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杖头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06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杖头木偶戏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8
页码: 228-235
摘要: 杖头木偶戏,原出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南方杖头木偶较北方杖头戏偶小巧,且其杖用竹,偶头与一竹竿插入竹棍中,可作上下伸缩和左顾右盼表演,因形制略小,亦称小杖头木偶。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木偶戏

内容

杖头木偶戏,原出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南方杖头木偶较北方杖头戏偶小巧,且其杖用竹,偶头与一竹竿插入竹棍中,可作上下伸缩和左顾右盼表演,因形制略小,亦称小杖头木偶。屏南小杖头木偶戏于明未清初流入屏南。在沧桑岁月中,福建其它地方的杖头木偶戏都消失了,而屏南的杖头木偶戏得以保存并能演出。因此,屏南杖头木偶戏是目前福建省仅存的杖头木偶艺术形态。
  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多种艺术综合形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角色行当、偶身制作、剧目文本、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具有不同于其它木偶艺术形式风格的小杖头木偶戏表现特征。
  屏南杖头木偶戏独特的表演艺术技巧,古朴传统的表演风格,独特的木偶构造。其主要价值体现为:一是对古代小杖头木偶研究的实证价值,为福建小杖头木偶源流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二是小杖头木偶戏精巧,容易表演,易被民众接受,多在民家或宫庙中为人演出还愿戏,既经济,又方便,而且易于观赏,演出的剧目多为历史剧,通俗易懂,与最基层的老百姓接触,具有教育、启迪的作用;三是小杖头木偶易于操纵,并且可由机关进行操作,其表演艺术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古代木偶艺术的审美观赏价值;四是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价值。
  历史渊源
  杖头木偶于宋元时期由北方传入福建,在明代古田屏南一线就是木偶艺人活动记载。据清郑祖庚篡、朱景星修《侯官县乡土志·政绩录》记载:刘日升、字扶生,庐陵人。万历庚辰进士,选福州司理,摘发如神。……尝观篆古田,道逢负傀儡者,遽命传之,曰:“而,盗魁也。”讯之果然。人问其故,曰:“故貌得之耳。”从这则记载文中载之傀儡特征为负,负的含义有身体上部承担之义,这种“负傀儡”应属杖头傀儡,只有杖头才具“负”的意思。可见明代古田屏南之有杖头傀儡当不容置疑。
  屏南杖头木偶戏历史悠久,其发祥地为漈头村。漈头村,原称龙漈,该村由于地处丘陵地带,经济发展尚好,读书经商者多,是较早开发的村落之一。杖头木偶戏于明末时期流入屏南,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闽举行反清复明活动,在其未叛之前,其军队与戏子散布于各地。于此同时,漈头村人张良瑞,为响应耿精忠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当地龙岗寨配合耿军招募了六七百人马,大举练兵。耿军中有外来戏班,白天练兵,晚上演戏,由此耿军中的的杖头木偶戏传入屏南漈头等地。屏南最早的杖头木偶班是“张林青杖头木偶班”。张林青,漈头村人,生于清同治初年,他是我县发现的最早杖头木偶戏艺人。张林青杖头木偶戏,因其子张荣斗不愿学,而传给棠口村的周郑宝。周郑宝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因家境贫穷,童年时只上过两年私塾,从小爱雕塑,还会音乐、对锣鼓经、琴谱都很熟悉,经张林青的悉心点教,周郑宝脱颖而出,成为屏南杖头木偶戏的一代著名艺师,使屏南杖头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清光绪初年,杖头木偶戏在屏南很受欢迎,杖头戏班8到10人,开始时唱地道的平讲戏,后因出外演出语言不通改唱乱弹,民国初期,周郑宝的杖头木偶班已享誉闽东北和神州地区。张红孙,棠口乡安溪村人,他继承师业,并在周郑宝原有的精木偶基础上重新用梧桐木雕刻木偶,将木偶增大一倍,更新了戏衣和舞台幕景,此外还增加了狮、龙、猴、象等动物木偶,表演艺术与舞台布景都进行了改革创新。1947年,张红孙率木偶剧团远涉重洋到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深受当地华人华侨的欢迎。之后,1955年秋,熙岭村张礼礼读、张德砚等艺人组建起“熙岭杖头木偶剧团”,同年冬率团参加南平地区农村业余剧团汇演,荣获一等奖。1973年8月,在棠口文化站的牵头下,创办“棠口杖头木偶剧团”。
  几年来,屏南地方戏研究办公室研究人员走乡串户,走访了许多老艺人及相关村落,开展了戏曲史、班社、艺人、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全方位的调研,取得丰硕成果。经调查全县历史上流传杖头木偶戏的有漈头、棠口、安溪、熙岭、忠洋等村。而且漈头、棠口、安溪的杖头木偶戏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2001年,屏南县注重地方戏抢救与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重新组建了屏南安溪平讲杖头木偶戏业余剧团、熙岭杖头木偶戏业余剧团,杖头木偶戏艺术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主要特征
  屏南杖头木偶戏特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江南小杖头木偶特征
  屏南小杖头木偶保留古代杖头木偶的原始结构,“头像”早期有木刻和泥塑两种,后期纯用梧桐木雕刻而成。屏南早期木偶较小,偶高仅0.3米,属于精木偶类型,因此,木偶舞台离地高1.8米,宽1.5米,深0.8米,这种设计是承袭古戏曲的舞美特征。
  (二)木偶结构精巧,机关暗线操作的特征
  小杖头木偶精巧,容易表演,易被民众接受,多在民家或宫庙中为人演出还愿戏,既经济,又方便,而且易于观赏。木偶艺人通过“命杆”和“手杆”,以及内部机关暗线操作时,偶人便能“手舞足蹈”、“左旋右抽”,达到“贯彼五行”、“超越百戏”的拟人化、形象化的艺术效果。
  (三)与宗教民俗关系密切之特征
  杖头木偶戏流行于民间,与民众世俗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其班规习俗在剧种内部机制有戏神信仰习俗,而且在剧目演出中也有大量宗教民俗性的表演内容与形式出现。由于传统的民俗观念认为,以木偶演人、演戏剧,其本身即具有宗教神秘性,因此,它也被民众列入宗教性行业范畴中,从而在民间也有一些相应的“法术”性行为。
  重要价值
  屏南杖头木偶戏明未清初流传至今仍可演出,其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探讨,其历史、科学及文化价值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对福建杖头傀儡历史研究的实证价值
  它印证了宋代杖头木偶在福建民间的存在,同时,它也为福建杖头木偶源流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其研究具有弘扬我国民间民族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以及填补中国木偶戏史乃至中国戏剧史学科研究的空白。
  (二)杖头木偶发展之历史价值
  屏南杖头木偶戏的流行过程中,仍保留古代杖头木偶的原始结构,由此可见屏南杖头木偶戏的戏曲文化积淀并印证于地方戏剧发展史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古代戏曲的审美观赏价值
  屏南早期木偶较小,偶高仅0.3米,属于精木偶类型,因此,木偶舞台离地高1.8米,宽1.5米,深0.8米,这种设计是承袭古戏曲的舞美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观众增多,木偶改制高大,舞台也随之扩大到3×3米,加设幕位和场景。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镜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舞台,突出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
  (四)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
  屏南杖头木偶戏,是福建省内仅存的江南特有传统小杖头木偶艺术形态,是福建省硕果仅存的杖头木偶艺术。在国内外之文化交流中具有珍稀剧种的比较与对外交流价值。而在屏南及福建地方旅游开发中,以地方特色文化展示给游客,既可以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也可以取悦观众。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