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忆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11
颗粒名称: 云淡忆旧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124-129
摘要: 云淡村四面环水,登高俯瞰,其形如同一匹玉带缠绕的麒麟,故原名麒麟屿。每当云淡风清之时,云淡村宛若水上辕门,故又名云淡门。云淡是一座海岛,岛上缺乏淡水,所以在童年时期,淡水都是由水井里打来。全村一共有四口井,其中只有两口井可供饮用。云淡的村口有一座古老的宫庙,那就是云淡大宫。而在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却是大宫里的大戏台。提到赛龙舟,都知道是纪念屈原,但在我们家乡,赛龙舟不仅是在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
关键词: 宁德市 云淡村 概况

内容

云淡景观
  云淡村位于宁德市东北部,三都澳北侧,西北距八都镇驻地6.5公里,距蕉城市区26公里,是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辖村。
  云淡村四面环水,登高俯瞰,其形如同一匹玉带缠绕的麒麟,故原名麒麟屿。每当云淡风清之时,云淡村宛若水上辕门,故又名云淡门。
  在我的印象里,老家的景色是十分优美的。所谓“云淡八景”,即“东皋半月”、“北岸伏虎”、“海南双凤”、“江心龙马”、“云门献瑞”、“潮情往复”、“官方怀古”、“群星宿海”等等,不一而足。可惜这些美丽的景致现在大都看不到了。尤其是马头山和虎头山,那活生生的就是一匹昂首的烈马和一个咆哮的虎头,真是惟妙惟肖,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此处为插图(云淡岛码头)=]
  据乡人回忆,民国三十六年,国民省政府号令围垦宁德西湖(即西陂塘),因围垦工程需要,企图强行炸掉云淡村风水景点马头山和虎头山。云淡村民为保卫风水宝地和风景点,群起制止,并与民工发生纠纷械斗。工程方面即向国民政府告云淡无理伤人,县政府未经调查落实,欲派兵清剿云淡村。当时的国民党宁德县参议员林开琮赶赴省府,得到福州尚干(今闽候县尚干镇)宗亲的大力支持,省府立即电令责成宁德县政府罢兵息事。云淡乡民才免于一场兵祸。然而,时隔六十年,云淡的马头山和虎头山还是被炸掉、劈开——为高铁和高速公路而粉身碎骨了。远远望去,没有了雄伟的高山,只有两架大桥,一架是高速公路,一架是动车的铁路桥。
  近年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出去打工,走向城市。当年我读书的时候,云淡有小学、中学。可如今,连上小学都要去城关了。过去只是个别人为了做生意赚钱而进城,现在的村民是为了孩子上学而不得不进城。
  原来的云淡村四面环水,碧波荡漾。可现在,自从筑起了一条通往云淡的路堤,交通是方便多了,可周围的活水却变得半死不活,布满淤泥了。
  云淡的水井
  云淡是一座海岛,岛上缺乏淡水,所以在童年时期,淡水都是由水井里打来。全村一共有四口井,其中只有两口井可供饮用。下街的村民靠池头夹的水井,离村较近;上街靠邦坞的水井,离村较远,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后村民用铁管架过门前潭,把水引到上街村口。
  当时,每到秋冬季节,水源缺乏,全村两千六百多人的饮水便成了一大难题。每天都昼夜不停地排队等水。往往凌晨就开始排队,有时排了一天还等不到水。虽然寒风凛冽,队如游龙,但秩序井然,没有人争先恐后,都按号取水。家中洗脸水都不能顺便倒掉,要留着洗衣、洗脚、冲洗猪圈。
  当时的水桶都是木桶,往往会被凛冽的西风吹裂,所以桶底往往要留一些水。经常排到水时已到深夜,因此提着灯、打着手电筒提水的景象也是司空见惯。我的脑海里至今还留着当年等水的景象:清冷的夜晚,四周漆黑一团,只有几点油灯的星火在黑夜中闪烁,寂静水井旁唯有等水的人们窃窃私语声。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也没有什么口角纷争,透露出来的只是浓浓的乡情。
  1987年后云淡修建了自来水,水井渐渐被废弃了。我每次回乡时总要到水井旁驻足一观,看着满口的井水,总情不自禁地叹道:“要是当年有这么满的井水,该多好啊!”
  云淡大宫
  云淡的村口有一座古老的宫庙,那就是云淡大宫。大宫供奉的是当境土主孙圣公,其庙建筑年代久远,明嘉靖年间曾遭倭寇焚毁,烧裂的石条至今历历可见。明万历年间得以恢复重建,此后历经修葺,保存至今。大宫有三副对联,大宫门前为“地羼沧桑环玉带,神依德泽并金峰”,左小门为“北岸群星朝海国,东皋半月映云门”,右小门为“云屿麒麟呈瑞气,江心龙马献奇观”,为清人林其荣所赐。林其荣,宁德城关人。清朝光绪十五年(1888年)戊子科优贡生,授八旗教习,能诗赋,尤以书法见重于世。
  而在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却是大宫里的大戏台。
  大戏台位于宫大门入口处,面朝大殿,台面高出地面1.25米,台口高3米,台宽5米,台深5米,台顶设精美的八角藻井。戏台中部设有宽1.85米的活动台板。拆开为神游通道,盖上则为演戏之台,使用起来灵活自如。云淡常年雨多风大,为保证酬神戏的正常演出,天井是加盖的,好似现在的剧院。天井的瓦盖处理得也相当巧妙,该瓦盖高出四周建筑瓦面,并与周围瓦檐交错覆盖,既有效地阻挡了雨水的侵入,又解决了空气流通及香火烟雾问题。
  每到逢年过节,村里就请戏班来唱戏,这一唱就是半个多月。在那个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甚至连收音机都缺乏的年代,能看上几天连台大戏,是多么大的享受啊!年幼的我,对戏里的内容并不熟悉,只是觉得热闹、好看。高亢的唱腔、五色的戏服、震天的锣鼓,还有台下的说笑声、打招呼声、叫卖声,用现在的话说,人气达到极点。
  云淡唱戏是“有停锣,没停鼓”。戏文连本大套,昼夜不停,一直连续演出十几天。福安的小贩都拥到云淡做生意,以糖糕水果为多。连天昼夜地演戏,小贩们也常常熬不住,趴在担子旁打盹。曾有顽童从阁楼上吊下绳拴的钢针,插住水果,“钓”上楼去。有的艺高人胆大,甚至把整篮桃子钓了上去。又怕受到大人的责骂,便连篮带水果顶在头上,泅水至僻静之处,小伙伴们一起大快朵颐。从而也就留下了“乌桃爬上壁,白桃游过江”的奇观。
  唱戏时热闹,散了戏更热闹。大家都你争我夺请演戏的师傅们到家里吃饭。特别是能请到主角,更是觉得脸上有光。每当大戏台唱大戏的时候,母亲就早早地准备好一大桌饭菜,即使只能请到跑龙套的,虽然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也都是热情招待。这种乡里乡亲大家一起看大戏的景象到城关后是很少看到了。父亲生前依旧保持这种习惯,他总是每天步行到一些宫庙去,和老朋友们坐在一起看电视里的戏曲表演。其实,戏演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他听觉不大好,电视屏幕又小,未必能听清演唱的内容,但他看中的是那浓浓的人情和那和谐的人际关系。
  云淡的龙舟
  提到赛龙舟,都知道是纪念屈原,但在我们家乡,赛龙舟不仅是在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倭患严重,倭寇在云淡村设有据点,而戚家军与云淡五个倭寇寨点相持了一个多月,经过激烈的鏖战,终于平定了云淡,把倭寇赶到漳湾的横屿一带。这才有著名的横屿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可惜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所以云淡战役一直是语焉不详。听老人们说,云淡山寨易守难攻,戚家军虽奋勇作战,但始终不能把残敌彻底歼灭,于是就用围困的办法把山寨包围了起来。由于山寨上没有水源,倭寇渐渐地坚持不住了。情急之下,倭寇想出一个缓兵之计,把尿撒在衣服上,然后把衣服晾在明显的地方。士兵看到后,误以为山寨仍有充足的水源——既可洗衣,况饮用乎?于是放松了警惕,这才让残余的倭寇得以逃脱。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除害和慰藉在战争中死亡的将士和百姓,此后每年的端午,云淡村都要举行“洗港”和龙舟赛来纪念此次平倭。
  在五月初三,就要将母船(大龙舟)上彩,画上鱼虾蟹鲎等,并书对联“海清河晏”、“风调雨顺”。做好母船巡海“洗港”仪式的准备。在端午节的前一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就开始举行巡海“洗港”仪式了,端午节当天要重复一次,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慰藉亡灵。
  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先齐集在本地土主孙圣君大宫的香案前上香叩拜,以三声神铳请出孙圣君神像,护送到母船,以保巡海“洗港”仪式和龙舟赛安全无恙。
  母船上有三根“香杆竹”,代表着云淡村郑、林、游三大姓。母船按规定要游遍固定的十一个仪点收灾,每到仪点水域或逢转弯转角时放神铳三声,烧纸钱三千,驱逐不祥之物,维护一方安全,祈求风调雨顺。要巡9次(端午当天要巡12次),全程大约54公里。
  比赛开始了,在激烈的锣鼓声中,比赛的龙舟破浪而来。云淡的龙舟是一种叫“溪里仔”的江海作业小船。这种船速度快,划桨方式独特,民间俗称“押把桨”。即把左右桨固定于船头略后的左右船舷,人侧立于船上双手执桨,左桨先划,右桨后起(后桨也起舵的作用),使前进合力作用增大,当年正由于这种小船行速快,很好地配合了戚家军海上作战。
  在我小时候,云淡村每年龙舟赛都出九条龙舟,如果再加上邻村的龙舟,就有十几条龙舟劈波斩浪了。那情景煞是好看,村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站在岸边欢呼雀跃,为桡手们加油打气。
  记得2008年时云淡村龙舟比赛,还有6支龙舟参赛。可今年,只有三只龙舟参赛了。看到这境况,我不禁感到怆然。可岸上围观的村民们依然很兴奋,他们和从城关赶回来观看龙舟赛的云淡人一起,头顶烈日,为桡手们大声呐喊助威。
  龙舟赛结束了,按家乡的习俗要请客人到家中吃“五黄”,“五黄”即雄黄酒、黄花菜、黄花鱼、咸蛋黄、黄豆芽,人们认为端午节食用“五黄”可消病强身。
  站在村口大宫前,我又仿佛看到了当年村民们抢竹枝的情景:母船回港后,村民们用三条“香杆竹”及令旗、神铳,送保护神孙圣君回大宫,请神安座,并办酒席做福庆祝。而全村男女老少此时纷争抢立于宫前的“香杆竹”的竹枝,据说,用这竹枝赶猪,则猪就长得肥;用它来打淘气孩童,小孩子不但身体好,而且长大后也会聪明伶俐,书也读得好。
  我的耳畔似乎又传来那悠扬的民谣:“五月里来五月间,乡乡澳澳扒龙船;龙船比赛真好看,讨海没闲看龙船。”
  为撰写本文,特意走访了林四五、林永昌、陈银秀等同乡,特此表示感谢。

附注

作者简介:1968年出生八都云淡,少年就读于云淡中学,2012年毕业于福建电大中文系。1988年起先后在七都、蕉北文化站、区文化馆工作,现为副研究馆员,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银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