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廊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廊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61
页码: 2-62
摘要: 本节讲述了第一节廊桥概述;第二节木拱廊桥;第三节木平梁廊桥;第四节石拱廊桥;第五节石构桥等内容。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内容

第一节廊桥概述
  屏南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人文历史的山区县,勤劳智慧的屏南先民在这方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几十座古代廊桥,犹如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全县的古道上,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屏南地处闽东北的鹫峰山脉中段,属丘陵地带,境内群山绵延起伏,溪流众多。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古代先民中的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自然环境和河流的宽度,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形式多样的桥梁。先民们在河床狭小处建石拱廊桥或平梁廊桥;在河床宽大处建木拱廊桥或一墩两孔的平梁廊桥。据《屏南县志》记载,全县境内共有大小古桥梁130多座,目前尚存的各类廊桥60座,其中木拱廊桥15座、石拱廊桥20座、木平梁廊桥25座。
  屏南的古代廊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存的廊桥最早的建于北宋,其建造时间分别为宋、元、明、清与民国各个时期。所有的廊桥因桥上建有桥屋,民间俗称“厝桥”。桥屋的正梁上一般都书写“上祝当今皇帝圣寿无疆”,其他梁、枋之上用墨书文字记载着桥梁建造年月、捐款人及金额、建桥董事(有的称缘首)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富有诗情画意的楹联。大多数桥屋的中间都设有神龛。使廊桥成为既是交通两岸的桥梁,又是桥亭合一、桥庙(寺)合一的奇特建筑,是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和祭释祀神祇的胜境。同时,廊桥还是所在村镇最靓丽的的一道风景线,明朝的陈世懋曾在《闽都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朝的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这样描写廊桥:“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这种廊桥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令中外桥梁专家叹为观止,它将成为我国桥文化的瑰宝而载入史册。
  第二节木拱廊桥
  屏南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有些河面较宽,需要建长度较长的桥梁来解决交通问题,古代先民中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据屏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林木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采用比石拱技术更为省工省料的木拱技术,在屏南境内建起了几十座木拱廊桥,屏南的木拱廊桥形式多样,既有单孔单跨的,也有多孔多跨的。可谓千姿百态、雄伟壮观、颇具特色。其中的金造桥、忠洋桥(虾蛄桥)、千乘桥被载入罗英主编的《中国桥梁史料》(1961年版);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被载入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1986年版);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龟潭桥被载入唐寰澄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2000年版)。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木拱廊桥不但大大改善了屏南的古代交通,同时也使编木拱结构的虹桥技术得以不断创新并流传至今。
  屏南的木拱廊桥属于折线型编木拱廊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其拱架结构特点,在《中国科学史·桥梁卷》中称之为贯木拱桥。
  屏南的木拱廊桥的木拱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由三节苗和五节苗与点节木(俗称大、小牛头),以燕尾榫卯形式相衔接而形成的上下两个系统组成。即先用27根圆杉木作为三节苗(纵向拱骨),与四根横向方木(大牛头)以燕尾榫卯形式相衔接,形成八字拱架;再用40根五节苗与6根点节梁木(小牛头),以燕尾榫卯形式相衔接形成五折边拱架,两个拱架相互穿插,再用八根梁木形成四个“X”字形剪刀叉来避免桥拱左右摇摆,增进稳固。然后在桥拱上塑立将军柱和穿插青蛙腿等其它杆件形成拱架,并在拱架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再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上覆双坡顶或悬山顶。整座桥不费寸钉片铁,只凭榫卯衔接,结构严密,建筑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或略呈弧型。桥屋正中是一条两米多宽的长廊式通道,两边为固定长木条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似宋代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与虹桥相比,其榫卯结构的桥拱技术比虹桥的捆绑结构更能经久更加牢固,科技含量也更高,而且还增加了精美的桥屋。
  经调查,全国现存木拱廊桥尚有12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的屏南、寿宁、周宁、古田、南平、建瓯、政和、松溪、武夷山、泰顺、庆元、丽水、景宁等县、市(区)。据《屏南县志》(江志)记载,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有30多座。目前尚存木拱廊桥15座(12座建于建国前、2座重建于建国后、1座为近期新建),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较多的县份之一。
  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是何时从何处传入闽浙,目前科学史界的说法是宋室南渡之后,有着先进技术的造桥工匠随之南下,把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带到了东南地区。但从近年来对浙西南和闽东北的木拱廊桥的考证,有人提出了闽浙大地上的木拱廊桥的历史比汴水虹桥更悠久、造桥技术更高超的说法,认为这种造桥技术并非中原传至闽浙地区的。虽然这种说法至今还缺乏有力的佐证,但闽东北与浙西南木拱廊桥的出现,使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虹桥技术不但得到延续,而且有了创新。
  屏南现有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成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迎风桥、樟口桥、双龙桥,只有十锦桥为近期新建。
  屏南在古代有许多造桥世家,如长桥村的黄氏家族、忠洋村的韦氏家族等,这支木拱桥工匠队伍除了在本县建造木拱桥外,还走南闯北,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建造了许多木拱廊桥,他们的姓名留在许多桥屋的梁、枋上。
  屏南的木拱廊桥有着丰富的桥文化,不仅梁枋上有墨书文字,而且还保留了许多碑记,这些文字既是建桥人和乐捐人的功德碑,又是古桥发展历史的记载。此外,屏南民间还保留着不少建桥桥约,这些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屏南的木拱廊桥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既有山区廊桥,又有平原廊桥。万安桥五墩六孔,长达98.2米,为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千乘桥造型别致、雄伟壮观;龙井桥险冠东南、名标史册;百祥桥如虹凌空、飞架幽谷;广福、广利两座姐妹桥古朴典雅、风光秀美;成为屏南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中外桥梁专家和游客。
  万安桥
  万安桥又称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是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1988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正中桥墩上有一嵌入桥墩的石碑,碑文云:弟子江稹舍钱一拾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谨题。至明末因“戊子盗毁,仅存一板”,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盗焚,架木代渡。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为34开间136柱桥屋,民国初烧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再度重建,建桥木匠主绳为长桥村黄生富、黄象颜;石匠为本县曲尺尾村邱允请、前溪村林庆祥。桥身向西北岸延伸,长度达101米,桥屋建38开间156柱,桥西北端建有重檐桥亭。传说在这次重建中有一工匠从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无恙,故更名为万安桥。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2开间,195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木匠主绳为长桥村黄生富、黄象颜,黄春财参加重建。现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至水面高度8.5米,五墩六孔,船形墩,不等跨,最大跨度为15.3米,最小跨度为10.6米。桥堍、桥墩均用块石砌筑,桥屋建37开间1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面以杉木板铺设。桥中原来设神龛,祀观音,后因担心香火会引起火灾,不设神龛。桥西北端有石阶36级,东南端有石阶10级。桥的梁枋上有13幅对杖工整、文字精美的楹联,书梁为包典聚、包邦瑶。联句云:虹桥垂两岸,剑水隔中流。
  佛光普照千家庆,慈德遥开万户村。
  地接东南通两邑,桥横上下卧双虹。
  桥拱双溪千秋渡,烟迷四境万家春。
  旧迹长留双镜水,乘凉好憩万安桥。
  虹桥横跨东西岸,镜水平分曲直人。
  传书奇遇谁能再,题柱高怀我不知。
  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水中天。
  桥揽双溪鸥对舞,松笼两岸鹤群飞。
  革故鼎新存古迹,丹楹刻桷振今文。
  过客勿惊难去马,行人且喜有长虹。
  雁齿排来山一脉,鳌梁架处水双流。
  万安桥周边风景优美,溪中碧水川流不息,溪心岛上绿草茵茵,牛群与白鹭为伴,在草地中悠闲信步。游人从上下方遥望,百米长桥形似长虹卧波,非常壮观,古为长桥镇龙江内八景之一,诗云:桥接溪渠畔,遥瞻似彩虹。横村连左右,隔水渡西东。雁齿休专美,鳌梁岂羡工。济人传旧政,今日不须蒙。清贡生江起蛟诗云:“千寻缟带跨沧洲,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千乘桥
  千乘桥位于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是屏南境内第三长木拱廊桥,1988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明保护单位,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乘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末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雍正十年(1729年)落成。嘉庆十四年(1809年)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为确保重建桥梁永固,召集能工巧匠精工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桥长62.7米,宽4.9米,桥面至水面高度9.7米,一墩二孔,单孔跨度27米,桥堍和桥墩以块石砌筑,船形墩,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桥屋建24开间99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木板铺设。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宫大帝。
  建桥董事为周大权、周大楷、周大齐、周大烳、周大柚、周廷瓒、周尚纶、周尚凤、周敬铨、周文仕、周双连、周口方;协缘为九洋周泰榕、谢有余,忠洋韦作笃,溪里沈大绶,岭里陈俊香、陈俊绿等;主绳为宁邑张成德、张成来,副绳宁邑何开发、何奶兴、张茂江、东盘黄荣成;石匠为宁邑张成送;锯匠为北山彭兴赛、彭兴孝;克择为宁邑陈春兰、溪里僧长明。桥东的祥峰寺是一座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古寺,从寺旁上千乘桥,有石阶37级,桥西端有石阶20级,还有四通碑记,其中三通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一通为周大权于清道光二年撰写的《千乘桥志》,碑文云:周制:徒杠舆梁成,岁不废修,今阙不讲者,赖磐石之坚,一构动经数百载也。此地有桥,颜曰千乘,双峰其对峙也,双涧其中流也,虽居僻壤,实往来之通衢。自宋以来,已三次重建矣,迨嘉庆十四年,元寘争胜,又荡然无存。时恐行人病涉,有余皇以济之桥头也,而已成渡口焉。所虑者羲驭西沉,谁作渔郎之泛;鸭头春涨,那为舟子之招。缅彼征人,其不免临而返者,来易更仆数也,爰与诸同人募金再造,于嘉庆二十五年仲冬下浣,协力重兴。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构木凌霄,上拟云横百尺。自此乘驷长卿、骑驴高客以及农工商贾,咸不必于棠溪岸上复须一苇之杭,是穰往熙来,依然有千乘桥济厥巨川也。因于落成后静观之,叹赏之,即穷原竟委而历历志之云。时道光二年瓜月谷旦庠生周大权谨志。
  千乘桥造形别致典雅,雄伟壮观。溪中碧水悠悠,两岸竹木葱茏,风景秀丽,周边有奎光阁、祥峰寺、夫人宫、林公殿、新四军北上抗日纪念碑等名胜古迹。前人“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流水数家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的题咏,就是千乘桥风光的最好写照。
  百祥桥
  又名白洋桥、柏松桥,位于屏南县棠口、寿山两乡交界处的白洋村附近的屏宁交通要道上。桥凌架于棠溪峡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其险峻不亚于龙井桥。据拔贡张钦奇撰写的《百祥桥记》,该桥由高朝阳创建于宋代,后为张禄相、林祈灿重建,张旭传、张世灿再次重建,清嘉庆年间毁于水患。
  清道光初年,邻近十八个村庄公推漈头村张永嵩为首募建,不料张永嵩病故,其妻黄氏与子钦奇毅然司理总董事务,广募巨资,重建百祥桥。咸丰二年(1852年),旺坑、漈头村的张永衢、张传恭、苏顺生、张永禅、张仕香、张传扬、高大左、高伯发、林光辉、张传雅、张奕凯、梁光宗、陈汝观、韩占道、张日子、张钦泽等十六人集资买下桥西一片山坡,植杉树四百八十多株,以作永久修桥专用林,并在桥头立碑永志。碑文云:立公议苏顺生等,今因各处杉木稍大便砍伐买钱应用,恐久后柏松桥被狂风吹坏或世远年湮朽坏,无大杉木制造,行人病涉且遇大水流行,有赶急之事则贻误不少。是以纠集数姓之人相商,公捐钱文,买得张曰子土名柏松桥头茅山一所,栽种杉木,晋植长大,以备柏松桥使用,附近邻村及公议数姓之子孙人等,俱不敢偷砍盗买盗卖等情,如有此情,即呈官究治,决不徇情,更恐公议数姓之子孙遇柏松桥朽坏,不肯做缘首,即不在公议之子孙,有能做缘首,秉公架造者,大杉木亦听其砍伐应用,至大杉木根有萌蘖者,俱要爱养长大,以备柏松桥应用,不许私行戕贱。公立石碑为照,其山在暗亭坪下,上至大路,下至塆尾石岩.左至出水塆,右至冈火路直下塆。曰子尾价银二两正。缘首:兴化府儒学左堂张永衢、庠生张传恭、苏顺生;协缘张永禅、张仕香、张传扬、高大左、高伯发、林光辉、张钦泽、张传雅、张奕凯、梁光宗、陈汝观、韩占道、张曰子仝立,咸丰二年十月日吉。此外还公议制订管理规章:十六位缘首每人各捐献干谷五十斤,计八百斤,并将其借贷给缺粮者,从中收薄利,以作每年“立冬”日集中劈草时的午餐。百多年来此规一直执行到解放初。光绪年间该桥毁于火患。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漈头庠生、例赠雍进士张传陛为首募捐重建,总理为张传陛和里汾溪村贡生徐居盛、棠口村监生周林耀、降龙村附贡韩启登;主绳为宁邑秀坑村张茂钰、张茂秀、张茂春;石匠为本县棠口村周奕谷、周奕长;瓦匠为睢溪徐居宝。桥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达35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2.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22米。桥屋建15开间6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形状似虾蛄,飞架峡谷,仰望如长虹凌空,非常壮观。
  东端有五通碑记,其中两通记载捐款人姓名与金额,一通为拔贡张钦奇撰写的《百祥桥记》,碑文云: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关津道路,王歧之典要系焉。屏之三十三都白洋桥,不下数百年而境凡三变。谁实为创?曰:高朝阳美哉!其始基之耳,久之而圯石倾危矣,绿杨新月,今昔殊观,此境之一变也。继而张君禄相、林君祈灿辈修厥旧址以成,劳苦久之,而雁齿飘零矣。朱雀斜曛,转成往事,此境之二变也。嗣是重新鼎建,特起鼍粱,则若张君旭传、世璨诸而人,又久之而彩虹寥落矣,虽曰一苇之杭,未免自崖而返,此境之三变也。遥遥驿路,隔岸兴悲;渺渺烟波,临渊致叹。未尝不心焉悼之。夫桥以白洋名,何问诸?水滨清且冽,颜为白水洋,故桥以水名也。奇等募缘义举。因其境之屡变欲为久庆安澜计,遂移厥址、卜厥基,拟以音之不甚相远者,易其名曰百祥桥,取纳福致祥之意也。爰是徧告十方,共冀成功一旦。七星之体制方裁,半月之堤根永固;送仙子于百花,澜回灞岸;听吹箫于廿四,瑟鼓湘灵。庶往来者无复褰裳之叹,辐辏者共曳羡轮之吉矣,是为序。另一通为棠溪副举人周子歧撰写的《百祥桥重建志》,碑文云:桥名百祥,由其地迩白洋村,谐声以取致祥之义也。溯创始以来,重修三次矣,复变遭回禄,欲渡无梁,行人苦之,夫断岸绝流,不能飞而越也;穷乡僻壤,未便苇而杭也。长溪一带皆阔阻深。又无可改途而他徙也,故重建之谋莫急乎,是岁二月,诸同志勤窗义举,广募多金相与督匠庀材。迄仲冬厥功告竣,鼍梁架而高敞琼霄,雁齿排而倒御壁月,从兹履险如夷,往来坦荡,皆成于将伯之助者多也,爰勤勒石以记。俾乐捐姓名均垂不朽云。光绪廿一年岁在旃蒙协洽葭月吉旦,棠溪副举人周子岐谨志。
  2001年百祥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已历经百年沧桑百祥桥,桥拱的部分三节苗已腐,为保护文物,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尊镇、漈头村委主任张书巡发起重修,经三月告竣。县政协副主席郑道居为之撰写《重修百祥记》,碑文云:百祥古桥,横跨棠溪,乃古代屏宁交通要道。桥址谷深涧险,两岸岭峻山崇,河中波涛汹涌,该桥曾建而毁,毁而建达五次。自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建以来,因年久失修,桥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为保护历史文物,2001年9月,屏南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批准百祥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尊镇急公好义,多方筹资组织重修。漈头村委主任张书巡自告奋勇,承担重修任务,亲赴周宁秀坑村聘请修桥木工,认真做好重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施工顺利和安全,为保障后人修桥之用,经审批,本次修桥仅砍伐修桥专用林中的杉木十株,用于更换桥之拱架,其余木料另行购买,经三个月督匠庀材,于2002年八月二十五日告竣。百年廊桥顿改沧桑旧貌,高敞鼍梁又如长虹凌空。使行人临渊无隔岸之叹,游客过境有留连之情,历史文物得到保护。今勒碑以记,永志义举。政协屏南县委员会副主席郑道居谨志,公元二零零二年九月。
  2005年百祥桥被公布为国家重点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修耸一新的百祥桥再次毁于火患,国家、省、市文物部门领导、专家赴现场勘查。为使名桥再展雄姿,百祥桥重建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
  广福桥
  又名溪源桥、开源长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与开源村之间,东西走向,横跨岭下溪,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开源村陆氏宗谱记载,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清嘉庆十二年(1806年)重修,解放后又经过三次维修,是屏南众多木拱廊桥中维护较好的一座。桥长32米,宽5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面以木板横铺,再以卵石铺砌,是屏南木拱桥中桥面弧度最大的一座。此外,具有桥堍为卵石砌筑,以木梁代碑等特色。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桥屋梁上的文字因年代久远已湮没难辨。桥中设神龛,祀观音、五显灵官大帝,因广福桥位于岭下、开源两村之间,每逢初一、十五日之日,前来求神问卜的善男信女甚众,桥中香火甚旺,并设签诗板以供问卜。桥两岸翠竹成荫,树木葱茏,有红豆杉、黄檀、铁冬青、长梗柳等古树名木,溪中碧波荡漾,周边风景秀丽。桥东端有碑记一通,记载着嘉庆年间修桥的捐款人姓名与金额。桥两端各有左右两条二十多级的石阶。
  广利桥
  又名花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南,该桥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患,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建,缘首为“本里埔峰境陆正贤、陆宗涌、陆宗源、陆宗清”。正梁上墨书:上祝当今皇帝千万岁,下祈黎庶万民安谨题。神龛两侧的枋上墨书:大乘金刚般若经、大乘双树涅槃经和国泰民安、闾里和睦、乡邦宁静、风调雨顺。其他墨书记载着四邻八境捐银人的姓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屏南的桥梁大多为民间捐建,但这座桥却有四位官员捐款,梁上墨书还清晰地记载着“文林郎知屏南县事赵大宾捐俸拾伍两伏愿官居极品”、“屏南县督捕厅利天宠捐银伍两伏冀禄位高陞”、“屏南县汛总防彭玉灿捐俸伍两伏愿腰金万代”、“协防屏南县汛薛景龙捐银贰两伏愿指日高陞”。1993年再次重修。桥长30.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3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桥屋枋上墨书的楹联有:
  鹊飞银汉夜;虹映玉潭秋。
  鹰行横月浦,凭栏看碧流。
  进履尊黄石;□□□□□。鹊构桥成百里山川环锁爚;龙跃口口银甲玉鳞□□□。
  势亘长虹屹立相如题志柱;□□□□□□□□□□□。
  桥东端的景福寺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的千年古寺,桥西北端有石阶十级。桥两岸有红豆杉、南洋铁杉、柳杉、水杉等古树名木四周绿树成荫。桥下碧波荡漾,环境十分清幽。广利桥与广福桥均横跨于岭下溪,座落于岭下村南与村北,两桥相距仅数百米,是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姐妹之一。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井桥
  位于屏南县寿山乡白玉村至黛溪镇康里村的古道中,是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该桥始建于宋,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由董事彭尔培、韩圣据、郑锡官等34人募捐重建,耗银一千三百一十九两,足见工程浩大。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蒲月重修。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桥面至水面原高度19.5米(2000年因下游园坪电站建水库,水面升高,目前桥面至水面高度仅为6.2米)。桥屋建13开间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面以木板铺设,上盖以特制小块厚砖。该桥地势险峻,两岸均为悬崖峭壁,东端桥堍仅由两根插入石壁的石柱支撑,桥下波涛汹涌,如龙喷雾,人称“龙井”,龙井桥因而得名。传说当年建桥时,木工在桥屋顶上俯视桥下惊险万状,不敢立足锯檐板。后在观音菩萨的启发下,用雨伞倒挂在两边以挡视线,才得以完工,故桥中神龛祀奉观音。桥上有一张解放初期抗美援朝的标语,上书:“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保卫世界和平,为巩固我们伟大祖国的国防,我们要开展增产捐献运动。为了争取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增强国防力量,解放台湾,我们应该再接再励,继续努力,为在全国普遍实现增产捐献飞机大炮的计划而奋斗”。桥左端有四通石碑,正面三通碑记中有二通记载清嘉庆年间重建该桥时的董事、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董事为彭尔培、韩圣琚、彭尔铸、郑菁莪、彭尔豪、郑振宁、郑锡官、郑旭光、郑财琥;副缘为韩奕定、彭尔添、孙承昌、郑广传、彭久绍、彭一贯、郑光书、彭尔广、郑光旦;其中一通为彭年撰写的《龙井桥志》,碑文云:事之传不传可胜道哉,以予思之,其传者有志也,其不传者无志也。吾乡之南二十里许有龙井桥.不知昉自何代.询之父老及遗碑,大约创自炎宋,亦究无实录,终回禄于乾隆年间。今岁缘首募缘重建,嘱志于予,予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爰略志所闻,以垂后之尔。皇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岁十一月吉旦立,彭年谨志。侧面一通碑记上半部为康里贡生郑应东撰写的《重修龙井桥记》,碑文云:志者何?欲不忘也。非欲不忘经营之善,实欲不忘结构之艰,能不忘结构之艰,必不忘珍惜之意,夫如是,则斯桥也可历久而不敞歪。桥之创始,前志有之,可勿赘。光绪十四年戊子蒲月吉旦,康里贡生郑应东撰。下半部记载清光绪年间重修该桥的董事、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董事为训导郑应东、信士彭宗起、监生郑凌云、信士彭大强、信士彭方外、信士彭方团、庠生郑凌高、贡生韩步衢、监生郑兰香、监生韩占皇、贡生郑良圣、信士郑枝城、庠生苏万方、信士彭宗良。
  龙井桥建筑在金造溪下游的峡口处,地势险峻,两岸峭壁千仞,溪中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澎湃,桥下幽潭深不可测。作为我国东南十五险桥之一被载人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桥梁专家茅以升和省内外桥梁专家都提到它,将其誉为我国木拱廊桥的典范之作。如今的龙井桥,桥下的日照湖碧波荡漾,两岸的天然阔叶林万木葱茏,环境优美,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造桥
  位于棠口乡漈头村金造自然村水尾,是屏南境内第四长木拱廊桥,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由贡生张永衢等人募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孟夏重建。重建委员会职员有:张汉霖、宋焕枢、张应清、韦顺沈、陈其炽、张荣题、沈庭凤、林枝柏、张广鸿、.张奉瑄、林枝模、张荣项、张奉篆、张位渠、林钟命,另有各乡镇委员27人。主绳为忠洋乡中洋村韦学星、黄玉云、韦万会、韦春霜,副绳为韦忠承、韦万健、韦孝款、韦泽衍、叶荣仁、余养和、余朝泰、何信芋;石匠为忠熙乡玉洋村邱大店、邱允请;锯匠为张广波、韦顺口;放运木料为中洋韦万炊、韦作悌、漈下仔张观秋、黄云前。
  金造桥全长41.米,宽4.8米,单孔跨度32.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15开间64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菩萨,神龛两边对联为:“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桥梁、枋墨书上有13幅楹联,书梁为漈头村张世炼、张渭臣、张奉瑄。联句云:
   鸟语花香迎过客,风光月霁送行人。
  忆昔日行人嗟险。到此际旅客无忧。
  登彼岸兮步从此,临斯川也涉莫虞。
  一幅彩虹穿岸脚,半钩新月挽溪腰. 祖逖渡江休击楫,郑桥济洧不乘舆。
  十里烟波供啸傲,一川风月任邀游。
  羡达摩一苇渡江神功莫测,籍大士慈航济世佛法无边。
  日月发奇光休借银河鸟鹊,溪山饶秀色浑成碧汉长虹。
  桥造亿兆金锁住一村烟火,田开千万顷端资十丈舆梁。
  凭旧址鼎建鼍梁免劳作楫,继前功重成金造永庆安澜。
  众手共擎千尺断崖成坦道,同心协力十寻狂浪得通舆。
  两岸锁云烟波上彩虹长挂,双溪流璧玉潭中新月牛钩。
  东通石牌岭往来溪山满眼,西向挂树亭出入林壑怡情。
  建桥董事张应清为桥撰写楹联四幅(上联中3、9、10、13联),并赋七律一首:昔日溪洪客不前,汪洋长叹有谁怜。去年议砍群山木,今夏欢联两岸烟。胜似彩虹低渡水,翻教新月与钩弦。我偕弟侄同题柱,永镇川流亿万年。桥屋内有碑记一通,记载捐款人姓名与金额,桥外有碑记一通,碑文云:桥以金造名,殆谓创业维艰,舆石鞭海,上锁银河,中从同欤。奈附桥村中人不念前人构造苦心,常于桥头乱堆粪草,甚至安顿杂物.致予燧帝施威,长虹雁齿顷刻归于灰烬,行人至此俱恐过涉灭顶,余等闻之不胜忧惧矣.由是不惮烦劳倡首募建,幸各同心协力,倾囊乐助,得以鸠匠经营,于嘉庆十三年十月经始洎本四月落成,其中艰苦若何,费用凡几过而问焉、莫不共惟康惟保也,居斯土者岂向不知爱护,愿斯桥与溪山并寿哉,爰凭公议设立规条,不但有济于一时,直堪利赖于千古,望各视为金言毋徙厌饶舌为引。
  —禁两边桥头不许堆积粪草沟土秽物。
  —禁夜间往来火把小心不许火炭坠落桥内。
  —禁桥内上下不许安顿火薪稻秆杂物。
  一禁桥内不许乞丐起火烹食成群歇宿。
  以上规条犯者鸣鼓共攻。至桥内杂物望过客任意携丢桥下毋徇。皇清嘉庆十五年四月
  首事 张永衢 张大照 张永和 张大鸿 张宗衔
  协缘 章凌雪 陈镛 沈澜 周大权 韦升 沈镖 张有晖 林代杨 张继祖 张调和 薛文澜 林有唐 叶国模 林有苍 张起康 林方绍 陆承绍 胡长双 同立 金造桥两岸古树参天,风光秀美,周边生态保护良好,环境十分清幽。清进士张正元诗云:“廿丈桥横两岸边,眼看鱼戏浪三千,前村犬吠花间客,隔水牛耕屋上田。双涧波光摇远树,四山峰影倒长川,彩虹斜波浮云去,风约潮平镜里天。”
  2005年因金造桥水力发电站建设,该桥搬迁至漈头村附近。
  龙津桥
  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桥为南北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芳等募捐重建,为本县至今保护尚好的折线型木拱廊桥之一,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屋建13开间56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建桥主绳为吴高禄,副绳为吴日长、吴日营;石匠为宁邑吴日雄、兴化林水、陈添;书梁为庠生张辉光,信士张朝辉、张邦昌:克择阴阳为张国柜、僧上章。桥屋的枋上有七幅楹联,但有的字迹无法辩认,现可辩认的有: 水色山光不负祗般来往,车尘马迹任随那等奔波。
  烟笼隐见虹千尺,雾锁微茫月如钩。
  鸭头涨出千重浪,雁齿排来万朵云。
  境口宝溪传万襈,桥名玉锁固千秋。
  霜口浅深鸿爪印,雪残来往马口口。
  龙津桥北端有和四通碑记,三通为记载捐款人与金额,一通为“龙津桥碑记”,文曰:“赏闻人以名贵,名以实称,名定之美,此子孙万世之基业也。然名能永世,原于定有功德,而功德莫大于修桥,施济之为一也。余水尾厝桥,水坏百年重建,想难再见矣。兹幸叔伯力舍捐题协成重建,一便人众往来,而为乡村保聚万世永赖原籍。捐题之力亦出缘首之艰,德功兼至,于今皆为称美矣。但恐日久渐忘,故为口立銘碑流传万世,俾奕世子孙,一望而知捐题缘首之为功大也,因铭以志喜。张辉光经志,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瓜月吉旦。总理庠生张芳,董士庠生张徐必、张书明、张槐、监生张昌畅、郑世会、举人职员张赐安、张大澄、张昌琼、张大钟、张生业、贡生张辉映、张大协、张昌镐、张大惠、生员张大成、张辉光、监生张昌錞、张昌镜、张昌贡、张昌陞、张大波、郑世任。
  该桥两岸树木成荫,环境幽静,两端各有一株红豆杉,桥北端有夫人庙和石刻。是古代文人墨客郊游佳境。拔贡张宗铭撰后垅八景诗之“桥锁龙津”云:吾乡四面皆山,而玉屏与文笔两山接连,龙紧履是地者,几不知水从何处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桥于岸口,名日龙津,而九曲水即由是盘旋而出,几有欲往而返之形,桥下潭水悠悠、游鱼出没即作濠上观可尔。诗云: 绿树阴浓锁断虹,川流九曲不通风。
  满梁乐趣人知否,尽在游鱼出没中。
  虹锁龙津绕彩云,神庥万栽护斯文。
  纳凉时向桥头坐,募建而今可勒勋。
  山环水转疑无路,隐隐虹桥跨水滨。
  两岸绿阴村树合,行人到此尚迷津。
  清晏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前塘村至棠口乡漈头村的古道中,因地处深山峡谷,桥中光线较差,因而又名暗桥。桥为东西走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鼎建,是我县目前维护较好的一座折线型编木拱桥,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6.4米,宽4.5米,单孔跨度21.8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3.45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总理董事为副举人张运泰、监生林桂薰;董事为监生林春芳、张禄充,耆宾林春钟、黄彤财,贡生韦子温、韦肇河:协缘为长玢村陆维扬、后井村郑顺泰、官寿兜苏品璋、甘棠村张维琛、棠口村周盛岐、康里村郑标诚等50人;总绳为南湾吴观赠、宁邑何邦艳,潦头张世倬;桥下主绳为宁邑梅渡村何常山同孙何邦艳,副绳为何开灏、何常献、何开城、何常荣;桥上主绳为本邑南湾村吴观赠,副绳为漈头村张世倬、宁邑洋坪何常益、前塘林振回、厦地郑传春、吴家洋吴大夺:石匠为黄坑张孔桥、张孔金;锯匠为前塘林振钺、林双图;书梁为监生林桂薰、童生张鸿藻、副举人张运泰、庠生张应清;择日为庠生黄廷琳、耆宾林方儒、岁贡常肇河、童生张鸿藻、拔贡张宗铭。该桥两岸地势险峻,桥凌谷飞架,为屏南县三大险桥之一。桥梁上清晰撰写着七幅楹联,联句云:
   金柱启康衢无事达摩折苇,玉栏为巨楫免劳子路问津。
  断岸驾鼋鼍忽展空中添绣,沿崖盘埽蝾顿开波上琼瑶。
  折柳此停鞭满地烟波增古趣,升仙今得路隔林花鸟媚行装。
  朱雀跨中流虚幻笑神仙画水,彩虹抵两岸往还任牛女渡河。
  咫尺接瀛洲学士诞登欣驻马,逍遥来灞岸骚人吟咏托骑驴。
  驾半月衔波敢谓蜀中万里,应七星绕栋愿与镇江千秋。
  村是济川豫祝河清海晏,民无病涉直追汉柱秦桥。
  2005年因金造桥水力发电站建设,该桥搬迁至熙岭程地村附近。
  惠风桥
  又名黄宅桥、泮地桥,位于屏南县黛溪镇泮地村至康里村的古道中,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为东南一西北走向,清康熙年间由僧熙春、郑茂老倡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建,1998年6月重修。桥长32.2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时主绳木匠为陈昌排、张鹤昶;石匠为郑邦意;择日为郑瑞气。1998年重修时缘首为郑家蜂、郑保雄、郑家煌、郑昌招。桥两岸地势陡峭,河中急流险滩,把桥衬托得更加雄伟。
  锦溪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溪里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初重建。1969年因村民建小学砍伐桥边大树,原本破败不堪的桥被倒下的大树压断,后于1970年1月重建。桥长37.8米,宽4.3米,单孔跨度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8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拱桥首事为沈连合、沈永演、沈永培、沈永接、张钦陶、张钦腾;村干有吴金登、张钦物、沈久锥、沈永祜、沈久志、陆江山。建桥主绳、副绳为忠洋村韦万会、韦忠拓;石匠为本村沈永撮、沈永和。1970年重建时,从村财中付造桥款6985元,国家补助390元。桥东端有一座龙王庙,西端有一座土主庙,桥两端各有一株红豆杉,大的一株胸径达一米多,树龄在百年以上。桥两岸古树参天,桥下碧水长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风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陆地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现桥长28米,宽3米,单孔跨度1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8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上铺厚木板。桥屋建8开间20柱,是屏南县唯一采用二柱九檩穿斗式构架的折线型编木拱桥,双坡顶。该桥近期已经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樟口桥
  又名樟源下桥,位于屏南县代溪镇樟源村口口自然村的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后毁于水患,1955年桐月重建。桥长26米,宽3.8米,单孔跨度18.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5米。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板上铺块石。桥屋建9开间40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重建该桥董事为周永尔、周传秉、周传久、张礼宜、周传炽、韦知添;木匠为本县忠洋乡韦万会。
  樟口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桥
  双龙桥原位于白水洋下游,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同治三年(1865年)张宗雅、郑其蓬、郑伏横、郑宗乐、陈景安、陈则舒、陈景桢等为董事重建,建桥主绳木匠为宁邑秀坑村张成来、张茂秀。该桥民国末年毁于火患。
  2005年因白水洋景区开发需要,在白水洋上游的峡谷中异地重建。现在的双龙桥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桥,桥长66.29米,宽4.5米,两墩三孔,第一、第二孔跨19.9米,第三孔跨18.9米,桥高10.55米。桥屋建25开间,104柱,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双坡顶。桥西端有《重建双龙桥志》碑记一通,碑文云:桥日双龙,缘于河重巨石如龙,亦取双龙腾飞,祥瑞向荣之义。溯其史,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双龙古桥曾几经兴废,民国末年再次毁于火患。由于沧桑巨变,蒋渐被淡忘。现因白水洋景区建设需要,为重现古桥风貌,特聘请建桥师傅黄春财为主绳,由屏南圣阳鸳鸯溪旅开发有限公司出资,协力重建。双龙古桥又如长龙卧波,既方便游人,又为景区增添靓点。今勒碑以志,为不忘壮举也,愿斯桥与青山并寿,与白水媲美。政协屏南县委员会副主席郑道居谨志,公元二零零六年六月。该桥由圣阳旅游公司出资建造,建桥董事张卫东、叶祥芦、高年祖、李学城、彭马住、郑道居,主绳木匠黄春财,副绳黄闽屏、黄闽辉。
  双龙桥既是两岸交通的桥梁,又是游客中途休息,乘凉和躲避风雨的场所,而且还是观赏白水洋、五老峰的观景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省委书记卢展工等领导都曾在桥上驻足。桥屋的枋上还书写着优美的对联供游客鉴赏,桥中的神龛祀观音菩萨,是供善男信女们朝拜的好地方。
  第三节 平梁木廊桥
  屏南的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多建于河面较窄的溪涧之上,有单孔和一墩两孔两种。建桥多选择粗大的杉木为梁,梁木直接搭建在两岸的块石桥堍上,跨度较大的,两侧桥堍之上用23行杉木构成伸臂,以增加桥梁的承受力。梁木上横铺杉木板为桥面,桥屋有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和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两种,上覆双坡顶或悬山顶或重檐歇山顶。桥中设13个神龛不等。现存的平梁伸臂式廊桥大多重建于清代,其中工艺最为精美的当属陆地村的莲台宝塔桥。由于这种桥工艺较为简单,造价低、容易建,因而是我县数量最多的一种廊桥,现存的尚有28多座。
  莲台宝塔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陆地村中,因桥旁有柽树如塔而名。清道光三年(1823年)庠生余调吕倡建,董事为赵大伸、余正逮、余天珍、余天佑、余天泮、余天锦、余天从。该桥以块石砌筑桥堍,以大口径杉木为平梁,以厚大杉木板为桥面。桥长21米,宽4.5米,跨径8.8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中建藻井,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上檐下方精美的彩绘花卉,经百余年仍然色彩鲜艳,其上浓墨楷书繁体“莲台”二字,桥虽不长却是屏南众多平梁廊桥中最精致的一座。桥中设神龛,祀陈夫人。建桥主绳甘邦居,副绳黄秀连;土匠杨栋桁、余正楫。生员余正梁《宝塔树》诗云:“阅历风霜节更坚,盘根得地亦参天。前身修得菩提种,荟蔚何劳树十年”。桥北端建夫人宫,祀陈夫人。宫顶的藻井工艺精美,四壁保留着古代壁画。
  梧洋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王林村梧洋自然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重建。该桥以块石砌筑桥堍,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为桥面。桥长18米,宽3.6米,跨径10.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6米。桥屋建5开间24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桥两岸古树参天,环境幽静。建桥总理为杨代坤;董事为陈维;木匠主绳、副绳分别为王厝林村胡起基、胡起昱;锯匠为本村郑培祖、程洪阗;土匠为古邑兰溪村程开基;书梁为王厝林村贡生候选教授胡镛;克择阴阳为古邑汉阳村黄金万;主利为王厝林村胡起兴。桥中横梁上有三幅楹联:
  世路遥遥谁不道暂为歇歇;源泉混混人争夸慢些行行。
  桥创中途源远流长堪作画;路通上国蝉声鸟语当鸣琴。
  道路逍遥到此间且堪驻足;鱼龙变化口口口便可息肩。
  巴地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巴地村水尾,古志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典史钟奎建后圯,道光六年知县龙光辅率董事蓝作绘等募建。该桥为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该桥以杉木为梁,两端各以两层圆木构成伸臂,以增强桥梁负载。桥面上铺厚木板。桥长29.9米,宽3.8米,跨径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7米。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林公大王。桥北有文昌阁、夫人宫、土主庙和郑二师傅殿,是该村的人文集结地,加上周边绿树掩映,还有一片桃林夹杂其间,春天桃花盛开时,把小环境哄托的春光明媚、风景秀丽。
  漈川桥
  又名聚宝桥,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月重建,1992年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大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28.1米,宽4.65米,跨径14.1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9米。桥两端各有一排原木形成八字斜撑,以增强桥梁负载,是屏南唯一的平梁斜撑桥。桥屋建7开间16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玄帝公。桥北有一座飞来庙,庙中的四壁上留存着多幅字画。
  凤溪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上风溪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该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该以杉木为梁,两端各以两层圆木构成伸臂,以增强桥梁负载。桥面上铺厚木板。桥长24米,宽4.1米,跨径7.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4米。桥屋建9开间38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董事为本村包兴亮、包年江、包年崧;主绳为二十六都漈头村张禄涌,副绳为二十六都漈头村张荣赞、张世厚,二十七都大章村梁照和、梁照叶;锯匠为三十一都前塘村林振越,二十七都大章村梁照黎;主利阴阳为包久尊。桥东有土主庙和包公庙,包公庙小巧精致,正殿的藻井工艺精美,神龛中祀北宋名臣包拯和他的部下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凤溪桥周边植有柳杉和阔叶林,环境优美。
  忠洋花桥
  位于屏南县黛溪镇忠洋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因枋上画满各种人物和花卉,故名花桥,今梁上依稀可见残留之画。该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粗大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22.5米,宽4.7米,跨径10.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7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双神龛,祀观音和真武帝。桥北有泰山殿,祀车山公,其正殿建重檐翘角歇山顶。殿中的藻井工艺精美。近年来又新建了亭台,与周边的参天古树相映成趣,构成了该村农民公园的一角。
  漈下花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壬午年(1702年)。该桥为平梁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12.6米,宽4.3米,跨径1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3.7米。桥屋建3开间8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桥梁与桥柱均以巨大杉木构建,使桥梁更加稳固。桥上复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大士。桥屋的梁上绘《隋唐演义》人物。桥的西端联接古城门,东端联接龙漈仙宫。桥下水清如镜,水中锦鲤成群,使该桥成为漈下八景之一,诗云:“桥横两涧接文峰,锦鲤翱翔欲化龙。几见乘雷绕屋去,未从个里托真踪”。
  登云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下山登村水尾,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该桥为一墩两孔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桥堍和桥墩均以整毛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两端和桥墩各以两层圆木构成伸臂,以增强桥面负载承受力。桥面上铺厚木板,板上铺河卵石。桥长35米,宽4.6米,两孔跨径风别为11米和8.4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8米。桥屋建13开间56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建桥董事周贞亮、陈国椿、吴永贞、吴永亮、陈赠华、陈世余、张标同、张标景、叶世盛、杨中华、周贞香。主绳木匠为本村张标景、陈赠芳,副绳周洪辉、周洪材:书梁为本都上山口村贡生吴际昌、庠生吴建候;克择阴阳溪前僧章。
  第四节 石拱廊桥
  第四节石拱廊桥屏南的石拱廊桥,大多建在小溪上,单孔,多用整毛块石砌筑桥拱,以卵石或块石切桥面,上方以杉木构建桥屋,桥屋有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和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两种,桥中大多设一个神龛,少数桥中设2-3个神龛,桥面宽度略小于木拱廊桥,上复双坡顶或悬山顶或重檐歇山顶。其中比较精美的有古厦花桥和龙潭回村桥;桥文化丰富的有古镇双溪的迎恩桥与劝农桥。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古厦花桥、南安桥、劝农桥。石拱廊桥虽然在建桥工艺上不如木拱廊桥高超,但较之木拱廊桥更耐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目前我县尚存20座,这些石拱廊桥在历史上曾经为屏南的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迎恩桥
  原名南安桥,亦称南安亭,位于屏南县旧县城双溪镇南,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竣工之日适有恩诏至,知县沈钟将其更名为迎恩桥。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为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0米,宽4米,单孔跨度1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8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桥梁上悬挂着屏南知县事黄岩手书之匾,其文曰:桥之有亭坍塌久矣,案县志桥名南安,于乾隆二年重修落成,适逢恩诏,故更名迎恩桥。地为邑中孔道,距城及五里亭各二里许,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僚属之近送亦集于此,每值风雨骤至,霑湿堪虞,余下车伊始,辄有心规复也,阅岁一周乃谋兴筑,以六月经营,八月箴事,制取其朴,材取其坚,涂之暨之,期于永久,但使此邦人士咸得顾瞻周道,沐浴圣恩,对南风之时,相安于太平优游之域,岂不懿哉,亭既成,因衍其名曰南安而识其崖略于左。光绪丁未年中秋权知县事黄岩志。该桥为旧县城至古田、福州的主要交通要道,距旧县城及五里亭各二里,是人们迎来送往和文人墨客聚会之胜境。知县沈钟诗云:“鸣鸠声里雨初收,罨画溪桥细水流。担荷纷看趋晓市,犁锄争见及春畴。柳条风软夭桃绽,竹蓧烟微紫蕨抽。几度迎恩亭下过,又传丹诏出皇洲。”知县姚循义诗云:“春日渡南桥,春光似见招。晴添淑气动,暖带瑞烟飘。人乐康衢世,歌闻击壤谣。往来无颇仄,古道岂云遥。”知县姚循义诗云:“春日渡南桥,春光似见招。晴添淑气动,暖带瑞烟飘。人乐康衢世,歌闻击壤谣。往来无颇仄,古道岂云遥。” 迎恩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劝农桥
  位于屏南县双溪镇双溪村东南北岩寺(下院)前,又名下院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沈钟重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董事张文绣募捐再次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米,宽4米,单孔跨度7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24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古为知县每岁劝耕之所。沈钟《春日东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冬月北岩寺僧人地慧募捐再次重修。增贡黄学波为之作《募建劝农桥记》:出东门二里许,有桥曰劝农。上架瓦屋,下铺石板,为知县沈公每岁劝农之所。以其近于下院,故又名下院桥。岁甲辰,下院住持僧地慧出其伊蒲之余,修葺寺舍。及余往游,则向之墙壁倾圮者,时则蛎墙四周,粉光荧荧,灿然耳目间。余以僧之勇于有为,因作北岩八景诗以贻之,益喜自奋,因复请于余曰:“寺外之路,曲径剞斜,乱石齿齿,啮人踵脚。寺外之桥,栋宇倾坏,行者无以驻足。二者吾遗憾也。先生其有以教我乎?”余笑曰:“师能兼及乎?”曰:“不能。”“能俟诸异日乎?”曰:“不能。”“能打包行脚托钵沿门而焉诸四方乎?”曰:“能。”夫造桥修路为吾儒分内事,乃以吾之所不能而尔能之,吾滋愧矣。有财者役于财,有力,疲于力。即以余穷年兀兀,曰手一篇。际此日月其除,岁聿云暮,非闻称善。余因告语吾师雨香夫子及诸同志,为之怂恿其事。募得若干金,遂鸠工庀材,不数月而桥成。规制悉如其旧,路亦微有增补,因书以记其事。
  古厦花桥
  位于屏南县古峰镇古厦村东南两溪交汇处,为古代要道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董事庠生陈仁与陈祖余、陈上全、陈瑞清等为首重建,聘请名师设计巧匠施工,桥拱以整毛块石为拱,上铺卵石为桥面。桥长22米,宽4.3米,单孔跨度1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该桥为石拱木廊桥,桥雕梁画栋,桥中上方的藻井、斗拱工艺精美,桥面中间部分以细卵石砌成花朵型,故名花桥。神龛坐东南朝西北,内祀陈夫人。建桥工匠姓名无考,书梁为本村陈建关。花桥为古厦八景之“南桥垂钓”,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和1996年两次重修,保护情况良好,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用这样诗名来赞美花桥“长虹飞跨如新月,美景如斯分外明,桥畔苍松群鸟舞,潭头绿水一竿横。渔翁把钓随波放,农父争春叱犊耕,借问村居真乐趣,百家烟火聚谋生。”
  回村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建。该桥原建于村中,1978年建熙(岭)圪(头)公路时,照原貌搬迁于现址。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6.1米,宽4.9米,单孔跨度8.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45米。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桥屋梁上墨书字迹清晰,联句众多,其中梁书有:龙潭里屯陈姓同建回村桥;建桥董首为本村陈奕开、陈奕笔、陈奕巽、陈清捷、陈清雷、陈元堃、陈绍唐、陈元东。石匠主绳为长桥村包德康、副绳为山头村陈元奈;木匠主绳为甘棠村张云柳、张灼柳;锯匠为熙岭村吴清存、吴清务;地师为本村陈清捷。桥屋两侧各有一块牌匾,其中一块字迹模糊难辩;另一块题“蒙泽”,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吉日立。桥屋内的梁、枋上题有多幅楹联,书梁为本村庠生陈际唐。楹联为:
   乔木苍烟外;凉亭小涧边。
  呼吸吞星月:谈笑起风云。
  无山不入槛;有水尽环桥。
  四面云闲山色出;一川浪静水光生。
  作砥柱于中流,共称得地;挽狂澜之既倒,因号回村。
  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拱;桥头大树,长长长,长长生。
  跋涉行人,尽向云程中利往;推敲坐客,都从烟水上清谈。
  桥枕碧流中,跋涉不须资桨棹;人登云路上,飞腾由此作阶梯。
  地灵人杰兮,文可经而武亦可纬;桥就亭成也,山增高而水复增深。
  虎墓口环桥,吾村应有人登虎榜;龙潭头作柱,此地岂无客跃龙门。
  内山共道似仙居,溪口境岂非仙境;前水相传有龙住,桥头门即是龙门。
  奋志相如,题柱声名千载播;济人子产,乘舆恩惠万年称。
  鱼跃鸢飞,俯仰天渊皆是道;杨垂燕语,见闻花鸟总开心。
  亭树小屯,达士有心看好水;路通京国,英才得志步青云。
  俯首望狂澜,思砥柱从今可作,昂头看高栋,喜云梯由此堪登。
  栋接天心,上下影摇波底月;桥横地角,西东人踏水中天。
  左岩石叠似车,坐其中共拟名官出境;□□□□□□,行于下皆疑元帅还乡。
  看不尽溪上奇观云奔浪卷;□□□□□□□□□□□□。
  岭兜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兜自然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重建。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整毛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3米,宽4.5米,单孔跨度7.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12柱,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桥屋的斗拱十分精美,上覆歇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董事为张昌濯、张新调、张昌泰、张邦中;石匠为张邦长;锯匠为张大象;书梁为张作舟;克择阴阳为僧上章。桥中有两幅楹联,分别为:
  驾海起金鳌鉴开云路通三峡;
  枕江横铁锁不放春光下五湖。
  野兴静观水面跃鱼飞鸟;
  世间好乐桥前斜月鸣蛙。
  第五节 石构桥
  屏南的石构桥,多建于河面较窄的溪涧之上,有石拱桥和石板桥两种。石拱桥以鹅卵和块石砌拱,这种全县均可见到,现存数量较多;石板桥以厚长石板构架,现存数量较少。
  凤溪石拱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下凤溪村头,始建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桥长24米,宽3.5米,桥以整毛块石为拱,拱跨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米。桥面嵌有石碑两通,一通碑文为:“丙辰年,都会首包文务、包元刚邀信男善女礼佛三年。余米计十二石,省支用造桥。宝右六年吉日题”。另一通碑文为:“匠人叶德应工夫”。
  碑文内容说明,凤溪村包文务、包元刚从丙辰年(南宋宝右四年〔1256年〕)时,就邀信男善女礼佛三年,共节余大米十二石,至宝祐六年用以造桥。该桥是屏南境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桥不但保存完整,而且至今仍可供满载砖、石的拖拉机行驶。
  从桥的碑文考证,宋代时,民间己开始使用简体汉字,如碑文中的礼、宝、右三个字,这将对有关专家研究宋代文字提供可靠依据。
  九岭石拱桥
  位于屏南县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洋景区内,桥两是景区入口处的一道景观,因两端桥台建在两块形似巨龟的岩石上,所以被命名为“双龟托桥”。桥为西南东北走向,两岸青山夹峙,古木青藤环绕,西南端岩石上的“古桥藤青”四个草书,是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的手笔。
  九岭石拱桥是古代屏南通往政和的要道,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现桥建于明代。该桥为石拱桥,桥拱以粗整毛块石砌筑,桥面以石板铺设。桥长14.4米,宽3.7米,单孔跨度9.4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3米。形如彩虹凌空,十分壮观。
  忠洋石板桥
  位于屏南县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洋景区内,桥两是景区入口处的一道景观,因两端桥台建在两块形似巨龟的岩石上,所以被命名为“双龟托桥”。桥为西南东北走向,两岸青山夹峙,古木青藤环绕,西南端岩石上的“古桥藤青”四个草书,是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的手笔。
  九岭石拱桥是古代屏南通往政和的要道,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现桥建于明代。该桥为石拱桥,桥拱以粗整毛块石砌筑,桥面以石板铺设。桥长14.4米,宽3.7米,单孔跨度9.4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3米。形如彩虹凌空,十分壮观。
  攀龙桥
  位于屏南县黛溪镇北圪村水尾,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该桥为石板平桥,桥边正中刻有“攀龙桥”三个字,虽历经230多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清晰可见。桥墩由块石干砌,桥面由三块大石板铺设,长6.2米,宽3米,跨径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米。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