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涵”名称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68
颗粒名称: “金涵”名称小考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25-26
摘要: 金涵,是金溪平原上最大的两村庄“乡政府所在的涵道村,与蕉城区县城距离不过二公里。宋代时宁德县分三乡十里。属安东乡,关于金溪里。成书于12世纪中叶的《三山志》记载了三个地名,百丈漈龙潭”在对赵公桥的注解中另外提到两个地名“这些古地名的范围“大体就是今金涵小平原”宁德县设都。金溪冲积平原一带设为,明代全县有25都,清代沿用明代的区划,清乾隆县志记载了四都的16个村,四都”其范围与现在的金涵乡域基本一致。包括了西南部的山区与沿海的灵坑村、增坂村等地,民国初期沿用清代的区划,宁德设区、乡“城关区。
关键词: 宁德市 “金涵” 介绍

内容

金涵,是金溪平原上最大的两村庄“金溪”与“涵道”合称。乡政府所在的涵道村,与蕉城区县城距离不过二公里。
  “金溪”这个名称十分古老。宋代时宁德县分三乡十里,就有金溪里,属安东乡。关于金溪里,成书于12世纪中叶的《三山志》记载了三个地名:“赵公桥”、“石碧村”、“百丈漈龙潭”。在对赵公桥的注解中另外提到两个地名,“横山”、“赤浦渡”。这些古地名的范围,大体就是今金涵小平原。此后,约在元代,宁德县设都,金溪冲积平原一带设为“四都”。明代全县有25都,清代沿用明代的区划,清乾隆县志记载了四都的16个村。这时的“四都”,其范围与现在的金涵乡域基本一致,包括了西南部的山区与沿海的灵坑村、增坂村等地。
  民国初期沿用清代的区划。三十年代,宁德设区、乡,今金涵乡域内“濂坑乡”和“菰洋乡”,均属“城关区”。抗战期间,1941年,以金涵平原上最大的村庄金溪村为中心,增设“金溪乡”。1943年,改为乡镇下设“保”。冲积平原上两个大村庄——金溪村与涵道村合起来成立一个“保”,开始使用“金涵”地名。民国时期区划多变,后来在“保”上设“联保”,大约与“乡”同级。1948年,全县变为四镇九乡,金溪村、蔡洋岭一带,属于蕉城镇,而靠海边的灵坑村此时仍是乡镇一级。
  解放初沿用民国区划,金溪、涵道这一带平原,连同西南山区蔡洋岭一带,属蕉城镇,而靠海边的灵坑村则是另一个乡镇级行政中心。后多有变化,但“金涵”的名称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由“金溪”而“金涵”历史演变千余年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