后来“开漳始祖”陈元光带领中原汉人入闽,这其中就有罗姓族人。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进入福建,并建立了政权。当时军中数万人,其中不乏罗姓人。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百姓为了避战乱,大批相携入闽,罗姓人亦在其中。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慈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