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讲戏的表演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022
颗粒名称: (四)平讲戏的表演艺术
分类号: J821.2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平讲戏主要行当表演特点有:旦角一般右手不离胸,离胸宜近不宜远,举手不过奶;出手食指要微弯,指物要转腕。演赶路时的准备动作是左手摸发髻,右手摸脚跟,进出门槛时是右脚提跨,左脚跟进。坐位时身稍侧,浅交脚。出场时脸朝后台,直至台桌边才转身面向台前亮相,接着捡领、捡袖,然后用“贴步”行到台前,念词后转身到台桌前坐下报白。
关键词: 屏南 平讲戏 表演艺术

内容

平讲戏主要行当表演特点有:旦角一般右手不离胸,离胸宜近不宜远,举手不过奶;出手食指要微弯,指物要转腕。脚踏“丁字步”,行走“莲花步”,急走“挪台步”(用双脚挪动)。演赶路时的准备动作是左手摸发髻,右手摸脚跟,进出门槛时是右脚提跨,左脚跟进。坐位时身稍侧,浅交脚。出场时脸朝后台,直至台桌边才转身面向台前亮相,接着捡领、捡袖,然后用“贴步”行到台前,念词后转身到台桌前坐下报白。大花(净角)出台时用“大冒”,即“三下步”,左手捏住右手袖子,遮面至桌边甩袖亮相,双手捋须,瞪转眼珠,用“八字步”行至台前,念词后转身大步到台桌前或登上案桌坐下道白。武生出台起“大冒”介,“三下步”用袖遮面至台桌边亮相,整冠、捋须、捡袖,脚踏“八字步”上台。三花出台动作有:孩儿步、翘胡子、转眼珠、龟头相、倒头步(倒身用双手行走)等。老生在表演追赶时有“摆须”的,踏一步摆左边,再踏一步摆右边,从慢到快,表示艰难。青须生表演气愤时有“吹须”、双手抱肩、全身抖动、眼珠突出等。
  平讲戏特色艺术有“蓄气”开“壳箱”和真刀真枪表演等。“蓄气”是平讲戏表演艺术特色之一,剧中人物遇到不幸、受到惊吓或死亡时表演“蓄气”,将面转向后台,快速在两颊抹些茶油,然后吸气入胸,把鼻凹下去,眼珠先动后而不动,呼吸停止,最后仰倒于地,表示昏厥或死亡。由于旧社会的戏班艺人地位低俾。经常翻山越岭,走南闯北演出,睡眠在祠堂庙宇,吃饭于千家万户,需以武术防身保安全。后来便把民间武术溶合到舞台艺术中去:使用真刀真枪表演成为平讲戏班的一大绝活和艺术特色。表演的真刀有排刀、扑刀、月爿刀、腰刀、钢剑等,真枪有长矛枪,长蛇枪以及钢叉、木棍等。在舞台表演对战时,必须按照后鼓板指挥,以板眼表演武打动作;杜绝打错一板一眼,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台上真力真枪对打出锐耳的响声,使台下的观众全神贯注,叹为观止。平讲戏的武打艺术程式,如“一衡班”在演《下三关》的第十台“南番对战”中杨文广大战肖天的双方兵将对阵时有月戕形交锋,圆形围攻、八字开调兵、长方形伏兵以及四角穿花战等程式。虽粗犷古朴,又体现出一场激烈的战斗。
  开“壳箱”是平讲戏又一表演特色。“壳箱”是宋元南戏传下来的古艺术。“壳箱”,俗称“师傅箱”,内装“师傅爷”(老郎像),财神、魁星、雷神、五鬼及虎、牛、狗等而具,是表演神话人物和动物时使用的。“壳箱”与戏俗有关系。不能随便打开。每到一村演出时,应由班主或“捡场”负责开箱。先将戏台打扫干净,摆上一张方桌。设立“田窦郭三大元帅”的香位,然后才打开“壳箱”,将“老郎爷”像抱到香位中,再占香祷告庇佑在此演出顺利平安。称为“开壳箱”。因为各种面具相凶狰狞,忌小孩观看。成人也只可眼观手不动。壳是“面壳”(面具)。在同样的戏装者身上,只要戴上“面壳”就变成另一个人物,“神话人物”,既省去化妆时间,以方便了同行当的扮演。利用面具表演神仙鬼怪是我国古老傩舞在平讲戏等地方剧种的遗存。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