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石拱廊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3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石拱廊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9
页码: 49-57
摘要: 屏南的石拱廊桥,大多建在小溪上,单孔,多用整毛块石砌筑桥拱,以卵石或块石切桥面,上方以杉木构建桥屋,桥屋有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和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两种,桥中大多设一个神龛,少数桥中设2-3个神龛,桥面宽度略小于木拱廊桥,上复双坡顶或悬山顶或重檐歇山顶。
关键词: 屏南 名胜古迹 石拱廊桥

内容

屏南的石拱廊桥,大多建在小溪上,单孔,多用整毛块石砌筑桥拱,以卵石或块石切桥面,上方以杉木构建桥屋,桥屋有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和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两种,桥中大多设一个神龛,少数桥中设2-3个神龛,桥面宽度略小于木拱廊桥,上复双坡顶或悬山顶或重檐歇山顶。其中比较精美的有古厦花桥和龙潭回村桥;桥文化丰富的有古镇双溪的迎恩桥与劝农桥。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古厦花桥、南安桥、劝农桥。石拱廊桥虽然在建桥工艺上不如木拱廊桥高超,但较之木拱廊桥更耐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目前我县尚存20座,这些石拱廊桥在历史上曾经为屏南的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迎恩桥
  原名南安桥,亦称南安亭,位于屏南县旧县城双溪镇南,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竣工之日适有恩诏至,知县沈钟将其更名为迎恩桥。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为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0米,宽4米,单孔跨度1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8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桥梁上悬挂着屏南知县事黄岩手书之匾,其文曰:桥之有亭坍塌久矣,案县志桥名南安,于乾隆二年重修落成,适逢恩诏,故更名迎恩桥。地为邑中孔道,距城及五里亭各二里许,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僚属之近送亦集于此,每值风雨骤至,霑湿堪虞,余下车伊始,辄有心规复也,阅岁一周乃谋兴筑,以六月经营,八月箴事,制取其朴,材取其坚,涂之暨之,期于永久,但使此邦人士咸得顾瞻周道,沐浴圣恩,对南风之时,相安于太平优游之域,岂不懿哉,亭既成,因衍其名曰南安而识其崖略于左。光绪丁未年中秋权知县事黄岩志。该桥为旧县城至古田、福州的主要交通要道,距旧县城及五里亭各二里,是人们迎来送往和文人墨客聚会之胜境。知县沈钟诗云:“鸣鸠声里雨初收,罨画溪桥细水流。担荷纷看趋晓市,犁锄争见及春畴。柳条风软夭桃绽,竹蓧烟微紫蕨抽。几度迎恩亭下过,又传丹诏出皇洲。”知县姚循义诗云:“春日渡南桥,春光似见招。晴添淑气动,暖带瑞烟飘。人乐康衢世,歌闻击壤谣。往来无颇仄,古道岂云遥。”知县姚循义诗云:“春日渡南桥,春光似见招。晴添淑气动,暖带瑞烟飘。人乐康衢世,歌闻击壤谣。往来无颇仄,古道岂云遥。” 迎恩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劝农桥
  位于屏南县双溪镇双溪村东南北岩寺(下院)前,又名下院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沈钟重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董事张文绣募捐再次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米,宽4米,单孔跨度7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24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古为知县每岁劝耕之所。沈钟《春日东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冬月北岩寺僧人地慧募捐再次重修。增贡黄学波为之作《募建劝农桥记》:出东门二里许,有桥曰劝农。上架瓦屋,下铺石板,为知县沈公每岁劝农之所。以其近于下院,故又名下院桥。岁甲辰,下院住持僧地慧出其伊蒲之余,修葺寺舍。及余往游,则向之墙壁倾圮者,时则蛎墙四周,粉光荧荧,灿然耳目间。余以僧之勇于有为,因作北岩八景诗以贻之,益喜自奋,因复请于余曰:“寺外之路,曲径剞斜,乱石齿齿,啮人踵脚。寺外之桥,栋宇倾坏,行者无以驻足。二者吾遗憾也。先生其有以教我乎?”余笑曰:“师能兼及乎?”曰:“不能。”“能俟诸异日乎?”曰:“不能。”“能打包行脚托钵沿门而焉诸四方乎?”曰:“能。”夫造桥修路为吾儒分内事,乃以吾之所不能而尔能之,吾滋愧矣。有财者役于财,有力,疲于力。即以余穷年兀兀,曰手一篇。际此日月其除,岁聿云暮,非闻称善。余因告语吾师雨香夫子及诸同志,为之怂恿其事。募得若干金,遂鸠工庀材,不数月而桥成。规制悉如其旧,路亦微有增补,因书以记其事。
  古厦花桥
  位于屏南县古峰镇古厦村东南两溪交汇处,为古代要道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董事庠生陈仁与陈祖余、陈上全、陈瑞清等为首重建,聘请名师设计巧匠施工,桥拱以整毛块石为拱,上铺卵石为桥面。桥长22米,宽4.3米,单孔跨度1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该桥为石拱木廊桥,桥雕梁画栋,桥中上方的藻井、斗拱工艺精美,桥面中间部分以细卵石砌成花朵型,故名花桥。神龛坐东南朝西北,内祀陈夫人。建桥工匠姓名无考,书梁为本村陈建关。花桥为古厦八景之“南桥垂钓”,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和1996年两次重修,保护情况良好,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用这样诗名来赞美花桥“长虹飞跨如新月,美景如斯分外明,桥畔苍松群鸟舞,潭头绿水一竿横。渔翁把钓随波放,农父争春叱犊耕,借问村居真乐趣,百家烟火聚谋生。”
  回村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建。该桥原建于村中,1978年建熙(岭)圪(头)公路时,照原貌搬迁于现址。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6.1米,宽4.9米,单孔跨度8.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45米。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桥屋梁上墨书字迹清晰,联句众多,其中梁书有:龙潭里屯陈姓同建回村桥;建桥董首为本村陈奕开、陈奕笔、陈奕巽、陈清捷、陈清雷、陈元堃、陈绍唐、陈元东。石匠主绳为长桥村包德康、副绳为山头村陈元奈;木匠主绳为甘棠村张云柳、张灼柳;锯匠为熙岭村吴清存、吴清务;地师为本村陈清捷。桥屋两侧各有一块牌匾,其中一块字迹模糊难辩;另一块题“蒙泽”,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吉日立。桥屋内的梁、枋上题有多幅楹联,书梁为本村庠生陈际唐。楹联为:
   乔木苍烟外;凉亭小涧边。
  呼吸吞星月:谈笑起风云。
  无山不入槛;有水尽环桥。
  四面云闲山色出;一川浪静水光生。
  作砥柱于中流,共称得地;挽狂澜之既倒,因号回村。
  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拱;桥头大树,长长长,长长生。
  跋涉行人,尽向云程中利往;推敲坐客,都从烟水上清谈。
  桥枕碧流中,跋涉不须资桨棹;人登云路上,飞腾由此作阶梯。
  地灵人杰兮,文可经而武亦可纬;桥就亭成也,山增高而水复增深。
  虎墓口环桥,吾村应有人登虎榜;龙潭头作柱,此地岂无客跃龙门。
  内山共道似仙居,溪口境岂非仙境;前水相传有龙住,桥头门即是龙门。
  奋志相如,题柱声名千载播;济人子产,乘舆恩惠万年称。
  鱼跃鸢飞,俯仰天渊皆是道;杨垂燕语,见闻花鸟总开心。
  亭树小屯,达士有心看好水;路通京国,英才得志步青云。
  俯首望狂澜,思砥柱从今可作,昂头看高栋,喜云梯由此堪登。
  栋接天心,上下影摇波底月;桥横地角,西东人踏水中天。
  左岩石叠似车,坐其中共拟名官出境;□□□□□□,行于下皆疑元帅还乡。
  看不尽溪上奇观云奔浪卷;□□□□□□□□□□□□。
  岭兜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兜自然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重建。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整毛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3米,宽4.5米,单孔跨度7.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12柱,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桥屋的斗拱十分精美,上覆歇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董事为张昌濯、张新调、张昌泰、张邦中;石匠为张邦长;锯匠为张大象;书梁为张作舟;克择阴阳为僧上章。桥中有两幅楹联,分别为:
  驾海起金鳌鉴开云路通三峡;
  枕江横铁锁不放春光下五湖。
  野兴静观水面跃鱼飞鸟;
  世间好乐桥前斜月鸣蛙。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