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双溪元宵灯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1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双溪元宵灯会
分类号: K892.1
页数: 16
页码: 274-289
摘要: 屏南县双溪镇自五代后梁乾化三年陆氏宗先肇基至今,已历1094年。千余年的文化沉积砌垒,双溪镇留下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纯朴的民情民俗民风。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屏南建县,县治设于双溪,在这之后的200余年,双溪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关键词: 民间技艺 双溪 元宵灯会

内容

屏南县双溪镇自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陆氏宗先肇基至今,已历1094年。千余年的文化沉积砌垒,双溪镇留下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纯朴的民情民俗民风。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屏南建县,县治设于双溪,在这之后的200余年,双溪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并地处南北官道要冲,为闽东北官道枢纽。商贾云集,货栈林立,过往旅客蜂拥。清初至民国以来一直为闽北繁华市镇之一,因此,也成为南北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集合交汇点。
  双溪自明代以来每年都举办元宵民俗活动,开县以后,增加了游城隍等踩街活动,元霄灯会更臻丰富多彩。近年来,结合国家风景名胜区白水洋及双溪古镇旅游开发举办隆重的民俗旅游文化节。双溪元霄灯会主要内容有: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鼓亭音乐、香亭、舞狮子、花灯巡游等。
  双溪元霄灯会活动历经数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能在深山中遗存,其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探讨,其历史、科学及文化价值体现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民间庙会的社会研究价值。双溪元霄民俗从组织、运作、信仰、会社等诸多方面均保持古貌不变,具有独特的社会研究价值。二是具有民间庙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从明代双溪初始庙会,在现代大型民俗活动,无不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是研究人文社会历史活的标本。三是具有古代民间艺术的审美观赏价值。双溪各种元霄民俗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古代民间艺术极其宝贵的审美价值。四是具有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双溪元霄民俗作为屏南乃至全省少有的民间活态民间艺术,在国内外之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与对外交流价值。而在旅游开发中,以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给游客,既可以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2007年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双溪元霄灯会起始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靖姑斩蛇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如今形式多样的民俗闹元霄活动。具体各项目历史源流如下。
  1、香火龙 明朝中后期以来,双溪村庆祝元宵佳节和巡迎临水夫人陈靖姑(陈大奶)与立县后城隍出巡时而举办。营造节日喜庆热闹和谐气氛,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天下泰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鼓亭乐 鼓亭音乐原是宫廷古乐,后乐师流落民间在浙江省绍兴一带盛行,但目前在浙江一带已消失。鼓亭音乐由薛乐家族薛云翱去浙江绍兴后引进屏南双溪。鼓亭音乐由乾隆丁末年起至今每年元宵节均上街游行演奏。
  3、白蛇灯 自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起,屏南双溪镇乾源村就开始在该村陆氏宗祠供奉陈靖姑神像及其神位,从那时起该村就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迎陈大奶神像兼游白蛇灯,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承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该活动在乾源村延传二十余世而经久不衰。。
  4、彩枰 自屏南建县以来(1736年)就有彩枰游行,双溪的彩枰,往往为庆贺喜庆的节日举行的。如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一日至元宵节,人们庆贺临水陈夫人华诞和欢度元宵,就抬彩枰、彩灯、香亭、鼓亭、龙狮等游行。农历十月十七日,城隍等诸神像出巡,也有彩枰等游行庆贺。
   5、花灯 流传较早,有文字记载(县志沈本乾隆5年版),兴于明末,盛于清初(1736年建县)沿续至今。
  6、舞狮 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由河南传入。1737年始至今,每年闹元宵时必不可少的文娱节目之一。
  基本内容
  双溪元霄灯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下面就香火龙、鼓亭乐、彩枰、舞狮、花灯等基本内容分述如下。
  (一)舞香火龙
  香火龙编造。香火龙总长约52米,由龙身(37节,每节约1.4米)、龙头、龙尾和龙珠四个部分组成。骨架编制需用干稻草约500多公斤,用香总共20000余支(炷)。用香要求:香长约50公分,脚4寸长,拿在手上于木板上抖动,香粉不会掉落的方可采用。香主要来源于老字号香店艺人满里阿坑和双溪仁斗等人制作。也有向建瓯东游香店订购。一支香一般能点燃3个小时左右时间。
  舞龙者训练。舞龙队伍由91位身强体壮、手脚动作灵活敏捷、乐感较强的村民组成。在年前腊月空闲时,伴随着锣鼓击敲声的节奏,进行脚步移走、手势变化等技巧训练。
  点香仪式。舞龙活动开始前半小时,用竹片点燃龙身香线。放头声铳,舞龙者集中;放第二声铳,点香开始;放第三声铳,全龙点香完毕,游龙正式开始。
  (二)鼓亭乐表演 “鼓亭”如方塔状,阁亭形,分上、下层与四足三个部分。底面积0。9m2,高2m,木质材料制成,各部分雕刻精致,塔顶尖镶嵌一颗葫芦,周边雕刻许多飞禽走兽,形态逼真。向下延伸呈屋脊状,刻上精美瓦椽,四个翘角,各雕有造型别致的凤凰。上层小阁由八根小木柱支撑,构成八扇大小不等的屏风,外用纱窗(用铁制花印凿成)围住,底面积0.6m2,高0.75m,内置一盏长寿灯。上层套住下层,上层底部又向周边延伸构成下层的围顶,呈屋脊状,表面雕刻精美瓦椽,四角形成翘角。每角上各镶嵌有一只龙,口含龙珠,飞舞利爪。龙凤上下对称,象征龙凤呈祥,万事如意。下层亦是八根小木柱支撑,底面积0.8m2,高0.95m,四周按一定格局点缀着围栏,每根栏杆形如剑鞘,均雕刻有梅花。比喻经历战争磨难,凯旋归来的将士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下层底四角突出,刻有四只凶猛兽面;向下伸出强有力的狮足,四足鼎立,顶天立地,象征着江山永固。其中央空间置一大型牛皮鼓(鼓中设计有一螺旋形钢丝,使鼓声远扬)鼓底面积0.6m2,高0.55m。鼓声清脆宏亮,震天动地,方圆数里余音缭绕。鼓亭后侧设一平台供击鼓少年稳坐。然后由四个彪形大汉抬着向前进,后面紧跟庞大的吹奏班,共有20多人。
  鼓亭古乐曲由三首曲谱组成:鼓亭诗、玉兔、头谱。曲调又分成“软排”与“硬排”总共有六个曲调。在振憾人心的鼓声擂动指挥下,首先由“软排”(琴、箫、唢呐、二胡、月琴、笛子等)吹拉一曲后,“硬排”(锣、鼓、钹子、小锣)再敲打另一调,六段曲由软排和硬排周而复始演奏。此时要特别注意,严格按声乐旋律敲打。例:硬排由四种乐器击法:击鼓用“珠槌”,打锣用“花槌”,击钹子使用“压韵槌”,扣小锣打“贴槌”。
  (三)白蛇灯
  白蛇灯全长120余米,由蛇头及蛇身两部人组成。蛇头是用竹篾编织成的一个椭球体(仿人头状),直径一米许,内点八支大蜡烛;蛇身由40节木制骨架和200个小竹篾灯笼组成(木制骨架选用杉木板,每节长3米并固定放5个小灯笼,小灯笼用细竹篾编织而成,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外糊白纸,中置蜡烛),每节木板首尾钻有两个孔臼,将木板首尾的孔臼重叠,再用特制的长约2米的撑杆穿过孔臼,这样,40节木板便首尾重叠相连,形成长蛇。舞动时,数十双手紧握撑杆,使长蛇悬浮于空中,舞动者模仿蛇游走的动作,忽进忽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挪移腾跃,蛇灯便若灵蛇般的柔若无骨,灵活舞动。
  每年元宵节夜幕垂临,华灯初上之时,全村男女老幼倾巢而出,附近村民也纷涌而至,竞相观看。此时,连发三声土铳,前面鸣锣开道,鼓乐齐奏,百余村民撑着百米长的蛇灯便开始游迎。另有数十名村民抬着陈靖姑神像在蛇灯之后缓缓游迎。因白蛇在传说中是祸国殃民的精怪,所以迎蛇灯时不进村,不能穿街过巷,只能在郊外田野上游迎。夜幕下,200个晶莹透亮的灯笼便成了一条长蛇在旷野上尽情翻舞,只见一条巨蟒时而摇首摆尾,时而弯曲盘绕,形态各异,活灵活现,再配以轰天土铳,震天轰鸣,加以各种烟花、爆竹齐放,围观者呐喊助威高声喝彩,使得整个场面进入高潮,热闹非凡。倘若站在高远处眺望,不见人影只见蛇舞,场面尤为逼真、壮观。
  (四)彩枰
  彩枰在长约3米、宽1.3米、高1米的木板枰上,固定几个高低不一的铁枝,然后在铁枝上安放若干小演员,经过服饰、布景、化妆等表现某个剧目中精彩一金山等。铁枝被服饰或布景巧妙地隐去,往往表现出悬空打斗,或神奇瑰丽景观,伴之音乐、灯光、锣鼓、唱词,令人美不胜收。过去彩枰由多人抬着行进。近年改装把枰面焊装在板车胶轮上,这样枰面可更宽大些,灯光、音响等更先进了,表现的效果更佳。
  (五)花灯
  双溪村的花灯有瓜灯、刀灯、花座灯、花钵灯、花篮灯、花瓶灯、宫灯(纱灯)、走马灯、十二生肖灯等。彩灯的制作非常精心细致,具体步骤如下:
  1、扎灯架:砍竹,砍篾,篾的精细厚薄各异,要根据在灯架上方位取材。单条的按尺寸截断,然后扎在灯架上,有多条连接灯骨,为了加强灯架稳定性,取一长条,然后用火熏烤,弯成所需的若干段与其他竹条用棉纸搓成的纸条扎绑。因为棉纸韧性不易折断,使灯架上各竹能牢固地连接,使得灯架不易变形,保持平直方正。
  2、凿纸:一般灯纸(油光纸),四十重为一叠,用打造好的钢凿模型,按在一叠油光纸上,用小木槌敲打,四十重打通后,小心翼翼地一重一重地剥开。
  3、糊裱:用经过加工后糯米煮成浆糊,把凿下的油光纸贴在灯架上,凉干后方可再贴花边、图案,以免灯纸破损。
  4、制作装饰花: ①造花叶:取牡丹、菊花、梅花、芍药的叶,把真的花叶贴在制造花叶的纸上,然后依叶边凿下,就成了各种花的叶片。
  ②制花冠:将大张的各种颜色皱纸,裁成大小不一的小张,若干张折叠成一束,中间用小铁线绑紧,然后一重一重地张开,就成一朵花冠。
  ③造花心:根据不同品种花的花心颜色,将皱纸剪成细条,贴在小铜线上。
  向外微斜均匀地固定在花座灯的四周,花座灯、花篮灯装饰大小不一,颜色不贩花,灯的棱角贴有花边图案,大灯、小灯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彩灯的底部系上裁的灯穗(50公分)或双线花球(直径20公分),上部固定弓形的灯柄(约150公分)。制造一架彩灯,一人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彩灯给人照亮,清秀的深刻印象,观赏起来爽心悦目,催人奋进。制灯者的高超手艺,深受群众好评,也受到同行艺人的青睐。
  ④装饰花的组合:将花心固定在花冠的最里层,花叶贴在花冠最外层的底部,就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装饰花。
  组装彩灯:彩灯的中间是一盏较大的花座灯,七盏小花篮灯
  (六)舞狮
  清乾隆元年(1736年)“舞狮”文娱节目由河南传入双溪(屏南旧县城),自1737年起至今“舞狮”节目每年闹元宵时均隆重举行一次,引来数万观众欣赏,雄狮结构特异、体长庞大、体态憨厚、外貌华贵、威风凛凛的雄姿,聆听难以忘怀的古典乐,回味百片银牌、百个铜铃在舞动雄狮时产生的阵阵声乐的无限情趣。
  狮子以古代的艺术性夸张制作的,体形结构特征与它完美无缺的浪漫、坚强的舞姿展示出占代艺术的精华。
  狮(制作成雄性)的艺术性形态结构特征: 狮体庞大,总长约3m,重约80kg,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狮头近似圆球形,球径1.3m,支架由竹篾与竹片构成,围绕成一空心球,球中央安装一扛架,可供一人头部钻入使其两肩紧紧扛住,前方有横杠一根,供舞狮者两手灵活操纵狮头。
  整个球形支架外用金纸糊裱,头顶上用竹篾围成直径40cm的雀巢供插雪球花。球径各为25、15、8cm的雪球(纸制)各八枚,大雪球柄长80cm,中雪球柄长40cm,小雪球柄长10cm,布置成放射状。雪球均用各色纸制作,五颜六色,头部舞动时如百花在空中绽放。雀巢周身挂20多枚大小不同的小铜铃,面额头中央贴红色“王”字,两眼球硕大,巩膜白色,角膜黑色,烔炯有神;吻部略为突出,大嘴巴可张合,边缘用白、红硬纸片剪成利齿。
  舌宽大约60cm,红纸糊裱,鼻扁平宽大红纸裱糊,舌根用两条弹簧连接于上、下颌,伸缩自如,耳硕大长50cm,椭圆形芭蕉状,向外延伸。舞狮者可以从嘴空隙见到飞舞的狮球,使自身形动自如充分发挥出舞狮的技艺。
  躯干部艺术结构: 长度约1.8m,脊柱由26枚小红袋(类似脊椎骨,内装填充物)。首尾相接成链索状,每个红袋中央系一个铜铃,躯干部的肋骨用竹片弯曲成弧形,围成长笼形,胸径约1m。
  臀部制作工艺与头部类似,球径约90cm,供一人扛舞。
  尾部长70cm,椭圆形芭蕉状,狮毛环绕。
  颈、躯干、臀部向外的内层披一张彩色斑花的布,中层披上粗绳编织的网眼系上箭牌(银白色)与小铜铃;狮毛(苧麻染成绿色张平盖上体表,狮毛总重量约20kg)。头、颈、躯干用生青竹篾相连结,如系在肋骨之间具有肋间外肌与肋间内肌的收缩与舒张的功能,青竹篾打辫作绳索,不但牢固,而且富有弹性。
  指挥雄狮各种舞姿的是一位手提狮球的艺人,此艺人必须具备有高超的指挥技术与各种能力,对舞狮者各种精美舞步,体动起决定作用。雄狮头尾各一人扛舞,步伐必一致如同一只威武的狮子。
  狮球制作:球径45cm,竹片制成外糊裱一层白色透明的纸张,中央设立螺旋铁丝保护中央的蜡烛正常燃烧,抛球时轻快明亮。
  舞狮过程:
  1、舞狮队伍组成: A、乐队:锣、鼓、钹、小锣,奏古典乐“双粉蝶”共5人 B、火把:八枚。八人挺举照明,并维持秩序。
  C、舞狮球艺人一名,舞狮艺人前后各一人,三班人员交换轮班,共七人。
  2、舞狮游行路线:所有古街道游行,500米2场地一个。
  3、舞姿概述:
   A、街道游行: 乐队最先走,举火把者跟随狮行动分两旁各四人。舞狮球者用狮球月牙形抛舞,人后退引导狮前进。头部舞狮艺人从大口腔中外看狮球或左或右、或中或下,手、肩、脚步相结合舞动狮体。臀部艺人行动与前者保持一致,如只威猛狮左右摆动。
  二名舞狮艺人动作形如一人完美结合,舞姿才美观,让观众一饱眼福。当乐曲停止演奏时,舞狮艺人使出浑身力量,眼、手、脚步紧密配合,有节奏地狂奔跳跃,此时全身狮毛竖立,银白色的“巴蚴”俦占牌有节奏地飞舞全身数百粒小铜铃叮呤共响,敲击、碰撞发出不同的声乐旋律。尤如洪水浪涛巨响;尤如高山泉水细流叮咚;尤如飓风翻滚松涛;尤如狂风暴雨汹涌澎湃。令观众触目惊心,被雄狮的勇猛和威力所震撼,给人一种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取胜的坚强信心。
  B、广场舞狮技艺
  文娱活动将近尾声,雄狮进入广场,八名火把者高举火把鱼贯入场,绕个300米2左右的场地并将人群推向300米2之圈外观看。舞狮球艺人将狮球置场地圆心,乐队高声奏响“双粉蝶”古乐曲,雄狮以狮球为中心绕场地三圈之后,乐声停止。雄狮抖擞精神,斜视中央狮球往左侧绕场地半圈,回到原出发点,继后往右侧绕场地半圈,回到原出发点。然后剪半径直向前扑向狮球,见到明亮狮球惊喜万状,后退回原出发点,坐姿左右侧转头向后舔咬自身尾巴,养精蓄锐,突然四足向前直奔,此时锣鼓声停止,八把火把照亮了漆黑的夜空,观众摒住呼吸,只见狮毛竖立,占牌起飞,铜铃叮呤作响,百枚铜铃产生巨大的有节奏的共鸣声,在夜空中回旋着美妙动听的声乐,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心血精心制作的古声乐。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