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色行当、身段科介、特色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046
颗粒名称: (三)角色行当、身段科介、特色技艺
分类号: J812.4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本节讲述了乱弹戏角色行当、身段科介、特色技艺等内容。
关键词: 屏南 寿山 乱弹戏

内容

1、角色行当
  清乾隆年间(1736-1759年),角色行当为“八角”。清中叶后,增加叶后,增加到“三行十二角”,角色行当分工渐趋细致。
  “八角”角色有二说。其一是以三花、大花、二花、老生、小生正旦、花旦、贴旦谓之“八角”,以三花居首;其二是以扮演《八仙》角色来定行当。如:汉钟离(大花)、吕纯阳(老生)、李铁拐(三花)、何仙姑(花旦)、曹国舅(二花)、张果老(老外)、韩湘子(小生)、蓝采和(贴生)等。
  花面行分: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即杂丑,双称“三花杂”)。白面行分:老外、老生、小生、四白面(即巾生)。
  包头行分:青衣、花旦、贴旦、四包头(贴外之贴双称(拜堂旦“)。
  后来,北路戏演出的剧目,以历史戏、宫延戏、武戏居多,家庭文戏较少,形成以老生、青衣、大花、三花为主体的四个行当体制,俗称“四柱码”。但有些大班行当齐全,小生、小旦比较强,形成六个行当体制,称“六柱码”。
  2、身段科介
  大花“倒米”:如《下陈州》一剧,包拯出场时,以手撩龙袍下围遮面,背后退步而出,至九龙口转身,猛然抛袍,亮相,以示面目动作幅度大,俗称大花“倒米”。
  二花“咬人”:如《三国齐》“吴起发兵”一场,龙套上场后,伴着大锣大鼓有节奏的喊威声,吴起握羚子后退,舞蹈而上,至台前突然拂袖亮相,给人一惊,俗称“咬人”。有的二花还有喷火的绝技,脸上肌肉抖动,犹闻响声。转纱帽:过去三花要用发辫在头顶上扎一硬团,带上纱帽,随着剧情需要,纱帽能随心所欲地左右转动自如。
  鼻须功:练功时,用手抓住鼻下“人中”处,轻轻用力左右摇动,天长日久,即能急速颤动,左右自如。
  “梨头”:丑角表演时,头部要机械地向前伸缩,速成“梨头”。
  金鸟步:旦角手呈“兰花指”,轻盈摆动,脚尖落地,用碎步跳跃前进,身躯与头部紧密配合,一俯一仰轻巧自然,近似金雀跳跃状。
  后跟步:青衣出厂时,整襟捋发之后,用脚跟着地,一进一退,或三进一退,显得袅娜多姿,稳重大方。
  颤功:次功用处较多,角色在表现惊慌时全身颤抖。
  3、特色技艺
  僵死:在白蛇赶夫里,许仙猛然发现白素珍饮雄黄酒先行时,鼻孔一吸,面呈凹行,然后僵死到地,表示昏厥。其功夫多由平时用茶油将鼻子揉动,功夫成熟,鼻扇柔软,容易抽吸。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