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物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77
颗粒名称: 三、文物遗迹
分类号: K878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将历史上的南路官道与白鹤岭官道进行对比,南路官道所留下的名家题咏、摩崖石刻与白鹤岭官道无法比拟。题刻也仅有清福宁知府李拔手书飞鸾岭关“然而南路官道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存十分丰富,以及著名的飞鸾古窑址等等,小场、蚶崎(蚶岐)、殊溪(朱溪)、三焦(礁溪、礁头一带)、飞泉镇(即飞泉驿)、梅花(梅溪)、钓崎”它们无一例外都位于南路官道两侧。逐渐使南路官道区域成为了宁德建县以前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带。再翻越福源山(凤凰山)入罗源王沙,南靖关很可能就建造在朱溪官道与罗源县交界的附近山头。
关键词: 宁德市 南路官道 文物遗址

内容

将历史上的南路官道与白鹤岭官道进行对比,就沿途山水风光来说,飞鸾岭山势相对平缓,城南一带又是通衢大道,远不如白鹤岭来得峭拔险峻、逶迤曲折,无法吸引过往诗人的目光。所以,南路官道所留下的名家题咏、摩崖石刻与白鹤岭官道无法比拟。现存诗作约有二十余首,题刻也仅有清福宁知府李拔手书飞鸾岭关“西南屏蔽”四字。
  然而南路官道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包括众多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山水名胜、寺院宫观,以及著名的飞鸾古窑址等等,都是白鹤岭官道所不能比拟的。南宋梁克家《三山志》中收录了宁德县安东乡陵山里的“小场、蚶崎(蚶岐)、殊溪(朱溪)、三焦(礁溪、礁头一带)、飞泉镇(即飞泉驿)、梅花(梅溪)、钓崎”八个都,它们无一例外都位于南路官道两侧。正是一千两百多年前南路官道便捷的交通和繁忙的业务,造就了这些村庄的形成发展,逐渐使南路官道区域成为了宁德建县以前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带。唐代太学生黄岳,南宋林仲麟家族,明代进士高浚、龚膺都出生并生活在这里。
  在南路官道,历史上曾有过三道关卡,分别位于起点和终点一带。起点处有白鹤关,又名土堡亭。据乾隆版《宁德县志》记载:
  “南门外土堡一座,在路傍,离城一里。东面东湖,西南北俱平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舒令应元建。提督军务裴公应章撰记。”
  土堡面积40.8丈(约453平方米),环堡21丈(70米),建楼两间,额曰“白鹤楼”,为宁德县前哨。明代邑人陈琯有“势压金鳌吞海岳,形飞丹凤翼江城”的诗句。清代以后,逐渐失去军事作用,遭到人为破坏,现仅存过路亭一座。
  终点有飞鸾岭关,在飞鸾岭头,与罗源县交界处。据乾隆版《福宁府志·卷之六·建置志·关隘》载:
  “飞鸾岭关,在罗源县东二十里。乘潮一百八十里可至盐田,中经白瓠山、白马门等处,最为要隘。与鹤岭对峙。”
  [=此处为插图(飞鸾岭上的关隘遗址)=]
  在飞鸾岭上,这座关隘遗址犹存。不过只剩下一道残墙,形似“凯旋门”,基座以条石垒砌,上面布满藤萝,杂草丛生,其荒废之久足可想象。附近还平卧着一块石碑,历经风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经仔细揣摩,这块石碑应该就是李守臣《倡修飞鸾岭道路碑》。
  飞鸾岭附近还有一座南靖关,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开辟南路时设立。当时曾派兵把守,后因大路不由此通行,关随之废弃。至于南靖关的确切位置,明清地方志没有记载。据笔者考证,在秋竹岗朱溪桥边,分叉出一条石铺道路,沿着朱联石(今天的车里湾自来水厂附近)蜿蜒而上,经梧埕、连顺等村,再翻越福源山(凤凰山)入罗源王沙,直达罗源县城,这条路就是真正意义上朱溪官道,又名福源岭古道。南靖关很可能就建造在朱溪官道与罗源县交界的附近山头。民间传说,最早的南路道路就是经过朱联石旁的这条石路,由于路途狭窄陡峭,明代有一位学台来宁德视学时,不小心摔死在幽深的谷底,由此废除了这条道路,改经飞鸾岭。不过民间并没有放弃这条道路,数百年来一直沿用,直至前几年岚口村铺设水泥公路后才舍弃荒废。
  南路官道两侧群山连绵,沧海横波,人烟辐辏,风景绝佳。乾隆《宁德县志》称之“二都一路,虽绕山路,下逼水潮,满至路下,退则为泥埕”。这种山海兼具的景象,在古代官道中并不多见。在乾隆版《宁德县志》中可以找到记载的勒马山、真龟山(龟岩)、叠石岭、飞鸾岭、仙茅山、万石岩(福源山,俗称凤凰山)、白马峰(白马山),这些山峰一字排开,阴晴雨晦,气象万千,曾吸引了包括东西汉茅盈、东汉徐登在内的著名方士纷至沓来。位于飞鸾镇的朱联石、百丈漈瀑布、栖云龙潭,至今仍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
  南路官道两侧,由北向南还分布着祝寿庵、石佛堂、报恩寺、耀通寺(观音亭)、永宁寺、增福寺(麻坑寺)、栖云寺七座大大小小的寺院,以及黄岳祖庙、忠烈行祠(下马宫)等道教宫观。
  南路官道上最具有价值的文物,应该是著名的飞鸾宋代古瓷窑址,还有与福安坦洋工夫有关的古建筑“五福亭”。
  飞鸾镇至今保存的宋代古瓷窑址有石桥头和牛栏岩两处。石桥头窑址位于飞鸾镇飞鸾村北50米,1958年调查发现。遗址面积1000多平方米,堆积层厚约1~1.5米。地面残存瓷片甚多,以碗为主,有黑釉、青瓷两种。采集标本有黑釉兔毫盏、青瓷碗、匣钵窑具等。牛栏岩瓷窑址位于飞鸾镇飞鸾村西南约1公里,也是1958年普查文物时发现。遗址面积900平方米,厚约1米,采集标本以青瓷碗为主。⑤两宋时期,飞鸾窑生产的黑釉兔毫盏、青瓷碗依靠着朱溪官道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优势,行销省内外,具有相当高的声誉。2001年9月,福建省考古队对福鼎太姥山国兴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古陶瓷残片,其中就有飞鸾窑烧制的器具。
  2012年2月7日《海峡都市报》刊登了一篇标名《瓷器标本出水,证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内容提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所在福建省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发现一批水下遗存,还出土了大批陶瓷器标本。经省考古所副所长羊泽林介绍,从出水瓷器分析,确定了需要调查的12座具体窑址,其中就包括飞鸾窑。这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飞鸾窑址生产的器具也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远销国外。
  五福亭是修建在宁罗交界处的一座石凉亭。它的青瓦屋顶久已坍塌,只剩下牢固的石砌墙壁。周围荒草萋萋,一片狼藉。在这里还是交通要道的岁月里,这座凉亭专供过往行人歇脚。五福亭里还有四块石碑,记录着这座亭子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兴废。最早的一块为《蔡氏重修飞鸾岭建亭记》,碑文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山东招远知县阮芳潮所撰,记录了道光十年(1830年)正月,飞鸾碗窑村蔡氏家族捐资重修飞鸾岭道,建造五福亭的感人事迹。年代稍后的两块石碑并排而立,是同时期树立的重修《起步岭碑》,这是五福亭石碑中保存最好的两块。碑文记录了光绪五年(1879年),宁德、福安、寿宁三县茶商捐资重修飞鸾岭路的过程,内容详细,弥足珍贵。碑文中镌刻着许多商号名录,包括宁德林理斋“一团春”,福安“泰大来”、“福兴隆”、“祥记”,都赫然其上。董事李世镐、王正卿、胡兆江、吴步森四人均为福安大茶商中,王正卿(1822~1890年)、胡兆江(1829~1895年)和后面一块碑中提到的吴步云(1826~1891年),是福安“坦洋工夫”五位创始人中的三位。⑥第四块嵌在泥土之中,碑文清晰可见,横额是“重建五福亭”五个篆字,正文竖排刻有“龙飞光绪十二年岁社丙戌九月二十八日丑时吉旦,福安坦洋监生王正卿、监生施长寅、监生吴步云,环溪职员吴光清同建”。光绪十二年为公元一八八六年,至今已整整一百二十七个年头了。
  咸丰五年(1851年),福安坦洋茶人在建宁茶客的传授下,掌握了武夷红茶(功夫茶)制法。同年坦洋“万兴隆”茶庄首先开始自制红茶,次年制造日盛,输出量日升月恒。据有关报道显示,自光绪六年(1880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短短五十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就达3万余担。蕉城作为当时福安、寿宁到福州的必经之路,为“坦洋工夫”的销售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两县的茶叶销往福州,会通过海路拖运送到飞鸾渡,而后雇工人肩挑背扛,翻越飞鸾岭艰难跋涉进入福州,而后转销国内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澳开埠为止。茶叶销售改经海路以后,好不容易恢复往日繁荣的飞鸾岭又重新归于寂寞,五福亭也风光不再,渐渐被人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中。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