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地理人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65
颗粒名称: “四都”地理人文
分类号: K901
页数: 4
页码: 11-14
摘要: 明代宁德县设二十五个都,但当时四都管辖的还有现在蕉北街道办事处的瓮窑,漳湾镇的下坂、增坂、郑岐;石后乡的田地坪(今千地坪)、石壁岭尾(今岭尾)、半岭、边〓岗(今边守岗)等村。西至二十三都石壁岭交界,四都的地形地貌是北、西、西南为山区。四都靠海边(西陂塘)的只有濂坑、郑岐、增坂、下坂四个村庄,有莲花山、通天山、桐峰顶山、马头山等十余座海拔700米以上山峰。
关键词: 宁德市 四都 人文地理

内容

明代宁德县设二十五个都,都下设三十九个图,清代沿袭明二十五都,增设到四十二图、民国初期沿用清之都图区划,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实施《县组织法》后,废除都制,县下设区、村里、闾邻。
  明代四都统十六村,设一图(按人口数而定),清代统三十九村,亦设一图,民初沿之。其管辖地域主要在今蕉城区金涵乡辖地之内,但当时四都管辖的还有现在蕉北街道办事处的瓮窑,溪里、火管竹(今应仙院一带)、塔山(今镜台山一带)、米筛坪;漳湾镇的下坂、增坂、郑岐;七都镇的上贝头、岭头岔、牛埕坵;石后乡的田地坪(今千地坪)、石壁岭尾(今岭尾)、半岭、边〓岗(今边守岗)等村。
  旧志记载:“四都在县北一十里,南北长三十五里,东西长四十里,东至六都濂坑交界,西至二十三都石壁岭交界,南至蔡洋岭与罗源交界,北至六都交界。”四都的地形地貌是北、西、西南为山区,东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形向东倾斜。最高山峰莲花山海拔865米,700米以上海拔的山峰有十多座,山势陡峻,森林茂密,最低山位于濂坑村前西陂塘(赤鉴湖)内的石印山,海拔只有6.5米。四都靠海边(西陂塘)的只有濂坑、郑岐、增坂、下坂四个村庄,其余均为内陆与山区。境内主要河流有大金溪,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2.16亿立方米;岭尾溪全长8公里,里占溪全长6公里,两溪汇集栏头溪(小金溪),大金溪与栏头溪合流后向东湖塘入海;濂坑铁沙溪,全长2100米,自明始,铁沙溪码头集市就闻名闽、浙、台。四都境内雨水充沛,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好,自然条件优越。
  “四都”境,西南与北部两部分群山起伏,山脉蜿蜒,西南部山脉由二十四都虎贝第一旗峰延伸而来,有莲花山、通天山、桐峰顶山、马头山等十余座海拔700米以上山峰;北部山脉为七都溪与大金溪分水岭的组成部分,有拔船丫、企岗山等山峰,海拔在450米以上。境内溪流有源自于宁德、罗源、古田三县交界的二十三都展旗峰南麓自西向东的宁德县三大溪之一的大金溪和源于二十二都洋中起头山东坡的岭尾溪及源自二十三都石后竹洋山东南坡的里占溪,以及源自濂坑犬头山麓的铁沙溪等溪流。山上云雾蒸岚,群山叠翠、百鸟争鸣,与龙潭、溪流形成了“四都”和谐的自然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闻名宁德的“百丈龙潭”,地处万山之中,位于百丈山峰对岸的百丈瀑布半腰(瀑布落差102米),自唐代开始就有人为乞龙祈雨活动。宋代宝庆间(1225年—1227年)宁德主簿丁大全因旱“潭易银瓶”(见明嘉清版《宁德县志卷四·异闻》)求得甘霖,宋宝祐四年(1256年)丁大全奏请理宗皇帝封百丈龙为王,并赐建龙王亭于百丈村的顶峰上,同时丁大全为龙王亭撰对联:“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清同治九年(1870年)宁德知县黄国培重建龙王亭,亭中立碑,碑上刻有“龙潭祷雨,雨随祷下”等字样。
  “仙人足迹”,俗称“仙人脚迹”,位于濂坑村后门山(茄芜山)一块巨石上,明初以来宁德县许多名士登山观摩仙迹,留下诗文,使人回味无穷。
  “拔船丫”位于金贝村后门山,山脊呈“U”形,常年笼罩浓雾,由于有很多大海蛎壳附于“拔船丫”石壁上,吸引许多游人慕名参观。
  “石马洋”,即今烟亭洋,亦称“乌石洋”,相传唐朝围垦西陂塘而成村,占地0.25平方公里,洋(田)中有各种形状似马的石头,十分壮观。
  铁沙溪,位于濂坑村南,系三都澳内湾西陂塘的一个天然埠头(码头),水陆交通方便,自元代开始就有南来北往的商客船只聚集于此,明末清初最为繁荣。
  四都地域的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定居,经考古,位于野麻葚(“葚”音“阆”,下兰村,下同)宁德县国营茶场山上有500平方米的青铜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旧志中记载宁德建县前择选县址在陈塘洋(今琼堂洋),其址在原宁德地区茶厂前,104国道下,后由于“土疏水轻”,迁白鹤山阳(蕉城区城关)筑土城,置宁德县治,时陈塘洋是七都溪与大金溪分水岭内最大的冲积平原,是县治前人众物资汇集之地①,也是宁德县北门外第一个驿马站旧址②。
  罗隐题诗石,位于野麻葚溪边,唐代诗人罗隐的题诗石因岁久年湮,字迹磨灭,清代时仅仅存“添砚沼”三字之遗迹。
  濂坑村后门山黄崖岩的峭壁上烟雾飘渺,有古人炼丹石室一间,可容十多人,优雅清静,四周青山绿树。
  佛教传入宁德,是在南朝梁天监(503年~519年)初,四都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就创建有兴福寺。金邶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兴建,成为宋、元、明、清时期宁德县著名禅林。唐大中十二年(858年)又兴建了永福寺,唐咸通三年(862年)在涵道村又建了竹林寺。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在院后村建有瑞迹寺,次年在米筛坪又建了广福寺。
  宋代宁德县北门外洋头七村(今濂坑村)建有专供观音菩萨的观音阁,废于明万历年间。濂坑村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建妈祖宫,又称“天后圣母宫”。
  四都虽然人口少,只设一图,但自宋代开始,人才辈出,宋代的张翰,濂坑村人,字云卿,一作文卿,号坎翁,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士。居官忠正,体恤百姓,但因朝廷腐败,仕途险恶,弃官返回故里,开设学堂,他的得意门生有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庚戌科余复和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已未科曾从龙榜进士高颐等,他潜心钻研理学,著有《观过录》三十三章。
  蔡景榕,字同野,一作尚秀,蔡洋村人,秀才出身。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被倭寇掳至日本萨摩妙麂岛,幸得日本僧人俊可赎而留住南林寺。委以缮写,由于思乡心切,题有《画雁诗》被俊可发现,僧人怜悯他,于嘉靖四十三年乘漳州通番船回国,后任江西兴国教谕,湖广随州学正,著有《海国生还集》。
  王宗辉,字发生,号光屿,濂坑村人,从小熟读兵书,苦练刀枪弓箭。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叛乱,波及濂坑村,王宗辉在闽浙边界召集200多名义士与叛军奋战,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阵亡。
  王盛钦,字亦训,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招入福宁府“绿营兵”,同治二年(1863年)台湾受法军侵扰严重,向内陆告急,王盛钦调驻台湾,抵御法军的坚船利炮。屡立战功,驻扎台湾十八年。
  此外,还有宋代许淑度,字端大,淳熙七年(1180年)举人,著有《江东十论》推原三国六朝离合之由。林魁,字元长,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举人,后任广东肇庆知府。

附注

①②据下兰村《郑氏族谱》载:野麻葚(今上、下兰村)最早迁居是下兰郑氏。郑姓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从濂坑搬迁到陈塘洋(今琼堂洋),后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陈塘洋各姓及店铺被倭寇烧毁,各姓全部搬迁他处。陈塘洋一片萧条,只有郑姓于第二年搬迁到今下兰村,故四都驿马站(方言衍为野长葚、野猫站、野麻郑、野麻葚)之名也跟随最后一姓到下兰村。笔者认为:上下兰村被后人认为是当时宁德县四都和驿马站之地是不正确的。四都和驿马站应该是在当时靠官道边繁华的陈塘洋。今之野麻葚(上、下兰村)当时不靠官道边(宁德县古时有因官路改道,驿站,铺递废之记载),所以“都”和“驿马站”不可能设于其处。当时宁德知县林时芳应该是为了补替陈塘洋驿马站,嘉靖四十二年在四都靠官道边的濂坑村才建了东山铺。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