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定美村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16
颗粒名称: 七都定美村的传说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七都定美村的传说本文章内容包括:起源、定美村四至范围、迁徙、七都东山“五经讲社”五部分。
关键词: 宁德市 定美村 传说

内容

起源
  唐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原任感德场(宁德县前身)官的黄深致仕,举家迁至七都埔源定美,置家发族。
  由于黄深出身官宦,又是刚从县官职位退休的,所以也跟来诸多姓氏,如:刘、卓、许、吴、周、王、沈、张等接踵而至。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定美村逐渐呈现一派兴旺景象,才人辈出。宋、元朝达到高峰。据《鹤场漫记》记载:“金铜镜,银埔村,富教甲一邑,三家一酒店,十里一书斋”。从定美村走出来的黄氏子系,为官者就有三位尚书,七位进士,九位知府,三位大夫及诸多的举人、县官。出仕为官的高邮知军,金吾大夫黄石孙;南宋进士,德庆知州黄时,辰州知州黄超叔等,任官期满,致仕后叶落归根,仍回埔源定美定居,创办学校“六经讲堂”以培养后生。
  定美村四至范围
  根据现存房基、磐石看:定美村头(北面)至龙亭古庙为界,村尾(南面)与塔兜上岙为界;东边与七都溪为界,西边与七都主村的后林、陈家衕为界。唐、宋时期,定美村建筑有黄氏宗祠、黄氏祖厅、黄氏九牧坊、荷花壋等以及现存可辨的房基二百多座。
  一水之隔的对岸溪洽,建筑有一幢书房与住所,系南宋进士黄时读书、吟诗、聚友的地方。为便利往返,使用一条小木船,以渡往返(黄时溪洽房屋的基地,现在仍归黄时后裔子系管辖)。黄氏族人,还从定美运回祠堂的断节石柱、祠堂石座等,现保存在黄氏祖厅门口两边。
  笔者本人亦是黄时公直系裔系,现在定美仍保留有从生产队分来的几块自留地。本人曾在自留地劳动生产时,经常碰到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厨房用具——碗、碟、盐罐、油罐、插筷子用的瓷筒等。
  迁徙
  因遭大水冲流,而从定美向外迁徙的黄氏后裔及沈、张等氏族:
  (1)据金垂黄氏谱载,宋朝从定美迁八都金垂,现已发族二千余众(含从金垂转迁外村的裔系)。
  (2)据连江县前屿黄氏谱载:始祖榆公从宁德七都定美迁到连江前屿,现已发族三千五百余众。据传,榆公系在一次大水冲流过程中,乘一根大杉木被冲到罗源湾后再转到前屿。
  (3)据金井谱载:七都黄氏金井公系明朝从定美迁金井,现已发族数百众。另载有一位裔系在大水中乘一根大杉木从定美被冲流至漳湾横屿,入赘一户渔民家,生男养女发家后搬迁漳湾置家发族。
  (4)据七都黄厝谱载:黄厝街黄氏后裔系明朝从定美迁过来,现已发族数千众。
  (5)据七都沈厝谱载:他们是明弘治十年(1497)从定美迁到七都沈厝的。
  (6)据七都陈家祠王氏谱载,他们是明弘治十年(1497)从定美搬迁过来的。
  七都埔源定美村从唐季后梁乾化元年(911)开发开始,到最后被大水冲流,时在明弘治十年(1497),即传说中的弘治十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辰时流利埔,己时流定美”,共计586年。
  附:
  七都东山“五经讲社”
  七都黄时(又名静齐)于宋绍熙元年中举后回乡,创办义学“五经讲社”(古学校)于七都东山寨顶,入学者皆弱冠(20岁左右)以上应试生童,而自总角至舞象者(7—15岁)不与焉。学校构堂中为肄业之所,额曰“正学斋”,题以联云:诚而明、明而诚,要把圣贤为轨范;愤而乐、乐而愤,勿将岁月齐蹉跎。
  后因相从者众,昏暮往返不便,遂另筑南山一所,以处群英,名曰:“讲堂”。据传,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五经”三课。“讲堂”因年久失修,至明崇祯六年,韩琼等人主持重修过。“讲堂”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4.2米,大堂保留有“双龙”巨画(今存)。

附注

作者简介:1933年出生宁德七都,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在部队卫校毕业,1953年转业,先后在宁德县卫生防疫站、飞鸾、漳湾、七都卫生院工作。1995年离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孝国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