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宗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132-139
摘要: 本节讲述了屏南的宗祠:双溪陆氏宗祠、 寿山苏氏宗祠、双溪薛氏宗祠。
关键词: 屏南 名胜古迹 庙观

内容

双溪陆氏宗祠
  位于双溪镇双溪村北,坐北朝南。陆姓自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建有“家庙”,绘塑祖先神像牌位,以祭祀供奉。至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1072),八世祖陆绰正式筹建宗祠于今陆氏宗祠上厅处,当时仅占地100平方米。宗祠经过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其中规模最大的修建有二次,一次为乾隆五十七至十八年(1792-1793),另一次为1992至1997年,翻修装饰一新,使宗祠重焕光彩。
  宗祠门口祠堂南面横立一堵照墙,上绘“双龙抢珠”图。宗祠门口有一月牙形水池,称“鹅湖”。池水清洌,池边周围有石栏杆围绕。鹅湖池边空场上立旗杆碣4副,重修宗祠碑12通,宗祠门口有回廊,游人可凭栏观赏池中鲤鱼游玩嬉戏。
  宗祠大门为八扇,大门内有一戏台,雕刻装璜精美华丽,顶端有穹隆形圆盖,有许多小巧玲珑、雕刻精细的木质“旋天”,它们之间用木、竹钉或凸楔头来支撑整体建筑。旋天顶端有四翘角,前二翘角上雄踞两尊麒麟,后二翘角上盘弯尾龙身的鲲。正中安装一宝塔,建筑造型精美。
  宗祠四周为山墙环绕拱围,山墙夯筑坚实高厚,每堵山墙顶端都有呈M形箭袖塑物,并各有蹲踞陶兽,檐下部分有六个空框,描绘奇花异草,涂以彩料。
  宗祠正中有天井,两旁建有专备看戏时设置的骑楼,骑楼外壁各有12幅“二十四孝”图。
  厅堂两侧各有20米深水井一口,边上有石栏围圈。从厅堂进入宗祠大厅,经过7级石台阶。正厅正中设神龛一座,供奉双溪陆姓始祖陆噩及夫人神像。
  宗祠内共有各种牌匾20多块,其中有“进士”、“解元”、“拔贡”、“文魁”等功名匾,以及“五代同堂”、“贞节”、“孝子”等牌匾。
  宗祠最后部分是眺远楼(魁星楼),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是宗祠最高点,为三层建筑。在此俯瞰,双溪全城尽收眼底。1938年1月24日,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多人,奉命集结棠口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月4日,叶飞团长率团干部和二连战士300多人,进驻县城双溪时,团部设在魁星楼。今祠内还保存着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的题词。
  宗祠内有各种楹联19副,大门联是:“文名震洛家声远,德业开展世泽长。”正左中柱联是:“怀桔遗亲敬支卢江贤佐,折梅寄使信通陇阪高人。”神龛横匾匾文乃道光二十五年(1845)双溪书院山长郑芝兰先生手笔。匾文集历史上陆氏伟人业绩于一章,引典注经,对仗严谨。
  双溪陆氏一世祖陆噩,是唐京兆府万年县黄台乡同观里(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乾符三年(876)出任闽郡建州(今建瓯市)古田县令,于后梁乾化三年(915)携家眷迁至当今屏南县双溪西门二里郊外二里许甜泉水库畔,土名“漈下洋”处拓荒垦地。自宋元符二年(1099)族人开始分迁建瓯、浦城、政和、寿宁、古田、福安、柘荣及浙南、赣北等县市。陆氏肇基屏南至今已近1100年,历38世。据不完全统计,屏南陆氏人口达万余。后裔流派绵延闽、浙、赣,人口达数万。
  双溪陆氏族谱经历代修纂、考订、编辑,其中尤以明崇祯年间陆氏第二十三世祖陆伯宗修纂的规模较大。经清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分门别类,汇编成辑。因此,陆氏宗祠行辈记载明确,脉络清晰。
  双溪陆氏古代族贤有:唐古田县令陆噩,宋太常寺奉礼郎陆承厚等。
  寿山苏氏宗祠
  寿山苏氏宗祠位于寿山乡寿山村中央,始建于明代,坐南朝北,1958年重修,1995年再次重修,分祠堂和旧戏台两部分。
  祠堂部分是1995年再次重修的,对称的“凸”字形结构,面阔14.3米,背阔20.5米。祠堂分上下厅,下厅深14.8米,有一戏台。戏台对联为:“檀板金嗓歌盛世,寿山福海庆升平”,戏台两侧相连雨廊,供戏班及工作人员使用。中央是天井,天井保留两对石旗杆。保存完好的一对为清道光戊申岁贡生苏万元所立,石斗上刻“光耀月殿,志步云衢”八个字;另一对为清咸丰辛酉科恩贡苏万泉所立,石斗上刻“斗转星移,云蒸霞蔚”八个字。上厅是祠堂大厅,面阔20.5米,进深27米,四柱五开间,后部中央设神龛,神龛上供肇基温四公等神牌12座,神龛上方挂“五代同堂”古匾一块。
  旧戏台部分是1958年重修的,面阔13.3米,进深41.8米,有一坐西朝东,面阔6.7米的旧戏台,保存完整。
  寿山苏氏宗祠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薛氏宗祠
  薛氏宗祠坐落于双溪镇双溪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六世裔薛赢发主持修建。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厅堂式,巍峨壮观。民国时期,祠堂为县警察局占用;新中国成立后,由县酒厂接管,数十年间,建筑遭严重破坏。“文革”期间,祠内文物如神龛、神牌、豹脚祀案等被毁。1984年,收回祠堂,略作修葺;1994年,族人踊跃捐资重修,1995年竣工。重修后的宗祠基本保持原貌,包括祠前的照壁、月池、观鱼台、花坛;司埕、钟鼓楼及正座的天井、正厅,占地面积约820平方米。照壁高8米,长10米,临墙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月池,池中游鱼可数,池前建有小巧玲珑的观鱼台,台两旁为长条形花坛。祠堂大门为拱门。左右墙角建有钟鼓二楼,采用旋天套斗叠建而成,飞檐翘角,形如五凤朝阳。楼高10米。
  祠堂主体建筑为二进单天井。首进门厅有四扇开插屏门,天井约140平方米,中央砌有花坛;两侧回廊廊檐饰有12个不同图案的吊筒。两回廊与正厅之间各有10级台阶,在第七级台阶处又有约7.5平方米的小阳台,上设花坛。正厅高12米,20根圆柱,四扇扛梁,尤显高大敞亮。前檐下设半月形轩廊,精雕各种花卉图案。正中廊柱挑出一对宫灯型吊筒。神主龛及龛前豹脚祀案也雕刻着精美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图案。祠内共有楹联19幅,其中门厅8副,正厅11副。有颂扬薛氏远祖功德的“花萼联辉一门三号凤,桂兰挺秀四世八登龙”;“三箭功勋羡出群将略,一方文武仰入彀英雄”等等。正厅内悬挂的“守备”、“恩科”、“父子登科”、“兄弟明经”、“孝廉方正”等木匾。
  薛氏始祖因受封于薛城(在今山东藤县西南),遂以封地为姓。三国时,其一支定居于山西汾阳(今山西万荣县),因其地处黄河之东,故称河东薛氏。唐代,其后裔薛贺南迁入闽,居福安廉村。清乾隆九年(1744),十八世裔薛维广因胞弟薛维乾任屏南县百总护从,遂率眷迁居屏南,成为屏南双溪薛氏始祖。
  薛氏自定居双溪镇以来,迄今260余年,多有人才。二世裔薛文潮,武举出身,曾任千总、守备等职,曾赴台湾平息叛乱,以身殉国,其子孙世袭守备。六世裔薛云奇,光绪年间拔贡,任浦城县学教谕,诰封中宪大夫,五品顶戴。此外,还有文武举人数人,赞为“父子登科”。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薛文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双溪镇双溪村
相关地名
寿山乡寿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