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寺庙宫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寺庙宫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4
页码: 116-139
摘要: 本节讲述了屏南: 寺院、 庙观、宗祠等内容。
关键词: 屏南 名胜古迹 寺庙 宫祠

内容

第一节 寺院
  九峰寺
  九峰寺位于熙岭、山峰和四坪三村交界处,是屏南名寺之一。九峰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明景泰元年(145年)由寂照禅师创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毁,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再次扩建。寺四周山脉自武夷分支,奔涌蜿蜒,到此奇峰突起,排列有序,恰合阳九之数,故名九峰。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于清嘉靖二年,巍峨壮观,画栋雕梁,古朴端庄,供奉佛像数十尊,其中如来佛身高六米多,雕塑艺术富有民间特色。殿宇几经兴修,至今仍保留明、清两代遗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山门上的“九峰禅林”匾额,系明万历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手迹。
  九峰寺建筑规模相当大,融佛教、道教及地方信仰之神为一体。寺由门亭、放生池、前殿、魁星楼、天井、伽蓝殿、达摩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龙王殿、观音阁、吴公殿、僧房、客房、读书楼等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居中而建,建筑面积459平方米,地面铺设明清时青砖,保留着明代建筑特点。大殿右侧就是龙王殿,供奉惠泽龙。左侧是地藏王殿。后殿前设花坛,种植百年四季杜鹃。花坛上方为吴公殿。吴公殿右侧为观音阁。为防火,在寺外右侧建有日、月、星三池,也有人称这些池为月半池、品字池、龙井池。
  关于九峰寺僧人惠泽化龙升天的传说故事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传说屏南黛溪后章村有一程姓童子,自幼父母双亡,投九峰寺为徒,取法名惠泽。一日清晨,惠泽到菜园采摘蔬菜,看见两只蜥蜴在争抢一颗明珠,惠泽上前赶走蜥蜴,捡起明珠,因禅衣无袋,于是含珠于口中,就在这时师父呼唤,惠泽应答时不慎将明珠吞入腹中。当晚,惠泽感觉全身发热,就在寺内石槽和寺院边的水塘浸泡,但因水量不足散热,只好到附近的深潭虎朝潭浸泡。不几日,全身披鳞,四肢带爪。之后,惠泽羽化成龙,得道升天。升天之日,为报师恩,用龙尾巴一摆,甩出一大片斋田,供寺院僧人耕作,后人称三百丘。至今该田还在寺院附近。九峰寺因有了惠泽龙的传说,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十五,远近善男信女慕名来此焚香祷拜,香火鼎盛,香客多达数千人,至今不衰。寺内有四株四季杜鹃和一株古柏,杜鹃四时开花,相传为惠泽所植,今仅存一株。训导黄正绅诗云:“果有恒春树,何年梵室栽?每逢三月盛,兼趁四时开。望帝魂应返,封姨信屡摧。人间无此种,疑是鹤林来。”
  九峰寺因优美的风光和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吸引人们到此观光游览,文人墨客留经此地,吟咏题诗,也留下了许多佳作传世。屏南首任知县沈钟《过九峰寺》诗云:“乍入九峰路,峰高不易攀,僧巢云外寺,人种屋头山。落涧龙存钵,空堂虎踞关。登临殊未倦,身在翠微间。”生员黄钟鸣九峰怀古诗云:九峰山镇落日黄,登高怀古心彷徨。九峰山下碧草齐,龙洞嵌空龙涧低。神龙一去隔千载,沧桑已非陵谷改。悬崖老树拂云古,疑是朝来龙起舞。训导黄正绅《重游九峰》诗云:“仄径入深竹,峰峦生面开。一龙归海去,九鲤抱山来。此地无尘迹,前游尚草莱。野花寒更发,烂漫读书台。” 九峰寺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音寺
  慈音寺坐落于屏南“四大书乡”之一的棠口乡漈头村龟山脚下,四周古树参天,环境清幽。对面山如水牛出林,面前是一片田园。田园中拱起一个山包,土名土公坪。
  据1999年版《屏南县志》载:慈音寺,在漈头上村水尾,始建时间无考,清咸丰年间重建,光绪中期为书院。在“文革”中被毁。1983年由漈头村缘首主持募捐重修,1994年又建左侧观音堂一座,总占地面积达600多平方米。
  慈音寺虽其貌不扬,但整个寺院气宇脱俗,简朴的大雄宝殿虽然不大,但三宝、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三世佛、祖师齐集,正殿上方悬挂着“万德尊严”的牌匾。山门后钟鼓二楼对峙耸立,再加上两楼的双重攒尖顶,特别引人注目。据建造者说:攒尖顶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檐等。一般以单檐为多,像慈音寺两重已少见。钟鼓二楼檐下题“禅林寂静”、“佛宇深幽”。
  钟鼓两楼中间的两个放生池,把这小小的空间拓展了许多;再加上这个天井向上的空阔,也增添小寺的空间美。
  慈音寺现在没有住持,可它清风除尘,明月点灯,文武兼修,气宇长存。
  慈音寺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岩寺
  北岩寺又叫下院,位于双溪镇东北约1.5公里,坐北朝南。宋雍熙元年(984年)甲申岁僧人觉海创建,后焚于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年)续修。1982年整修,佛身重塑。同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之题写“北岩寺”匾额。
  北岩寺历史悠久,宋砖铺地,宋石为阶,寺中还保留有宋时铸造的铜钟,明清精致的坐椅。建筑有大雄宝殿、弥勒殿、天王殿、观音楼、斋堂、厢房、客厅等,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
  北岩寺景色怡人,佳境甚多,寺周有狮峰、虎洞、松桥、竹阁、鲸山、龙涧、莲沼、藤岩诸胜景,门前一条小溪的潭边岩石上有“洗心岩”石刻,寺中种植有原台湾守备薛文潮带回的洛阳牡丹,其花大如盘,有深红、浅红两色,闻名县内外。“北寺秋声”被列为双溪八景之一,一年四季游客、香客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为该寺留下了许多吟咏。清知县沈钟诗云:“为爱北岩寺,偷闲一出行。过溪唯鼠迹,绕路有蝉声。翠自须眉滴,云从衣袖生。山灵知我到,先遣老僧迎。”知县符雪樵《雪中过北岩寺》诗云:“万峰围一寺,雪路出层层。竹院深藏磬,花林半露灯。境闲嫌作宰,年老渐亲僧。欲便抛尘纲,饥寒病未能。”《忆北岩》诗云:“步步入出处,近禅云木阴。泉声秋壑静,山气暮堂深。到此绝尘想,悠然生道心。寄言岩上月,径曲待重寻。” 北岩寺于1988年被公布为屏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庙观
  文庙
  文庙,即孔子庙,又称学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文宣王庙,元明以后通称文庙。元方回《桐江集》有送别诗:“武林增炳焕,文庙郁岧嶤”。屏南文庙位于旧城双溪镇双溪村,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朱岳楷奠基,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沈钟建成。
  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建于文庙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三楹两庑,重檐翘角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塑孔子像,两旁塑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配像:四配像下塑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十二哲之像。两庑塑七十九位先贤与七十七位先儒像。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奉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他们均以孔子的功绩分别被追封为肇圣王、裕圣王、贻圣王、昌圣王、启圣王。并以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的父亲和宋儒张载、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的父亲配享从祀。
  大成殿前为拜台,台周环护以石栏,左右有台阶,前方建丹墀,雕刻精美。封建时代,士子要搏取功名,大多有在丹墀前的鳌头上抚摸与朝拜,以期金榜题名。据说当年张正元曾在丹墀前虔诚谟拜,后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高中进士,从此成为士林佳话。殿下两庑建乡贤祠与名宦祠二楹,乡贤祠祀张疆与章润,张疆,后峭村人,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官国子监书库官,《八闽通志》称其:以风节著称,为时所重。今福州鼓山灵源洞留有他在宋淳祐八年(1428年)登山时的摩崖石刻。章润,字时雨,龙江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官刑部郎中。史称他“断狱数千,无有称冤者”。名宦祠祀沈钟、凌翰。沈钟,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任屏南知县。时值县治初开,上任伊始,即以振兴文教为念,杜冒籍,建义学,聘名师,建城垣衙署,大有功德于屏南。凌翰,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训导,在任期中,重视兴文崇教、培士育才。道光十七年(1837年)与知县徐煌重修文庙,建兴贤、育才二石坊。名宦、先贤祠之前为棂星门,门二旁树立修建文庙碑记六通。棂星门下为泮池,又前为“兴贤”、“育才”二石坊,外则环以红墙,正面“万仞宫墙”四字为凌翰所书。
  文庙自乾隆元年(1736年)兴建以来,历8次重建、重修。2005年,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屏南城隍庙位于旧城双溪村,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知县朱岳楷始建,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沈钟增建寝殿于后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嘉庆五年(1800年)经绅民题捐重修,道光二年(1822年)监生张文松等倡修重建后殿,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梅鼎臣率绅士续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宣统元年(1909年)及民国期中,均进行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长林缉绎同绅士张渊澜、薛云官等呈文福建省政府,奉批,准以古田知县刘疆、屏南知县沈钟合祀于城隍庙,匾曰“刘沈二公祠”。
  城隍,是护城佑民之神。城隍祭祀,最早见于《礼记》:“天子大腊八,水庸居其七。水则隍,庸则城”。中国古代有都、府、州、县城隍,省级的称都城隍,府称郡城隍,州、县称城隍。省级的封王,府级封公,州级封侯,县级封伯。其崇拜被国家列入祀典,到明代达极盛。明太祖朱元璋对其推崇城隍信仰之意为:“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明清两代府、州、县官莅任,必先拜祭城隍。屏南城隍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分戏台、拜亭、主殿、寝殿等建筑,四周围以红墙。进深64米,宽19米,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以主殿为核心,主殿中祀古田知县刘疆和屏南知县沈钟。两旁设二十四司,二十四司是城隍神统领下各种报应的机关,其职责是根据各种人的善行恶举决定其寿夭,劝戒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则天降福、行恶则天降祸。二十四司是道教因果报应的集中表现。
  拜亭东西北三向以石栏杆围之,亭前悬“活阎罗”匾,该匾有个劝善惩恶的故事,告诉世人,应修身从善。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台式建筑,台正中建藻井天花,造型精美典雅,樑上题额为“合邑公帮重建”。后额枋上有“嘉庆五年”与“宣统元年”的墨书纪年。戏台前额横眉为“好恶同情”四字,台前对联为“于史外别开生面,当闲来偶读奇书”。台内柱联为“莫道是逢场作戏,须知即教我为人。”台中柱联为“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城隍庙在每年十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日,均演戏酬神,为旧城双溪一大民俗文化节。
  龙漈仙宫
  又称马氏真仙殿,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隆庆三年(1569)重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建筑占地面积230平方米,正殿座北朝南,为内圆外方格局。殿门外有碑记两通,进门后是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尊明代分格的石狮。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屋面重檐,下檐作四面坡,上檐由木构架斗拱、藻井形成圆形攒尖穹隆顶,正中高悬“方壶圆峤”四字。殿中香案、香炉、钟、鼓和祭祀器物等文物。香案上香火甚旺。神龛内供马氏真仙。殿中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多幅清代壁画,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明代建筑,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溪林公庙
  林公殿,俗称坑口溪大王庙,位于屏南县棠口乡西村境内,以独特建筑而闻名。林公殿前有一凉亭,柱撑习檐,无墙,无壁。凉亭之上有古树遮顶,瓦不晒日,檐不曝阳,称“叨福亭”。林公殿在叨福亭边,共有三门,东辕门、西辕门和正门。从正门起依次是:下马廊、会计处、戏台、厢房、月台厅、正殿、少爷公殿、后殿。
  林公殿有前、中、后三进,前进占地面积最多,有大戏台、月台厅和一个天井。大戏台悬于月台厅前,呈半月型,戏台下是通往会计处,门官处的通道。戏台前是会计处和门官处,壁上画着地府会计和门官像。月台厅藻井撑顶,翘角迎月。月台厅后便是天井,天井拾级而上,左右两边是两骑石马,两个马夫牵羁在旁。石马上镌刻着:“驰驱能范我,羁勒不由人”,“识途瞻乃首,遵者迷其身”,还署有清光绪七年字样。中进是林公正殿,塑有许多林公的副将。三间结构,单檐歇山顶。后进就是露天神位,神位旁边有一棵“胸有成竹”的参天古树。
  殿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占地面积达1161.7平方米。有壁画,是民国名画家陆品珪遗作;大门前还有一对《马夫图》,是棠口民间艺人周其洪所作。
  第二节 宗祠
  双溪陆氏宗祠
  位于双溪镇双溪村北,坐北朝南。陆姓自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建有“家庙”,绘塑祖先神像牌位,以祭祀供奉。至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1072),八世祖陆绰正式筹建宗祠于今陆氏宗祠上厅处,当时仅占地100平方米。宗祠经过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其中规模最大的修建有二次,一次为乾隆五十七至十八年(1792-1793),另一次为1992至1997年,翻修装饰一新,使宗祠重焕光彩。
  宗祠门口祠堂南面横立一堵照墙,上绘“双龙抢珠”图。宗祠门口有一月牙形水池,称“鹅湖”。池水清洌,池边周围有石栏杆围绕。鹅湖池边空场上立旗杆碣4副,重修宗祠碑12通,宗祠门口有回廊,游人可凭栏观赏池中鲤鱼游玩嬉戏。
  宗祠大门为八扇,大门内有一戏台,雕刻装璜精美华丽,顶端有穹隆形圆盖,有许多小巧玲珑、雕刻精细的木质“旋天”,它们之间用木、竹钉或凸楔头来支撑整体建筑。旋天顶端有四翘角,前二翘角上雄踞两尊麒麟,后二翘角上盘弯尾龙身的鲲。正中安装一宝塔,建筑造型精美。
  宗祠四周为山墙环绕拱围,山墙夯筑坚实高厚,每堵山墙顶端都有呈M形箭袖塑物,并各有蹲踞陶兽,檐下部分有六个空框,描绘奇花异草,涂以彩料。
  宗祠正中有天井,两旁建有专备看戏时设置的骑楼,骑楼外壁各有12幅“二十四孝”图。
  厅堂两侧各有20米深水井一口,边上有石栏围圈。从厅堂进入宗祠大厅,经过7级石台阶。正厅正中设神龛一座,供奉双溪陆姓始祖陆噩及夫人神像。
  宗祠内共有各种牌匾20多块,其中有“进士”、“解元”、“拔贡”、“文魁”等功名匾,以及“五代同堂”、“贞节”、“孝子”等牌匾。
  宗祠最后部分是眺远楼(魁星楼),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是宗祠最高点,为三层建筑。在此俯瞰,双溪全城尽收眼底。1938年1月24日,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多人,奉命集结棠口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月4日,叶飞团长率团干部和二连战士300多人,进驻县城双溪时,团部设在魁星楼。今祠内还保存着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的题词。
  宗祠内有各种楹联19副,大门联是:“文名震洛家声远,德业开展世泽长。”正左中柱联是:“怀桔遗亲敬支卢江贤佐,折梅寄使信通陇阪高人。”神龛横匾匾文乃道光二十五年(1845)双溪书院山长郑芝兰先生手笔。匾文集历史上陆氏伟人业绩于一章,引典注经,对仗严谨。
  双溪陆氏一世祖陆噩,是唐京兆府万年县黄台乡同观里(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乾符三年(876)出任闽郡建州(今建瓯市)古田县令,于后梁乾化三年(915)携家眷迁至当今屏南县双溪西门二里郊外二里许甜泉水库畔,土名“漈下洋”处拓荒垦地。自宋元符二年(1099)族人开始分迁建瓯、浦城、政和、寿宁、古田、福安、柘荣及浙南、赣北等县市。陆氏肇基屏南至今已近1100年,历38世。据不完全统计,屏南陆氏人口达万余。后裔流派绵延闽、浙、赣,人口达数万。
  双溪陆氏族谱经历代修纂、考订、编辑,其中尤以明崇祯年间陆氏第二十三世祖陆伯宗修纂的规模较大。经清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分门别类,汇编成辑。因此,陆氏宗祠行辈记载明确,脉络清晰。
  双溪陆氏古代族贤有:唐古田县令陆噩,宋太常寺奉礼郎陆承厚等。
  寿山苏氏宗祠
  寿山苏氏宗祠位于寿山乡寿山村中央,始建于明代,坐南朝北,1958年重修,1995年再次重修,分祠堂和旧戏台两部分。
  祠堂部分是1995年再次重修的,对称的“凸”字形结构,面阔14.3米,背阔20.5米。祠堂分上下厅,下厅深14.8米,有一戏台。戏台对联为:“檀板金嗓歌盛世,寿山福海庆升平”,戏台两侧相连雨廊,供戏班及工作人员使用。中央是天井,天井保留两对石旗杆。保存完好的一对为清道光戊申岁贡生苏万元所立,石斗上刻“光耀月殿,志步云衢”八个字;另一对为清咸丰辛酉科恩贡苏万泉所立,石斗上刻“斗转星移,云蒸霞蔚”八个字。上厅是祠堂大厅,面阔20.5米,进深27米,四柱五开间,后部中央设神龛,神龛上供肇基温四公等神牌12座,神龛上方挂“五代同堂”古匾一块。
  旧戏台部分是1958年重修的,面阔13.3米,进深41.8米,有一坐西朝东,面阔6.7米的旧戏台,保存完整。
  寿山苏氏宗祠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薛氏宗祠
  薛氏宗祠坐落于双溪镇双溪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六世裔薛赢发主持修建。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厅堂式,巍峨壮观。民国时期,祠堂为县警察局占用;新中国成立后,由县酒厂接管,数十年间,建筑遭严重破坏。“文革”期间,祠内文物如神龛、神牌、豹脚祀案等被毁。1984年,收回祠堂,略作修葺;1994年,族人踊跃捐资重修,1995年竣工。重修后的宗祠基本保持原貌,包括祠前的照壁、月池、观鱼台、花坛;司埕、钟鼓楼及正座的天井、正厅,占地面积约820平方米。照壁高8米,长10米,临墙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月池,池中游鱼可数,池前建有小巧玲珑的观鱼台,台两旁为长条形花坛。祠堂大门为拱门。左右墙角建有钟鼓二楼,采用旋天套斗叠建而成,飞檐翘角,形如五凤朝阳。楼高10米。
  祠堂主体建筑为二进单天井。首进门厅有四扇开插屏门,天井约140平方米,中央砌有花坛;两侧回廊廊檐饰有12个不同图案的吊筒。两回廊与正厅之间各有10级台阶,在第七级台阶处又有约7.5平方米的小阳台,上设花坛。正厅高12米,20根圆柱,四扇扛梁,尤显高大敞亮。前檐下设半月形轩廊,精雕各种花卉图案。正中廊柱挑出一对宫灯型吊筒。神主龛及龛前豹脚祀案也雕刻着精美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图案。祠内共有楹联19幅,其中门厅8副,正厅11副。有颂扬薛氏远祖功德的“花萼联辉一门三号凤,桂兰挺秀四世八登龙”;“三箭功勋羡出群将略,一方文武仰入彀英雄”等等。正厅内悬挂的“守备”、“恩科”、“父子登科”、“兄弟明经”、“孝廉方正”等木匾。
  薛氏始祖因受封于薛城(在今山东藤县西南),遂以封地为姓。三国时,其一支定居于山西汾阳(今山西万荣县),因其地处黄河之东,故称河东薛氏。唐代,其后裔薛贺南迁入闽,居福安廉村。清乾隆九年(1744),十八世裔薛维广因胞弟薛维乾任屏南县百总护从,遂率眷迁居屏南,成为屏南双溪薛氏始祖。
  薛氏自定居双溪镇以来,迄今260余年,多有人才。二世裔薛文潮,武举出身,曾任千总、守备等职,曾赴台湾平息叛乱,以身殉国,其子孙世袭守备。六世裔薛云奇,光绪年间拔贡,任浦城县学教谕,诰封中宪大夫,五品顶戴。此外,还有文武举人数人,赞为“父子登科”。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