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村的制瓷业及其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202
颗粒名称: 碗窑村的制瓷业及其它
分类号: TQ174.6
页数: 2
页码: 90-91
摘要: 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总人口3000多人,依山面海,地形狭长,沿飞礁线公路绵延四五公里,海上交通便利,是个外来人口聚居地。自距今大概300多年前的清康熙、雍正至道光年间一二百年,陆陆续续从闽南泉州、安溪、南安等地迁入于此,至今仍说闽南语,村民以制瓷为业。制瓷是一项古老的制作工艺。成品瓷器的完成要经过许多人的多道工序。
关键词: 蕉城区 制瓷业 碗窑村

内容

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总人口3000多人,依山面海,地形狭长,沿飞礁线公路绵延四五公里,海上交通便利,是个外来人口聚居地。自距今大概300多年前的清康熙、雍正至道光年间一二百年,陆陆续续从闽南泉州、安溪、南安等地迁入于此,至今仍说闽南语,村民以制瓷为业。
  制瓷是一项古老的制作工艺。把从山上挖下的适合制作瓷器的高岭土加工制作成粉末,用于淘洗泥浆,是一项比较危险的工作。首先,要从采土处到水碓房之间开辟一条像滑梯一样的简易滑道,再用竹子做的大筐(能装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装上土,置于一个木架上(像独轮车去掉轮子,但其把柄却是向上),人在前头,将绳索套在肩上往前拉,手扶把柄掌握方向。这样向下滑动的速度很快,稍有不慎,没有掌握好平衡、方向和速度就有可能连人带土翻入山涧造成事故。同时,采土矿处也时有塌方,把人给埋了。据老人讲,解放前就在碗窑的后山上,一次塌方就把九个人给埋了,至今人们仍把那个地方叫做“九人墓”。
  成品瓷器的完成要经过许多人的多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几道工序是瓷土的配方、釉料的配方、匣砵的制作、碗的成型、入窑烧造火候的控制等。过去由于无仪器检测,这些都需靠师傅多年的经验。所以旧时东家(即厂主)对那些技术好经验丰富的师傅,在过年之前就提前把定金预付给师傅,约定来年为他做工。那时那些技术好的师傅是十分吃香的。那时我爷爷黄长纬做的是上釉,懂得釉料配方(即釉的成分与碗坯相协调),两个叔叔(黄开茂、黄开发)做碗,最小的叔叔黄开锵解放后学烧窑,他们的技术都很了得。听老一辈讲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民国初期碗市兴旺,经济繁荣,据说鼎盛时期有三十多座龙窑。仅就我所知光窑号(招牌)就有永盛、锦春、锦和、元和、泰和、金鑫、顺盛、泉泰、广成、开元、永成、金兴、益吉、成泰、长兴等等,这其中“元和”是我们家第三代守谷公创立的窑号。这一时期小小的碗窑村先后建造了几十座在那时算是十分气派的大房子,其中尤以七斗尾村的呈梅花型的五座大房子为最,每座占地都在一亩左右,最大的一座占地一亩多,有三层楼十二个天井。那时我们的先辈也纷纷到各处购置田产,据我父亲讲在他小时候每年冬天都有从福安、霞浦、三都等地用船运来的田租。那时是按房轮流收租,由于我们这一房人丁兴旺,需十几年才能轮到一次。
  那时,我们家第六世公黄嘉修(字焕庚)、黄嘉珙俩兄弟先后考中秀才,而后焕庚公习医并精于医理,名闻乡里。民国四年(1915年),县长沈守经的女儿及侄孙染病,城里众医束手,后经友人举荐焕庚公往视,应手而效,沈县长大喜馈重金以酬谢,并赠一匾,上书“深明医理”以彰其名。焕庚公于是年冬致书沈大人深表谢忱(见附图)。
  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和后来日本鬼子侵略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碗市亦一落千丈,各窑号纷纷倒闭,百姓纷纷逃离故土外出谋生,卖儿卖女卖房卖妻子的比比皆是。青壮年除了被抓壮丁外都去挑罗源担挑福州担谋生,父亲那时也去挑罗源担。在日本人侵占三都时有许多人被日本人抓去干活,其中有一个碗窑人被日本狼狗活活咬死,另有数人被日本人炸死……在旧中国碗窑人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深重的苦难,这段悲惨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赶走日本鬼子,人民才迎来了崭新的美好生活。

附注

作者简介:1952年出生于碗窑,少年就读碗窑小学,1965年宁德一中初中肄业,1969年参加宁德县赤脚医生培训,后回乡当村医至今。现住碗窑。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子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