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069
颗粒名称: 历史渊源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3
页码: 229-231
摘要: 杖头木偶于宋元时期由北方传入福建,在明代古田屏南一线就是木偶艺人活动记载。据清郑祖庚篡、朱景星修《侯官县乡土志·政绩录》记载:刘日升、字扶生,庐陵人。万历庚辰进士,选福州司理,摘发如神。……尝观篆古田,道逢负傀儡者,遽命传之,曰:“而,盗魁也。”人问其故,曰:“故貌得之耳。”从这则记载文中载之傀儡特征为负,负的含义有身体上部承担之义,这种“负傀儡”应属杖头傀儡,只有杖头才具“负”的意思。可见明代古田屏南之有杖头傀儡当不容置疑。经调查全县历史上流传杖头木偶戏的有漈头、棠口、安溪、熙岭、忠洋等村。而且漈头、棠口、安溪的杖头木偶戏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2001年,屏南县注重地方戏抢救与保护。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木偶戏

内容

杖头木偶于宋元时期由北方传入福建,在明代古田屏南一线就是木偶艺人活动记载。据清郑祖庚篡、朱景星修《侯官县乡土志·政绩录》记载:刘日升、字扶生,庐陵人。万历庚辰进士,选福州司理,摘发如神。……尝观篆古田,道逢负傀儡者,遽命传之,曰:“而,盗魁也。”讯之果然。人问其故,曰:“故貌得之耳。”从这则记载文中载之傀儡特征为负,负的含义有身体上部承担之义,这种“负傀儡”应属杖头傀儡,只有杖头才具“负”的意思。可见明代古田屏南之有杖头傀儡当不容置疑。
  屏南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其发祥地为漈头村。漈头村,原称龙漈,该村由于地处丘陵地带,经济发展尚好,读书经商者多,是较早开发的村落之一。杖头木偶戏于明末时期流入屏南,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闽举行反清复明活动,在其未叛之前,其军队与戏子散布于各地。于此同时,漈头村人张良瑞,为响应耿精忠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当地龙岗寨配合耿军招募了六七百人马,大举练兵。耿军中有外来戏班,白天练兵,晚上演戏,由此耿军中的的杖头木偶戏传入屏南漈头等地。屏南最早的杖头木偶班是“张林青杖头木偶班”。张林青,漈头村人,生于清同治初年,他是我县发现的最早杖头木偶戏艺人。张林青杖头木偶戏,因其子张荣斗不愿学,而传给棠口村的周郑宝。周郑宝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因家境贫穷,童年时只上过两年私塾,从小爱雕塑,还会音乐、对锣鼓经、琴谱都很熟悉,经张林青的悉心点教,周郑宝脱颖而出,成为屏南杖头木偶戏的一代著名艺师,使屏南杖头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清光绪初年,杖头木偶戏在屏南很受欢迎,杖头戏班8到10人,开始时唱地道的平讲戏,后因出外演出语言不通改唱乱弹,民国初期,周郑宝的杖头木偶班已享誉闽东北和神州地区。张红孙,棠口乡安溪村人,他继承师业,并在周郑宝原有的精木偶基础上重新用梧桐木雕刻木偶,将木偶增大一倍,更新了戏衣和舞台幕景,此外还增加了狮、龙、猴、象等动物木偶,表演艺术与舞台布景都进行了改革创新。1947年,张红孙率木偶剧团远涉重洋到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深受当地华人华侨的欢迎。之后,1955年秋,熙岭村张礼礼读、张德砚等艺人组建起“熙岭杖头木偶剧团”,同年冬率团参加南平地区农村业余剧团汇演,荣获一等奖。1973年8月,在棠口文化站的牵头下,创办“棠口杖头木偶剧团”。
  几年来,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研究人员走乡串户,走访了许多老艺人及相关村落,开展了戏曲史、班社、艺人、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全方位的调研,取得丰硕成果。经调查全县历史上流传杖头木偶戏的有漈头、棠口、安溪、熙岭、忠洋等村。而且漈头、棠口、安溪的杖头木偶戏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2001年,屏南县注重地方戏抢救与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重新组建了屏南安溪平讲杖头木偶戏业余剧团、熙岭杖头木偶戏业余剧团,杖头木偶戏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日升
相关人物
张林青
相关人物
周郑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