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是何时开发、瓷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92
颗粒名称: —、碗窑是何时开发、瓷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70-74
摘要: 瓷业是怎样发展起来以及祖先为什么要离开闽南亲人和祖地来这里开发瓷业,这个问题是身为碗窑的后人都想了解的。真正大批迁来的还是乾隆中后期。最早开发地不是现在的碗窑,再后又向两头海边发展”从占石至新窑的农地中有一丘田地比较大,当时碗窑这片地是荒地,名叫飞鸾窑的历史有数十年,以后碗窑瓷业的规模扩大了。从开发飞鸾窑起到现在有二百七十几年。规模较大的时期是十九世纪中期到甲午战争,最旺盛时全村有三十六条蛇窑。
关键词: 宁德市 碗窑村 碗窑发展

内容

瓷业是怎样发展起来以及祖先为什么要离开闽南亲人和祖地来这里开发瓷业,这个问题是身为碗窑的后人都想了解的。
  最初的开发在何时,以往老人的说法不是很统一,有的讲是康熙后期,也有人说是乾隆初期。认定是在乾隆初期开发,还是有道理的。那时到现在有两百六七十年了,不过开发是有先有后的,真正大批迁来的还是乾隆中后期。最早开发地不是现在的碗窑,而是梅田的后山“琯后村”,也有在碗窑后山“大岭头”。以后逐步向山下以及海边,里窑后山“中浚顶”、桥仔头、虎柜湾,再后又向两头海边发展。当时也有人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七斗尾地段,以前是一段田地,能种七斗种子,叫七斗阳,现在叫七斗尾。当时里窑街有两片田地,以溪为界分南北两段。靠瓷厂厂区那片(南)田叫下岐塘,对面(北)叫上岐塘。从中堂至坑仔有段不连片园地,因缺水只能种地瓜、种菜,所以叫菜园尾。从占石至新窑的农地中有一丘田地比较大,所以叫大丘田。
  当时碗窑这片地是荒地,按地理位置属飞鸾管辖,在此兴建窑厂所以名叫飞鸾窑。名叫飞鸾窑的历史有数十年,以后碗窑瓷业的规模扩大了,人口也增多,后来自然而然就改叫碗窑了。
  清代期间,闽南地区乡下,特别是山区,经济不发达,因为人口多,生活空间有限,有事业大志、有远见的男子都想跑出去闯天下。福建是中国第二大侨乡,闽南又是福建侨乡的重点,香港、台湾也有很多人是闽南迁去的,特别是台湾。还有浙江平阳、本省福鼎沙埕、霞浦三沙等地也有不少是闽南迁入的。我们祖先迁来这里也是类似的情况。
  以上讲过,从开发飞鸾窑起到现在有二百七十几年,发展规模是从小到大。据说,发展最快,规模较大的时期是十九世纪中期到甲午战争,头尾有五六十年。最旺盛时全村有三十六条蛇窑,全年烧窑次数近三千窑次,个别高产窑一年能烧一百窑次,大部分窑年烧六十至八十窑次。那个时候全村先后有泉泰、锦春、锦和、泰和、金兴、锦兴、兴利、双成、永成、益吉、成泰、泉益、德记、元和、顺盛、锦顺、广成、仁记等,前后总计有数十家厂家招牌。
  有人问,一年产瓷碗那么多都销何处?据老人说,我们闽东从古以来是茶叶的产区,也是土纸、香菇、笋干产区,此类土特产是通过海运到台湾、山东、大连以及东北等地销售。当时海运工具是木帆船,在运载轻质物资时,在船的底层必须装上一部分沙石,使船在大海行驶才能稳定。由此需开支一定成本,后来出现有头脑的商客船工,他们改用我们碗窑出产的粗厚瓷碗来代替沙石。
  经过改革,节省成本开支,同时将碗在目的地出售还能挣钱。这一经验不多久就被所有运输船采用,他们一年二度北上,来碗窑买碗的商客越来越多。为什么讲一年二度北上呢?因为木船在大海航行是要等季节、选气候,利用顺风的风力来作推动力,每年二、八月份是风平浪静时期,就是“二八好行舟”。
  由于多数北上运输船都要购碗,出现碗销路好,紧缺到脱销,由此促进我们扩大规模。因为碗窑只有那么多的人口,所生产的碗量还是供不应求。后来客商采取定金定货,上半年订下半年,今年订明年。规模大的产家及有资本的商人可直接接收定单,然后低价向小厂收购以备到期发货。
  福建在中国位置属东南方,经从浙江、上海至辽宁叫北上。我们生产的瓷碗要适应远途运输,因此要厚、碗脚要大,才能适应远运要求,这叫“大北碗”,而销往浙江、江苏、台湾等地的就没有那么厚和重,叫“小北碗”。
  数十年内,在这一小块地方就盖起大木房四十余座,很多房子大门上挂起“贡元”大牌。据说,当时碗窑大小府户共买有三千五百多亩地,该田大部分在漳湾、六都、七都,也有在本地后山的。最大一户是“细锦顺”,一户就有田租一千多担。到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后,碗业一直衰败,因衰败时间太长,田地逐年卖出,到解放时几乎卖光,所以土改时碗窑评地主成分的比较少。
  碗窑的衰退起于甲午战争,台湾划赔日本,之后东北三省又被日本侵占,接下来,我国东南沿海及沿海各省市也被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转败为兴。
  借这谈古论今的机会,顺便介绍两个家族祖先的故事。
  [=此处为插图(碗窑古民居的匾额)=]
  (一)黄家。我的祖先迁到这里按推算可能是乾隆末期到嘉庆初期,距今大约有两百一二十年的历史了,传到我的玄孙辈总计九代。我祖家是德化县东门外离城五里,村名“官露霞”的黄家,现黄姓有千余人口。据德化宗亲介绍,他们原先是安溪迁进德化的,距今有五百余年,安溪黄就是开元黄,是当时四子分“四安”而迁安溪的。
  我们家族从清代末至解放初期己失去与德化祖亲交往,到1959年德化瓷厂有位技术员来宁德瓷厂进行技术指导时,我父亲托他联系后才接上的,从此我们与祖亲又有往来了。
  我的祖先初来宁德时是单枪匹马到这里,以砍柴割草为生,过了多年,他把父亲的骨灰背来这里安葬,又把他的儿子带来这里干活,家属留在祖家务农。他的儿子是我的高祖,很有经商的才能,到宁德不久就配合其父亲做小生意,从此就逐步发展。娶妻、育子、买房、买田地、纳贡以及建筑大墓等事业。据说我的祖宗没有办窑厂,发家的来源是做生意及从事碗的收购转卖。我家族发展到现在有十几户人家,共六十余口人。
  (二)“三落厝”蔡家。就是益吉、泉益、德记、仁记的祖先。他的祖家是南安县西山镇南田村人。据传说,他有两个哥哥。那年年底,他母亲做六十大寿。两兄长为母亲贺寿,买了很多寿包送给亲戚朋友,他无能力参与合办。由于他是单身汉,以流动理发为生,到十二月二十九下午才回家。他母亲看到儿子回来满身潮湿,狼狈不堪,心里很难受,顺手抓来两个寿包给他吃。他接过母亲的寿包流下眼泪,认为兄长会给母亲做寿,自己还吃母亲给的包,觉得自己很不孝。到了大年初三早上,他来到他母亲的身前向她磕头,对母亲说:“我这次出家门,如果改变不了命运就不回来,你就当是没有生过我这个儿子,你就跟两个哥哥过,我也会放心。”他就这样拜别母亲,离开了家。
  蔡家祖先了解闽东有很多闽南人,于是也想迁到这里久居。从出家门是边理发边向北行,到了飞鸾岭顶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此时是三月雨季,当时飞鸾往罗源的路是红泥路,再加下雨路滑,不小心滑了一跤,所有理发的工具丢的丢失的失,他自己也满身是泥。此时他大哭一场,向天发誓说:“我计划在飞鸾窑久居,日后发达之时我要把这条路修建完好。”
  他到碗窑开了一家理发店,生意淡淡。过了几年,有一天有位客人来理发,在谈话中,客人建议他说:“你是姓蔡,也是闽南迁来的,我的大人(首领)也是姓蔡,同是闽南人,他对乡亲很热情,日后有机会去拜会他,向他认个亲,不会让你吃亏的。”这个客人是蔡坚的部下。
  时过半年蔡首领来碗窑,这位客人来告知,蔡家祖先备好了全猪节酒以及果品等送去向蔡首领认亲,首领很高兴,收下礼品。时过数月,首领想起乡亲送礼一事,就指令士兵将今日劫回来的那条商船上贵重的货物搬进营房,余下数百捆科藤运到碗窑给蔡某。
  蔡坚是当时劫富济贫的大海盗,也叫反军,他有九十九只双帆大木船,士兵数千人,驻守福建沿海浮鹰、四灀、马祖等岛屿。蔡首领也是从闽南来这里做工,几年后走上此路的。
  蔡家祖先收到科藤,数日后有位罗源小贩来购买两捆,到家打开发现每捆内有白银两百块,连夜赶来再买。蔡家认为卖价可能太低,就把客人留下过夜,明日发货。然后集合几个人到仓库计划将每捆抽几条出来(当时是按捆定价的),打开后发现有银圆,将计就计取出银圆再捆好出售。由此得到从天上掉下的大财而起家的。数年后就动工建造现在的飞鸾岭道。现存的宽、长、平、顺的飞鸾岭就是碗窑“三落厝”蔡,也是七斗尾蔡家祖先独家建造。岭边还栽数百棵青松树以遮夏日,大松树历年被坏,现在还有少数尚存。
  据说,蔡坚原来在碗窑是干重活——“拨土工”,有一天几个人在厂房喝酒时,大家都在谈天说地,他酒气大发,顺手拿起一把土锹标入泥池,出现土锹不浸池底,他自认为是会出头的人,由此他一心想干大事,过了月余,他一人去抢劫了一条小木船起家。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