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田村四姓由来与经济物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90
颗粒名称: 梅田村四姓由来与经济物产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从飞鸾下苏村翻越大坪山岗就进入梅溪的塘田湾,古道上依次坐落着林、郑、周、王四姓自然村,沿古道靠山面海(从飞鸾到三都的港道)呈一线排列的乡村,现在林厝里还存有林氏旧宅一座,郑姓人家迁入时间应在林家之后。在下郑白水垄溪边有一座闻名的。按村落所占有农业可耕地的情况分析,据保存于碗窑七斗尾后山的周姓先祖墓碑文字判断。这座周厝大屋建造于清晚期,现今未见有规模较大的六扇厝。在周厝与王厝之间的古道上方原有,房屋原址现已被盖起新房子和盖育苗室,塘田湾原为廖姓先人围垦。
关键词: 宁德市 梅田村 经济物产

内容

从飞鸾下苏村翻越大坪山岗就进入梅溪的塘田湾,梅溪古道从塘田村起,沿海边向东通往碗窑、礁头。古道上依次坐落着林、郑、周、王四姓自然村,总称梅溪村(现称梅田村)。梅溪地处城澳半岛西北,沿古道靠山面海(从飞鸾到三都的港道)呈一线排列的乡村,大体坐东,面向西北,所以日照时间长,据我所知,夏季最高温度可达摄氏39度,冬季最低温度零下五度。
  据目前能看到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判断,梅溪村林、郑、周、王四姓中,最早定居的是林姓人家。在宋朝年间就有过林仲麟、林仲虎兄弟二人,现在林厝里还存有林氏旧宅一座,为砖木结构六扇厝,其大门的泥塑对联“国学先生里,庆元君子家”,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辨。人们都说,这是林仲麟、林仲虎兄弟后人的住宅。
  郑姓人家迁入时间应在林家之后,但人口繁衍较快,以至于很早就有“上郑”和“下郑”之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分为上郑和下郑两个生产队。在两村交界的田湾,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六扇厝,却是黄姓人家的居室。在下郑白水垄溪边有一座闻名的“八扇盾”(现已被改建成为水产育苗室),还有一座砖木结构六扇厝,这几座房屋大都建造于清末民初。
  周姓的迁入时间,按村落所占有农业可耕地的情况分析,应在郑厝之后,因为周厝所在的山麓没有什么腹地,可供开垦的山地比郑厝要少得多。据保存于碗窑七斗尾后山的周姓先祖墓碑文字判断,此墓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碑文不辨,大约是周姓五世或六世祖,以此推算,周姓的迁入时间应在明朝天启或崇祯年间。周厝规模最大的六扇厝是上周的“重湖里”厝,土木结构,墙体是三合土夯筑,大门留存的对联“心存王室家声远,胄出儒林世泽长”,隐约透露出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但笔者没有掌握什么证据,不敢妄加推测。这座周厝大屋建造于清晚期,其他还有三、四座六扇土木结构房子,规模都不大,均建造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
  王姓的迁入时间,按农耕地理位置应晚于周姓。但相差时间不会太长。王厝的旧建筑除已拆除外,现今未见有规模较大的六扇厝。在周厝与王厝之间的古道上方原有“高盾”住家,下方有“吕厝”住家,两姓何时搬走不详,只留有地名,现今分别归周厝或王厝范围,房屋原址现已被盖起新房子和盖育苗室。
  梅溪历史上主要从事农业,小农经济收入不多,村民以温饱、小康为奋斗目标。农业种植以番薯为主,兼种小麦,豌豆,水稻种植数量很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塘田湾围海造田后,全村才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塘田湾原为廖姓先人围垦,后溃堤成海,重新围塘时,已称梅田生产大队,塘址由眠犬山至塘田榕树头。现叫旧塘。
  主要经济作物:周厝在六十年代前曾种过青靛。郑厝和周厝都种过甘蔗,均设有榨糖的糖簝,生产的红糖主要供应沿海和附近山区各村的群众,郑厝糖簝是最迟停止榨糖生产的(1964年)。苎麻种植织济布历来是全村女性普遍的劳动业务。俗话有“随好有布经,随坏有仔生”,(意指女孩子从小跟好女人就能学会织布,跟坏女人学只会有私生子的可能)。把崇尚劳动的美德与品质道德相提并论,可见农耕社会对织布业的重视程度。放牧主要是水牛和山羊,草山场以塘田村(林厝并入塘田生产队)和郑厝较多。周厝略次之,王厝则更少。麻鸭放养则不论水田滩塗。养殖有海蛎,花蛤。塘田村在梅田塘未围垦前,海蛎养殖最多,因旧塘闸门通向飞鸾港的水位深,港道长,水质肥,几乎家家都有养植竹蛎。郑厝和周厝也有竹蛎的养殖人家。但因是小竹竿,从山上砍伐到寄养“藤壶”,一年后再拔回家刮掉“藤壶”,再插到港汊寄养生海蛎。苗全靠天然生长,生产过程非常繁琐,所以养殖并不普遍。花蛤在王厝村曾有过大规模的养殖,在五十年代初期和1966年,均产生过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海水污染等原因,产量衰退,不能持久生产,现在已经没了。
  梅田全村普遍分布荔枝树,以郑厝、周厝为多,塘田、王厝次之,荔枝果的产量全靠自然因素,有的年份一粒都不生。荔枝树的树根和树干可以熬汁染木船的帆布和捕鱼的网,在当时也算是一桩买卖。传说林厝里原先有种橄榄树,林仲麟当年栽种的一株橄榄,其果核两头没有尖头,但后来这些树消失了。
  煅烧壳灰属周厝最早,产量最多,郑厝和王厝均次之。但是王厝人在海滩中挖壳的技术最好。周厝人能驾驶木船,目前还有驾船送壳灰去福安、霞浦的老舵手在世。
  梅溪各姓共同的信仰神明是以林仲麟生平最敬仰的黄岳为主(称“社头公”),还有五显大帝、奶娘共三尊神像。此外,各姓自然村另有各自信仰崇拜的神灵。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飞鸾至礁头战备公路时,原有梅溪古道有并入公路的,有被开垦的,有盖了房子的,保留在村庄中的也被拓宽铺了水泥。只在林厝旧宅往南方向还有五、六十米的古路头。有趣的是在这古道上繁衍生活的林、郑、周、王,包括后来并入的廖姓,其族源的主支或分支竟是同一个血缘。漫长的历史迁播,有过多少曲折的故事,却又无意中在这古道上相聚相邻。据线装书出版局(2008年第一版)郑宏峰、张红主编的《中华姓氏》中有关“廖”、“林”、“郑”、“周”、“王”各姓源流的论述,廖、林、郑、周、王匀源于姬姓,同为周朝王室之裔。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绍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