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洋山乡村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03
颗粒名称: 蔡洋山乡村概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92-96
摘要: 金涵西部山区包括浮坪村、中前村、上洋村、菰洋村和后溪村等五个行政村,吴氏祠堂设立在村子东边。因为村庄与罗源林家村和中房镇(过去又称,后溪算是罗源偏远的北部边界村,后来就划到宁德辖区,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包括居民)上山去后溪挑硬炭,但后溪的木炭永远挑不完,后溪人建炭窑技术高,将准备好的杂木取之规定长短装入窑洞中,用燃料在进火口烧,让窑内部分未烧木材高温闷烧,嫩竹长出一二节枝条时就可大量砍伐下来(叫杀竹),用清水洗净、捣烂又放入用石头围成的圆圈,然后就可搬入造纸房浸泡。
关键词: 宁德市 蔡洋山 乡村概况

内容

金涵西部山区包括浮坪村、中前村、上洋村、菰洋村和后溪村等五个行政村,所辖区域统称“蔡洋山”。
  后溪村位于金涵乡西部,距离城关45华里,全村300多户,1500多人,集中居住,全村都姓吴。吴氏祠堂设立在村子东边,他们的祖先是从连江川堂迁移过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后溪原属罗源县管辖,因为村庄与罗源林家村和中房镇(过去又称“河洋”)相邻,在各方面交流中受其影响很大,在民情相处中他们也都结成亲戚,甚至后溪村民的话语都是“河洋”声调。但对罗源来说,后溪算是罗源偏远的北部边界村,不便于管理,后来就划到宁德辖区。
  后溪村南与罗源交界,西与古田辖区交界,北邻洋中、石后,东与菰洋村相邻。
  后溪村区域广,水田面积多,以生产稻谷为主,除了满足本村村民口粮外,还有余粮出售。此外,林业面积分布很广,资源丰富,其中以杉、杂木、毛竹为主。杂木烧硬炭是后溪的特优条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一九五八年大炼钢年代,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包括居民)上山去后溪挑硬炭,路上成群结队,可谓壮观,但后溪的木炭永远挑不完。
  硬炭是用杂木烧成的,木质真好,后溪人建炭窑技术高,烧炭水平超群。
  建炭窑要选择平地,但上下层相差1.5米左右,在上坵挖一个直径4—5米的圆坑,将准备好的杂木取之规定长短装入窑洞中。木材要直立转满挤实,使窑顶成馒头形,面顶覆盖泥土打实。在顶上分十字线,十字线必须三孔在上坵,一孔在下坵,上三孔作烟出口,下孔要靠近窑并低于窑底,作为进火口,用燃料在进火口烧,让热从火口进,经窑内木材从小烟口出去,这样带走木材中的水分,使其干燥至发火燃烧,然后停止烧火,堵往进火口,使之内燃。观察烟情,当烟离地20公分后就可将三个烟口堵死密封,让窑内部分未烧木材高温闷烧,待冷却后,开窑出炭。这样烧出来的炭,质量高、无烟、火力猛,是炉炼、烤干的好火料。用大量杂木烧炭,提高了经济价值,便于运输,节省运输费,增加经济效益。
  此外,毛竹收益也很大,除了生笋外,大部分作为造纸原料。每年立夏前后,嫩竹长出一二节枝条时就可大量砍伐下来(叫杀竹),取之长短,堆放到预先挖好的干池中,一层竹一层石灰排好,压实。上面还要撒下大量石灰,放入适量水进行泡制。三个月翻料一次,让上下里外泡制均匀,再三个月就可放掉石灰水捞起竹料,用清水洗净、捣烂又放入用石头围成的圆圈,让牛来踩,使之成浆泥,然后就可搬入造纸房浸泡,造成粗纸。古代这种纸用途很广,价值很高,当时是后溪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七十年代后,这种副业没有人做了,主要是造纸原料遭到破坏,大量笋被挖,竹也少了。九十年代后,大面积种植茶叶,村里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收购茶叶给村民提供了方便,厂房收购,加工出售,又进入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原先各家各户的手工艺全都不见了。农村经济进入另一种新的发展形式。
  后溪村的交通很不方便,过去没有路,货物靠人肩膀挑。路又难走,中房、林家一带姑娘都不愿意嫁到后溪。说是村前“三重漈”,村居“三陡巅”,话中之意,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摆脱不了爬坡登岭的命运,所以不愿意嫁到这么艰苦的村子来。后溪的农产品要出售,大部分是往宁德城关,他们进城一次,往返要90华里,挑担走路更为辛苦,他们从下半夜二三点钟动身,到城关将货物出售后,再买些生活品回到家里已是晚八九点钟,这就是他们当时必走之路,奈何不了。
  后溪东走10华里,就是菰洋村,全村人口860左右,由十个自然村组成菰洋行政村,属内辖村:百丈、施洋坪、下坪、巷头、松坪村、良伞树村、稆坵村、欠墓村、下茶洋村。菰洋村是村委会所在地,本村村民有40多户,300多人口,村内村民姓郑、姓萧为主,姓林也有两三户,有300多年村史。从村内旧址发现,在此之前曾早有人住过。在这一历史时期是郑家祖先先迁入,所以站在郑家门口眼能看到耕地,山业都是郑家祖先的。萧家祖先是从汀州府,因战乱避逃外出的,翻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菰洋背面。一部分山业也是离村在外。当时萧家祖先是种菁为业(菁是一种用于作染料用的植物),时长日久,后来从郑家祖先手买了部分耕地,生活一天天好了,两兄弟思乡心切,于是决定返回。走到半途中,遭受风暴,失一人剩下一人,只好又回到菰洋,后来取钟氏为妻,繁衍至今有300多人。
  多年后,子孙满堂,守业是维持不了生活,萧家前辈开始经营生意。他们将蔡洋山这一带村中收购各家各户的茶叶,经过简易加工,雇人挑往福州等地出售,从中赢(获)利,从而也带动本地区经济,提高了生活水平。五个兄弟盖起五座大房子,每座房子占地面积都有1.5亩,据说当时还是通用银圆,一担茶叶去换一担白银回来,经济一下腾飞,在菰洋办起书塾,让少年儿童有了学习的机会,同时招收了浮坪、上洋村的少年儿童入学。
  菰洋村村民信神佛,据前辈谈宫庙历史时说:当时村里没有宫庙,不知怎的飞来一个香炉,落于现在宫位处,村民们就议论纷纷,全村村民就商议着郑萧两家合建宫庙之事。这时可能是郑家祖先意见不统一,于是无法决定。就在关键时候,在一天晴天上午,听到一声巨响,在建宫处后山高空上出现一个头戴高冠,身穿盔甲,手持宝剑,金光闪闪的武神在空中展转,十几钟分后,徐徐落下香炉处,不见了。因郑家的房子都在宫的对面,所以他们都很清楚地看到了。此后,大家毫无异言,相信神的威灵,心齐了,干劲就足,大家行动起来,挖地基砌石,筑墙,很快顺利地完成建宫庙的工程。至今百余年了,宫庙虽然经过几次修建,比原来更宽畅了,但整体未变。
  像这样大的专用来供神和演戏的宫庙,蔡洋山中的后溪村、菰洋村、百丈村、上洋村、浮坪村五个村有。百丈自然村在百丈龙潭对面,龙亭就建在百丈村,与龙潭遥遥相望,所以大旱季节有时别处没雨,而菰洋百丈有雨,有人说:“龙王开小门。”百丈千尺瀑布飞溅起五颜六色的水蒸气都散落在百丈溪亭的大地上,这里的植物特别翠绿长青。
  菰洋村的北部是上洋村,这一带最高峰——莲花峰就是上洋村的后门山,上洋村的房子就建在莲花峰的下半山腰,没有平地,层层梯田,有七座房子建在梯形陡壁上,十几户,人口百余。邻近有大坪脚、黄连坑、大牙、大坪、深梦、黄贝等自然村相连组成上洋行政村。这里的村民姓陈为主、还有阮、林等姓,村的路下水田处,也有座宫庙,设戏台,每年正月都会做戏,并全村办伙食,看戏的人不管来自何方,上洋村的村民都会以主人身份拉客进房用膳。上洋的交通也不便,过去也都靠肩挑手提,经济十分贫困。自2000年后,从菰洋上头分支路,用水泥铺成一条公路,现在方便多了,木头,毛竹出售都是一车车运往城关。
  东进就是浮坪村,浮坪行政村由油行村、贝头村、蔡洋村、欧坑村、上丈村、梨坪村、蜡烛村、牛坪村等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在油行村,因油行村地理位置中心,是后溪村、菰洋村、上洋村所辖村进城必经之道。油行村房子不多,但都在通道两旁,利于排摊,开店,做小吃,行人到此都有些累,借此休息一下,喝喝水,或吃点东西,给行人带来很多方便,所以村境热闹、繁华、兴旺。村民以农为主,闲时也增加各种副业收入。
  油行村再东走二三里便是浮坪自然村,村子集中有三四座大房子,人口300多人。在村水尾处有座大宫庙,过去每年春节快结束时浮坪的村民也各站路口,把客人拉往自家里,免费供餐,不生不熟也会被拉入,凡是来看戏的都是客,拉你吃饭。
  浮坪东进往北侧望去,山坡中民房座座,那就是前岭村、黄竹村、当岗村,这一带统称中前行政村,村委会设在前岭,人口650人,是畲族村。他们都以农耕为主,农闲时砍柴为度生副业,而现绝大部分都搬金涵,城关。公路从浮坪接进,通到前岭村。
  在2004年后,蔡洋山都修了公路,后溪虽然有一段路未通,但从罗源林家村那里以5倍的田地对换,也开通了4公里路,运货由罗源那边来往也很方便。老路也没人走了,原来的蔡洋岭道野草丛生,荒芜了。村民们望着那高耸入云的蔡洋岭高峰,双脚乏力难起步,脑子里却是“车”的召唤,但又有谁知道,在那没车时代的蔡洋岭上的村民,他们的意志那么坚强,他的脚是那么有力,从不畏怕山高岭峻,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附注

作者简介:1948年出生于菰洋,1966—1968年就读宁一中高中,后回乡务农,期间1972—1976年在三都学区当民师,任菰洋乡村民主任,1994年卸任。现住菰洋。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肖加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