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涵畲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62
颗粒名称: 金涵畲族乡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3-5
摘要: 宋代属安东乡金溪里。北接蕉城七都镇、石后乡,西南与罗源县中房镇相接,东北与漳湾镇相连、南与城南镇接壤。乡域内山区分为西南与北部两部分。北部诸山为七都溪与大金溪分水岭的组成部分,域内东部为金溪冲积平原,大金溪为蕉城区三大河流之一,源于蕉城区、罗源县、古田县三县交界的展旗峰南麓,于后溪村进入金涵境内峡谷,流入城区东南,源自石洋下竹洋山东南坡,金涵诸水源于高山,金涵畲族乡辖金涵、琼堂、上兰、濂坑、井上、上金贝、亭坪、院后、里占、金峰、高乾、中前、上茶洋、浮坪、菰洋、后溪等16个村委会。
关键词: 宁德市 概况 金涵乡

内容

早在青铜时代,金溪冲积平原地带有就人类定居。传五代后唐建县初时,金涵陈塘洋拟为县治所在。宋代属安东乡金溪里。明代置都,现金涵乡地域为安东乡陵山里四都。清代沿之,统村十六个。民国27年(1938年)属宁德县第一区。民国32年,分为宁德县濂坑乡及蕉城镇金涵保、菰洋保地。解放初,1952年属二区(区公所驻漳湾),1963年属宁德县城郊区。1966年7月撤区设金涵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金涵乡,1995年,改金涵乡为金涵畲族乡。
  金涵乡位于蕉城区东南,介于北纬26°37'54〃—26°43'33〃,东经119°24'25〃—119°33'39〃之间。总面积64.9平方公里。北接蕉城七都镇、石后乡,西南与罗源县中房镇相接,东北与漳湾镇相连、南与城南镇接壤。乡政府驻地涵道村,紧临城区,距市中心仅2.3公里。北、西、西南为山区,东为河积平原。境内已知名的山峰有22座,其中坐落于西南部的莲花山,海拔865米,是全乡第一高峰。乡域内山区分为西南与北部两部分。西南诸山脉由虎贝第一旗延伸而来,止于金涵水库,有莲花山、山通天山、桐峰顶山、马头山、蔡洋山等十余座,海拔多在七百米以上,山势陡峻,森林茂密。北部诸山为七都溪与大金溪分水岭的组成部分,有拔船丫山、金峰山、虎头岗山、企岗山等,海拔多在六百米以下。域内东部为金溪冲积平原,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南临城区,北接西陂塘,东靠金仙山,是金涵乡人口稠密区和农业、工业发达地区。境内主要河流为大金溪,以及其支流小金溪、杨梅溪等。大金溪为蕉城区三大河流之一,源于蕉城区、罗源县、古田县三县交界的展旗峰南麓,自西向东,经洋中九道村,于后溪村进入金涵境内峡谷,在菰洋村百丈瀑布处纳罗源中房溪、叠石溪水,折向西北,在金涵村竹林潭出峡谷,进入平原,流势趋缓,于此纳杨梅溪、小金溪水,又于上兰村折向东,向南,流入城区东南,注入东湖,趁潮开闸入海。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16亿立方米。小金溪为金涵水库之源,上流两溪。西为岭尾溪,源自洋中起头峰东坡,全长约八公里,北为里占溪,源自石洋下竹洋山东南坡,全长约六公里。金涵诸水源于高山,上游多为峡谷,历史上曾有因洪水而使河流改道的记录。金涵乡为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气温适中,生态环境良好,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金涵畲族乡辖金涵、琼堂、上兰、濂坑、井上、上金贝、亭坪、院后、里占、金峰、高乾、中前、上茶洋、浮坪、菰洋、后溪等16个村委会,114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金涵村。全乡人口18000余人,其中畲族约900户,3600多人,占乡总人口的20%。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有金涵、琼堂、亭坪、上金贝、院后、金峰、中前村等7个,其中亭坪、上金贝村为纯少数民族村。近年来,由于实施“造福工程”搬迁,新增了琼堂新源小区、金涵大松岗村、金涵南洋新村、金涵溪坂新村等居民点。
  全乡耕地面积近万亩,其中水田约四千亩,旱地4700亩,林地7万多亩。粮食作物为稻谷、甘薯,水果主要有柑橘、草莓、葡萄等。20世纪70年代,地区茶厂、罐头厂、造纸厂、县合成氨厂等数家中型企业建于此,是当时宁德县的工业基地。现有金涵水电站、金溪一级电站、金涵水库电站、中前电站。境内金涵水库为城区主要供水源,水质优良,总容量1633万立方米。
  金涵乡地处城郊,旧时为宁德城关北上连通北、西北各县及江浙一带的陆上要道,宋代境内就建有跨越金溪的石桥,清代境内设有铺所。当前,全乡路网发达,境内路面多为水泥路,有机动车数量数台百(辆)。
  金涵乡有医院1家,卫生站16所。区民族中学1所,小学6所,还有一所文化站,收藏部分畲族风情展品。
  金涵乡开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与旅游资源丰富。金涵上兰村有青铜时代遗址。金邶寺始建于唐代,为宋、元、明时期宁德著名禅林,现存有唐代石刻两方及元代石柱等遗物。金涵竹林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1995年建于亭坪村的“中华畲族宫”是畲族标志性建筑,“1995年中国闽东畲族风情旅游节”在此举行。建筑有仿汉宫阙门楼和忠勇王殿等,总占地面积50亩。
  清代时,“四都在县北一十里,南北长三十五里,东西长四十里,东至六都濂坑交界,西至二十三都北壁岭交界,南至蔡洋岭与罗源交界,北至六都交界”。其地域主要在今蕉城区金涵乡辖地之内,但当时四都包括今蕉北街道办事处的单石碑村一带,还包括漳湾镇的下坂、增坂、郑岐,七都镇的牛埕坵一带及石后乡的田地坪、石壁岭尾、半岭等村。
  今“四都”旧名,仍然存在于民间,指今上兰村、下兰村一带。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