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样态和洪水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69
颗粒名称: 河流样态和洪水记忆
分类号: K928.4
页数: 3
页码: 27-29
摘要: 杨梅溪、小金溪、大金溪(中游)三条河流分别从西、西北、西南三个方向汇集于今104国道金涵大桥上游数百米处。泄入碧里龙潭,)上游两溪,在国道大桥上游200米左右的地方,但是两溪的水量与大金溪不能比拟。)源于古田、宁德、罗源三县交界的展旗峰南麓”中、下游河床一般宽有百十米,洪水时漫出河床,三条河流由不同的方向出峡谷进入金涵平原。可见大金溪左(北)岸有旧河岸痕迹,将两条溪流之间原本隔离的溪坂冲开,源自石壁岭的西溪(旧称岭尾溪、濑下溪)并到源出里詹村的东溪(旧称,附近流入大金溪”)。
关键词: 宁德市 金溪村 洪水

内容

杨梅溪、小金溪、大金溪(中游)三条河流分别从西、西北、西南三个方向汇集于今104国道金涵大桥上游数百米处。源于蔡洋岭的杨梅溪(亦称蔡洋溪)出山后,落差三四百米,泄入碧里龙潭,接着就出峡谷进入平原,从碧里村边开始,由西到东横贯平原2000余米,汇入小金溪。
  小金溪(民国时期称“濑下溪”)上游两溪,分别源于石后乡域的定洋山和竹洋山,长度均有六、七公里,汇于金涵水库。出水库后由西北向东南,横贯2000米,途中纳杨梅溪,在国道大桥上游200米左右的地方,汇入大金溪。
  杨梅溪全长不过五、六公里,流经金涵平原,河床宽约十几米,平时水不及膝。小金溪因为是两条溪流汇合,又需要考虑水库泄洪,因此河床宽处有三、四十米。但是两溪的水量与大金溪不能比拟。大金溪(旧时也称“由溪”,下游称“蓝田溪”)源于古田、宁德、罗源三县交界的展旗峰南麓,长度有29公里,中、下游河床一般宽有百十米,洪水时漫出河床。
  不能认为金涵平原的大部分是由大金溪所造就的。三条河流由不同的方向出峡谷进入金涵平原,这方圆三平方公里挂零的平原,是三条河流洪积扇和部分山前坡洪积扇共同塑造而成的。在金涵平原的任何一个地方,大体上都是距离某条河流数百米的方位。细看卫星地图,可见大金溪左(北)岸有旧河岸痕迹,最远的,距目前河中心有二、三百米,而源出水库的小金溪的洪积扇,图上也可辨认。
  据清县志记载,小金溪上游的两条溪,本来并不合流,各自汇入大金溪。但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场洪水,将两条溪流之间原本隔离的溪坂冲开,源自石壁岭的西溪(旧称岭尾溪、濑下溪)并到源出里詹村的东溪(旧称“里詹溪”),共成一条溪,在“东大桥”附近流入大金溪。这说明这两条山溪洪水很大,大到曾经改道。
  目前,金溪村距离最近的河流小金溪约400米,但村前村边的水田,当地人习称“溪坂”,很可能过去这个村庄离河流更近一些,或者建村时,就建在河滩之上。这个村庄西边约200米,又有一个小村,称为“溪坂中”,应当就是当年源出石壁岭的“西溪”(岭尾溪)的旧河道。“溪坂中”再往西一、二百米处,今金涵村委会的地方,旧称“白亭洋”,两地之间,有明显的洼地和一条水沟。可能在清中期之前,西溪就在白洋亭与溪坂村之间穿过,自古田、西乡一带而来的道路沿溪岸延伸,于此处建有一处凉亭。依此推测,在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前,当时已建村几十年的金溪村,就是“两河之间”。
  现在的金溪村,以村前公路测量,东面约400米,是小金溪;西面约800米,是杨梅溪。如果这两条河流同时发大水,这个村子将成“孤岛”。九十代初,这个村子有人向县人大提出议案,要求修建小金溪与杨梅溪上的桥梁,以取代一旦发大水就被淹没的“过水路面”。尽管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或许是一种集体记忆,这种风险意识存在于平原上最久的住户——金溪村民中。
  至于大金溪对金涵平原的塑造作用更加明显。大金溪的河岸直到如今,仍然大体是一种“自然河岸”。人工堤岸在1975年冬季做过试验,蕉城崇文大队兵强马壮,在右岸砌一些堤坝,围了一些田。但很快就被洪水冲溃。九十年代初,蕉北街道又在大金溪折弯地带的右岸筑堤坝圈地,这堵石坝让洪水冲向对岸,冲毁了一些果园。
  大金溪的洪水不需要历史记录,当代人曾多次见过。1977年建军节时,台风带来暴雨,洪水冲溃民国时期所建涵道桥。黄水滚滚,漫进涵道村,远望104国道石拱桥,洪水几乎与桥面平,小桥洞已淹没。时传金涵水库有险,金涵平原上各村群众紧急疏散,到山坡上暂避。一、二年后,重建金涵大桥。现在的大桥桥面,要高于涵道村内旧民居的屋顶,可知有记录的洪水的水位有多高。
  在金涵平原下游数里,金溪向右折弯120度,流向溪口村,注入海湾东湖(即今宁德新城,东侨开发区,位于旧城关东面。原为浅海,旧称“东湖”,于1964年围垦成陆地。)。折弯处距西陂海湾(即西陂塘,旧称“西陂”、“赤鉴湖”,原为浅海,在宁德城关北面。于1975年底围海成陆,今为“东侨开发区漳湾工业园区”。)不过数公里之遥。这一带有“翻溪”的民间传说。传说中金溪原本不折弯,而是直接流入西陂,但某一年金溪入海口附近西侧山崩,阻断了金溪北去之路,故而改道东流。这次改道,不见历史文献记载,只有口头传说,这或许是唐宋之前某次重大水文事件遗留给后来定居者的信息片断。
  经常的、巨大的洪水,造就了金溪上、下游冲积平原。农耕时代,人们不能抵御洪水对文明进程的重写。至少,现在人们不太清楚公元1701年金溪村建村之前金涵平原的村落面貌是怎样的。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