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民居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居概述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7
页码:
63-69
摘要:
屏南的乡土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古代民居,走进古老的村镇,明清风格的土木建筑比比皆是。土墙黑瓦、朴实无华的平民之屋和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富绅之居相互毗邻,密集而居。屏南古民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其基本格局、外观和内饰与徽州、江浙一带的古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融合了福建沿海民居的某些风格。
关键词:
屏南
民居
概述
内容
屏南的乡土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古代民居,走进古老的村镇,明清风格的土木建筑比比皆是。土墙黑瓦、朴实无华的平民之屋和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富绅之居相互毗邻,密集而居。屏南古民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其基本格局、外观和内饰与徽州、江浙一带的古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融合了福建沿海民居的某些风格。先民们按照江南天井民居格局,根据屏南的地理条件,利用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结合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屏南的农耕文化溶进了乡土建筑,创造出了具有屏南地方特色的古代民居。
屏南古民居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不多,但精致典雅的不少,只是不够集中,它们分散地分布在几十座古朴的村落中,这些古民居具体表现为个体建筑的较少,连接成片的居多。每个古村落中通常看到的是连续不断的高墙、成片的瓦阵和狭小幽深的巷道。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多雨、空气潮湿,故屏南古民居比较重视采光通风。按照《明会典》庶民只能建三开间民房的规定,绝大多数宅院均为二层三开间格局,其中多数为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宅院以天井为核心,四方屋面的水排向天井后经下水道流入宅外沟渠。山于布局密集,宅院与宅院之间仅一墙之隔,为预防邻居失火被蔓延,外围两侧山墙呈隔离式,马头山墙高出屋顶,俗称“火墙包栋”。墙头筑成阶梯形或蜈蚣形,富绅之家饰以飞檐翘角。墙体抹白灰,上覆以青瓦墙檐。
屏南古民居为1至3层的土木建筑,“蛮石砌基、粘土筑墙、杉木构架、泥瓦盖顶”,是屏南古民居的简练写照。早期的民居墙基用蛮石干砌,清代中叶后才有部分采用整毛块石干砌,墙基视地基地质情况而定I沿河或地势低洼或基底松软的要高砌和深砌,墙基底宽1米,顶宽70至80厘米。墙体除少数采用砖、石、木板或竹片外,绝大多数采用泥土夯筑,墙土选择具有粘性的黄土或黑土,墙体厚度与墙基顶宽一致,高度3至10米不等。平民之屋的墙均为裸墙,富绅之家的墙为粉墙,即待裸墙风干后再粉刷含有稻杆等纤维的泥浆、石灰。构成屋架的柱、梁、檩、枋、椽、壁板、门窗等均采用杉木为材。柱是房屋的骨骼,一般仅把原木略加斧削刨光而成圆形柱,少数为方形柱。枋是柱与柱的连接物,通过榫头衔接,起固定牵引作用。檩是横向牵引、固定柱的连接物,檩上钉椽,椽上盖弧形瓦形成屋顶。柱是房屋的支撑,柱径的大小决定屋架的稳固程度,也是宅主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为防止木柱的下端受潮腐烂,一般都有石柱础,但在明代前只有正厅太师壁两侧的四根柱子和靠天井边两根木柱共六根柱底下用石柱础。清代以后每根柱的底下都垫以石柱础,贫民之家的柱础简易粗犷,没有雕饰,富家的柱础则精雕细刻,并打造成鼓型、皿型、四角型、六角型、八角型等形态各异的造型。屋顶以泥土烧制的弧形黑瓦覆盖。屏南属南方山区,多雨多雾,空气湿度大。土墙、杉木、泥瓦均有很强的吸湿防潮功能,这对于降低居室湿度,保障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屏南古代民居在单体上以2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多数只有一个院落,少数有2至5个院落,院落以二进厅为多,一进和三进以上较少。在尚存的民居中,五落的大厝仅有门里村的甘宅,四落的有北村的张宅,三落的有双溪村的盖屏厝、宋宅、周宅和忠洋村的修敬堂等二十多座;五进厅的只有岭下村太府堂和棠口日月厅。
屏南古民居中以单落二进的居多,其构造从外到内依次为大门、中门(照壁)、前天井和两廊庑、前厅和前厢房、后厅和后厢房、后天井和两廊庑。少数民居在后天井后方还建有横楼。后天井两旁的廊庑多为厨房,住房拥挤的前天井两旁廊庑也作厨房之用。前后两厢房供人居住。前厅作为议事、接待客人和婚丧喜庆设宴的场所,后厅大多作为餐厅之用。富绅之家比较讲究,在大门外有的还设有照壁,少数民居的大门两旁有石鼓或抱鼓石作为“门当”,门楣上方的圆柱形木雕装饰为“户对”。大多数民居只有石雕长方形门墩作为“门当”,而没有“户对”。富绅之家宅门有门楼、门框、门楣,其石雕、木雕精美。宅门上装有铜制或铁制门环,作为关门拉手和叩门之用。门板上漆,彩绘门神或书“神荼、郁垒”四字。
进大门后迎面是中门,平时中门不开启仅作屏风之用。人从中门两侧前天井两旁的左右两廊进前厅,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接贵客时中门方许开启。中门内是前天井,天井左右各立一石凳式花架,上摆放花卉盆景。天井两旁为1至2层的廊庑,穿过天井就是前厅。
前厅有明厅、楼厅两种格局。厅堂正中为太师壁,太师壁下方一般都摆放着精美的几桌,上摆神主牌或祖宗牌位。有的还在两旁摆放时钟和花瓶,寓意“终生平安”。厅两旁摆放着数张太师椅,作为接待客人和家族议事之用。太师壁两旁的厅堂正柱上书写着对联或悬挂着板联,内容多为体现民居主人身份和风雅、吉利的联句。前厅两旁的厢房多作为客房和书房之用,所以与天井两边的廊庑厢房一样,门窗槅扇的木雕十分精美。厅堂前方的墙檐之下一般都有一组或儿组的泥塑或彩绘墙饰。所以说,前厅堂是屏南民居最精致的部位,是“民居之魂”。
屏南古民居的大木构架绝大多数为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只有极少数宅院的正厅为杠梁式构架。民居绝大多数为三开间,只有少数为五开间,一般进深为20至30米。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光线不足,空气不流通,因此前后天井的设计就是用来解决这一矛盾的,具有采光、通风透气和排水排污等三重功能。由于屏南古民居大都为“四水归堂”帽式屋顶,整座屋顶的雨水均流入前后天井后从下水道排到宅外沟渠。此外天井中摆放的花卉和树木盆景,又使人们在这种外围封闭的居室之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大自然的气息,在高墙内营造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既营造了一个“凹”冶的秩序,又解决了日照、通风、排水排污等问题,这种民居称之为“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之作”并不为过,它凝聚了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相处和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是屏南乡上建筑的精华。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