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0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1
页码: 236
摘要: 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屏南一项传统民间建造技术,宋代以来全县共出现建桥师傅数百之众,建造全县乃至周边县市廊桥数百座,有着成熟而高超的技艺。其工艺流程一是选桥址;二是建桥台,三是测水平、造水架柱和天门车;其核心部分是造拱架,步骤包括上三节苗、上五节苗、立将军柱、上剪刀苗、上平苗与马腿;由于闽东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雨雾,为了保护桥拱,必须建造廊屋并在两侧加盖侧板以防雨水侵蚀,因此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最后部分是架桥屋,其工艺的精华体现在桥拱。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民间技艺 木拱桥

内容

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屏南一项传统民间建造技术,宋代以来全县共出现建桥师傅数百之众,建造全县乃至周边县市廊桥数百座,有着成熟而高超的技艺。其工艺流程一是选桥址;二是建桥台,三是测水平、造水架柱和天门车;其核心部分是造拱架,步骤包括上三节苗、上五节苗、立将军柱、上剪刀苗、上平苗与马腿;由于闽东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多雨雾,为了保护桥拱,必须建造廊屋并在两侧加盖侧板以防雨水侵蚀,因此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最后部分是架桥屋,其工艺的精华体现在桥拱。
  屏南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中国彩虹桥建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它除了一般技艺价值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历史文化价值,这一技艺承载着闽东独特的建筑工艺文化特质;二是工艺的科研价值,廊桥建造技艺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民间技艺,有着极其宝贵的传统工艺价值;三是民俗载体价值;四是旅游开发价值,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彩虹般的木拱廊桥为核心的乡土建筑观光体验游已成为旅游市场新产品。因此,木拱廊桥及其建造技艺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重要价值
  《说文解字》中云:“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特有的发展体系。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各种类型的桥梁形式,其中闽东山区的木拱廊桥就是形式较为特殊的桥梁。
  屏南的溪流河床较为狭小,因而大多数木拱廊桥为单孔单跨,只有万安桥为五墩六孔,千乘桥、刀鞘桥(已毁)为一墩两孔。
  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
  基本内容
  屏南及闽东贯木拱廊桥,虽然在型式上有一些差异,如跨度、桥长、桥宽、桥面坡度、桥面用料、廊屋形式等,但是从造桥技术的基本构成是类似的。主要工艺流程及建桥习俗分述如下:
  一、建桥工艺流程
  (一)选桥址
  多数村落建桥选桥址都是从所在村“风水”与环境二者兼顾的角度出发,如村前小溪的出口处,村民俗称“水尾”。目的是把住溪流形成的风口,保乡村的风水,所以桥址一般选择乡村水尾。同时,还要考虑桥址两岸有坚固岩石供砌筑桥台用。并且尽量要选择两岸相距窄一些。减少桥拱跨度。
  (二)建桥台
  建造桥台,可由石匠单独承包,也可以由造木拱桥的木匠一起承建。由于木拱桥产生极大的侧推力作用于桥台基,桥台的稳定牢固是整座桥梁的前提条件。所以造桥台的石匠要与造桥主绳木匠紧密配合并听从指导。桥台的中心位置,起拱高度及桥面板高度,均由主绳木匠确定。桥台一般有3种形式:一是利用自然悬崖岩壁加以修整凿成;二是在溪边岩石上用条石或块石砌筑;三是在岸边砌筑桥台或在岸边平地做船形墩为桥台。
  (三)测水平
  古代造桥木匠创造了竹梗水平法。具体作法是:把毛竹(要口径大者)劈成两片,削掉竹节,用“三脚撑”(三根木条捆成的三角支架)把毛竹撑住并联成一直线,接头处用黄泥睹住。尔后,竹片内装水,调节每根竹片高低取得水平。现代使用软塑料管或直接使用水平仪测量。
  (四)水架柱和天门车
  水架柱和天门车是古代造木拱桥过程中支撑桥拱架、木工上下和起吊木料的设备。
  水架柱4根“秋千架”,桥两边各2根。具体做法是:立一根长柱(长短因桥而异),旁边用“难绸”固定(“难绸”是杉木尾部绑有麻绳或篾缆,然后下部顶地上,尾部用麻绳或篾缆捆住以固定水架柱),桥台前的两根水架柱固定好后,上部可用一根横梁木相连接,形成“秋千架”状。水架柱的作用一是供木工上下来往用,二是支撑三节苗、五节苗等所有上架木料。
  天门车用木制作成绞车状,造桥工匠称为“天门车”。它的功能是苗木上下和起吊安装用。
  (五)造拱架
  上三节苗造桥木匠俗称的“三节苗”,是建桥第一系统。在砌好牢固的桥台后,先要做好三节苗底座,用木质做的称“垫苗木”,用石质的称“垫苗石”,也有称“牛眠木”或“牛眠石”。三节苗下端作凹口,木匠称作“鸭嘴甲”,上端作燕尾榫,木匠称“牛吃水”。将制作好的三节苗斜苗起吊放置在水架柱上,并在斜苗的上端安装垂直于桥跨方向的横梁,木匠称“大牛头”,大牛头有的用松木,也有的用杂木。下端插接在垫苗木上,上端作半榫扦入大牛头。上三节苗平苗,在做好第一步骤后,再从上向下将三节苗平苗打入大牛头中,连接处用燕尾榫,从而完成桥体主要受力结构的第一系统。木拱桥的三节苗用料一般为9根,也有用7根或11根。
  上五节苗也就是第二系统,分二步,一是上五节苗斜苗及下小牛头;二是上五节苗上斜苗及上小牛头。三节苗系统作好后,可以其为支撑,上第二系统一五节苗系统。在立柱和三节苗斜苗形成的夹角,放置五节苗垫苗木,五节苗的下斜苗与三节苗的斜苗为交错排列。下小牛头紧贴在三节苗斜苗上。将五节苗下斜苗下端顶住垫苗木,上端扦入下小牛头。然后将五节苗上斜苗下端连接下小牛头。
  紧贴三节苗大牛头底部穿过,终止于三节苗平苗上部,并在上斜苗的上端安装五节苗上小牛头。这部分是三节苗系统和五节苗系统实现相互咬合,形成整体,共同承受荷载的关键所在。和三节苗平苗做法一样,从上往下将五节苗平苗打入上小牛头中,从而完成桥拱架主要受力结构的第二系统。五节苗系统的用料相对较小,并长短不一。由于两套系统的紧密编搭,就使各自的不稳定结构亦或整体的稳定和超静定结构,提高了桥体的承载能力。
  立将军柱 在桥三节苗石两边竖立柱。这根柱子木匠称为将军柱。将军柱可分透柱与半柱,将军柱直透桥屋梁架的称透柱,将军柱仅到桥台平面的称半柱。整座桥为一个木匠承包的一般做成透柱,这样受力较好;木匠仅承包拱架部分的,就做成半柱。在两根柱之间加横梁,为以后做桥板苗用。其柱紧贴桥台,并和三节苗斜苗形成一夹角,为下一步铺设五节苗系统做铺垫。横梁上竖插7-9根杉木,唐先生称作端竖排架,端竖与排架后与此同时桥台的间用短木塞紧。
  (六)上剪刀苗
  闽东贯木拱廊桥比汴水虹桥有改进的其中一点是木拱桥有剪刀苗,也称为剪刀撑。剪刀苗可用一组或二组,因桥而异,也有因师傅木作而异。用一组的是下端用透榫穿将军柱,上端用燕尾榫接大牛头;用二组的木作方法一样,只是上一组接上小牛头,下一组接大牛头。为固定剪刀苗,剪刀苗中间的交叉处有的桥用铁箍套住,有的桥在交义点中心钻孔扦铁条。剪刀苗的作用使木拱桥减少左右摆动。
  (七)桥板苗与马腿
  平苗也称纵横梁,为使平苗平稳受力桥拱架,五节苗下牛头上安装一个丌形的木撑,木匠称为马腿。具体做法是一根横梁下面左右各一根短木插下小牛头上,然后横梁木左右各一根杉木扦将军柱。将平苗放在此横梁上,一头接大牛头,另一头接将军柱桥板横梁,在平苗上横铺桥板成桥面。现在看到的桥面有三种:一是木板桥面;二是砖铺桥面;三是卵石铺桥面。
  (八)架桥屋
  屏南人称房屋为厝,称木拱廊桥为厝桥。架桥屋如同建厝,做大木的木匠都能做。桥屋多为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架桥屋从当心间先做,然后两边逐向中心间靠紧。桥屋高度与宽度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有一句行话称“七轿八马”就是桥中间人行道宽七尺六、高八尺六。盖完屋顶,做好神龛,钉好挡风雨板,至此整座桥就基本结束。
  二、建桥习俗
  我县造桥工匠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了一定的造桥习俗。据清咸丰二年(1852年),屏南缘首张朝高等与木匠订的桥约中载“唯祭河、竖柱、上梁、完桥四次福礼……系高(指缘首张朝高)办”。造桥还有月福的礼仪,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造古田汤寿桥时,桥约中就有“外约月福三次,给钱壹拾千文,又付君(指桥匠张成君)前去自备”,这月福三次指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两日,还有一次具体日子不详造一座桥,从动工到结束,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程序: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完桥福礼。
  1、择日起工
  筹建桥董事与缘首在选择且约请了造桥工匠后,就要确定桥的具体位置,并请地理先生测定桥台的坐向方位,再请择日先生选取架马,上梁等黄道吉日。择日吉课要送予造桥工匠鉴定是否可用。择日吉课还书有“大士阁坐巽正桥基坐未本年两得其利查十月节二龙俱配利月用同课构造乃属上吉”等语。
  2、置办喜梁
  桥内正中屋脊顶的一根梁木,俗称喜梁,喜梁要选择三株或两株同根,枝叶茂盛之杉木,俗称“双胞柴”。伐木时要择吉利日,备香烛茶酒祭山礼,并选择乡村中父母双全,三代同堂的“好命仔”去砍伐。伐喜梁时,为讨吉利,喜梁不能往山下的方面倒下,而是顺山上徐徐放下,并在预备放喜梁的地方铺上树枝之类的东西,以防喜梁受沾污。喜梁要取其杉木树尾保留七盘树杈(俗称树绦),悬挂于喜梁当中(此寓有头有尾,兴旺发达之意),并给喜梁披上红布,沿路鸣炮抬回。抬喜梁一般用四个人,意为东、南西、北四方。抬回桥址边后,用三脚木撑架将喜梁置于桥址旁边空地高处。喜梁的树皮应抬回后来削。树皮的处置还有一定的规矩:一是放在清洁的高处晒干后,烧成灰用作神龛香炉灰用;二是放在溪中让水冲走。山上砍下作为喜梁的这根杉木,除了中间取一截作为喜梁外。它的头尾两节要做为桥中间神龛两边的立柱用。
  3、祭河动工
  择好造桥的动工日期,一般在农历秋分后的枯水期。祭河时,要备办斋供一筵。斋供有香烛、茶、洒、果点、素菜、三牲(指全猪、全羊、公鸡等)等。抬一头猪和一只羊到河边,将猪、羊杀一刀后,放到溪中,让猪、羊在溪水中挣扎,猪在挣扎中血喷射越多溪水越红显得越吉利。而后将取去毛的猪、羊作供品用。祭河仪式一般要请道士先生到场,有三个程序,分别是请神、读疏文、送神。
  4、上梁喝彩
  上好三节苗,要安放三节苗中的平苗中间一根大梁时要举行祭梁仪式。上梁仪式前,要到溪边的社主(俗称大王)处祭拜。并在溪边摆一供桌,供品有香烛、茶酒、果点、斋菜,以及木匠做桥工具墨斗、斧头、凿子等。祭梁由主墨木匠主持。点烛焚香、上茶酒后,主墨木匠念吉利好话,然后边放鞭炮,边由主墨木匠喝梁(喝彩)。造桥木匠转动天门车,抽紧天门车缆绳,大梁徐徐上升。主墨木匠喝梁众人并同场和彩。
  5、取币赏众
  上梁仪式结束前,还有一个比试木匠工夫的小插曲。上梁时,在梁中悬挂一小红布袋铜币(约1公斤)。上梁后,主墨木匠挑选灵活且不惧艰险之木匠,上梁取回铜币。取币木匠,手提榔锤(竹柄石锤、用4片竹柄长米许、锤扁鼓形,木匠用于悬手锤打压紧梁木的工具)走上三节苗梁头,说二句吉利话,走到中间将铜币取下。此时桥下众人鼓掌称好,走到另一端梁头再说二句吉利话。木匠把取回铜币交给主墨木匠,主墨木匠将铜币赏给诸位造桥木匠及助工者。
  6、踏桥开走
  桥做好可行走,称踏桥开走。开走有两种情况:视桥行走人多寡而定,一是行走人少,待桥面板全面铺好开走;二是行走人多,上好桥苗板,仅钉上五、六块桥板就开走。踏桥开走前,桥董事、缘首选择乡村中三代同堂并夫妻双全,有一定名望且家庭较富裕的二位男姓长者(俗称“好命人”),好命人当众题缘若干后开走,开走之人可随意性讲些吉利话,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户户平安、村村兴旺;董事、缘首丁发财,造桥师傅名扬四海等等。
  7、上喜梁福礼
  董事请木匠造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请一班木匠完成桥拱架至铺好桥面板,就结束;另一种是完成整座桥。一般在造桥过程除在三节苗平梁架平时举行上梁喝彩仪式外,还要举行上喜梁仪式。因桥面板基本完成,所以仪式就在桥上进行。仪式过程比上三节苗梁仪式简单一些。
  8、完桥福礼
  整座桥建造好时,董事、缘首要备一桌洒席答谢诸位工匠,同时董事、缘首经过多方努力,桥建好表示大功告成,也要互相庆贺一下,这次酒席叫完桥福礼酒。席前董事、缘首与造桥木匠要把造桥时支付的工钱,福礼仪及其他费用等结算清楚,补清工钱余款,造桥木匠也交待一些善后注意事宜。酒席中互相表示庆祝。
  三、建桥桥约
  造桥铺路是农村的一项大善事。清代建桥董事,缘首等与造桥工匠签订的建桥合同,也称“桥批”、“桥约”,有时也直称合同,如果是书写聘请某工匠的约定也称“请约”,桥约一般为毛边纸或宣纸,用毛笔竖式书写。书写内容为董事、缘首某某等人为建造或重修某地某桥,面议内容有的写一、二、三若干条款,有的联在一起写。面议内容主要有:一是建桥方提出所建桥的长度、高度、宽度,桥面上立几扇柱子,桥内建板凳、神龛等;二是若为拆旧桥重建,则提出要拆换何处桥苗、桥面板、枋檩木若干;三是桥台的高度、宽度、厚度及砌法、用石规格尺寸;四是材料的供给,桥苗运送何处,搭架木料、篾绳、铁钉由何方筹备,有的连工匠墨斗用的墨斗线是自备或建桥方供给也写上;五是除木匠外,建桥台的石匠,盖桥屋的泥水匠等由谁负责;六是总造价多少,如何兑付;七是每月初一、十五以及敬神福仪开支,上梁的花红(给主墨工匠的红包)开支数额等;八是双方中如有一方违约罚款情况等。而后书写签约时间、签约人姓名(盖章或画押)、见证人、代笔者。在时间后还要慎重书上骑缝字(多为吉祥词),最后常在左上角书上“□□大吉”等字。若有添补遗漏约定,也还要再由书写人签字画押,以示慎重。例如清同治三年造屏南双龙桥桥约内容如下: 立约字缘首郑伏横等今仝戚族欲造双龙桥。请得萼秀坑司务张成来、茂秀等前来承包斯桥。面约上及桥厝、盖瓦、粘灰、神福、花红、工食、杂用等项统包在内,总共工资钱四百陆拾千文。惟祭河、竖柱、上梁、完桥四次福礼酒席并竹篾、打铁系横(横指缘首郑伏横)等自办。更议两造桥同心协力,构造坚固如意,毋得潦草了事。倘有懒惰、减简工夫,不特(应为"但"字)工钱无追而且为人口实,仍不许后来索贴等情。再约司务起工只给米谷、盐菜食用等项,其余工资及上下路费俟完竣后交清,不得预支。今恐口说无凭,立约乙纸为照。
  同治三年四月 吉日
  立约字缘首郑伏横(画押)、郑宗乐(画押)、郑其蓬(画押)、陈景安、陈则舒、陈景祯。
  代笔张统 (画押)
  合约各执壹纸为照(骑缝字)
  相关工具及其作品
  (一)廊桥工匠使用造桥工具:鲁班尺、水车、墨斗、柴马、柴桥、刨刀、凿子、锯子、斧、锤子等。
  (二)主要作品(现存木拱廊桥):屏南的木拱廊桥最早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主要有以下14座。
  万安桥 又称彩虹桥、龙江公济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现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再度重建。现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至水面高度8.5米,五墩六孔,船形墩,不等跨,桥屋建37开间1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面以杉木板铺设。
  千乘桥 位于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是屏南境内第三长木拱廊桥,现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桥长62.7米,宽4.9米,桥面至水面高度9.7米,一墩二孔,单孔跨度27米,桥堍和桥墩以块石砌筑,墩船形,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桥屋建24开间99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木板铺设。
  龙井桥 位于屏南县寿山乡白玉村至黛溪镇康里村的古道中,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重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蒲月重修。该桥建筑在金造溪下游的峡口处,地势险峻,溪流湍急,是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9.5米。桥屋建13开间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
  百祥桥 又名白洋桥、柏松桥,位于屏南县棠口、寿山两乡交界处的白洋村附近的屏宁交通要道上,现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宋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桥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达3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22米。桥屋建15开间6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悬山顶。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
  广福桥 又名溪源桥、开源长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北,东南西北走向,横跨岭下溪,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清嘉庆十二年(1806年)重修,解放后又经过三次维修,是屏南众多木拱廊桥中维护较好的一座。桥长32米,宽5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面以木板横铺,再以卵石铺砌,具有桥堍为卵石砌筑,以木梁代碑等特色。
  广利桥 又名花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南,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修,1993年再次重修。桥长30.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3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
  金造桥 位于棠口乡漈头村金造自然村水尾,是屏南境内第三长木拱廊桥,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始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孟夏重建。桥长41.7米,宽4.8米,单孔跨度32.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龙津桥
  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屋建13开间56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
  清晏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前塘村至棠口乡际头村古道中,因地处深山峡谷得名。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鼎建,是我县目前维护尚好的一座折线型木拱廊桥。桥长26.4米,宽4.5米,单孔跨度21.8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3.45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
  惠风桥
  又名黄宅桥、泮地桥,位于屏南县黛溪镇泮地村至康里村的古道中。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建,1998年6月重修。桥长32.2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
  锦溪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溪里村水尾,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清初重建。1970年1月再次重建。桥长37.8米,宽4.3米,单孔跨度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8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迎风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陆地村水尾,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桥长28米,宽3米,单孔跨度1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8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8开间20柱,二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
  樟口桥
  又名樟源下桥,位于屏南县代溪镇樟源村水尾,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后毁于水患,1955年桐月重建。桥长26米,宽3.8米,单孔跨度18.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5米。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板上铺块石。桥屋建9开间40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
  双龙桥
  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白水洋上洋,其旧址在白水洋鸳鸯溪下游,建于清乾隆五年(1865年),在新中国成立前被焚毁。2005年由目前最年轻的廊桥名匠黄春财主持重建。该桥两墩三孔,长达66米,现为屏南境内第二长桥。
   传承谱系
  (一)长桥镇长桥村廊桥建造世家谱系
  茂龙仙(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年间复建万安桥,一生建造廊桥十数座,为我县清中后期著名造桥工匠。
  黄金书 (生于咸丰年间1933年),师从长桥镇新乡村茂龙仙。民国时期造建瓯市北溪村桥、夏村桥、赤梅村桥、增丈桥。
  黄生富(19001974年),黄金书长子,1932年建造万安桥为主縄木匠。民国时期随其父黄金书参与建造建瓯市龙北溪村桥、夏村桥、赤梅村桥、增丈桥建设。
  黄象颜 (19091984年),黄金书次子。1969年,造古田县平湖唐宦村桥。
  黄春财 现年70岁,黄象颜子,现为我县著名建桥师傅。1952年,洪水冲毁屏南县万安桥其中西北向二个拱架计12开间,1954年与其大伯、父亲重建此二拱;1956年,造屏南县长桥镇上乾村桥为主绳;2005年,为主搬迁主建棠口际头金造桥;2006年为主建造长66米、二墩三孔的白水洋双龙桥;2008年重建百祥桥。
  黄闽屏 1963年生,黄春财大儿子。
  黄闽辉 1984年生,黄春财小儿子。两人均继承父业,2005年参与搬迁建造金造桥,2006年建造双龙桥,任副绳。
  (二)其他重要建桥艺人
  吴观增 屏城乡南湾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造屏南县熙岭乡前塘村清晏桥(现存),为总绳,也为桥上架主绳。
  郑传春 屏城乡夏地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造屏南县熙岭乡前塘村清晏桥(现存),为副绳。
  黄荣成 寿山乡东盘村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造屏南县棠口乡千乘桥(现存),为副绳。
  韦学星 代溪乡忠洋村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为主绳。
  韦春霜 现年86岁,健在。聪明好学,会做大木,未学造桥。为造金造桥,到该村金钟桥(亦为木拱桥,颇有特色,形如虾状,俗称虾蛄桥)。观摩桥拱架结构,无师自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为主绳。196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龟潭桥(1978年毁于水),为主绳。
  韦万会 (19131971年),师从韦学星。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为主绳。1955年,造屏南县代溪镇樟口桥(现存),为木匠。1970年,造屏南县熙岭乡溪里桥(现存),为主绳。
  韦忠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为副绳。
  韦孝款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为副绳。
  韦泽衍 韦学星之子,师徒。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为副绳。
  韦顺托 今年74岁,健在。师从韦万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曾随师傅造屏南县棠口乡金造桥(现存)。1968年,造屏南县棠口乡龟潭桥(1978年毁于水)。
  韦忠拓 1970年,造屏南县熙岭乡溪里桥(现存),为副绳。
  韦明鉴 今年59岁,健在。1974年,曾参与造屏南县代溪镇忠洋叉溪村桥。
  张京锁 代溪镇往里村人,师从屏南县代溪镇北乾村吴成赖。1967年,造蕉城区虎贝本乡黄柏媳妇桥(八字撑拱架,现存)为主绳。
  主要特征
  屏南木拱廊桥建造技艺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技术、传统、历史、家族传承特色,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地域传统特征
  木拱廊桥传统建造技艺是与木拱廊桥这一特定虹桥形式存在相关联的。因此,这一建桥技术只存在于福建闽东与浙江西南部区域,表现出地域特性。
  2、技术科研特征
  木拱廊桥传统建造技艺是宋代汴水虹桥建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由捆绑式发展成榫卯式,并不用只钉片铁,传承900多年不流失,并且与原虹桥建造技术相比较有了长足进步,桥梁结构更完善、更符合力学原理,并加盖廊屋,增加了廊桥功能,表现出极高的技术科研特征。
  3、历史民俗特征
  木拱廊桥传统建造技艺还延申了做为单一技术的功能,它是特点区域一项带有历史性与民俗成份的技艺,有着完整的习俗。是研究闽东南与浙西南历史与风俗民情不可多得的载体。
  4、家族传承特征
  木拱廊桥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表现出明显的家族传承特征,一般是父传子,子承父业。没有一套完整的传承规范。靠的是口传心授,靠的是学徒的悟性。因此这一技艺极易失传。
  5、艺术审美特征
  木拱廊桥是闽东北与浙西南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特征。木拱廊桥及其建造技艺是祖国乃到世界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要价值
  屏南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中国彩虹桥建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它除了一般技艺价值外,还具有以下五方面重要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祖国廊廊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屏南这项技艺传承延续已历一千多年历史,并在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形成独特的闽东传统工艺特色,承载着闽东独特的建筑工艺文化特质,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工艺科研价值
  木拱廊桥建造工艺流程传统古朴,每道工序严谨而不失创新,这些生产技艺是闽东北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是这一特定区域廊桥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民间技艺,有着极其宝贵的传统工艺价值。
  3、民俗载体价值
  廊桥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交通、信仰等密切相关,是承载村落风水、聚集村落财气、展现村落风景的民俗建筑,同时也是重要的民间文化空间与载体。
  4、交通运输价值
  建于古道或村落水尾的廊桥,其最大功能就是担负交通运输功能。如今这一功能在所弱化,但在民众心里仍然体现廊桥这一重要功能不变。
  5、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彩虹般的木拱廊桥为核心的乡土建筑观光体验游不断成为旅游市场新产品。因此,木拱廊体的保护与开发表现出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