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亭台楼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6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亭台楼阁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11
页码: 140-150
摘要: 本节讲述了屏南县瑞光塔、奎光阁、 文昌阁、漈下城楼;华阳境等内容。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亭台楼阁

内容

第一节瑞光塔
  瑞光塔位于屏南县双溪镇钟岭山顶。据《屏南县志》(江志)记载“:在城西门水口,屹立天际,每夕阳在山,云霞之光,辉映上下,故名。光绪十三年,知县黄瑞梧捐俸银千元创造,光绪二十年,知县周骏任内告竣”。说明瑞光塔乃时任屏南知县的黄瑞梧倡议、筹资和动工兴建,建塔总理为陆鉴波、宋肇开。该塔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动工,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知县周骏任内落成。石构楼阁式,8角7层,塔身高14.3米,塔顶离地面15.6米。底座高2.5米,边长2.3米,底层周长18.6米,二层高1.9米,三层至七层均为1.6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刹损坏。1983年县政府拨款修复。1990年,屏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奎光阁
  奎光阁俗称八角亭,位于棠口乡棠口村东南角,北临棠溪,南毗镜湖,东连夫人宫、三圣夫人宫,西邻松岛,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相邻,属千乘桥附属文物。奎光阁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后多次修缮。占地面积约36平方米,楼阁式三层木结构建筑。亭高约12米,底层高4.2米,二层高3.6米,三层高2.5米,楼顶中央作七层塔刹1.8米。三层四个角柱头均向外做五彩斗拱,重檐歇山顶。北面通道口左右墙上镶二碑刻,其中一通碑刻内容为《湖亭记》,记载奎光阁修建之事、修亭理事及倡议人,描述周围风光;另一通碑刻记载修亭建湖的捐款人芳名。过去奎光阁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游客观光旅游、村民休憩聚会的场所。
  《湖亭记》曰:奎光阁俗称八角亭,翼立于棠口溪南岸,始建于清嘉庆元年,清县志列为古迹。其西南双峰耸峙,西北两溪潺潺,临亭汇为深潭,崖岸壁立,颇为壮观。亭与周围之祥峰寺、千乘桥、松岛游鱼、双井镜湖、七星坮诸景错落点缀,为颇负盛名之棠溪胜景。清进士张正元有诗赞曰:“高挹金台俯酒潭,樗坛松岛迭相参。好山好水来奔赴,直把屏南作剑南。” 然经二百载风雨,亭阁檐宇大部朽坏,而临亭两溪汤汤之浅濑、翠绿之深潭、翔游之鱼群,由于人类活动,现已荡然无存,昔日幽美风韵消失殆尽。为重现棠溪昔日丰姿,在邑乡贤首倡募款修亭造湖,应者甚众,又经名工巧匠一载辛劳,遂成今日景观。
  及今,新建平湖数亩,波光粼粼,湖翠亭新,胜景风貌焕然。邑人游客,或登楼览胜,赏四时景色,拾尽风雅真趣;或漫步湖滨,听松声鸟语,忘生活之苦忧;或临湖垂钓,解劳作之疲乏;或炎夏畅游,享悠然自得之乐;或静听古寺暮鼓晨钟,探人生之真谛:或沐晓岚,迎日出,送晚霞,枕夜月,感天地之悠悠,当是时也,君能不叹服造化之神功,人类之伟大乎?
  第三节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甘棠乡巴地村,原坐落于村尾圳坑圪,建于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木结构,建筑面积60平方米。因风水先生认为水尾太空,挡不住村落风水,故于1953年搬迁至芽角(今所在地)以挡拦村落风水。文昌阁为三层四角塔式建筑,是古代学子吟诗作赋之所在。经1992年、2000年两次重修,如今的文昌阁更是焕然一新,成了该村老人活动之家。巴地村是屏南县唯一的畲族行政村。文昌阁周边有拓主明王殿、观音庙、巴地桥等建筑。路旁的小殿中还祀奉着“工艺之神”郑二师傅。
  文昌阁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漈下城楼
  漈下城楼位于屏南县漈下村,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坐南朝北,二层,高约9米,长宽约8米,土、木、石结构,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
  据漈下村《甘氏宗谱》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甘氏始祖甘细旷携子侄自浙江景宁迁居漈下村,迁入前,这里居住着吴、江、钱等十几个姓,其中以吴姓人口最多。吴姓首户吴良产,恃财仗势,称霸一方,村民畏之如虎,甘细旷为人忠厚老实,教导子侄勤耕俭食,莫惹是非,因而家道日渐富裕,人丁兴旺。甘细旷有4个儿子,分别叫思亮、思主、思应、思库,个个精明能干,尤以次子思主好文习武,并广交朋友。因此,各姓村民与甘姓关系融洽,吴良产看在眼里,嫉妒在心,寻隙陷害。
  不久,盗匪纷起,打家劫舍,精明的甘思主为了防范于未然,便雇请工匠带领族人在甘姓住屋外围,兴工建造城墙,并在三个道口盖起城楼,同时还与子、侄在村后山练习骑射和拳术,以保家乡。吴良产认为有空子可钻,便暗地里向古田县衙告密,列举甘思主三条罪状:一是甘思主名字思主就是想做皇帝,二是违禁私造城楼,三是招兵买马,意图造反。反叛事大,知县立即派捕役将思主捉拿归案。开堂审问时,甘思主矢口否认造反,准备动刑时,赶来探审的大哥三子甘良活见势不妙,即用浙语喊冤,知县祖籍浙江,听到乡音自忖其中必有委曲,宣告退堂,召唤甘良活到内堂问话,甘良活将从浙江迁居漈下村,吴良产恃主欺客,故意诬陷的事详细禀明。知县知道内情便有意开脱甘思主,吩嘱吴良活连夜赶回家,统一口径将甘思主之名改为甘思玉,半个月内城楼拆除,不留痕迹,仅留北门城楼,说是营造风水。半月后,知县亲临漈下查访,经过实地勘察,画了图样,录下村民父老口供,随即回县并把吴良产带到县里与甘思玉当堂对质。在公堂上知县出示查察图样及群众口供,当堂宣判甘思玉无罪释放,吴良产故意诬陷脊杖保释。从此,漈下村留下了北城楼。吴良产羞愧难堪,只好外迁他乡。光阴荏苒,几百年过去了,今天漈下成为甘姓聚居村。
  第五节 华阳境
  华阳境,位于古峰镇城北社区花亭街旁边。主体建筑为花亭、华阳戏院、华阳拓主庙等,由长汾村陆、叶、黄三姓为首共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即明洪武元年。此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五年(1879年)、1988年及2000年多次重建重修。现存重修捐款碑6通。
  花亭为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外檐五踩斗拱出跳,坐东朝西,面阔三间8米,进深4柱8米,亭正中上方建藻井天花。西、南、北三侧设木椅,供香客憇息,后部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亭前圆柱联曰:惠化光千祀,神庥降百祥。
  亭对面建戏台戏院,坐西朝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县政府予以扩建为县影剧院,使用至七十年代后期。戏台前柱联曰:檀板金樽歌盛世,寿山福海颂华阳。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是五显灵官大帝诞辰之日,长汾村民演戏庆赞,达半个月之多,有的年份演戏至一个月。
  华阳境拓主庙,祀罗、王二神,该庙始建年代未详,重建于明代,清代以来历经多次重修。2005年,因城改迁建于宁屏二级路路边。
  第六节 棠口西洋建筑群
  棠口西洋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当时英差会的安立间教会创建。以淑华女学校、姑娘厝、妇幼医馆为主。占地面积3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5708平方米。
  棠口西洋建筑群于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淑华女学校
  又称“淑华小学”,位于“姑娘厝”的左边,主体建筑为西式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45平方米。一层六开间,前设明廊,后为膳厅和浴室。二层前设明廊,右中设走廊,左边三分之一的大间为“祈祷厅”(又称讲经堂),右边两排四间由走廊隔开。均为教室。校前方为操场,操场外下方建有“女子体操亭”一座,为单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四面设有固定享椅,供体操学生休息用,南北双门进出,环境幽静,是一个独特的体育场所。该校只收女生(男生均在下教堂的“陶英小学”就读),附设有“幼稚园”,是屏南最早的幼儿教育学校。全校学生100多人。1925年开办淑华初中班,是屏南县最早的初级中学。
  姑娘厝
  位于龙身岗二山包右边,是一座砖木结构、十六开间的二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专供外籍和高级教会女性人员居住,设计与装修都比较特殊。所有房间、窗户均为西欧建筑风格,门顶端为合掌形,上置扇形玻璃返窗,房门一律安装弹簧自动锁。配上铝质拉手,木表部分均涂深绿色油漆。窗明几净,清幽典雅。一层地板下面,四周各放两个通风口,以通风排湿,保持地板干燥。楼梯从后面上,中以走廊隔开,前设活动室和阅览室,后设会客室和图书室。二楼为寝室,每个房间均设有“壁炉”,冬天可用木炭烧出暖气,保持房间温暖如春。所有窗户均设三重窗门,外重用木质活页板,可遮阳又能通风,中重为玻璃窗,既能保温又可采光,里重为纱窗,既通风又防虫。该厝的前方为花圃,面积500多平方米,种有四季花木,专供观赏。
  妇幼医馆 又称“潘美顾医院”,位于“姑娘厝”的右下方,是一座平面呈曲尺形、砖木结构,每层十五开间、建筑面积为968平方米的西式楼房。建筑按医疗单位整体设计、房门、窗户、屋面建筑与“姑娘厝”相同,所不同的是门诊部前厅设有地下室,称为“太平间”,住院部上下层前为明廊,后为病房和医生护士值班室。当时建筑木表部分均为白色油漆,后改涂上朱红油漆。住院部前方设一个宽大的日光浴操场,四周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鲜怡人。医院内设有门诊间、药房、内科、外科、检验室和手术室,有铁架病床60多张,医生4人(外籍3人)、护士10多人。门诊楼对面为院门、门右边为门房、供门卫、工作人员一家居住。“妇幼医馆”是屏南最早的西医院。20世纪初,英籍女医生潘美顾到来,因她医术高明,故声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民都跑到棠口治病,渐渐地将原来的“妇幼医馆”,改称为“潘美顾医院”。民国二十年(1931)12月,基督教会在院内创办护士班,招收学员40多人,学制三年,属南京护士学会管理。潘美顾医生的生平,现已无从考证了,但保留下来的“潘美顾医院”却见证了这位女性的爱心和屏南的西医历史。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