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鸾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滨海五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61
颗粒名称: 飞鸾镇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飞鸾古代时为宁德与外界的交通要津,辖飞鸾、碗城两乡,1958年改称飞鸾乡,飞鸾地处市区东南部12公里。东北与三都澳城澳半岛相邻,东南和西南与罗源县接壤,西北与城南镇相连,镇域面海背山。飞鸾境内有尖峰山、莲峰山、虎岗山等十余座七百米左右山峰,旧时山间岔口为宁德通往省城交通孔道,与三都交界的白马山海拔976米,主要河流飞鸾溪。境内较大溪流还有车里湾溪,源于城南镇大山岗山西南坡。人口集中在沿海的飞鸾、梅田、碗窑、二都上村、下村等地,近年山区人口向沿海聚集,山区村人口减少。其中陈家洋村人口因水库建设。
关键词: 宁德市 概况 飞鸾镇

内容

飞鸾古代时为宁德与外界的交通要津,旧称“飞鸾渡”。明代属二都,民国27年(1938年)设飞鸾乡,属城关区。1949年设第五区,辖飞鸾、碗城两乡,1956年改飞鸾区,1958年改称飞鸾乡,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飞鸾区,1966年恢复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恢复飞鸾乡,1988年10月改镇建制。
  飞鸾地处市区东南部12公里,东经119°30'48"—119°40'54",北纬26°30'36"—26°36'37"之间。北面临海,东北与三都澳城澳半岛相邻,东南和西南与罗源县接壤,西北与城南镇相连。总面积9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滩涂面积3.5万亩,其中近海滩涂1.5万亩。镇域面海背山,北西走向山脉约十公里,飞鸾境内有尖峰山、莲峰山、虎岗山等十余座七百米左右山峰,是飞鸾溪与罗源七步溪的分水岭,旧时山间岔口为宁德通往省城交通孔道,其中西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048米,是飞鸾镇最高峰。东北走向山脉构成城澳半岛,镇域内有叠石山、大石岗山等数十座,与三都交界的白马山海拔976米。飞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720毫米,气温19度。主要河流飞鸾溪,又称“蒲岭溪”,长约3.5公里,源于白马山北坡,有五、六条山涧溪流汇入,于飞鸾村入海。境内较大溪流还有车里湾溪,源于城南镇大山岗山西南坡,有岚口溪汇入,于车里湾入海。有澳里、陈家洋两座中型山区水库,淡水资源丰富。
  全镇辖有2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136个自然村。5800余户,24000余人,其中畲族400多户。人口集中在沿海的飞鸾、梅田、碗窑、二都上村、下村等地,特点是沿海人口密集,山区人口稀少。近年山区人口向沿海聚集,从事农业、运输、水产养殖等。沿海诸村新建房屋多,山区村人口减少,其中陈家洋村人口因水库建设,基本迁出。
  耕地14000多亩,林地约十万亩,滩涂35000亩。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甘薯等,水果有荔枝、龙眼等。水产品有二都蚶、蛏、太平洋牡蛎、花蛤等。工业以化工陶瓷和水产品加工业为主。
  飞鸾镇素有“闽东南大门”之称,交通便利。104国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横贯镇区,距三都澳深水码头仅10公里,并有疏港公路连接。已建成的岚口公路和梅澳公路,将山区与沿海连成一片。目前,镇区建有车站1个,停车场1个,机动车船达数百台。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果显著。医疗卫生网络健全。有中学1所,小学5所。各类文化所站5所,娱乐活动中心和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数处。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取得成果,广播电视村村通达90%以上。
  飞鸾镇高岭土、花岗岩等矿产贮量多、分布广,可开发潜力大。河流雨量充沛、落差较大,适合建设中小型电站。白马山和凤凰山拥有坐山观海的特色景观,清新幽静的生态环境;碗窑村百年以上的古民居和古建筑,飞鸾村千年历史的古瓷窑,散布于各地的寺庙道观,还有畲族村民族风情,让飞鸾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碗窑地区讲闽南语,畲族聚居区域保存畲族语,其他地区均讲宁德地方方言。
  “二都”,旧地名。明代时设三乡七里,二都统二十二村,范围远及飞鸾、蒲岭、城澳等地。清代沿袭。今专指现上村、下村所在的各自然村。解放初,这里曾设二都乡,为飞鸾八乡之一。二都村地处宁德旧城南部,曾为城区通往省城福州的交通要道,商贾往来,舟楫停泊,曾为繁华之地。二都各村背山面海,气候、土壤条件独特,所产荔枝与珠蚶久有盛名。“二都蚶”和晚熟龙眼、晚熟荔枝远销各地。目前,各村还有盛产期晚熟荔枝数百株,珠蚶生产也形成产供销链条。因地处要道,近年来,高速公路与铁路均从村域内经过。
  上村,原名二都上澳,后称上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驻地陈厝里村。辖陈厝里、鲎岐头、章澳道、尤厝里、企岺头等5个自然村。下村,原名二都下澳,后称下村。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辖下村、宫兜、龟岩等3个自然村。

知识出处

滨海五都

《滨海五都》

本书主要分为五都概述,古村选粹,工程见闻,文化习俗,临海生计,名人事略,社会杂记几个部分。有文章“沿海乡镇简介”、“二都村杂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