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村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10
颗粒名称: 鳌江村变迁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119-123
摘要: 鳌江村隶属漳湾镇,位于宁德蕉城区东部,距城区直线距离约3公里,是三都澳区域内侧的一个渔村,从城关沿闽东东路接学院路和南湖滨路接金马海堤路可直达村里。全村总面积0.39平方公里,拥有从业渔船600多艘。2008年,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渔民980户,总人口4327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82万元,村民主要从事海上捕捞、养殖业。生产各种鱼类、紫菜、海带、牡蛎、鲍鱼等。整个村庄以陈、林、连、欧、翁、郑姓为主,尚有姓杨、江、刘等少数渔民,渔民有信仰道教、佛教和天主教。
关键词: 宁德市 鳌江村 历史变迁

内容

鳌江村隶属漳湾镇,位于宁德蕉城区东部,距城区直线距离约3公里,是三都澳区域内侧的一个渔村,从城关沿闽东东路接学院路和南湖滨路接金马海堤路可直达村里。全村总面积0.39平方公里,拥有从业渔船600多艘。2008年,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有渔民980户,总人口4327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582万元,村民主要从事海上捕捞、养殖业。生产各种鱼类、紫菜、海带、牡蛎、鲍鱼等。整个村庄以陈、林、连、欧、翁、郑姓为主,尚有姓杨、江、刘等少数渔民,渔民有信仰道教、佛教和天主教。
  历史上有关于鳌江村的记载寥寥无几,这支古老而源流多元的水上漂泊群体,其生产、生活以及信仰等方面充满神秘色彩。伴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在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计划经济时代之后,这个曾经的“海上吉普赛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但随着改革开放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整个渔村的格局也发生前所未有变化,时过境迁,有些曾经发生的事在当今社会中已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为此笔者特意走访鳌江村的长辈和知情者,了解一些鳌江村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往事。
  据村里73岁的陈全灿讲述:他是在1939年出生的,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当时的一些事,那时宁德还没解放,父母有一条船,全家都生活在船上,祖上是从福安过来,在福安有祠堂。宁德解放前这一带称为“鳌东江”,海上的渔民以船为家,主要来自福州、福安,他们单独在水上捕鱼,搞单干,内部之间没什么组织,负责渔民的官方称保长,下设几个甲长,甲长直接管收税、捉壮丁。
  渔民只有卖鱼时船才靠到岸边,宁德有个德顺坪鱼行,收购鱼转卖。
  渔民平时除讨鱼之外,船都泊在港道内,有的是单独一条,也有自己兄弟或比较熟的会泊在一起。经济条件好的船就大些,有丈四丈五长算很好,没钱的只造小船,或者小舢板。受经济条件限制,全家人多的时候一只船就容纳八九人,男女老少都挤在那儿生产生活。孩子成家立业后,有条件的再修造一只小船分出去,大多安置三四个,所以在渔区有“母船”和“仔船”之分。那时候海上渔民生活十分艰苦,经济相当落后,常年处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舟为室,赖水而生”状况。
  1949年宁德解放后建村,才有鳌江这名称,没有具体地点,指大门山、塔山、后湾这一带海域,这些渔民多在周边讨海,分布比较松散,其管理归宁德城关码头船民协会。1952年设鳌江乡,是宁德县唯一的水上渔区乡,从这时起开展土地改革。渔民没地,参与分海埕,很多人没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总认为讨海人没法种田,要地也没用。县里有派工作组下来,一些土地海埕划给马山、汤湾、后湾等村,渔民分到的只是退潮后没露出水面的海域。当时鳌江周围还是一片荒山,岸上也没人住,偶尔有渔船停泊此处。
  五十年代,政府组织“连家船”改造,选址鳌江的白井建安置房。1955—1956年开始建,原计划建24座,后来才建成2座,前后两排,二层高的瓦房,属单间,楼上放杂物,楼下住人。门面用块石砌成的,其他三面是土墙,先前住进来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有四五十户人家,年青人有劳力的到船上去生产,老人小孩在家里。渔民出海作业回来开始陆续回到鳌江岸边靠泊,久而久之上岸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村里起先有两口井,后来人多了,又打了两口。岸上没分到房的,就有人在海岸边搭起“篷楼”。“篷楼”是渔民特有的海边建筑,用几根木头或竹子插入岸边的滩涂里,周边用木头连接,再用绳、带或铁线捆绑形成架子,下部是木板铺成,上盖稻草或竹篷,四周用破木板挡风雨,涨潮时回程的渔船就直接靠泊到“篷楼”边沿。退潮后这些“篷楼”就露在滩涂岸边,远看如立在岸边的高脚房屋。
  六十年代原有泊在贵岐和金蛇头的渔民也搬迁到白井,七十年代末与一批旧时在青苔坪、德顺坪的渔民,从白井迁往红霞,随同的还有“虾荡帮”,分为第6生产队和第8生产队。
  1971年宁德县政府为解决农村治病难的医疗落后状况,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陈全灿因曾在农村有上过夜校而被推荐到漳湾参加“赤脚医生”培训。1972年回到村里为村民治病,医疗站就设在大队部楼下房间。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也慢慢发展起来,渔民开始从事养殖,有的养海带、紫菜、牡蛎,渔民增加了收入,后来捕鳗苗价格高,收入多了,经济也就发展了,这十来年也修了村里路。
  现住在鳌江加厚头村66岁的郑贺信说出他所知村里变迁变化经过。他说:早期鳌江这地方是荒地没人住的,这里有口井人们称“白井”,后来鳌江的白井村就由此得名。那时有渔船靠泊,50年代“连家船”改造,政府在白井建房2座,1956年建成,1957年统一安排部分渔民搬迁上岸定居,安排不上的就在岸边自已找块地建房,是用土筑墙屋面盖瓦,有的是搭棚寮。陆陆续续的有从金蛇头、塔山、大门山海域讨小海的渔民迁移到鳌江来。1958年他也从金蛇头搬迁到鳌江白井村,村里有了大队部,按照生产队要求,这时期还组织大家到东湖塘围垦工地运送海土。
  1959年组织村级社开始养殖海带,到1960年白井村建起了一座学校,渔区有了自已的小学,共有四个年级,适龄孩子也可以上学校念书。修建金涵水库时,村里又组织200多人参加,抽不出劳力的就雇工,每人每月工钱30元,修水库两三年后才结束。到70年代前期,工作组到鳌江,有分配给西陂塘一块地,主要是种地瓜,由于要交“三金”,后来就没人种了,没多久就荒废了。
  从1977年开始修造机帆船从事外海捕捞,起初有2对共4艘机帆船,每艘造价都要5万多元,其中80匹一对,120匹一对。这些机帆船都是国家贷款投资的,在贵岐附近的山尾山船厂新造的,师傅来自大门山村。捕鱼的网从三沙运回来,之前村里已派人到连江县琯头培训技术员,分两批去,第一批10个。
  每艘船一般配有20人,其中有正副“老舵”、正副机修,有技术员2人,有“当堵”一手、二手、三手及厨师等。出海时船民带上船民证,过东冲口边防所要检查登记,外海作业发证在三沙办理。
  1983年春,机帆船又增加一对,两年后全村发展到从事外海捕捞机帆船达5对共10艘。作业方式是围缯,两船以拖网形式操作。捕捞生产的区域主要在东海,北面到青岛一带海域,南面在闽南东山岛海域,重点在浙江沈家门,县里派工作组由省里组织在沈家门设办事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渔民开会学习或座谈,让大家了解有关安全知识和掌握捕鱼技术及沟通信息。
  捕捞作业也要根据渔汛期及季节不同而定,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出海,往浙江海域捕捞白面鳀和花鳀,九月至十月捕捞带鱼,十一月至十二月是黄瓜鱼,此外还可捕到如乌贼、虾、马鲛鱼、白鱱鱼、红鱼、鳗鱼、鲳鱼、鱿鱼等鱼类,但这类鱼量比较少。一趟捕捞少的才几十担,多的可达千担,一般都在三百担左右。海产品都是就近渔港收购,经常停泊的渔港有青岛、舟山、沈家门、三沙、北茭、苔菉、平潭、东山。通常出海都要在第二年端午节才回来,遇到台风就近靠港避风,有时冬至也在外海作业。
  由于大规模的捕捞作业,到1986年外海渔业资源出现枯竭,捕获的鱼越来越少,有的几艘机帆船已停航。1987年通过渔民自己筹资投股,每股500元,也筹好几万元出海,最后还是亏损,从此再也没出过外海,这一年亏损额达六七十万元,剩下的机帆船以每艘一两万元出售处理,大多是浙江和本省闽南一带客户买走。
  八十年代末,有的渔民借高利贷造小船,正逢官井洋禁海,渔民只能重操旧业在周边讨小海,部分渔民开始转向海上养殖紫菜和海带。
  九十年代随着养鳗业的兴起,1993年村里有人用定置网捕捞小鳗苗,先在近海,随后往霞浦七星一带,不久到莆田的湄洲湾大竹小竹岛捕捞,远到北部浙江海域的旋门湾。由于鳗苗价格高,赚到钱村里就有人盖起新房子。
  1995年,部分渔民开始培育对虾,在鳌江的加厚头建起对虾育苗室,在白井村也有了紫菜育苗场。1996年黄瓜鱼育苗兴起,又有渔民从事网箱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村民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海水养殖,也有养殖牡蛎,促进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1998年村里才修通往后湾的沙石路,不久在白井通了农村客班车。
  有位家住在加厚头,今年83岁的老人说,他的祖先是从福州过来的,早期到福安,民国时迁移来宁德讨海。搬到鳌江近五十多年了,“连家船”改造时上岸,在白井安排房子住,房子由政府建,国家有补助钱。生产主要靠自力更生,渔船是自己筹钱修的。村里设大队,有10个生产队。土改时,金蛇头村是并到鳌江的,人口有六千多。“大跃进”时被安排到六都、七都去洗铁沙,一个大队分几个小组,下设好几个班,一班二三人,剩下劳力从事海带养殖。当时食堂办在碗窑村,收获的海带都往那儿送,大家在食堂吃大锅饭。1960年后开始闹饥荒,海带没做,食堂也没办。
  七十年代末组织机帆船到外海捕鱼,每年出海都要看季节,哪里有渔汛就去哪里。一般在东山渔场、舟山渔场,到过北茭、厦门。经马祖、金门一带,有时遇到台湾方面打炮威胁,船都不敢靠近。宁德水产部门在浙江沈家门派干部管理宁德籍机帆船。后来外海渔业减产,开始在内海生产。九十年代就从白井迁居到加厚头。
  作者简介:1962年12月出生于蕉城,1995年毕业于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0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法学专业(函授),在宁德县(市)、蕉城区交通局工作,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全灿
责任者
翁泰其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