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洋山和宁德蔡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04
颗粒名称: 蔡洋山和宁德蔡氏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4
页码: 97-100
摘要: 宁德蔡氏始祖蔡南益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宁德,至今金涵乡浮坪行政村的蔡洋村、蔡贝村和中前行政村的蔡洋亭村以及蔡洋岭等地名一直留在蕉城区的地籍上。在蔡洋山上仍可看到蔡氏上祖故居地厝坪遗址的轮廓。但周围山村的人们至今仍牢牢记得这是宁德蔡氏始祖至六世先祖的安葬地。蔡南益携妻带子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宁德后,蔡南益长子珍瑯则一直在宁德发展。此范围内的山场是时俱属蔡家,蔡氏七世祖三溪的远见卓识使家族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蔡三溪率家人从蔡洋经金溪、驿马站(野麻葚)两次迁徙后。
关键词: 宁德市 蔡洋山 蔡氏

内容

在宁德县(即现在的蕉城区)的西北,有一山地名蔡洋。该地离城二十余华里,曾是一个山高岭峻、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小山村。元朝末年,宁德蔡氏始祖蔡南益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宁德,在此地落籍,开基创业和繁衍生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耕耘,把原本荒芜贫瘠之地改造成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山村。至今金涵乡浮坪行政村的蔡洋村、蔡贝村和中前行政村的蔡洋亭村以及蔡洋岭等地名一直留在蕉城区的地籍上。在蔡洋山上仍可看到蔡氏上祖故居地厝坪遗址的轮廓。该厝坪坐东北朝西南,周围山峰峦叠,参天挺拔的树林成月牙形簇拥着这块古老的发祥地。用石块堆砌而成、各具特色的狮墓、虎墓、鼓墓,虽然没有墓志铭,但周围山村的人们至今仍牢牢记得这是宁德蔡氏始祖至六世先祖的安葬地。这些古墓形态栩栩如生,有的像一匹温顺的狮子在安定地沉睡着;有的犹如一只威武的猛虎,雄踞在万山丛中;有的形似大鼓,墓地紧贴在鼓面上。
  元朝末年,蔡南益携妻带子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宁德后,在蔡洋山白手起家,艰辛创业。他以种菁为主业,附以茶叶等其它农作。菁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乾隆版《宁德县志·物产·草属》记载:“大菁,制为菁靛,可以染,高二尺,性好阴,栽于背阳之处。邑以种菁为业者,大抵皆汀人也。”蔡南益生二子,长子珍瑯,次子玖瑯。玖瑯于洪武九年(1376年)入伍充南京滁州卫军,旋调四川建昌卫(今四川西昌)。其后裔曾数次回宁:玖瑯之孙蔡发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第一次回宁,正德十二年(1517年)再次回宁,嘉靖十七年(1538年)第三次回宁。蔡发第三孙蔡林于隆庆六年(1572年)和万历九年(1581年)两次回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蔡发曾孙时宁也曾回宁。蔡南益长子珍瑯则一直在宁德发展。他们披荆斩棘,劈山开荒,艰苦创业,发展生产改变了贫困的面貌,使蔡洋山成了适合于居住的“世外桃源”。其后蔡南益又购置了山场,从四都涵道蔡洋岭起至后溪隔溪为界,左至麒麟岗狮子头,右至龙亭岗疆溪涵道止,此范围内的山场是时俱属蔡家。蔡南益在该地还建有神宫、大厅等建筑。后迁至城邑,其宫香火交托郑家看管。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蔡氏逐渐站稳了脚跟,人丁逐渐兴旺,家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蔡氏七世祖三溪的远见卓识使家族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嘉庆十九年(1540年),蔡三溪率家人从蔡洋经金溪、驿马站(野麻葚)两次迁徙后,最终定居于县城北门外,为蔡氏家族的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蔡三溪及其以后的几代人,通过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由山区向平原、从农村向城镇、由务农向经商过渡的历史使命。此后,蔡氏子孙的活动地域不断向外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社会生活和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同时也更加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八世景榛将其手置的三千四百斤田租作为“油灯田”以鼓励子孙读书上进。十三世后对培养子弟更加重视。至十六世时,历代先辈已为教育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也为宁德城乡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产生了积极影响。
  到了清代中叶,随着蔡氏十六世祖蔡志谅的步入社会,蔡氏家族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蔡志谅靠经营茶叶、陶瓷生意发家而成为当时的宁德首富,人称“蔡百万”。他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独自捐资两万六千八百余两白银重修县学文庙和明伦堂,同时还捐资修建白鹤岭官道,嘉庆进士国史馆总纂、周墩人魏敬中为之记,并在白鹤岭上勒石为记。另外,占地面积3.24亩,宏构精美的“蔡氏家庙”也是在他独自出资并亲自主持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846年)动工,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八月二十四日告竣。
  蔡志谅生有步钟、步镛、步镳、步銮四子,均官居四品以上职务。
  长子蔡步钟曾任刑部员外郎、四川雅州府知府,升任云南按察使,正三品衔,是清代任文官职务最高的宁德人。蔡步钟故后,葬于金涵坑里村。墓为“风”字型大墓,墓志铭为清道光十六年状元,福州人林鸿年撰写,记述了蔡步钟擒拿石达开有“功”的事迹。从这时起,宁德蔡氏文化、经济发展都进入了巅峰时期。从仕途来看,计有举人五位、贡生二十二位、七品以上官职者二十余位;从商业来看,拥有规模可观的钱庄、当铺、渔行、盐务、粮食、茶业、陶瓷、纸业、酒业等产业,经营范围遍及福宁府的宁德、霞浦、福安、福鼎及福州、罗源、连江等地。并购买有良田千顷,一年收租一千五百多担。同时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埕、盐埕、房屋、山林等等。此时蔡氏家族声誉如日中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宁德第一望族。
  蔡氏家族出过一些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知名人士,除上述名人外,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景榕、蔡世宏、蔡明绅、蔡祖熙、蔡威等。其中飘零日本的大明秀才蔡景榕还有一段离奇的遭遇,简介如下:
  蔡景榕(1538—1609)字尚秀,自号东来。金涵蔡洋人,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秀才。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月,倭寇侵占宁城。翌年五月初九,蔡景榕被倭所掳,东渡扶桑,时年25岁。被贩卖为奴,后又转卖于商人,无业可就。适逢八月十五日,商人携景榕往松原山南林寺焚香,谒见高僧俊可。僧循问景榕身世。因言语不通,他要来纸笔,书曰“大明秀才蔡景榕”。僧欲面试其才,指庭前芙蓉为题。景榕见物思情,挥毫书下:“风来翠盖动,露滴霞杯浓。不与春芳竞,秋江独逞容。”僧瞥他一眼说:“真秀才矣,我当留之。”僧备八千文向商人赎出,留在寺里,抄写经文。暇时,师徒常作文交流,深研诗书。景榕在日两年多,搜集日本岛珍贵资料,包括地理位置、建置沿革、民俗礼节、建筑结构、衣着饮食、物产气候、文化艺术等等。年余,景榕学通日语,高僧深爱其才,意欲挽留,为其娶妻,置田产,以断其思乡之念。但终难动其归心。景榕借扇画“归雁”为题,诗曰:“金风萧瑟碧天秋,浅水平芦亦楚游。万里青霄终一去,野凫无计漫相留。”僧知无法强留,便周密安排他回归中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二十一日,众僧为景榕饯行。他乘漳州人张姓之船返回。十月二十四日抵达漳州龙海县海澄镇月港。嘉靖四十五年春,他具状向福建都察中丞汪南泯及学宪姜阿风呈诉身世学历,并把所搜集的日本岛资料编纂成册,呈奉上司。学宪察其遭遇,准其照旧补为廪生。万历八年(1580年)充为岁贡,司训衔,时年43岁。万历十年(1582年)官兴化训导,后由兴化调任北京香河县训导。尔后又升江西兴国教谕、湖广随州学正。为官15载,任职期内,勤奋攻读。常教诲子孙,人应以国为重,官应下恤黎民。县人称颂。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蔡景榕年六十岁,告老还乡。万历二十六年,著有《海国生还集》一书,现存福建师大图书馆。该书对研究明代倭寇入侵闽浙沿海的历史和当时日本国风俗民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附注

作者简介:蔡作厦:1959年福安师范毕业,先后在福安中小学、教育局和宁德县(市)教育局、区委办、党史办工作,1998年退休,现住蕉城。 蔡述职: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先后在兰州军区司令部、宁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2003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作厦
责任者
蔡述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