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篇 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03
颗粒名称:
第一篇 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70
页码:
1-169
摘要:
本节内容包括第一章廊桥;第二章民居;第三章石牌坊;第四章寺庙宫祠;第六章古墓葬;第七章古窑址的介绍。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物质
内容
第一章 廊桥
第一节廊桥概述
屏南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人文历史的山区县,勤劳智慧的屏南先民在这方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几十座古代廊桥,犹如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全县的古道上,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屏南地处闽东北的鹫峰山脉中段,属丘陵地带,境内群山绵延起伏,溪流众多。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古代先民中的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自然环境和河流的宽度,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形式多样的桥梁。先民们在河床狭小处建石拱廊桥或平梁廊桥;在河床宽大处建木拱廊桥或一墩两孔的平梁廊桥。据《屏南县志》记载,全县境内共有大小古桥梁130多座,目前尚存的各类廊桥60座,其中木拱廊桥15座、石拱廊桥20座、木平梁廊桥25座。
屏南的古代廊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存的廊桥最早的建于北宋,其建造时间分别为宋、元、明、清与民国各个时期。所有的廊桥因桥上建有桥屋,民间俗称“厝桥”。桥屋的正梁上一般都书写“上祝当今皇帝圣寿无疆”,其他梁、枋之上用墨书文字记载着桥梁建造年月、捐款人及金额、建桥董事(有的称缘首)和建桥工匠的姓名,有的还书写着对仗工整、富有诗情画意的楹联。大多数桥屋的中间都设有神龛。使廊桥成为既是交通两岸的桥梁,又是桥亭合一、桥庙(寺)合一的奇特建筑,是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和祭释祀神祇的胜境。同时,廊桥还是所在村镇最靓丽的的一道风景线,明朝的陈世懋曾在《闽都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朝的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这样描写廊桥:“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这种廊桥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令中外桥梁专家叹为观止,它将成为我国桥文化的瑰宝而载入史册。
第二节木拱廊桥
屏南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有些河面较宽,需要建长度较长的桥梁来解决交通问题,古代先民中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据屏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林木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经得起风雨侵蚀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采用比石拱技术更为省工省料的木拱技术,在屏南境内建起了几十座木拱廊桥,屏南的木拱廊桥形式多样,既有单孔单跨的,也有多孔多跨的。可谓千姿百态、雄伟壮观、颇具特色。其中的金造桥、忠洋桥(虾蛄桥)、千乘桥被载入罗英主编的《中国桥梁史料》(1961年版);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被载入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1986年版);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溪坪桥、龟潭桥被载入唐寰澄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2000年版)。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木拱廊桥不但大大改善了屏南的古代交通,同时也使编木拱结构的虹桥技术得以不断创新并流传至今。
屏南的木拱廊桥属于折线型编木拱廊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其拱架结构特点,在《中国科学史·桥梁卷》中称之为贯木拱桥。
屏南的木拱廊桥的木拱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由三节苗和五节苗与点节木(俗称大、小牛头),以燕尾榫卯形式相衔接而形成的上下两个系统组成。即先用27根圆杉木作为三节苗(纵向拱骨),与四根横向方木(大牛头)以燕尾榫卯形式相衔接,形成八字拱架;再用40根五节苗与6根点节梁木(小牛头),以燕尾榫卯形式相衔接形成五折边拱架,两个拱架相互穿插,再用八根梁木形成四个“X”字形剪刀叉来避免桥拱左右摇摆,增进稳固。然后在桥拱上塑立将军柱和穿插青蛙腿等其它杆件形成拱架,并在拱架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上再盖以4柱9檩穿斗式构架的桥屋,上覆双坡顶或悬山顶。整座桥不费寸钉片铁,只凭榫卯衔接,结构严密,建筑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或略呈弧型。桥屋正中是一条两米多宽的长廊式通道,两边为固定长木条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这种如桥似屋的独特建筑,形似宋代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但与虹桥相比,其榫卯结构的桥拱技术比虹桥的捆绑结构更能经久更加牢固,科技含量也更高,而且还增加了精美的桥屋。
经调查,全国现存木拱廊桥尚有120多座,主要分布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的屏南、寿宁、周宁、古田、南平、建瓯、政和、松溪、武夷山、泰顺、庆元、丽水、景宁等县、市(区)。据《屏南县志》(江志)记载,屏南境内的木拱廊桥有30多座。目前尚存木拱廊桥15座(12座建于建国前、2座重建于建国后、1座为近期新建),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较多的县份之一。
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是何时从何处传入闽浙,目前科学史界的说法是宋室南渡之后,有着先进技术的造桥工匠随之南下,把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带到了东南地区。但从近年来对浙西南和闽东北的木拱廊桥的考证,有人提出了闽浙大地上的木拱廊桥的历史比汴水虹桥更悠久、造桥技术更高超的说法,认为这种造桥技术并非中原传至闽浙地区的。虽然这种说法至今还缺乏有力的佐证,但闽东北与浙西南木拱廊桥的出现,使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虹桥技术不但得到延续,而且有了创新。
屏南现有的木拱廊桥最早的始建于宋代,其余分别始建成于元代、明代和清代,现存的木拱廊桥都经过历代多次重建或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据旧县志和有关村史、桥碑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始建于明代和清代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迎风桥、樟口桥、双龙桥,只有十锦桥为近期新建。
屏南在古代有许多造桥世家,如长桥村的黄氏家族、忠洋村的韦氏家族等,这支木拱桥工匠队伍除了在本县建造木拱桥外,还走南闯北,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建造了许多木拱廊桥,他们的姓名留在许多桥屋的梁、枋上。
屏南的木拱廊桥有着丰富的桥文化,不仅梁枋上有墨书文字,而且还保留了许多碑记,这些文字既是建桥人和乐捐人的功德碑,又是古桥发展历史的记载。此外,屏南民间还保留着不少建桥桥约,这些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屏南的木拱廊桥千姿百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既有山区廊桥,又有平原廊桥。万安桥五墩六孔,长达98.2米,为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千乘桥造型别致、雄伟壮观;龙井桥险冠东南、名标史册;百祥桥如虹凌空、飞架幽谷;广福、广利两座姐妹桥古朴典雅、风光秀美;成为屏南大地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中外桥梁专家和游客。
万安桥
万安桥又称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是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1988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正中桥墩上有一嵌入桥墩的石碑,碑文云:弟子江稹舍钱一拾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谨题。至明末因“戊子盗毁,仅存一板”,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盗焚,架木代渡。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为34开间136柱桥屋,民国初烧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再度重建,建桥木匠主绳为长桥村黄生富、黄象颜;石匠为本县曲尺尾村邱允请、前溪村林庆祥。桥身向西北岸延伸,长度达101米,桥屋建38开间156柱,桥西北端建有重檐桥亭。传说在这次重建中有一工匠从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无恙,故更名为万安桥。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2开间,1954年县人民政府出资重建。木匠主绳为长桥村黄生富、黄象颜,黄春财参加重建。现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至水面高度8.5米,五墩六孔,船形墩,不等跨,最大跨度为15.3米,最小跨度为10.6米。桥堍、桥墩均用块石砌筑,桥屋建37开间1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面以杉木板铺设。桥中原来设神龛,祀观音,后因担心香火会引起火灾,不设神龛。桥西北端有石阶36级,东南端有石阶10级。桥的梁枋上有13幅对杖工整、文字精美的楹联,书梁为包典聚、包邦瑶。联句云:虹桥垂两岸,剑水隔中流。
佛光普照千家庆,慈德遥开万户村。
地接东南通两邑,桥横上下卧双虹。
桥拱双溪千秋渡,烟迷四境万家春。
旧迹长留双镜水,乘凉好憩万安桥。
虹桥横跨东西岸,镜水平分曲直人。
传书奇遇谁能再,题柱高怀我不知。
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水中天。
桥揽双溪鸥对舞,松笼两岸鹤群飞。
革故鼎新存古迹,丹楹刻桷振今文。
过客勿惊难去马,行人且喜有长虹。
雁齿排来山一脉,鳌梁架处水双流。
万安桥周边风景优美,溪中碧水川流不息,溪心岛上绿草茵茵,牛群与白鹭为伴,在草地中悠闲信步。游人从上下方遥望,百米长桥形似长虹卧波,非常壮观,古为长桥镇龙江内八景之一,诗云:桥接溪渠畔,遥瞻似彩虹。横村连左右,隔水渡西东。雁齿休专美,鳌梁岂羡工。济人传旧政,今日不须蒙。清贡生江起蛟诗云:“千寻缟带跨沧洲,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锦渡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千乘桥
千乘桥位于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是屏南境内第三长木拱廊桥,1988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明保护单位,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乘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末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雍正十年(1729年)落成。嘉庆十四年(1809年)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为确保重建桥梁永固,召集能工巧匠精工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桥长62.7米,宽4.9米,桥面至水面高度9.7米,一墩二孔,单孔跨度27米,桥堍和桥墩以块石砌筑,船形墩,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桥屋建24开间99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木板铺设。桥中设神龛,祀五显灵宫大帝。
建桥董事为周大权、周大楷、周大齐、周大烳、周大柚、周廷瓒、周尚纶、周尚凤、周敬铨、周文仕、周双连、周口方;协缘为九洋周泰榕、谢有余,忠洋韦作笃,溪里沈大绶,岭里陈俊香、陈俊绿等;主绳为宁邑张成德、张成来,副绳宁邑何开发、何奶兴、张茂江、东盘黄荣成;石匠为宁邑张成送;锯匠为北山彭兴赛、彭兴孝;克择为宁邑陈春兰、溪里僧长明。桥东的祥峰寺是一座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古寺,从寺旁上千乘桥,有石阶37级,桥西端有石阶20级,还有四通碑记,其中三通记载着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一通为周大权于清道光二年撰写的《千乘桥志》,碑文云:周制:徒杠舆梁成,岁不废修,今阙不讲者,赖磐石之坚,一构动经数百载也。此地有桥,颜曰千乘,双峰其对峙也,双涧其中流也,虽居僻壤,实往来之通衢。自宋以来,已三次重建矣,迨嘉庆十四年,元寘争胜,又荡然无存。时恐行人病涉,有余皇以济之桥头也,而已成渡口焉。所虑者羲驭西沉,谁作渔郎之泛;鸭头春涨,那为舟子之招。缅彼征人,其不免临而返者,来易更仆数也,爰与诸同人募金再造,于嘉庆二十五年仲冬下浣,协力重兴。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构木凌霄,上拟云横百尺。自此乘驷长卿、骑驴高客以及农工商贾,咸不必于棠溪岸上复须一苇之杭,是穰往熙来,依然有千乘桥济厥巨川也。因于落成后静观之,叹赏之,即穷原竟委而历历志之云。时道光二年瓜月谷旦庠生周大权谨志。
千乘桥造形别致典雅,雄伟壮观。溪中碧水悠悠,两岸竹木葱茏,风景秀丽,周边有奎光阁、祥峰寺、夫人宫、林公殿、新四军北上抗日纪念碑等名胜古迹。前人“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流水数家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的题咏,就是千乘桥风光的最好写照。
百祥桥
又名白洋桥、柏松桥,位于屏南县棠口、寿山两乡交界处的白洋村附近的屏宁交通要道上。桥凌架于棠溪峡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其险峻不亚于龙井桥。据拔贡张钦奇撰写的《百祥桥记》,该桥由高朝阳创建于宋代,后为张禄相、林祈灿重建,张旭传、张世灿再次重建,清嘉庆年间毁于水患。
清道光初年,邻近十八个村庄公推漈头村张永嵩为首募建,不料张永嵩病故,其妻黄氏与子钦奇毅然司理总董事务,广募巨资,重建百祥桥。咸丰二年(1852年),旺坑、漈头村的张永衢、张传恭、苏顺生、张永禅、张仕香、张传扬、高大左、高伯发、林光辉、张传雅、张奕凯、梁光宗、陈汝观、韩占道、张日子、张钦泽等十六人集资买下桥西一片山坡,植杉树四百八十多株,以作永久修桥专用林,并在桥头立碑永志。碑文云:立公议苏顺生等,今因各处杉木稍大便砍伐买钱应用,恐久后柏松桥被狂风吹坏或世远年湮朽坏,无大杉木制造,行人病涉且遇大水流行,有赶急之事则贻误不少。是以纠集数姓之人相商,公捐钱文,买得张曰子土名柏松桥头茅山一所,栽种杉木,晋植长大,以备柏松桥使用,附近邻村及公议数姓之子孙人等,俱不敢偷砍盗买盗卖等情,如有此情,即呈官究治,决不徇情,更恐公议数姓之子孙遇柏松桥朽坏,不肯做缘首,即不在公议之子孙,有能做缘首,秉公架造者,大杉木亦听其砍伐应用,至大杉木根有萌蘖者,俱要爱养长大,以备柏松桥应用,不许私行戕贱。公立石碑为照,其山在暗亭坪下,上至大路,下至塆尾石岩.左至出水塆,右至冈火路直下塆。曰子尾价银二两正。缘首:兴化府儒学左堂张永衢、庠生张传恭、苏顺生;协缘张永禅、张仕香、张传扬、高大左、高伯发、林光辉、张钦泽、张传雅、张奕凯、梁光宗、陈汝观、韩占道、张曰子仝立,咸丰二年十月日吉。此外还公议制订管理规章:十六位缘首每人各捐献干谷五十斤,计八百斤,并将其借贷给缺粮者,从中收薄利,以作每年“立冬”日集中劈草时的午餐。百多年来此规一直执行到解放初。光绪年间该桥毁于火患。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漈头庠生、例赠雍进士张传陛为首募捐重建,总理为张传陛和里汾溪村贡生徐居盛、棠口村监生周林耀、降龙村附贡韩启登;主绳为宁邑秀坑村张茂钰、张茂秀、张茂春;石匠为本县棠口村周奕谷、周奕长;瓦匠为睢溪徐居宝。桥长38米,宽4.5米,单孔跨度达35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2.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22米。桥屋建15开间6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形状似虾蛄,飞架峡谷,仰望如长虹凌空,非常壮观。
东端有五通碑记,其中两通记载捐款人姓名与金额,一通为拔贡张钦奇撰写的《百祥桥记》,碑文云: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关津道路,王歧之典要系焉。屏之三十三都白洋桥,不下数百年而境凡三变。谁实为创?曰:高朝阳美哉!其始基之耳,久之而圯石倾危矣,绿杨新月,今昔殊观,此境之一变也。继而张君禄相、林君祈灿辈修厥旧址以成,劳苦久之,而雁齿飘零矣。朱雀斜曛,转成往事,此境之二变也。嗣是重新鼎建,特起鼍粱,则若张君旭传、世璨诸而人,又久之而彩虹寥落矣,虽曰一苇之杭,未免自崖而返,此境之三变也。遥遥驿路,隔岸兴悲;渺渺烟波,临渊致叹。未尝不心焉悼之。夫桥以白洋名,何问诸?水滨清且冽,颜为白水洋,故桥以水名也。奇等募缘义举。因其境之屡变欲为久庆安澜计,遂移厥址、卜厥基,拟以音之不甚相远者,易其名曰百祥桥,取纳福致祥之意也。爰是徧告十方,共冀成功一旦。七星之体制方裁,半月之堤根永固;送仙子于百花,澜回灞岸;听吹箫于廿四,瑟鼓湘灵。庶往来者无复褰裳之叹,辐辏者共曳羡轮之吉矣,是为序。另一通为棠溪副举人周子歧撰写的《百祥桥重建志》,碑文云:桥名百祥,由其地迩白洋村,谐声以取致祥之义也。溯创始以来,重修三次矣,复变遭回禄,欲渡无梁,行人苦之,夫断岸绝流,不能飞而越也;穷乡僻壤,未便苇而杭也。长溪一带皆阔阻深。又无可改途而他徙也,故重建之谋莫急乎,是岁二月,诸同志勤窗义举,广募多金相与督匠庀材。迄仲冬厥功告竣,鼍梁架而高敞琼霄,雁齿排而倒御壁月,从兹履险如夷,往来坦荡,皆成于将伯之助者多也,爰勤勒石以记。俾乐捐姓名均垂不朽云。光绪廿一年岁在旃蒙协洽葭月吉旦,棠溪副举人周子岐谨志。
2001年百祥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已历经百年沧桑百祥桥,桥拱的部分三节苗已腐,为保护文物,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尊镇、漈头村委主任张书巡发起重修,经三月告竣。县政协副主席郑道居为之撰写《重修百祥记》,碑文云:百祥古桥,横跨棠溪,乃古代屏宁交通要道。桥址谷深涧险,两岸岭峻山崇,河中波涛汹涌,该桥曾建而毁,毁而建达五次。自清光绪二十一年重建以来,因年久失修,桥已破败不堪,濒临倒塌。为保护历史文物,2001年9月,屏南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批准百祥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尊镇急公好义,多方筹资组织重修。漈头村委主任张书巡自告奋勇,承担重修任务,亲赴周宁秀坑村聘请修桥木工,认真做好重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施工顺利和安全,为保障后人修桥之用,经审批,本次修桥仅砍伐修桥专用林中的杉木十株,用于更换桥之拱架,其余木料另行购买,经三个月督匠庀材,于2002年八月二十五日告竣。百年廊桥顿改沧桑旧貌,高敞鼍梁又如长虹凌空。使行人临渊无隔岸之叹,游客过境有留连之情,历史文物得到保护。今勒碑以记,永志义举。政协屏南县委员会副主席郑道居谨志,公元二零零二年九月。
2005年百祥桥被公布为国家重点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修耸一新的百祥桥再次毁于火患,国家、省、市文物部门领导、专家赴现场勘查。为使名桥再展雄姿,百祥桥重建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
广福桥
又名溪源桥、开源长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与开源村之间,东西走向,横跨岭下溪,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开源村陆氏宗谱记载,该桥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清嘉庆十二年(1806年)重修,解放后又经过三次维修,是屏南众多木拱廊桥中维护较好的一座。桥长32米,宽5米,单孔跨度2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0.5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面以木板横铺,再以卵石铺砌,是屏南木拱桥中桥面弧度最大的一座。此外,具有桥堍为卵石砌筑,以木梁代碑等特色。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桥屋梁上的文字因年代久远已湮没难辨。桥中设神龛,祀观音、五显灵官大帝,因广福桥位于岭下、开源两村之间,每逢初一、十五日之日,前来求神问卜的善男信女甚众,桥中香火甚旺,并设签诗板以供问卜。桥两岸翠竹成荫,树木葱茏,有红豆杉、黄檀、铁冬青、长梗柳等古树名木,溪中碧波荡漾,周边风景秀丽。桥东端有碑记一通,记载着嘉庆年间修桥的捐款人姓名与金额。桥两端各有左右两条二十多级的石阶。
广利桥
又名花桥,位于屏南县岭下乡岭下村南,该桥始建于宋,明正统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患,清乾隆三十九年(1775年)重建,缘首为“本里埔峰境陆正贤、陆宗涌、陆宗源、陆宗清”。正梁上墨书:上祝当今皇帝千万岁,下祈黎庶万民安谨题。神龛两侧的枋上墨书:大乘金刚般若经、大乘双树涅槃经和国泰民安、闾里和睦、乡邦宁静、风调雨顺。其他墨书记载着四邻八境捐银人的姓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屏南的桥梁大多为民间捐建,但这座桥却有四位官员捐款,梁上墨书还清晰地记载着“文林郎知屏南县事赵大宾捐俸拾伍两伏愿官居极品”、“屏南县督捕厅利天宠捐银伍两伏冀禄位高陞”、“屏南县汛总防彭玉灿捐俸伍两伏愿腰金万代”、“协防屏南县汛薛景龙捐银贰两伏愿指日高陞”。1993年再次重修。桥长30.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0.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3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桥屋枋上墨书的楹联有:
鹊飞银汉夜;虹映玉潭秋。
鹰行横月浦,凭栏看碧流。
进履尊黄石;□□□□□。鹊构桥成百里山川环锁爚;龙跃口口银甲玉鳞□□□。
势亘长虹屹立相如题志柱;□□□□□□□□□□□。
桥东端的景福寺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的千年古寺,桥西北端有石阶十级。桥两岸有红豆杉、南洋铁杉、柳杉、水杉等古树名木四周绿树成荫。桥下碧波荡漾,环境十分清幽。广利桥与广福桥均横跨于岭下溪,座落于岭下村南与村北,两桥相距仅数百米,是闽东北和浙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姐妹之一。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井桥
位于屏南县寿山乡白玉村至黛溪镇康里村的古道中,是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该桥始建于宋,清乾隆年间毁于火患。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由董事彭尔培、韩圣据、郑锡官等34人募捐重建,耗银一千三百一十九两,足见工程浩大。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蒲月重修。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桥面至水面原高度19.5米(2000年因下游园坪电站建水库,水面升高,目前桥面至水面高度仅为6.2米)。桥屋建13开间52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面以木板铺设,上盖以特制小块厚砖。该桥地势险峻,两岸均为悬崖峭壁,东端桥堍仅由两根插入石壁的石柱支撑,桥下波涛汹涌,如龙喷雾,人称“龙井”,龙井桥因而得名。传说当年建桥时,木工在桥屋顶上俯视桥下惊险万状,不敢立足锯檐板。后在观音菩萨的启发下,用雨伞倒挂在两边以挡视线,才得以完工,故桥中神龛祀奉观音。桥上有一张解放初期抗美援朝的标语,上书:“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保卫世界和平,为巩固我们伟大祖国的国防,我们要开展增产捐献运动。为了争取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增强国防力量,解放台湾,我们应该再接再励,继续努力,为在全国普遍实现增产捐献飞机大炮的计划而奋斗”。桥左端有四通石碑,正面三通碑记中有二通记载清嘉庆年间重建该桥时的董事、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董事为彭尔培、韩圣琚、彭尔铸、郑菁莪、彭尔豪、郑振宁、郑锡官、郑旭光、郑财琥;副缘为韩奕定、彭尔添、孙承昌、郑广传、彭久绍、彭一贯、郑光书、彭尔广、郑光旦;其中一通为彭年撰写的《龙井桥志》,碑文云:事之传不传可胜道哉,以予思之,其传者有志也,其不传者无志也。吾乡之南二十里许有龙井桥.不知昉自何代.询之父老及遗碑,大约创自炎宋,亦究无实录,终回禄于乾隆年间。今岁缘首募缘重建,嘱志于予,予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爰略志所闻,以垂后之尔。皇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岁十一月吉旦立,彭年谨志。侧面一通碑记上半部为康里贡生郑应东撰写的《重修龙井桥记》,碑文云:志者何?欲不忘也。非欲不忘经营之善,实欲不忘结构之艰,能不忘结构之艰,必不忘珍惜之意,夫如是,则斯桥也可历久而不敞歪。桥之创始,前志有之,可勿赘。光绪十四年戊子蒲月吉旦,康里贡生郑应东撰。下半部记载清光绪年间重修该桥的董事、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董事为训导郑应东、信士彭宗起、监生郑凌云、信士彭大强、信士彭方外、信士彭方团、庠生郑凌高、贡生韩步衢、监生郑兰香、监生韩占皇、贡生郑良圣、信士郑枝城、庠生苏万方、信士彭宗良。
龙井桥建筑在金造溪下游的峡口处,地势险峻,两岸峭壁千仞,溪中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澎湃,桥下幽潭深不可测。作为我国东南十五险桥之一被载人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桥技术史》,桥梁专家茅以升和省内外桥梁专家都提到它,将其誉为我国木拱廊桥的典范之作。如今的龙井桥,桥下的日照湖碧波荡漾,两岸的天然阔叶林万木葱茏,环境优美,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造桥
位于棠口乡漈头村金造自然村水尾,是屏南境内第四长木拱廊桥,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由贡生张永衢等人募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孟夏重建。重建委员会职员有:张汉霖、宋焕枢、张应清、韦顺沈、陈其炽、张荣题、沈庭凤、林枝柏、张广鸿、.张奉瑄、林枝模、张荣项、张奉篆、张位渠、林钟命,另有各乡镇委员27人。主绳为忠洋乡中洋村韦学星、黄玉云、韦万会、韦春霜,副绳为韦忠承、韦万健、韦孝款、韦泽衍、叶荣仁、余养和、余朝泰、何信芋;石匠为忠熙乡玉洋村邱大店、邱允请;锯匠为张广波、韦顺口;放运木料为中洋韦万炊、韦作悌、漈下仔张观秋、黄云前。
金造桥全长41.米,宽4.8米,单孔跨度32.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15开间64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翘角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菩萨,神龛两边对联为:“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桥梁、枋墨书上有13幅楹联,书梁为漈头村张世炼、张渭臣、张奉瑄。联句云:
鸟语花香迎过客,风光月霁送行人。
忆昔日行人嗟险。到此际旅客无忧。
登彼岸兮步从此,临斯川也涉莫虞。
一幅彩虹穿岸脚,半钩新月挽溪腰. 祖逖渡江休击楫,郑桥济洧不乘舆。
十里烟波供啸傲,一川风月任邀游。
羡达摩一苇渡江神功莫测,籍大士慈航济世佛法无边。
日月发奇光休借银河鸟鹊,溪山饶秀色浑成碧汉长虹。
桥造亿兆金锁住一村烟火,田开千万顷端资十丈舆梁。
凭旧址鼎建鼍梁免劳作楫,继前功重成金造永庆安澜。
众手共擎千尺断崖成坦道,同心协力十寻狂浪得通舆。
两岸锁云烟波上彩虹长挂,双溪流璧玉潭中新月牛钩。
东通石牌岭往来溪山满眼,西向挂树亭出入林壑怡情。
建桥董事张应清为桥撰写楹联四幅(上联中3、9、10、13联),并赋七律一首:昔日溪洪客不前,汪洋长叹有谁怜。去年议砍群山木,今夏欢联两岸烟。胜似彩虹低渡水,翻教新月与钩弦。我偕弟侄同题柱,永镇川流亿万年。桥屋内有碑记一通,记载捐款人姓名与金额,桥外有碑记一通,碑文云:桥以金造名,殆谓创业维艰,舆石鞭海,上锁银河,中从同欤。奈附桥村中人不念前人构造苦心,常于桥头乱堆粪草,甚至安顿杂物.致予燧帝施威,长虹雁齿顷刻归于灰烬,行人至此俱恐过涉灭顶,余等闻之不胜忧惧矣.由是不惮烦劳倡首募建,幸各同心协力,倾囊乐助,得以鸠匠经营,于嘉庆十三年十月经始洎本四月落成,其中艰苦若何,费用凡几过而问焉、莫不共惟康惟保也,居斯土者岂向不知爱护,愿斯桥与溪山并寿哉,爰凭公议设立规条,不但有济于一时,直堪利赖于千古,望各视为金言毋徙厌饶舌为引。
—禁两边桥头不许堆积粪草沟土秽物。
—禁夜间往来火把小心不许火炭坠落桥内。
—禁桥内上下不许安顿火薪稻秆杂物。
一禁桥内不许乞丐起火烹食成群歇宿。
以上规条犯者鸣鼓共攻。至桥内杂物望过客任意携丢桥下毋徇。皇清嘉庆十五年四月
首事 张永衢 张大照 张永和 张大鸿 张宗衔
协缘 章凌雪 陈镛 沈澜 周大权 韦升 沈镖 张有晖 林代杨 张继祖 张调和 薛文澜 林有唐 叶国模 林有苍 张起康 林方绍 陆承绍 胡长双 同立 金造桥两岸古树参天,风光秀美,周边生态保护良好,环境十分清幽。清进士张正元诗云:“廿丈桥横两岸边,眼看鱼戏浪三千,前村犬吠花间客,隔水牛耕屋上田。双涧波光摇远树,四山峰影倒长川,彩虹斜波浮云去,风约潮平镜里天。”
2005年因金造桥水力发电站建设,该桥搬迁至漈头村附近。
龙津桥
又名玉锁桥、溪尾桥,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水尾。桥为南北走向,始建于清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董事张芳等募捐重建,为本县至今保护尚好的折线型木拱廊桥之一,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33.5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屋建13开间56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建桥主绳为吴高禄,副绳为吴日长、吴日营;石匠为宁邑吴日雄、兴化林水、陈添;书梁为庠生张辉光,信士张朝辉、张邦昌:克择阴阳为张国柜、僧上章。桥屋的枋上有七幅楹联,但有的字迹无法辩认,现可辩认的有: 水色山光不负祗般来往,车尘马迹任随那等奔波。
烟笼隐见虹千尺,雾锁微茫月如钩。
鸭头涨出千重浪,雁齿排来万朵云。
境口宝溪传万襈,桥名玉锁固千秋。
霜口浅深鸿爪印,雪残来往马口口。
龙津桥北端有和四通碑记,三通为记载捐款人与金额,一通为“龙津桥碑记”,文曰:“赏闻人以名贵,名以实称,名定之美,此子孙万世之基业也。然名能永世,原于定有功德,而功德莫大于修桥,施济之为一也。余水尾厝桥,水坏百年重建,想难再见矣。兹幸叔伯力舍捐题协成重建,一便人众往来,而为乡村保聚万世永赖原籍。捐题之力亦出缘首之艰,德功兼至,于今皆为称美矣。但恐日久渐忘,故为口立銘碑流传万世,俾奕世子孙,一望而知捐题缘首之为功大也,因铭以志喜。张辉光经志,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瓜月吉旦。总理庠生张芳,董士庠生张徐必、张书明、张槐、监生张昌畅、郑世会、举人职员张赐安、张大澄、张昌琼、张大钟、张生业、贡生张辉映、张大协、张昌镐、张大惠、生员张大成、张辉光、监生张昌錞、张昌镜、张昌贡、张昌陞、张大波、郑世任。
该桥两岸树木成荫,环境幽静,两端各有一株红豆杉,桥北端有夫人庙和石刻。是古代文人墨客郊游佳境。拔贡张宗铭撰后垅八景诗之“桥锁龙津”云:吾乡四面皆山,而玉屏与文笔两山接连,龙紧履是地者,几不知水从何处出也,道光丁未建一桥于岸口,名日龙津,而九曲水即由是盘旋而出,几有欲往而返之形,桥下潭水悠悠、游鱼出没即作濠上观可尔。诗云: 绿树阴浓锁断虹,川流九曲不通风。
满梁乐趣人知否,尽在游鱼出没中。
虹锁龙津绕彩云,神庥万栽护斯文。
纳凉时向桥头坐,募建而今可勒勋。
山环水转疑无路,隐隐虹桥跨水滨。
两岸绿阴村树合,行人到此尚迷津。
清晏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前塘村至棠口乡漈头村的古道中,因地处深山峡谷,桥中光线较差,因而又名暗桥。桥为东西走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鼎建,是我县目前维护较好的一座折线型编木拱桥,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6.4米,宽4.5米,单孔跨度21.8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3.45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总理董事为副举人张运泰、监生林桂薰;董事为监生林春芳、张禄充,耆宾林春钟、黄彤财,贡生韦子温、韦肇河:协缘为长玢村陆维扬、后井村郑顺泰、官寿兜苏品璋、甘棠村张维琛、棠口村周盛岐、康里村郑标诚等50人;总绳为南湾吴观赠、宁邑何邦艳,潦头张世倬;桥下主绳为宁邑梅渡村何常山同孙何邦艳,副绳为何开灏、何常献、何开城、何常荣;桥上主绳为本邑南湾村吴观赠,副绳为漈头村张世倬、宁邑洋坪何常益、前塘林振回、厦地郑传春、吴家洋吴大夺:石匠为黄坑张孔桥、张孔金;锯匠为前塘林振钺、林双图;书梁为监生林桂薰、童生张鸿藻、副举人张运泰、庠生张应清;择日为庠生黄廷琳、耆宾林方儒、岁贡常肇河、童生张鸿藻、拔贡张宗铭。该桥两岸地势险峻,桥凌谷飞架,为屏南县三大险桥之一。桥梁上清晰撰写着七幅楹联,联句云:
金柱启康衢无事达摩折苇,玉栏为巨楫免劳子路问津。
断岸驾鼋鼍忽展空中添绣,沿崖盘埽蝾顿开波上琼瑶。
折柳此停鞭满地烟波增古趣,升仙今得路隔林花鸟媚行装。
朱雀跨中流虚幻笑神仙画水,彩虹抵两岸往还任牛女渡河。
咫尺接瀛洲学士诞登欣驻马,逍遥来灞岸骚人吟咏托骑驴。
驾半月衔波敢谓蜀中万里,应七星绕栋愿与镇江千秋。
村是济川豫祝河清海晏,民无病涉直追汉柱秦桥。
2005年因金造桥水力发电站建设,该桥搬迁至熙岭程地村附近。
惠风桥
又名黄宅桥、泮地桥,位于屏南县黛溪镇泮地村至康里村的古道中,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为东南一西北走向,清康熙年间由僧熙春、郑茂老倡建,民国三十年(1941年)重建,1998年6月重修。桥长32.2米,宽4.5米,单孔跨度23.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2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时主绳木匠为陈昌排、张鹤昶;石匠为郑邦意;择日为郑瑞气。1998年重修时缘首为郑家蜂、郑保雄、郑家煌、郑昌招。桥两岸地势陡峭,河中急流险滩,把桥衬托得更加雄伟。
锦溪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溪里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初重建。1969年因村民建小学砍伐桥边大树,原本破败不堪的桥被倒下的大树压断,后于1970年1月重建。桥长37.8米,宽4.3米,单孔跨度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7.8米。桥屋建11开间48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重建拱桥首事为沈连合、沈永演、沈永培、沈永接、张钦陶、张钦腾;村干有吴金登、张钦物、沈久锥、沈永祜、沈久志、陆江山。建桥主绳、副绳为忠洋村韦万会、韦忠拓;石匠为本村沈永撮、沈永和。1970年重建时,从村财中付造桥款6985元,国家补助390元。桥东端有一座龙王庙,西端有一座土主庙,桥两端各有一株红豆杉,大的一株胸径达一米多,树龄在百年以上。桥两岸古树参天,桥下碧水长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风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陆地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现桥长28米,宽3米,单孔跨度1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8米。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上铺厚木板。桥屋建8开间20柱,是屏南县唯一采用二柱九檩穿斗式构架的折线型编木拱桥,双坡顶。该桥近期已经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樟口桥
又名樟源下桥,位于屏南县代溪镇樟源村口口自然村的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后毁于水患,1955年桐月重建。桥长26米,宽3.8米,单孔跨度18.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5米。桥堍以整毛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板上铺块石。桥屋建9开间40柱,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帝。重建该桥董事为周永尔、周传秉、周传久、张礼宜、周传炽、韦知添;木匠为本县忠洋乡韦万会。
樟口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桥
双龙桥原位于白水洋下游,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同治三年(1865年)张宗雅、郑其蓬、郑伏横、郑宗乐、陈景安、陈则舒、陈景桢等为董事重建,建桥主绳木匠为宁邑秀坑村张成来、张茂秀。该桥民国末年毁于火患。
2005年因白水洋景区开发需要,在白水洋上游的峡谷中异地重建。现在的双龙桥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桥,桥长66.29米,宽4.5米,两墩三孔,第一、第二孔跨19.9米,第三孔跨18.9米,桥高10.55米。桥屋建25开间,104柱,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双坡顶。桥西端有《重建双龙桥志》碑记一通,碑文云:桥日双龙,缘于河重巨石如龙,亦取双龙腾飞,祥瑞向荣之义。溯其史,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双龙古桥曾几经兴废,民国末年再次毁于火患。由于沧桑巨变,蒋渐被淡忘。现因白水洋景区建设需要,为重现古桥风貌,特聘请建桥师傅黄春财为主绳,由屏南圣阳鸳鸯溪旅开发有限公司出资,协力重建。双龙古桥又如长龙卧波,既方便游人,又为景区增添靓点。今勒碑以志,为不忘壮举也,愿斯桥与青山并寿,与白水媲美。政协屏南县委员会副主席郑道居谨志,公元二零零六年六月。该桥由圣阳旅游公司出资建造,建桥董事张卫东、叶祥芦、高年祖、李学城、彭马住、郑道居,主绳木匠黄春财,副绳黄闽屏、黄闽辉。
双龙桥既是两岸交通的桥梁,又是游客中途休息,乘凉和躲避风雨的场所,而且还是观赏白水洋、五老峰的观景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省委书记卢展工等领导都曾在桥上驻足。桥屋的枋上还书写着优美的对联供游客鉴赏,桥中的神龛祀观音菩萨,是供善男信女们朝拜的好地方。
第三节 平梁木廊桥
屏南的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多建于河面较窄的溪涧之上,有单孔和一墩两孔两种。建桥多选择粗大的杉木为梁,梁木直接搭建在两岸的块石桥堍上,跨度较大的,两侧桥堍之上用23行杉木构成伸臂,以增加桥梁的承受力。梁木上横铺杉木板为桥面,桥屋有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和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两种,上覆双坡顶或悬山顶或重檐歇山顶。桥中设13个神龛不等。现存的平梁伸臂式廊桥大多重建于清代,其中工艺最为精美的当属陆地村的莲台宝塔桥。由于这种桥工艺较为简单,造价低、容易建,因而是我县数量最多的一种廊桥,现存的尚有28多座。
莲台宝塔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陆地村中,因桥旁有柽树如塔而名。清道光三年(1823年)庠生余调吕倡建,董事为赵大伸、余正逮、余天珍、余天佑、余天泮、余天锦、余天从。该桥以块石砌筑桥堍,以大口径杉木为平梁,以厚大杉木板为桥面。桥长21米,宽4.5米,跨径8.8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中建藻井,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上檐下方精美的彩绘花卉,经百余年仍然色彩鲜艳,其上浓墨楷书繁体“莲台”二字,桥虽不长却是屏南众多平梁廊桥中最精致的一座。桥中设神龛,祀陈夫人。建桥主绳甘邦居,副绳黄秀连;土匠杨栋桁、余正楫。生员余正梁《宝塔树》诗云:“阅历风霜节更坚,盘根得地亦参天。前身修得菩提种,荟蔚何劳树十年”。桥北端建夫人宫,祀陈夫人。宫顶的藻井工艺精美,四壁保留着古代壁画。
梧洋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王林村梧洋自然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重建。该桥以块石砌筑桥堍,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为桥面。桥长18米,宽3.6米,跨径10.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6米。桥屋建5开间24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桥两岸古树参天,环境幽静。建桥总理为杨代坤;董事为陈维;木匠主绳、副绳分别为王厝林村胡起基、胡起昱;锯匠为本村郑培祖、程洪阗;土匠为古邑兰溪村程开基;书梁为王厝林村贡生候选教授胡镛;克择阴阳为古邑汉阳村黄金万;主利为王厝林村胡起兴。桥中横梁上有三幅楹联:
世路遥遥谁不道暂为歇歇;源泉混混人争夸慢些行行。
桥创中途源远流长堪作画;路通上国蝉声鸟语当鸣琴。
道路逍遥到此间且堪驻足;鱼龙变化口口口便可息肩。
巴地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巴地村水尾,古志载: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典史钟奎建后圯,道光六年知县龙光辅率董事蓝作绘等募建。该桥为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该桥以杉木为梁,两端各以两层圆木构成伸臂,以增强桥梁负载。桥面上铺厚木板。桥长29.9米,宽3.8米,跨径2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7米。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林公大王。桥北有文昌阁、夫人宫、土主庙和郑二师傅殿,是该村的人文集结地,加上周边绿树掩映,还有一片桃林夹杂其间,春天桃花盛开时,把小环境哄托的春光明媚、风景秀丽。
漈川桥
又名聚宝桥,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月重建,1992年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大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28.1米,宽4.65米,跨径14.1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9米。桥两端各有一排原木形成八字斜撑,以增强桥梁负载,是屏南唯一的平梁斜撑桥。桥屋建7开间16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玄帝公。桥北有一座飞来庙,庙中的四壁上留存着多幅字画。
凤溪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上风溪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该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该以杉木为梁,两端各以两层圆木构成伸臂,以增强桥梁负载。桥面上铺厚木板。桥长24米,宽4.1米,跨径7.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4米。桥屋建9开间38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董事为本村包兴亮、包年江、包年崧;主绳为二十六都漈头村张禄涌,副绳为二十六都漈头村张荣赞、张世厚,二十七都大章村梁照和、梁照叶;锯匠为三十一都前塘村林振越,二十七都大章村梁照黎;主利阴阳为包久尊。桥东有土主庙和包公庙,包公庙小巧精致,正殿的藻井工艺精美,神龛中祀北宋名臣包拯和他的部下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凤溪桥周边植有柳杉和阔叶林,环境优美。
忠洋花桥
位于屏南县黛溪镇忠洋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因枋上画满各种人物和花卉,故名花桥,今梁上依稀可见残留之画。该桥为平梁式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粗大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22.5米,宽4.7米,跨径10.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7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双神龛,祀观音和真武帝。桥北有泰山殿,祀车山公,其正殿建重檐翘角歇山顶。殿中的藻井工艺精美。近年来又新建了亭台,与周边的参天古树相映成趣,构成了该村农民公园的一角。
漈下花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壬午年(1702年)。该桥为平梁木构廊桥,桥堍以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上铺厚木板。桥长12.6米,宽4.3米,跨径1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3.7米。桥屋建3开间8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桥梁与桥柱均以巨大杉木构建,使桥梁更加稳固。桥上复悬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大士。桥屋的梁上绘《隋唐演义》人物。桥的西端联接古城门,东端联接龙漈仙宫。桥下水清如镜,水中锦鲤成群,使该桥成为漈下八景之一,诗云:“桥横两涧接文峰,锦鲤翱翔欲化龙。几见乘雷绕屋去,未从个里托真踪”。
登云桥
位于屏南县甘棠乡下山登村水尾,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该桥为一墩两孔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桥堍和桥墩均以整毛块石砌筑,桥面以杉木为梁,两端和桥墩各以两层圆木构成伸臂,以增强桥面负载承受力。桥面上铺厚木板,板上铺河卵石。桥长35米,宽4.6米,两孔跨径风别为11米和8.4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8米。桥屋建13开间56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真武大帝。建桥董事周贞亮、陈国椿、吴永贞、吴永亮、陈赠华、陈世余、张标同、张标景、叶世盛、杨中华、周贞香。主绳木匠为本村张标景、陈赠芳,副绳周洪辉、周洪材:书梁为本都上山口村贡生吴际昌、庠生吴建候;克择阴阳溪前僧章。
第四节 石拱廊桥
第四节石拱廊桥屏南的石拱廊桥,大多建在小溪上,单孔,多用整毛块石砌筑桥拱,以卵石或块石切桥面,上方以杉木构建桥屋,桥屋有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和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两种,桥中大多设一个神龛,少数桥中设2-3个神龛,桥面宽度略小于木拱廊桥,上复双坡顶或悬山顶或重檐歇山顶。其中比较精美的有古厦花桥和龙潭回村桥;桥文化丰富的有古镇双溪的迎恩桥与劝农桥。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古厦花桥、南安桥、劝农桥。石拱廊桥虽然在建桥工艺上不如木拱廊桥高超,但较之木拱廊桥更耐风雨侵蚀和洪水冲刷,目前我县尚存20座,这些石拱廊桥在历史上曾经为屏南的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迎恩桥
原名南安桥,亦称南安亭,位于屏南县旧县城双溪镇南,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竣工之日适有恩诏至,知县沈钟将其更名为迎恩桥。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为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0米,宽4米,单孔跨度1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8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桥梁上悬挂着屏南知县事黄岩手书之匾,其文曰:桥之有亭坍塌久矣,案县志桥名南安,于乾隆二年重修落成,适逢恩诏,故更名迎恩桥。地为邑中孔道,距城及五里亭各二里许,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僚属之近送亦集于此,每值风雨骤至,霑湿堪虞,余下车伊始,辄有心规复也,阅岁一周乃谋兴筑,以六月经营,八月箴事,制取其朴,材取其坚,涂之暨之,期于永久,但使此邦人士咸得顾瞻周道,沐浴圣恩,对南风之时,相安于太平优游之域,岂不懿哉,亭既成,因衍其名曰南安而识其崖略于左。光绪丁未年中秋权知县事黄岩志。该桥为旧县城至古田、福州的主要交通要道,距旧县城及五里亭各二里,是人们迎来送往和文人墨客聚会之胜境。知县沈钟诗云:“鸣鸠声里雨初收,罨画溪桥细水流。担荷纷看趋晓市,犁锄争见及春畴。柳条风软夭桃绽,竹蓧烟微紫蕨抽。几度迎恩亭下过,又传丹诏出皇洲。”知县姚循义诗云:“春日渡南桥,春光似见招。晴添淑气动,暖带瑞烟飘。人乐康衢世,歌闻击壤谣。往来无颇仄,古道岂云遥。”知县姚循义诗云:“春日渡南桥,春光似见招。晴添淑气动,暖带瑞烟飘。人乐康衢世,歌闻击壤谣。往来无颇仄,古道岂云遥。” 迎恩桥于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劝农桥
位于屏南县双溪镇双溪村东南北岩寺(下院)前,又名下院桥,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沈钟重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董事张文绣募捐再次重修。200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米,宽4米,单孔跨度7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24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古为知县每岁劝耕之所。沈钟《春日东郊劝农》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冬月北岩寺僧人地慧募捐再次重修。增贡黄学波为之作《募建劝农桥记》:出东门二里许,有桥曰劝农。上架瓦屋,下铺石板,为知县沈公每岁劝农之所。以其近于下院,故又名下院桥。岁甲辰,下院住持僧地慧出其伊蒲之余,修葺寺舍。及余往游,则向之墙壁倾圮者,时则蛎墙四周,粉光荧荧,灿然耳目间。余以僧之勇于有为,因作北岩八景诗以贻之,益喜自奋,因复请于余曰:“寺外之路,曲径剞斜,乱石齿齿,啮人踵脚。寺外之桥,栋宇倾坏,行者无以驻足。二者吾遗憾也。先生其有以教我乎?”余笑曰:“师能兼及乎?”曰:“不能。”“能俟诸异日乎?”曰:“不能。”“能打包行脚托钵沿门而焉诸四方乎?”曰:“能。”夫造桥修路为吾儒分内事,乃以吾之所不能而尔能之,吾滋愧矣。有财者役于财,有力,疲于力。即以余穷年兀兀,曰手一篇。际此日月其除,岁聿云暮,非闻称善。余因告语吾师雨香夫子及诸同志,为之怂恿其事。募得若干金,遂鸠工庀材,不数月而桥成。规制悉如其旧,路亦微有增补,因书以记其事。
古厦花桥
位于屏南县古峰镇古厦村东南两溪交汇处,为古代要道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董事庠生陈仁与陈祖余、陈上全、陈瑞清等为首重建,聘请名师设计巧匠施工,桥拱以整毛块石为拱,上铺卵石为桥面。桥长22米,宽4.3米,单孔跨度10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米。桥屋建7开间3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该桥为石拱木廊桥,桥雕梁画栋,桥中上方的藻井、斗拱工艺精美,桥面中间部分以细卵石砌成花朵型,故名花桥。神龛坐东南朝西北,内祀陈夫人。建桥工匠姓名无考,书梁为本村陈建关。花桥为古厦八景之“南桥垂钓”,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和1996年两次重修,保护情况良好,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人用这样诗名来赞美花桥“长虹飞跨如新月,美景如斯分外明,桥畔苍松群鸟舞,潭头绿水一竿横。渔翁把钓随波放,农父争春叱犊耕,借问村居真乐趣,百家烟火聚谋生。”
回村桥
位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重建。该桥原建于村中,1978年建熙(岭)圪(头)公路时,照原貌搬迁于现址。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26.1米,宽4.9米,单孔跨度8.3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45米。桥屋建9开间40柱,九檩穿斗式构架,重檐翘角歇山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桥屋梁上墨书字迹清晰,联句众多,其中梁书有:龙潭里屯陈姓同建回村桥;建桥董首为本村陈奕开、陈奕笔、陈奕巽、陈清捷、陈清雷、陈元堃、陈绍唐、陈元东。石匠主绳为长桥村包德康、副绳为山头村陈元奈;木匠主绳为甘棠村张云柳、张灼柳;锯匠为熙岭村吴清存、吴清务;地师为本村陈清捷。桥屋两侧各有一块牌匾,其中一块字迹模糊难辩;另一块题“蒙泽”,于光绪丁酉年(1897年)吉日立。桥屋内的梁、枋上题有多幅楹联,书梁为本村庠生陈际唐。楹联为:
乔木苍烟外;凉亭小涧边。
呼吸吞星月:谈笑起风云。
无山不入槛;有水尽环桥。
四面云闲山色出;一川浪静水光生。
作砥柱于中流,共称得地;挽狂澜之既倒,因号回村。
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拱;桥头大树,长长长,长长生。
跋涉行人,尽向云程中利往;推敲坐客,都从烟水上清谈。
桥枕碧流中,跋涉不须资桨棹;人登云路上,飞腾由此作阶梯。
地灵人杰兮,文可经而武亦可纬;桥就亭成也,山增高而水复增深。
虎墓口环桥,吾村应有人登虎榜;龙潭头作柱,此地岂无客跃龙门。
内山共道似仙居,溪口境岂非仙境;前水相传有龙住,桥头门即是龙门。
奋志相如,题柱声名千载播;济人子产,乘舆恩惠万年称。
鱼跃鸢飞,俯仰天渊皆是道;杨垂燕语,见闻花鸟总开心。
亭树小屯,达士有心看好水;路通京国,英才得志步青云。
俯首望狂澜,思砥柱从今可作,昂头看高栋,喜云梯由此堪登。
栋接天心,上下影摇波底月;桥横地角,西东人踏水中天。
左岩石叠似车,坐其中共拟名官出境;□□□□□□,行于下皆疑元帅还乡。
看不尽溪上奇观云奔浪卷;□□□□□□□□□□□□。
岭兜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垅村兜自然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重建。该桥为石拱木屋廊桥,桥拱以整毛块石拱砌,桥面以卵石铺设。桥长16.3米,宽4.5米,单孔跨度7.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4米。桥屋建5开间12柱,二柱七檩穿斗式构架,桥屋的斗拱十分精美,上覆歇山顶。桥中设神龛,祀观音。建桥董事为张昌濯、张新调、张昌泰、张邦中;石匠为张邦长;锯匠为张大象;书梁为张作舟;克择阴阳为僧上章。桥中有两幅楹联,分别为:
驾海起金鳌鉴开云路通三峡;
枕江横铁锁不放春光下五湖。
野兴静观水面跃鱼飞鸟;
世间好乐桥前斜月鸣蛙。
第五节 石构桥
屏南的石构桥,多建于河面较窄的溪涧之上,有石拱桥和石板桥两种。石拱桥以鹅卵和块石砌拱,这种全县均可见到,现存数量较多;石板桥以厚长石板构架,现存数量较少。
凤溪石拱桥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下凤溪村头,始建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桥长24米,宽3.5米,桥以整毛块石为拱,拱跨6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米。桥面嵌有石碑两通,一通碑文为:“丙辰年,都会首包文务、包元刚邀信男善女礼佛三年。余米计十二石,省支用造桥。宝右六年吉日题”。另一通碑文为:“匠人叶德应工夫”。
碑文内容说明,凤溪村包文务、包元刚从丙辰年(南宋宝右四年〔1256年〕)时,就邀信男善女礼佛三年,共节余大米十二石,至宝祐六年用以造桥。该桥是屏南境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桥不但保存完整,而且至今仍可供满载砖、石的拖拉机行驶。
从桥的碑文考证,宋代时,民间己开始使用简体汉字,如碑文中的礼、宝、右三个字,这将对有关专家研究宋代文字提供可靠依据。
九岭石拱桥
位于屏南县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洋景区内,桥两是景区入口处的一道景观,因两端桥台建在两块形似巨龟的岩石上,所以被命名为“双龟托桥”。桥为西南东北走向,两岸青山夹峙,古木青藤环绕,西南端岩石上的“古桥藤青”四个草书,是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的手笔。
九岭石拱桥是古代屏南通往政和的要道,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现桥建于明代。该桥为石拱桥,桥拱以粗整毛块石砌筑,桥面以石板铺设。桥长14.4米,宽3.7米,单孔跨度9.4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3米。形如彩虹凌空,十分壮观。
忠洋石板桥
位于屏南县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洋景区内,桥两是景区入口处的一道景观,因两端桥台建在两块形似巨龟的岩石上,所以被命名为“双龟托桥”。桥为西南东北走向,两岸青山夹峙,古木青藤环绕,西南端岩石上的“古桥藤青”四个草书,是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的手笔。
九岭石拱桥是古代屏南通往政和的要道,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现桥建于明代。该桥为石拱桥,桥拱以粗整毛块石砌筑,桥面以石板铺设。桥长14.4米,宽3.7米,单孔跨度9.4米,桥面至水面高度6.3米。形如彩虹凌空,十分壮观。
攀龙桥
位于屏南县黛溪镇北圪村水尾,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该桥为石板平桥,桥边正中刻有“攀龙桥”三个字,虽历经230多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清晰可见。桥墩由块石干砌,桥面由三块大石板铺设,长6.2米,宽3米,跨径5米,桥面至水面高度5米。
第二章民居
第一节民居概述
屏南的乡土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古代民居,走进古老的村镇,明清风格的土木建筑比比皆是。土墙黑瓦、朴实无华的平民之屋和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富绅之居相互毗邻,密集而居。屏南古民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其基本格局、外观和内饰与徽州、江浙一带的古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融合了福建沿海民居的某些风格。先民们按照江南天井民居格局,根据屏南的地理条件,利用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结合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屏南的农耕文化溶进了乡土建筑,创造出了具有屏南地方特色的古代民居。
屏南古民居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不多,但精致典雅的不少,只是不够集中,它们分散地分布在几十座古朴的村落中,这些古民居具体表现为个体建筑的较少,连接成片的居多。每个古村落中通常看到的是连续不断的高墙、成片的瓦阵和狭小幽深的巷道。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多雨、空气潮湿,故屏南古民居比较重视采光通风。按照《明会典》庶民只能建三开间民房的规定,绝大多数宅院均为二层三开间格局,其中多数为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宅院以天井为核心,四方屋面的水排向天井后经下水道流入宅外沟渠。山于布局密集,宅院与宅院之间仅一墙之隔,为预防邻居失火被蔓延,外围两侧山墙呈隔离式,马头山墙高出屋顶,俗称“火墙包栋”。墙头筑成阶梯形或蜈蚣形,富绅之家饰以飞檐翘角。墙体抹白灰,上覆以青瓦墙檐。
屏南古民居为1至3层的土木建筑,“蛮石砌基、粘土筑墙、杉木构架、泥瓦盖顶”,是屏南古民居的简练写照。早期的民居墙基用蛮石干砌,清代中叶后才有部分采用整毛块石干砌,墙基视地基地质情况而定I沿河或地势低洼或基底松软的要高砌和深砌,墙基底宽1米,顶宽70至80厘米。墙体除少数采用砖、石、木板或竹片外,绝大多数采用泥土夯筑,墙土选择具有粘性的黄土或黑土,墙体厚度与墙基顶宽一致,高度3至10米不等。平民之屋的墙均为裸墙,富绅之家的墙为粉墙,即待裸墙风干后再粉刷含有稻杆等纤维的泥浆、石灰。构成屋架的柱、梁、檩、枋、椽、壁板、门窗等均采用杉木为材。柱是房屋的骨骼,一般仅把原木略加斧削刨光而成圆形柱,少数为方形柱。枋是柱与柱的连接物,通过榫头衔接,起固定牵引作用。檩是横向牵引、固定柱的连接物,檩上钉椽,椽上盖弧形瓦形成屋顶。柱是房屋的支撑,柱径的大小决定屋架的稳固程度,也是宅主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为防止木柱的下端受潮腐烂,一般都有石柱础,但在明代前只有正厅太师壁两侧的四根柱子和靠天井边两根木柱共六根柱底下用石柱础。清代以后每根柱的底下都垫以石柱础,贫民之家的柱础简易粗犷,没有雕饰,富家的柱础则精雕细刻,并打造成鼓型、皿型、四角型、六角型、八角型等形态各异的造型。屋顶以泥土烧制的弧形黑瓦覆盖。屏南属南方山区,多雨多雾,空气湿度大。土墙、杉木、泥瓦均有很强的吸湿防潮功能,这对于降低居室湿度,保障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屏南古代民居在单体上以2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多数只有一个院落,少数有2至5个院落,院落以二进厅为多,一进和三进以上较少。在尚存的民居中,五落的大厝仅有门里村的甘宅,四落的有北村的张宅,三落的有双溪村的盖屏厝、宋宅、周宅和忠洋村的修敬堂等二十多座;五进厅的只有岭下村太府堂和棠口日月厅。
屏南古民居中以单落二进的居多,其构造从外到内依次为大门、中门(照壁)、前天井和两廊庑、前厅和前厢房、后厅和后厢房、后天井和两廊庑。少数民居在后天井后方还建有横楼。后天井两旁的廊庑多为厨房,住房拥挤的前天井两旁廊庑也作厨房之用。前后两厢房供人居住。前厅作为议事、接待客人和婚丧喜庆设宴的场所,后厅大多作为餐厅之用。富绅之家比较讲究,在大门外有的还设有照壁,少数民居的大门两旁有石鼓或抱鼓石作为“门当”,门楣上方的圆柱形木雕装饰为“户对”。大多数民居只有石雕长方形门墩作为“门当”,而没有“户对”。富绅之家宅门有门楼、门框、门楣,其石雕、木雕精美。宅门上装有铜制或铁制门环,作为关门拉手和叩门之用。门板上漆,彩绘门神或书“神荼、郁垒”四字。
进大门后迎面是中门,平时中门不开启仅作屏风之用。人从中门两侧前天井两旁的左右两廊进前厅,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接贵客时中门方许开启。中门内是前天井,天井左右各立一石凳式花架,上摆放花卉盆景。天井两旁为1至2层的廊庑,穿过天井就是前厅。
前厅有明厅、楼厅两种格局。厅堂正中为太师壁,太师壁下方一般都摆放着精美的几桌,上摆神主牌或祖宗牌位。有的还在两旁摆放时钟和花瓶,寓意“终生平安”。厅两旁摆放着数张太师椅,作为接待客人和家族议事之用。太师壁两旁的厅堂正柱上书写着对联或悬挂着板联,内容多为体现民居主人身份和风雅、吉利的联句。前厅两旁的厢房多作为客房和书房之用,所以与天井两边的廊庑厢房一样,门窗槅扇的木雕十分精美。厅堂前方的墙檐之下一般都有一组或儿组的泥塑或彩绘墙饰。所以说,前厅堂是屏南民居最精致的部位,是“民居之魂”。
屏南古民居的大木构架绝大多数为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只有极少数宅院的正厅为杠梁式构架。民居绝大多数为三开间,只有少数为五开间,一般进深为20至30米。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光线不足,空气不流通,因此前后天井的设计就是用来解决这一矛盾的,具有采光、通风透气和排水排污等三重功能。由于屏南古民居大都为“四水归堂”帽式屋顶,整座屋顶的雨水均流入前后天井后从下水道排到宅外沟渠。此外天井中摆放的花卉和树木盆景,又使人们在这种外围封闭的居室之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大自然的气息,在高墙内营造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既营造了一个“凹”冶的秩序,又解决了日照、通风、排水排污等问题,这种民居称之为“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之作”并不为过,它凝聚了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相处和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是屏南乡上建筑的精华。
第二节 典型民居
北墘佛仔厝
佛仔厝位于黛溪镇北墘村,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该村绅耆吴云辉创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新装修宅院,聘请能工巧匠九人,经历三年匠作,精工雕刻了两厢房,两廊庑厢房及中门的门窗槅扇雕饰。还雕刻了八仙、太上老君、哪咤等神话人物,作为厅堂两壁的壁饰,加上其他木雕装饰中人物众多,当地群众称之为“佛仔厝”。是屏南县境内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清末古民居。
佛仔厝由一座主落和两座边落组成,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主落是一座独院两进的土、木建筑,宅院宽敞高大,粉墙黛瓦,颇具屏南民居特色。其格局从外到内依次为照壁、前门、中门、前天井和两廊庑、前厅和两厢房、后厅和后厢房、后天井和后两庑、横楼、后门。前门建门楼、门上方是一石雕横批:“景星庆云。”两旁石雕门框有内外两幅对联,外联为:“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内联为:“门迎瑞气三千丈,户纳春光十二时。”门墩、门臼均为石制,油漆大门上书“神荼、欎壘”四字。进门后迎面为中门槅扇,槅心为细木条拼镶、中嵌以“簪花、晋酒”四字,两旁对联为:“得梅之清与松俱古,非书不读唯琴相与”,对联外槅心嵌以“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外侧柱上还有一幅对联云“义路植规礼门悬矩,和神为春清节中秋”中门背面向大井一侧为四组历史典故的浅浮雕,内容大多为《三国演义》题材如“赵云救主”、“马超夜战”等。槅扇上方书“紫宸高拱”四字,两侧对联为“修草抱山春庭映水,幽兰得地虚室当风”。内侧对联为“入座衣冠礼乐,举头云汉文章”。天井面积较大,全部以石板条铺设,其中最长的一条达5.8米,其余为3米至4米长。天井旁两廊庑的厢房门窗槅扇装饰非常精致,左右两侧门槅扇的格心为花纹漏窗,其透雕技术可谓巧夺天工,槅心中各镶嵌一幅行草对联,左为:“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右为“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垒折露葵”。门窗上绦环板为花纹透雕,下绦环板为历史典故的人物组雕,两侧窗槅扇槅心中拼镶“万”字图案,上方为花草图案,下方为麒麟、梅花、鹿,再下方为回纹形图案,左窗对联为:“家立化日光天下,人在春风和气中”;右窗对联为:“左史箴规词训纪,右军书法草真书”。下庑廊对联为“学武侯谨事,法司马存心”;“簪缨胄继延陵,黼黻曾夸汉室”;“日暖桂花挺气,风和松柏嶙珣”。有的经多年风雨侵蚀字迹无法辨认。
从下庑廊往里,就是前厅。厅堂正中的太师壁下方摆几桌,几桌的镏金深浮雕极为精致,内容为“周文王渭水访贤”、“郭子仪拜寿”等题材,其两侧雕刻联句,上联为“处世当送司马训”,F联为“居家宜佩楚书言”。几桌正中摆祖先神主牌,左边摆放时钟,右边摆放花瓶,寓意“终生平安”。几桌上方的太师壁上有一精美拼镶格心,其上方悬挂着钦加同知署屏南县正堂曹云芝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为宅主吴云辉题的匾,上书:“齿德兼优”四个镏金大字。匾下有两行似为金钱之雕饰,匾两侧柱上的木雕装饰,L阳刻的:“淑慎尔止,追琢其章”,引自《诗经》。太师壁两侧正柱对联:“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行仁义事存忠孝心”。厅堂两侧的柱上对联写着六幅不同字体,出自六人手笔的对联,从内到外分别为:“第一等学术第一等事功祖父子孙洵堪继美,几千年田蚕几千年纺织山川门户与之俱长”;“敏事慎言常耻躬之不逮,去私存理欲寡过而未能”;“德让称以有三季扎风徽垂不朽,治平推为第一河南政绩纪犹新”;“士君子立身如光风明月,大丈夫持节若白日青天”;“天相柳叶长垂青眼,人与兰花善结素心”;“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刚健笃实辉光而日新”;“水绕山环天设眼前图画,鸢飞鱼躍物昭性里乾坤”。厅堂两侧柱旁的压联栓两端安插着八仙和神话人物雕像,两旁厢房的门槅心为实心板,中间各凹雕一幅对联,左为:“遗爱只留庭树好,余晖尚托架花鲜”;两边对联为云红滴砚池花泻,露绿藏书屋树团“。右为“春水绿波芳草乞,杂花生树乱莺飞”,两边对联为“天下奇观书卷好,世间滋味菜根长”。上绦环板浅浮雕花形纹,下绦环板图案内容为“琴棋书画”和“刘备东吴招亲”等《三国演义》题材。这些内容充分表白了宅主人光明磊落的君子之风和耕读传家、立志修齐的理想追求。
从前厅向天井前方的墙檐瞭望,正中是一组画面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的泥塑墙饰,题材为“周文王渭水访贤”。两侧泥塑“苍松”、“翠竹”四字,其左右还各有一组墙饰,内容左为“松鹤延年和竹鹿呈祥”图案,右为“喜上梅(眉)梢”图案,两边山墙的泥塑墙饰均为花卉。两厢屋顶靠大厅侧的挡雨墙前方也各有一幅泥塑雕饰,其图案均为历史典故,其上方文字为:“刘琨坐啸风生榻,谢眺题诗月满楼”。佛仔厝的所有墙饰均保护完好,因为画面大,显得蔚为壮观,而且历经百年色彩依然鲜艳,令游人叹为观止。
佛仔厝的后厅为餐厅,后厢房及横楼为居室,后廊庑为厨房。壁面朴素无华。从后门往上,是一座做为私塾的小宅院,供教书先生居住和教学之用;往右是另一座边落,面积较主落小些,门窗与廊檐只作一些粗浅的雕饰。据其后代和当地群众介绍,宅主吴云辉并无显赫的身份,他由农耕、酿酒起家,生活非常简朴,将所有积蓄用于营造佛仔厝,本人经常穿着土布衫下地、在家帮工,木匠师傅至宅院竣工之日,还不知这位勤劳俭朴的老人就是建造这座豪宅的东家。
岭下太府堂
太府堂位于岭下村中,由乡绅陆凌灿创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至1733年),因民居厅堂气势恢宏,而且采用只有官府正堂和寺庙正殿方可采用的四扇杠梁式构架,因而当地群众称之为“太府堂”。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民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房屋构架为两层三开间五进厅,土木结构,占地1082平方米。从外到内分别为正门、照厅(下马厅)、天井、二道门、屏风、天井及两廊庑、正厅及两厢房、过道及后厢房、三道门、屏风、天井及两廊庑、后厅及两厢房、过道及后厢房、横楼、后门、后花园。
太府堂的大门前有一片开阔地,据说供停轿拴马之用,其正门高大,两侧有长方形门墩(门当)、木门框,上方有四个雕花圆短柱形雕饰,这是镇宅装饰的“户对”,也是一种显示门第高贵的标志,这在屏南众多古民居中并不多见,只有极少数民居大门上有一对,像太府堂这种有两对“户对”的,全县仅此一家。户对上方悬挂“文魁”匾。关于这两对户对,民居的后人们却另有说法,他们把四个雕花圆短柱称之为“四面”,据说其寓意为“世面”,人到此,就算见过世面了。
从大门进去是照厅及两厢房,穿过照厅就是二道门,进二道门迎面为屏风,转过屏风顺走廊而进,就到了这座民居的中心正厅,正厅宽广高大,仿衙堂正堂的四扇杠梁式构架,正中太师壁上悬挂着屏南首任知县沈钟为之题写的“天恩荣锡”匾,柱的直径达30至40厘米,这在当时的民居中是极为罕见的,而且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宅主敢建这种格局的宅院,这里有个说法:当时屏南尚未建县,古田县界连四府九县,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岭下村地处古田、建瓯、政和三县交界处,山高路远,政务管理鞭长莫及。岭下乡绅陆凌灿时任古田、建瓯、政和三县边界联防会长,威镇一方,当时的古田县令权衡利弊,拜陆凌灿为义父,以利用这一地方势力征收粮饷、兼管边界。数年后,知县升任福州府尹,适逢陆凌灿筹建新宅院,便代为申报朝廷,准予建四扇杠梁式正厅。知县沈钟蒞任后为之题匾:“天恩荣锡”。为这座堂皇的民居增色不少,使宅院的主人声名更为显赫,在山乡广为流传。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生于今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
甘国宝自幼聪颖好学,少时拜张姓秀才为师。据传十三岁已读完四书五经,十四岁起参加县文童试,名列第一。邻村恶少因嫉妒而时常欺侮国宝,国宝愤而投拜武举人林殿魁门下学习武艺。由于他生性好动,习武具有天生禀赋,又能勤学苦练,武艺很快精进。十八岁时,已长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不但文采书画俱佳,而且武艺出众,箭法超群。雍正五年兼应武童考试入泮,七年考取乙酉科武举人。十一年进京会试,中癸丑科第三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名武进士,选授三等侍卫。
甘国宝自任三等侍卫起,因恪尽职守,常获嘉勉。乾隆三年特授广东右翼镇标中营游击;五年署南雄副将;七年调任督标(总督)后营参将,兼任督标水师参将。乾隆十年,任虎门香山副将,并署理香江水师副将。十六年调任湖广洞庭水师副将。二十年,升授贵州威宁镇总兵。二十二年,谕旨调任江南苏松镇总兵。九月又调任浙江温州镇总兵。二十三年再调闽粤南澳镇总兵。二十四年八月,调任福建海坛镇总兵。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甘国宝首次被调任台湾挂印总兵。他于二十五年正月到任后,既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又维护高山族与汉族的和睦关系,并把祖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传播到群众中去,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开办“义学”,提高台湾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防范海盗入侵,巩固国防,绥靖地方,维护海岛安宁。
乾隆二十六年元月,甘国宝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乾隆三十一复调台湾任挂印总兵,台湾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乾隆三十二年,甘国宝升任广东提督。离台之日,群众送“万民伞”和“万民旗”,扶老携幼到码头送别,并派代表同舟送至鹿耳门.乾隆三十四年,甘国宝调任福建全省陆路提督。乾隆四十一年,国宝奉命出巡福建八府,途经泉州时,因病不治而逝。朝廷追授荣禄大夫,葬于福州北关外猫儿山。
甘国宝故居位于甘棠乡小梨洋村,地理坐标东经118°57′,北纬26°57′,海拔730米。离城关11公里。村庄有两条河流交汇,村东有一列月爿山围住出水口,村庄大致呈八卦图形,甘国宝故居处于八卦的阴极部位。故居坐北向南,主体面积115平方米(长9.86米,宽11.6米),双层土木结构。外围有较高的石砌围墙。
沿十五级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长4米,宽2米多的石砌平台。左转再上三级石阶,就是大门。大门里侧盖有门亭,阔一间,进深二柱,前檐出跳丁头拱挑檐。下廊仅存空坪,天井长、宽各五米,左右各一,由一条9级两米宽的青石甬道从中间隔开。正厅外有一石砌走廊,冬晒太阳,夏日纳凉。
主厅为二层土木结构,穿斗式单檐悬山顶,建在3.6米的坮面上,面阔三间9.86米,分前后两进,进深五柱11.6米,楼下厅堂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公元1709年农历五月十四日辰时,甘国宝即诞生于西厢后屋。主厅左侧花厅。左前和厅后各有一道楼梯通往二楼。
二楼以太师壁分隔为前、后堂。堂前后均有美人靠长达三间,前廊共16扇木窗对开,后廊共10扇木窗对开。正厅的几案上方,悬挂一块黑底镏金横匾,长1.7米,高约60厘米,上有“会魁”二字,匾额落款处为“雍正癸丑科二甲八名武进士臣甘国宝立”。太师壁的右侧,放置神橱,橱上下二层,上为供台,下做库门。
一楼厅堂的后方,居中为天井,天井二侧有二层厢房。天井之后为后墙,后门开于右后墙上。后墙与后门之间是一条马弄,墙角有一块平整的上马石。
故居后部是后花园,园中有鱼池。故居四面均以夯土墙围砌,土墙下方,是依地势高低不等而砌的块石墙基。
故居附近是古民居集中地段,完整地保留着鹅卵石铺就的村弄和小巷,显出简朴、厚重的古风。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盖屏户
位于屏南旧县治双溪镇东的盖屏户,由三座呈“品”字排列的宅院组成。主落坐北朝南,大门石制,石门框上阴刻“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房屋为二进五开间格局,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其后开设左右两个后门分别进入后面的两座宅院。是屏南为数不多的深宅大院之一,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
盖屏户由赤岩富绅张日煌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于当时的张家年收租四千担,在县衙纳税薄上名列第一,故人称“盖屏户”,即屏南纳税首户之意。据说每位新到任的知县都要到张家拜访。作为屏南首富,宅院建筑自然要气派堂皇,正厅高大宽敞,雕梁画栋,正中太师壁上悬金字匾额、下摆精美几桌,所有对联均为金字板联。正中柱联为:“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两旁对联从内到外别为:“遡九世同居百忍家声标两字,仰千年积学二京赋手配三都”;“五龙鳞甲动风云谏草批鳞直节久传台阁,六翮羽毛新景象文星振羽奇花夙燦砚池”;“赤帜树云坛祥发赤岩引得松心皆摅赤,青钱标玉案光分青嶂射来云路尽拖青”;“理学旧传家东西铭千秋著美,文章今冠世燕许笔一代齐名”。两旁各有两行厢房,其布局非常巧妙,有暗门,房间可分可合,四通八达。厢房门窗槅扇均为拼镶槅心,中嵌人物花鸟图案。上方绦环板为“五福捧寿”和草龙图案,下方绦环板为浅浮雕,内容为“春、夏、秋、冬”、“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和“耕读传家”、“如鱼得水”、“松鹤延年”、“竹鹿呈祥”、“喜上眉梢”等题材。正厅灯梁两端,嵌“金狮戏球”浮雕镏金梁托。厅前棋廊下的枋托为人物和瑞兽组雕,其木雕艺术风格较为粗犷、古朴。图案均上漆镏金,显得金碧辉煌。
盖屏户的天井特别宽大,地面及周边均用宽大石板铺砌,其中一条石板宽80厘米,长达6米,据说当时由近百人从山上抬来。天井两侧各建两行石凳式花架,上摆盆景花卉,使庭院显得更加幽雅,并与富丽堂皇的厢房雕饰相映成趣,让人在这深宅大院中能感受到一种天然气息。
张家自肇基双溪后,家业不断扩大,人丁日益繁盛,偌大的盖屏户也容纳不下发展的家族人口,至清嘉庆年(1796-1819年),又同时扩建了三座宅院,使盖屏户面积扩大一倍多,成为当时屏南县城中规模最大的院落。
双溪宋宅
双溪宋宅位于屏南旧县治双溪镇东,由清道光丙午科举人宋贞芳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土木建筑,有一座主落和两座附落,门口巷道两端设“护砂门”,布局严谨,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宋宅主落为二进三开间格局,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附落格局、构架与主落一样,只是面积略小,雕饰较少。主落位于正中,大门为砖、木、石结构。门当石制,上雕“狮子戏球”,门楣上方有木雕户对。户对下方为对联:“赋梅丞相府,咏杏状元家”。大门板中部有铜制门环。大门内有一照壁(中门),中门槅扇为拼镶槅心,上下绦环板均为深浮雕。中门内为石板铺砌的前天井,天井两旁为二层廊庑,其厢房门窗槅扇均为木雕饰,底层厢房门窗槅扇槅心拼镶,中嵌“福、禄、寿、喜”,上绦环板为花型漏雕,下绦环板为深浮雕,其图案内容有“羲之易鹅”、“懿公封鹤”、“杜康造酒”、“陆羽烹茗”、“尉迟从军”、“王冕牧牛”等历史题材。正厅以三合土铺地,正中太师壁下方摆一精美几桌,馏金深浮雕饰,内容为“钟馗嫁妹”、“木兰从军”。太师壁两侧后方的屏风槅心为浅浮雕,左侧为升腾图,右侧为风雅图案。两边厢房的门窗槅扇均为拼镶格心,上绦环板为花型透雕,下绦环板为深浮雕,内容为“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八幅木雕图案,每幅木雕均有历史典故,如“渔”用“周文王渭水访贤”之典故;“樵”用“武吉卖茶”之典故;“琴”用“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典故;“棋”用“南山求寿”之典故;“书”用“李白醉草吓蛮书”之典故;“画”用“画龙点睛”之典故。由于宋宅建于晚清,当时的木雕艺术已发展至较高水平,雕镂手法由平面浅浮雕向深浮雕和透雕转变,雕刻工艺由简单向细腻、繁复发展。在构图上更注重变化和透视效果,人物造型表情逼真、栩栩如生。因此宋宅的木雕艺术较之清初古民居的木雕有了质的飞跃。
宋宅的大门上方是悬挂着一块《文魁》匾,从匾文可以看出,宋家可谓人才辈出,第一代即建宅人宋贞芳为清道光丙午科(1846年)举人;第二代为同治癸酉科(1874年)岁进士宋肇祥;第三代为光绪戊子科(1888年)附贡元宋谦材和光绪辛丑科(1901年)附贡元宋谦承。可谓是“耕桑读律、科名继世”之家。
双溪周宅
位于屏南县双溪镇中心的周宅,有一座主落和两座边落。其主落前方有照墙,院门斜向左侧开放。主落与左右附落均为土木建筑,两层二进三开间格局,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占地总面积为900多平方米。
主落大门位于中轴线上,大门石门框上阴刻对联为“宗风承汝水,家学溯濂溪”。进大门后为中门,中门门框对联为:“景星庆云圣朝祥瑞,光风霁月名士襟怀”;中门槅扇外侧对联为“紫微遥接三星瑞,宝砌祥徵五色云”。边柱对联为“清气若兰虚怀喻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里面边柱对联为“鞠通夜识朱絃静,脉望晨餐绿宇香”;槅扇外侧对联为“处世无奇娄谦柳恕,居家有术张忍郑公”;门框对联为“谗闻善事心先喜,长视丰年庆有余”。其右边厢房窗户书一对联:“倚松老叟清如鹤,偷果溪童捷似猴”。中门后是一石板铺砌的天井,天井两旁为两层廊庑。从天井正中的石板路往内,就是该民居的中心正厅。正厅高大宽敞、气派堂皇,而且地板很有特色,地面全部以杉木板铺就。厅堂正中的太师壁下方摆着一张几桌,其木雕工艺非常精美,图案内容为“渭水访贤”等历史典故,图案人物均加以镏金。太师壁两侧的正柱上悬挂金字板联:“为官心存君国,读书志在圣贤”。其后方的左右屏风均为拼镶槅扇装饰,槅心为古代漆画。屏风后的后天井,廊庑及后厅宽敞明亮,结构合理。
右边的一座边落,其格局为歪门正厅,大门位于中轴左侧。大门对联为“阳羡忠贞裔,濂溪道学门”。进门后是一道槅扇装饰的照壁,往内是两层廊庑,有边门与主落相通。天井外仍虚设一道中门,也是槅扇装饰,其上方有一横楼,楼窗槅扇雕饰精美,从横楼往左为梳妆楼。与主落不同的是,主落为明厅厝,这座边落为楼厅厝,因此,从梳妆楼顺二层廊庑的走廊往内,即达楼上正厅。正厅前方设楼窗与美人靠。据说,这里是当年周宅女眷们的生活起居场所。与主落相同的是其底层厅堂的地面也以杉木板铺设。这对降低室内湿度有好处。这两座宅院的木雕饰比较精美,尤其是悬钟、梁托、枋托等檐雕饰,更有特色。有的像一只悬挂在廊檐下的精美花篮,有的象一朵倒吊的莲花,其工艺精细,造型别致,很有特色。
周宅的左边落与主落和右边落格局上基本一致,只是面积较小,装饰较少,门面朴素无华,据说是供收租、屯粮和仆人居住之所,有边门与主落相通。三座宅院珠联璧合,是屏南规模较大的三落大厝之一。
古厦花厅
古厦花厅位于古厦村北,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耆绅陈仁所建。是一座以天井为中心,以厅堂为主轴的土木单体建筑。其格局为二层三进深三开间,穿斗式构架。建筑规模不大,但室内装饰具有独特的风格。
花厅的大门上方悬有“世登科”匾,两旁竖两对显示功名的石制旗杆。进大门后是一照厅(俗称下马厅),过中门后是前大井,沿天井中的石阶而上就是前厅堂,厅堂正中的太师壁装修考究,下方摆一精致的几桌,上立神主位,几桌上方为一拼镶槅心,两旁为深浮雕镏金花瓶,再上方为“五蝠捧寿”图案,中间为一镏金“寿”字,四周衬以四只镏金蝙蝠,两旁对联为“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八个镏金楷书。寿字上方为文字镏金的“朱子家训”,两侧为镏金透雕。上方最高处悬挂着知县张世珍的题匾“望重南金”。匾下方有麒麟泥塑图案,厅堂后方两侧的屏风上端为拼镶槅心,下端为镏金浅浮雕木刻,图案古朴精美。厅堂两壁均为槅扇装饰,中间为细木条拼嵌格心,上下绦环板均为镏金透雕,内容为“渔樵耕读”、“儿童百戏”和花鸟图案。两厢房和下廊两庑的门窗槅扇木雕图案为“琴、棋、书、画”,“春、夏、秋、冬”,“八仙过海”、“苏武牧羊”、“三国演义”等题材,人物造型古朴,雕工精细。由于槅心彩绘,木雕与文字部分均作镏金装饰,整个大厅金光闪烁,富丽堂皇,人称花厅。当年的古厦村被誉为屏南四大书乡之一,古人用“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的诗句来形容该村文风之盛。而花厅作为书香门弟,更是人才辈出,共走出13位贡生和庠生。由于主人的儒雅,花厅也就成为文人聚会之所,每当三五之夜,玉兔东升、银光普照、花影临窗,文人们对月畅饮、即兴吟哦,故被誉为古厦八景之一的“花厅醉月”,前人诗云:“四壁玲珑巧妙工、经营却羡创垂功。争珠龙向梁间舞,竞色花偏月下笼。士子飞觞情太好,骚人作赋兴犹浓。更阑不觉寒光冷,点点疏星映碧空”。
漈下甘宅
漈下甘宅坐落在该村之南,大门朝北正对文峰。从巷道拾三级石阶进入大门后再拾五级石阶到下马厅,穿过下马厅是其第二道门(正门),正门朝西南。进正门便是中门,中门为透雕门窗槅扇,槅心为草龙图案,下绦环板图案在“文革”中被毁。穿过中门是前天井,天井置石制条凳式花架,两边厢房均为木雕门窗槅扇。
前厅为明厅,宽敞明亮,正中太师壁上悬“五代同堂”匾,该匾系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吉旦时任屏南县正堂为漈下耆宾甘登淡而立。太师壁前置精雕几桌,其横案中间以龙凤构成一个“福”字,周边围绕“五蝠捧寿”图案;几桌两边为浅木雕。正厅上方设灯梁,灯梁两端精雕细刻的蟠龙梁托前方各雕一个字,左“福”右“禄”。正厅两边厢房门窗槅心为透雕,下方绦环板为浅木雕,题材为“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
从前厅向外展望,可见墙檐下一组组精美的泥塑墙饰,正中一组为山水风光,两边为卷书,内容因”文革”被毁而字迹难辨,旁边各塑一个花瓶和一面镜子,寄托着屋主祁盼过一种平安而宁静的田园生活。右边山墙檐下的“松鹤延年”图案中,其右下草书“万籁松声静,听涛入耳清”;“喜上梅梢”图中的老梅虬枝劲节;其余“竹鹿呈祥”、“瓜瓞绵延”等吉祥图案中还夹杂着菊花、荷花等图案和“云、蒸、霞、蔚”四个楷书,形成一组画面壮阔墙饰。
第三章石牌坊
第一节石牌坊概述
屏南的石牌坊建筑艺术风格独特,有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和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两种形式,大都树立在受旌表人所在村的古道旁。现存的仅有百岁坊和节孝坊。百岁坊是旌表“齿德兼优”的百岁老人,一般由百岁老人之子提出申请,经县、府呈报朝廷礼部审核批准后,由其子女出资兴建;节孝坊是旌表古代妇女年轻丧夫,贞心守节,勤理家政,克全孝道,其子年长后人感其恩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屏南在古代石牌坊多达近百座,许多古村都有石牌坊,但大多毁于“文化大革命”,目前尚存且保护完整的有凤林“姑媳双芳”坊和“行同节士”坊;门里“瑶池冰雪”坊和“彤管扬芳”坊、吾溪“女有上行”坊、柏源“操凛冰霜”坊、长坋“昇平人瑞”坊、长坋“崑玉呈辉”坊;葛畲“节孝”坊、茗园“节孝”坊、后垄“柏舟遗烈”坊;基本完整的有张地“昇平人瑞”坊、上墘“昇平人瑞”坊、张地“操凛冰霜”坊、寿山“节孝”坊;保存不完整的有漈头村石坊群的10座、柏源村2座、樟岭村2座、棠口村1座、双溪村1座。
第二节 古峰镇石牌坊
长坋《昇平人瑞》坊
原位于屏南县长坋村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2米,宽4.1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透雕,两侧有花卉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昇平人瑞”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下方有蟠龙石梁和双狮相托。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屏邑长汾村一百有一岁叶仙卿奉礼部请”;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表领價协建妻陆氏、男贡生国材、庠生国栋、监生国枚,嘉庆拾年壹月初四日己丑建立”。前面中柱对联为:“少室旧书名仍传汾水,罗浮曾毓彦复壮屏山”。外柱对联为:“三朝瑞应期颐老,四代欣看杖国儿”。后面中柱对联为:“三锡龙章共庆频来鳩杖,百龄鹤发还欣世有凤毛”。外柱对联为:“北阙恩光隆就见,南山寿址拟延龄”。该坊在2007年“城改”时移至县城文化中路旁,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基本完好,石雕工艺精美。
长坋《崑玉呈辉》坊
原位于屏南县长坋村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1米,宽4.9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有花卉、人物和瑞兽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崑玉呈辉”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下方有蟠龙石梁和双狮相托。左侧天官板旁阴刻“道光陆年岁次丙戌葭月谷旦奉旨旌表”;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故儒士叶陈芳发妻张氏孀守节孝,男韬、煦、枝、定立”。天官板下方横梁有丹凤朝阳图案。中柱上饰草龙图案,对联为:“徽范式州闾名忝忠孝,纲常扶宇宙操凛冰霜”。外柱上饰太极图案,对联为:“节矢红颜心是赤,操完白发简垂青”。该坊石雕工艺精湛,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第三节 路下乡石牌坊
凤林《姑媳双芳》坊
位于屏南县路下乡凤林村外一里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坊高5.36米,通宽4.84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为梅花、鹿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姑媳双芳”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下方有蟠龙石梁和双狮相托。左侧天官板旁阴刻“道光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经礼部题请十六日准”;右侧天官板旁阴刻“为屏南故儒士杨上勳原配余氏暨男廷淳继媳董氏立。中柱对联为:“白水照丹心金闺铁汉,贞姑携孝妇玉尺冰壶”。外柱对联为:“九重温旨旌双节,千古完人羡一门”。该访石雕工艺精湛,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凤林《行同节士》坊
位于屏南县路下乡凤林村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坊高5.46米,通宽4.88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为梅花、鹿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行同节士”四字;两侧为浮雕大官板,下方有蟠龙石梁和双狮相托。左侧天官板旁阴刻“道光十七年四月念五日蒙礼部题请,四月念七日奉”;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奖屏南故廪生杨廷炤发妻张氏立”。中柱对联为:“义重所天心昭日月,名垂奕世志洁冰壶”。外柱对联为:“日月素心共朗,秋花晚节弥香”。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吾溪《女有士行》坊
位于屏南县路下乡吾溪村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07米,宽4.59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为梅花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女有士行”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下方有蟠龙石梁相托,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光绪元年九月吉旦奉礼部题请妣为节孝”;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奖节孝故儒士李长珪妻魏氏立”。中柱对联为:“劲操凛若冰霜玉壶貯洁,真心昭如日月彤管扬徽”。外柱对联为:“之死矢靡他芳流百世,自其所乃尔名播千秋”。该坊为芳院村李姓所立,其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门里《瑶池冰雪》坊
位于屏南县路下乡门里村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坊高5.17米,通宽4.77米。顶层中间为丹凤朝阳圣旨浮雕,两侧有花卉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瑶池冰雪”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光绪元年乙亥葭月奉礼部题请”;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奖节孝故儒士甘年鳌发妻柯氏立,嗣男春浦建”。中柱对联为:“淇园竹庾岭梅坚持雅操,丽水金崑山玉不改贞心”。外柱对联为:“之死矢靡他冰霜比洁,以丕从厥志日月争光”。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门里《彤管扬芳》坊
位于屏南县路下乡凤林村外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坊高5.15米,通宽4.72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有花卉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彤管扬芳”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同治乙丑年十月吉日奉礼部题请”;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奖节孝故儒士甘年恩妻苏氏立,男昌明、昌光建”。中柱对联为:“节厉冰霜卅载贞心昭女史,恩深雨露九重丹昭锡香闺”。外柱对联为:“鸾镜炼成千古月,龙章织就一天星”。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第四节 长桥镇石牌坊
柏源《操凛冰霜》坊
位于屏南县长桥镇柏源村旁的古道旁边。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8米,宽6.2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有花瓶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操凛冰霜”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礼部题奉”;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表故儒士苏万春妻林氏节孝,男标桂立”。中柱对联为:“志矢柏舟堪羡劲节,名标彤管称巾帼完人”。外柱对联为:“松筠节凛冰霜洁,史册名题日月光”。该坊石雕工艺精美,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张地《操凛冰霜》坊
位于屏南县长桥镇张地村外的古道旁。牌坊坐南朝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32米,宽4.28米。顶层中间的双龙戏珠圣旨浮雕已不存,两侧有花瓶和暗八仙浮雕图案和一幅短联:天上书衔凤,人间诰锡鸾。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操凛冰霜”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咸丰七年十月八日礼部题请奉”;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表故儒士黄大邦发妻陈氏节孝坊,男监生黄洙承建”。中柱对联为:“贞石峙千秋节与一河并寿,荣旌芳百世名同日月争光”。外柱对联为:“立千古芳闺中大节,为一朝青史上完人”。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除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不存外,其余无损。
张地《昇平人瑞》坊
位于屏南县长桥镇张地村的古道旁。牌坊座西朝东,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2米,宽4.1米。顶层中间的双龙戏珠圣旨石雕被盗,两侧有花卉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昇平人瑞”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下方有蟠龙石梁和双狮相托。左侧天官板旁阴刻“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奉礼部请”;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表寿民黄兴士一百零一岁妻张氏九十一岁,男大安、大亨、大俊、大邦,道光二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已时立”。前面中柱对联为:“瑞应三朝百岁恩光娱燕喜,祥开三代千秋福履播鸿庥”;外柱对联为:“□□庆期颐荣旌北阙,流芳垂玉石誉炳南闽”。另一面中柱对联为:“百载茂遐龄有福还兼有德,九重隆盛典锡福是以锡名”。外柱对联为:“江夏晋灵□□挺秀,□□□□□□□光”。该坊坊体中的双龙戏珠圣旨透雕被盗;部分构件缺损,石雕工艺精美。
第五节 寿山乡石牌坊
寿山《节孝》坊
位于屏南县岭下乡葛畲村外的古道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32米,宽4.28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有花瓶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的坊匾和天官板已不存。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大清咸丰十年七月二十日吉旦钦奉上命礼部题请旌表”;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故儒士苏妻林氏节孝,男立”。中柱对联为:“凤啣丹诏褒贞顺,石勒芳名表隐微”。外柱对联为:“千秋玉质垂观寿,一片冰心式武功”。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除坊匾和天官板不存外,其余无损。
茗园《节孝》坊
位于屏南县寿山乡茗园村旁的古道边。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2米,宽4.32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为花瓶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楷书“节孝”二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礼部题奉”;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旌表故儒士苏万春妻林氏节孝,男标桂立”。中柱对联为:“志耐深闺冰作骨,名标片石史流芳”。外柱对联为:“诗书训子承夫志,勤俭持家代男劳”。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第六节 岭下乡石牌坊
葛畲《节孝》坊
位于屏南县岭下乡葛畲村外的古道旁。坐北朝南,整体为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32米,宽4.28米。顶层中间为双龙戏珠圣旨浮雕,两侧有花瓶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楷书“节孝”二字,下方有双狮相托,蟠龙石梁之上阴刻“德媲神贞”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大清咸丰十年七月二十良日吉旦钦奉上谕礼部题请旌表”;右侧天官板旁阴刻“故儒士苏世锋之妻陆氏节孝,监生荣葵、荣元,贡生荣芳立”。中柱对联为:“贞静耄□一生雪骨,幽闺古质只影冰心”。外柱对联为:“白水盟心千秋正气,青山壮志万古流芳”。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第七节 屏城乡石牌坊
后垄《柏舟遗烈》坊
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垄村旁。牌坊坐北朝南,整体为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5.45米,宽3米。顶层中间为透雕双龙戏珠圣旨匾,两侧有花卉和暗八仙浮雕图案;中层中间为坊匾,横向阴刻行书“柏舟遗烈”四字;两侧为浮雕天官板,左侧天官板旁阴刻“大清道光岁次庚寅桐月吉旦奉旨旌表”;右侧天官板旁阴刻“后龙溪村故儒士张昌珩妻余氏节孝建坊入祠嗣典,庠生男灯辉立”。石柱对联为:“金石为心经风霜莫转,竹松之操历雨雪不摧”。该坊石雕工艺粗犷,整座坊体至今保护完好。
第八节 漈头村石牌坊群
漈头石牌坊群位于漈头村北一里的古道隘口,俗称“石坊隘”,原有7座完整的花岗岩结构的石牌坊,构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石牌坊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作为“四旧”的典型产物而毁,现7座坊体仅存石柱、和部分额枋。石牌坊除石柱阴刻的楹联外,其余文字已不存在,今从该村宗谱上获得资料整理如下。
“操凛冰霜”坊 “操凛冰霜”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坐东南向西北,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4.85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鳌、梅花图案纹饰,中柱阴刻楹联“铁石真心昭白日,山河壮气贯青霄”,外柱阴刻楹联“斯天义凛冰霜色,奕世名垂草木香”。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宗亮之妻陆淑姐而立,陆氏自二十一岁夫殁,寿终于五十五岁,矢志守节二十九年,课书训子,克全孝道,无愧母仪,经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冰清玉洁”坊 “冰清玉洁”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坐东南向西北,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4.88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风、狮、牛图案纹饰,外柱阴刻楹联“万古纲常扶宇宙,千秋徽范式州闾”,“贞标雪操垂金简,宠锡鸾章下玉墀”。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宗寿妻陆贵金而立。《屏南县志》记载:寿公殁,氏年只十九岁,未育,贞心守节,事翁姑而勤菽水,抚嗣子而绍箕裘,苦节六十四年,始终如一。后人感其德而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忠贞不渝”坊 “忠贞不渝”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坐东南向西北,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3.32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莲花、菊花图案纹饰,石柱阴刻楹联“节比松筠人足德,孝垂史册世流芳”。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大烈妻陆万银而立,据记载:张公卒于京都,时陆氏年方二十六岁,矢志守节,理家课子,寿六十一。后人感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金玉其品”坊 “金玉其品”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坐东南向西北,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3.1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梅花图案纹饰,石柱阴刻楹联“鞠孤善继先人志,从一无违夫子心”。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宗庆妻叶稳金而立,宗庆早殁,叶氏单生一子,青年矢志,贞心守节,勤理家政,克全孝道。后人感起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彤映崇徽”坊 “彤映崇徽”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坐西北向东南,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3.0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图案纹饰,石柱阴刻楹联“励节不磨湔石髓,芳标永勒焕文章”。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永鹏妻熊喜使而立,永鹏十八岁殁,熊氏矢志守节,永葆贞心,立侄为嗣,后人感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一片冰心”坊 “一片冰心”节孝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坐西北向东南,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4.97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狮子戏球图案纹饰,外柱阴刻楹联“四十载以前深闺殚瘅,五十年而后彤管标题”,中柱阴刻楹联“志励心贞競羡松筠节操,孝纯义尽咸称巾帼须眉”。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永楷妻吴春莲而立,据屏南旧县志记载:吴春莲系吴祈玉公之女,张永楷公之妻,楷故时才二十,青年苦节,白首盟心三十四载,乡党咸推之旌表建坊。
“风绍柏操”坊 “风绍柏舟”节孝坊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坐西北向东南,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4.86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图案纹饰,边柱阴刻楹联“鞠孤辛苦和丸日,报吏支持推髻年”,中柱阴刻楹联“节矢红颜完白发,孝标青史锡丹青”。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永彝妻陆发珠而立,张公毕世归阴,时陆氏发珠年二十六岁,坚贞守节。据屏南旧县志记载:陆发珠,在城陆瑞泰女,增生张永彝妻,年二十六岁,夫殁,立侄为嗣,永矢盟波之誓,允同铁石之坚,计守节三十五载,始终如一,后人感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松筠柏操”节孝坊 “松筠柏操”节孝坊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坐东南向西北,三间四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4.85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龙、象图案纹饰,边柱阴刻楹联“贞比菤葹拔心不死,荣邀绰楔秉节难磨”,中柱阴刻楹联“坤德振乾纲濯冰浣雪,母仪兼父道训子诒孙”。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钦慎妻陆菊而立,陆氏单生一子,青年守节,氏承夫志,勤理家政,课子传俊,清贡生,例授修职郎,敕赠文林郎,媳杨氏例赠孺人,晋赠太孺人。后人感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贞心守节”节孝坊 “贞心守节”节孝坊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坐东南向西北,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3.35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双凤朝阳图案纹饰,石柱阴刻楹联“蕙兰心质冰霜操,松柏精英铁石肠”。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正广妻陈光梅而立,陈氏青年丧夫,节凛冰霜,和丸课子,善理家政,永誓盟波之志,始终职一,无愧母仪。后人感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冰壶秋月”节孝坊 “冰壶秋月”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存石柱构件。原坊为单间二柱三层牌楼式花岗岩结构,高约5.5米,宽约3.35米,现存石柱、额枋。额枋雕刻双凤朝阳图案纹饰,石柱阴刻楹联“白日照丹心乾坤不朽,清风昭正气草木犹香”。该坊为旌表漈头村张召棠妻黄进姐而立,张公殁,氏承夫志,和丸课读,四子俱已成家立业,含饴弄孙,享寿五十六。后人感其德而为之题请礼部,立坊旌奖。
第四章寺庙宫祠
第一节 寺院
九峰寺
九峰寺位于熙岭、山峰和四坪三村交界处,是屏南名寺之一。九峰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风景优美,明景泰元年(145年)由寂照禅师创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毁,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再次扩建。寺四周山脉自武夷分支,奔涌蜿蜒,到此奇峰突起,排列有序,恰合阳九之数,故名九峰。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于清嘉靖二年,巍峨壮观,画栋雕梁,古朴端庄,供奉佛像数十尊,其中如来佛身高六米多,雕塑艺术富有民间特色。殿宇几经兴修,至今仍保留明、清两代遗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山门上的“九峰禅林”匾额,系明万历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手迹。
九峰寺建筑规模相当大,融佛教、道教及地方信仰之神为一体。寺由门亭、放生池、前殿、魁星楼、天井、伽蓝殿、达摩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龙王殿、观音阁、吴公殿、僧房、客房、读书楼等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居中而建,建筑面积459平方米,地面铺设明清时青砖,保留着明代建筑特点。大殿右侧就是龙王殿,供奉惠泽龙。左侧是地藏王殿。后殿前设花坛,种植百年四季杜鹃。花坛上方为吴公殿。吴公殿右侧为观音阁。为防火,在寺外右侧建有日、月、星三池,也有人称这些池为月半池、品字池、龙井池。
关于九峰寺僧人惠泽化龙升天的传说故事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传说屏南黛溪后章村有一程姓童子,自幼父母双亡,投九峰寺为徒,取法名惠泽。一日清晨,惠泽到菜园采摘蔬菜,看见两只蜥蜴在争抢一颗明珠,惠泽上前赶走蜥蜴,捡起明珠,因禅衣无袋,于是含珠于口中,就在这时师父呼唤,惠泽应答时不慎将明珠吞入腹中。当晚,惠泽感觉全身发热,就在寺内石槽和寺院边的水塘浸泡,但因水量不足散热,只好到附近的深潭虎朝潭浸泡。不几日,全身披鳞,四肢带爪。之后,惠泽羽化成龙,得道升天。升天之日,为报师恩,用龙尾巴一摆,甩出一大片斋田,供寺院僧人耕作,后人称三百丘。至今该田还在寺院附近。九峰寺因有了惠泽龙的传说,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十五,远近善男信女慕名来此焚香祷拜,香火鼎盛,香客多达数千人,至今不衰。寺内有四株四季杜鹃和一株古柏,杜鹃四时开花,相传为惠泽所植,今仅存一株。训导黄正绅诗云:“果有恒春树,何年梵室栽?每逢三月盛,兼趁四时开。望帝魂应返,封姨信屡摧。人间无此种,疑是鹤林来。”
九峰寺因优美的风光和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吸引人们到此观光游览,文人墨客留经此地,吟咏题诗,也留下了许多佳作传世。屏南首任知县沈钟《过九峰寺》诗云:“乍入九峰路,峰高不易攀,僧巢云外寺,人种屋头山。落涧龙存钵,空堂虎踞关。登临殊未倦,身在翠微间。”生员黄钟鸣九峰怀古诗云:九峰山镇落日黄,登高怀古心彷徨。九峰山下碧草齐,龙洞嵌空龙涧低。神龙一去隔千载,沧桑已非陵谷改。悬崖老树拂云古,疑是朝来龙起舞。训导黄正绅《重游九峰》诗云:“仄径入深竹,峰峦生面开。一龙归海去,九鲤抱山来。此地无尘迹,前游尚草莱。野花寒更发,烂漫读书台。” 九峰寺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音寺
慈音寺坐落于屏南“四大书乡”之一的棠口乡漈头村龟山脚下,四周古树参天,环境清幽。对面山如水牛出林,面前是一片田园。田园中拱起一个山包,土名土公坪。
据1999年版《屏南县志》载:慈音寺,在漈头上村水尾,始建时间无考,清咸丰年间重建,光绪中期为书院。在“文革”中被毁。1983年由漈头村缘首主持募捐重修,1994年又建左侧观音堂一座,总占地面积达600多平方米。
慈音寺虽其貌不扬,但整个寺院气宇脱俗,简朴的大雄宝殿虽然不大,但三宝、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三世佛、祖师齐集,正殿上方悬挂着“万德尊严”的牌匾。山门后钟鼓二楼对峙耸立,再加上两楼的双重攒尖顶,特别引人注目。据建造者说:攒尖顶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檐等。一般以单檐为多,像慈音寺两重已少见。钟鼓二楼檐下题“禅林寂静”、“佛宇深幽”。
钟鼓两楼中间的两个放生池,把这小小的空间拓展了许多;再加上这个天井向上的空阔,也增添小寺的空间美。
慈音寺现在没有住持,可它清风除尘,明月点灯,文武兼修,气宇长存。
慈音寺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岩寺
北岩寺又叫下院,位于双溪镇东北约1.5公里,坐北朝南。宋雍熙元年(984年)甲申岁僧人觉海创建,后焚于火。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年)续修。1982年整修,佛身重塑。同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为之题写“北岩寺”匾额。
北岩寺历史悠久,宋砖铺地,宋石为阶,寺中还保留有宋时铸造的铜钟,明清精致的坐椅。建筑有大雄宝殿、弥勒殿、天王殿、观音楼、斋堂、厢房、客厅等,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
北岩寺景色怡人,佳境甚多,寺周有狮峰、虎洞、松桥、竹阁、鲸山、龙涧、莲沼、藤岩诸胜景,门前一条小溪的潭边岩石上有“洗心岩”石刻,寺中种植有原台湾守备薛文潮带回的洛阳牡丹,其花大如盘,有深红、浅红两色,闻名县内外。“北寺秋声”被列为双溪八景之一,一年四季游客、香客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为该寺留下了许多吟咏。清知县沈钟诗云:“为爱北岩寺,偷闲一出行。过溪唯鼠迹,绕路有蝉声。翠自须眉滴,云从衣袖生。山灵知我到,先遣老僧迎。”知县符雪樵《雪中过北岩寺》诗云:“万峰围一寺,雪路出层层。竹院深藏磬,花林半露灯。境闲嫌作宰,年老渐亲僧。欲便抛尘纲,饥寒病未能。”《忆北岩》诗云:“步步入出处,近禅云木阴。泉声秋壑静,山气暮堂深。到此绝尘想,悠然生道心。寄言岩上月,径曲待重寻。” 北岩寺于1988年被公布为屏南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庙观
文庙
文庙,即孔子庙,又称学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文宣王庙,元明以后通称文庙。元方回《桐江集》有送别诗:“武林增炳焕,文庙郁岧嶤”。屏南文庙位于旧城双溪镇双溪村,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朱岳楷奠基,乾隆元年(1736年)知县沈钟建成。
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建于文庙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三楹两庑,重檐翘角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塑孔子像,两旁塑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配像:四配像下塑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十二哲之像。两庑塑七十九位先贤与七十七位先儒像。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奉祀孔子的上五代祖先,他们均以孔子的功绩分别被追封为肇圣王、裕圣王、贻圣王、昌圣王、启圣王。并以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的父亲和宋儒张载、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的父亲配享从祀。
大成殿前为拜台,台周环护以石栏,左右有台阶,前方建丹墀,雕刻精美。封建时代,士子要搏取功名,大多有在丹墀前的鳌头上抚摸与朝拜,以期金榜题名。据说当年张正元曾在丹墀前虔诚谟拜,后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高中进士,从此成为士林佳话。殿下两庑建乡贤祠与名宦祠二楹,乡贤祠祀张疆与章润,张疆,后峭村人,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官国子监书库官,《八闽通志》称其:以风节著称,为时所重。今福州鼓山灵源洞留有他在宋淳祐八年(1428年)登山时的摩崖石刻。章润,字时雨,龙江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官刑部郎中。史称他“断狱数千,无有称冤者”。名宦祠祀沈钟、凌翰。沈钟,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任屏南知县。时值县治初开,上任伊始,即以振兴文教为念,杜冒籍,建义学,聘名师,建城垣衙署,大有功德于屏南。凌翰,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训导,在任期中,重视兴文崇教、培士育才。道光十七年(1837年)与知县徐煌重修文庙,建兴贤、育才二石坊。名宦、先贤祠之前为棂星门,门二旁树立修建文庙碑记六通。棂星门下为泮池,又前为“兴贤”、“育才”二石坊,外则环以红墙,正面“万仞宫墙”四字为凌翰所书。
文庙自乾隆元年(1736年)兴建以来,历8次重建、重修。2005年,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屏南城隍庙位于旧城双溪村,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知县朱岳楷始建,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沈钟增建寝殿于后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嘉庆五年(1800年)经绅民题捐重修,道光二年(1822年)监生张文松等倡修重建后殿,道光九年(1829年)知县梅鼎臣率绅士续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宣统元年(1909年)及民国期中,均进行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长林缉绎同绅士张渊澜、薛云官等呈文福建省政府,奉批,准以古田知县刘疆、屏南知县沈钟合祀于城隍庙,匾曰“刘沈二公祠”。
城隍,是护城佑民之神。城隍祭祀,最早见于《礼记》:“天子大腊八,水庸居其七。水则隍,庸则城”。中国古代有都、府、州、县城隍,省级的称都城隍,府称郡城隍,州、县称城隍。省级的封王,府级封公,州级封侯,县级封伯。其崇拜被国家列入祀典,到明代达极盛。明太祖朱元璋对其推崇城隍信仰之意为:“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明清两代府、州、县官莅任,必先拜祭城隍。屏南城隍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分戏台、拜亭、主殿、寝殿等建筑,四周围以红墙。进深64米,宽19米,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以主殿为核心,主殿中祀古田知县刘疆和屏南知县沈钟。两旁设二十四司,二十四司是城隍神统领下各种报应的机关,其职责是根据各种人的善行恶举决定其寿夭,劝戒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则天降福、行恶则天降祸。二十四司是道教因果报应的集中表现。
拜亭东西北三向以石栏杆围之,亭前悬“活阎罗”匾,该匾有个劝善惩恶的故事,告诉世人,应修身从善。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台式建筑,台正中建藻井天花,造型精美典雅,樑上题额为“合邑公帮重建”。后额枋上有“嘉庆五年”与“宣统元年”的墨书纪年。戏台前额横眉为“好恶同情”四字,台前对联为“于史外别开生面,当闲来偶读奇书”。台内柱联为“莫道是逢场作戏,须知即教我为人。”台中柱联为“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城隍庙在每年十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日,均演戏酬神,为旧城双溪一大民俗文化节。
龙漈仙宫
又称马氏真仙殿,位于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隆庆三年(1569)重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建筑占地面积230平方米,正殿座北朝南,为内圆外方格局。殿门外有碑记两通,进门后是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尊明代分格的石狮。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屋面重檐,下檐作四面坡,上檐由木构架斗拱、藻井形成圆形攒尖穹隆顶,正中高悬“方壶圆峤”四字。殿中香案、香炉、钟、鼓和祭祀器物等文物。香案上香火甚旺。神龛内供马氏真仙。殿中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多幅清代壁画,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明代建筑,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溪林公庙
林公殿,俗称坑口溪大王庙,位于屏南县棠口乡西村境内,以独特建筑而闻名。林公殿前有一凉亭,柱撑习檐,无墙,无壁。凉亭之上有古树遮顶,瓦不晒日,檐不曝阳,称“叨福亭”。林公殿在叨福亭边,共有三门,东辕门、西辕门和正门。从正门起依次是:下马廊、会计处、戏台、厢房、月台厅、正殿、少爷公殿、后殿。
林公殿有前、中、后三进,前进占地面积最多,有大戏台、月台厅和一个天井。大戏台悬于月台厅前,呈半月型,戏台下是通往会计处,门官处的通道。戏台前是会计处和门官处,壁上画着地府会计和门官像。月台厅藻井撑顶,翘角迎月。月台厅后便是天井,天井拾级而上,左右两边是两骑石马,两个马夫牵羁在旁。石马上镌刻着:“驰驱能范我,羁勒不由人”,“识途瞻乃首,遵者迷其身”,还署有清光绪七年字样。中进是林公正殿,塑有许多林公的副将。三间结构,单檐歇山顶。后进就是露天神位,神位旁边有一棵“胸有成竹”的参天古树。
殿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占地面积达1161.7平方米。有壁画,是民国名画家陆品珪遗作;大门前还有一对《马夫图》,是棠口民间艺人周其洪所作。
第二节 宗祠
双溪陆氏宗祠
位于双溪镇双溪村北,坐北朝南。陆姓自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建有“家庙”,绘塑祖先神像牌位,以祭祀供奉。至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1072),八世祖陆绰正式筹建宗祠于今陆氏宗祠上厅处,当时仅占地100平方米。宗祠经过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其中规模最大的修建有二次,一次为乾隆五十七至十八年(1792-1793),另一次为1992至1997年,翻修装饰一新,使宗祠重焕光彩。
宗祠门口祠堂南面横立一堵照墙,上绘“双龙抢珠”图。宗祠门口有一月牙形水池,称“鹅湖”。池水清洌,池边周围有石栏杆围绕。鹅湖池边空场上立旗杆碣4副,重修宗祠碑12通,宗祠门口有回廊,游人可凭栏观赏池中鲤鱼游玩嬉戏。
宗祠大门为八扇,大门内有一戏台,雕刻装璜精美华丽,顶端有穹隆形圆盖,有许多小巧玲珑、雕刻精细的木质“旋天”,它们之间用木、竹钉或凸楔头来支撑整体建筑。旋天顶端有四翘角,前二翘角上雄踞两尊麒麟,后二翘角上盘弯尾龙身的鲲。正中安装一宝塔,建筑造型精美。
宗祠四周为山墙环绕拱围,山墙夯筑坚实高厚,每堵山墙顶端都有呈M形箭袖塑物,并各有蹲踞陶兽,檐下部分有六个空框,描绘奇花异草,涂以彩料。
宗祠正中有天井,两旁建有专备看戏时设置的骑楼,骑楼外壁各有12幅“二十四孝”图。
厅堂两侧各有20米深水井一口,边上有石栏围圈。从厅堂进入宗祠大厅,经过7级石台阶。正厅正中设神龛一座,供奉双溪陆姓始祖陆噩及夫人神像。
宗祠内共有各种牌匾20多块,其中有“进士”、“解元”、“拔贡”、“文魁”等功名匾,以及“五代同堂”、“贞节”、“孝子”等牌匾。
宗祠最后部分是眺远楼(魁星楼),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是宗祠最高点,为三层建筑。在此俯瞰,双溪全城尽收眼底。1938年1月24日,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多人,奉命集结棠口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月4日,叶飞团长率团干部和二连战士300多人,进驻县城双溪时,团部设在魁星楼。今祠内还保存着1986年8月叶飞副委员长“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的题词。
宗祠内有各种楹联19副,大门联是:“文名震洛家声远,德业开展世泽长。”正左中柱联是:“怀桔遗亲敬支卢江贤佐,折梅寄使信通陇阪高人。”神龛横匾匾文乃道光二十五年(1845)双溪书院山长郑芝兰先生手笔。匾文集历史上陆氏伟人业绩于一章,引典注经,对仗严谨。
双溪陆氏一世祖陆噩,是唐京兆府万年县黄台乡同观里(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乾符三年(876)出任闽郡建州(今建瓯市)古田县令,于后梁乾化三年(915)携家眷迁至当今屏南县双溪西门二里郊外二里许甜泉水库畔,土名“漈下洋”处拓荒垦地。自宋元符二年(1099)族人开始分迁建瓯、浦城、政和、寿宁、古田、福安、柘荣及浙南、赣北等县市。陆氏肇基屏南至今已近1100年,历38世。据不完全统计,屏南陆氏人口达万余。后裔流派绵延闽、浙、赣,人口达数万。
双溪陆氏族谱经历代修纂、考订、编辑,其中尤以明崇祯年间陆氏第二十三世祖陆伯宗修纂的规模较大。经清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分门别类,汇编成辑。因此,陆氏宗祠行辈记载明确,脉络清晰。
双溪陆氏古代族贤有:唐古田县令陆噩,宋太常寺奉礼郎陆承厚等。
寿山苏氏宗祠
寿山苏氏宗祠位于寿山乡寿山村中央,始建于明代,坐南朝北,1958年重修,1995年再次重修,分祠堂和旧戏台两部分。
祠堂部分是1995年再次重修的,对称的“凸”字形结构,面阔14.3米,背阔20.5米。祠堂分上下厅,下厅深14.8米,有一戏台。戏台对联为:“檀板金嗓歌盛世,寿山福海庆升平”,戏台两侧相连雨廊,供戏班及工作人员使用。中央是天井,天井保留两对石旗杆。保存完好的一对为清道光戊申岁贡生苏万元所立,石斗上刻“光耀月殿,志步云衢”八个字;另一对为清咸丰辛酉科恩贡苏万泉所立,石斗上刻“斗转星移,云蒸霞蔚”八个字。上厅是祠堂大厅,面阔20.5米,进深27米,四柱五开间,后部中央设神龛,神龛上供肇基温四公等神牌12座,神龛上方挂“五代同堂”古匾一块。
旧戏台部分是1958年重修的,面阔13.3米,进深41.8米,有一坐西朝东,面阔6.7米的旧戏台,保存完整。
寿山苏氏宗祠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薛氏宗祠
薛氏宗祠坐落于双溪镇双溪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由六世裔薛赢发主持修建。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厅堂式,巍峨壮观。民国时期,祠堂为县警察局占用;新中国成立后,由县酒厂接管,数十年间,建筑遭严重破坏。“文革”期间,祠内文物如神龛、神牌、豹脚祀案等被毁。1984年,收回祠堂,略作修葺;1994年,族人踊跃捐资重修,1995年竣工。重修后的宗祠基本保持原貌,包括祠前的照壁、月池、观鱼台、花坛;司埕、钟鼓楼及正座的天井、正厅,占地面积约820平方米。照壁高8米,长10米,临墙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月池,池中游鱼可数,池前建有小巧玲珑的观鱼台,台两旁为长条形花坛。祠堂大门为拱门。左右墙角建有钟鼓二楼,采用旋天套斗叠建而成,飞檐翘角,形如五凤朝阳。楼高10米。
祠堂主体建筑为二进单天井。首进门厅有四扇开插屏门,天井约140平方米,中央砌有花坛;两侧回廊廊檐饰有12个不同图案的吊筒。两回廊与正厅之间各有10级台阶,在第七级台阶处又有约7.5平方米的小阳台,上设花坛。正厅高12米,20根圆柱,四扇扛梁,尤显高大敞亮。前檐下设半月形轩廊,精雕各种花卉图案。正中廊柱挑出一对宫灯型吊筒。神主龛及龛前豹脚祀案也雕刻着精美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图案。祠内共有楹联19幅,其中门厅8副,正厅11副。有颂扬薛氏远祖功德的“花萼联辉一门三号凤,桂兰挺秀四世八登龙”;“三箭功勋羡出群将略,一方文武仰入彀英雄”等等。正厅内悬挂的“守备”、“恩科”、“父子登科”、“兄弟明经”、“孝廉方正”等木匾。
薛氏始祖因受封于薛城(在今山东藤县西南),遂以封地为姓。三国时,其一支定居于山西汾阳(今山西万荣县),因其地处黄河之东,故称河东薛氏。唐代,其后裔薛贺南迁入闽,居福安廉村。清乾隆九年(1744),十八世裔薛维广因胞弟薛维乾任屏南县百总护从,遂率眷迁居屏南,成为屏南双溪薛氏始祖。
薛氏自定居双溪镇以来,迄今260余年,多有人才。二世裔薛文潮,武举出身,曾任千总、守备等职,曾赴台湾平息叛乱,以身殉国,其子孙世袭守备。六世裔薛云奇,光绪年间拔贡,任浦城县学教谕,诰封中宪大夫,五品顶戴。此外,还有文武举人数人,赞为“父子登科”。
第五章亭台楼阁
第一节瑞光塔
瑞光塔位于屏南县双溪镇钟岭山顶。据《屏南县志》(江志)记载“:在城西门水口,屹立天际,每夕阳在山,云霞之光,辉映上下,故名。光绪十三年,知县黄瑞梧捐俸银千元创造,光绪二十年,知县周骏任内告竣”。说明瑞光塔乃时任屏南知县的黄瑞梧倡议、筹资和动工兴建,建塔总理为陆鉴波、宋肇开。该塔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动工,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知县周骏任内落成。石构楼阁式,8角7层,塔身高14.3米,塔顶离地面15.6米。底座高2.5米,边长2.3米,底层周长18.6米,二层高1.9米,三层至七层均为1.6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刹损坏。1983年县政府拨款修复。1990年,屏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奎光阁
奎光阁俗称八角亭,位于棠口乡棠口村东南角,北临棠溪,南毗镜湖,东连夫人宫、三圣夫人宫,西邻松岛,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乘桥相邻,属千乘桥附属文物。奎光阁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后多次修缮。占地面积约36平方米,楼阁式三层木结构建筑。亭高约12米,底层高4.2米,二层高3.6米,三层高2.5米,楼顶中央作七层塔刹1.8米。三层四个角柱头均向外做五彩斗拱,重檐歇山顶。北面通道口左右墙上镶二碑刻,其中一通碑刻内容为《湖亭记》,记载奎光阁修建之事、修亭理事及倡议人,描述周围风光;另一通碑刻记载修亭建湖的捐款人芳名。过去奎光阁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游客观光旅游、村民休憩聚会的场所。
《湖亭记》曰:奎光阁俗称八角亭,翼立于棠口溪南岸,始建于清嘉庆元年,清县志列为古迹。其西南双峰耸峙,西北两溪潺潺,临亭汇为深潭,崖岸壁立,颇为壮观。亭与周围之祥峰寺、千乘桥、松岛游鱼、双井镜湖、七星坮诸景错落点缀,为颇负盛名之棠溪胜景。清进士张正元有诗赞曰:“高挹金台俯酒潭,樗坛松岛迭相参。好山好水来奔赴,直把屏南作剑南。” 然经二百载风雨,亭阁檐宇大部朽坏,而临亭两溪汤汤之浅濑、翠绿之深潭、翔游之鱼群,由于人类活动,现已荡然无存,昔日幽美风韵消失殆尽。为重现棠溪昔日丰姿,在邑乡贤首倡募款修亭造湖,应者甚众,又经名工巧匠一载辛劳,遂成今日景观。
及今,新建平湖数亩,波光粼粼,湖翠亭新,胜景风貌焕然。邑人游客,或登楼览胜,赏四时景色,拾尽风雅真趣;或漫步湖滨,听松声鸟语,忘生活之苦忧;或临湖垂钓,解劳作之疲乏;或炎夏畅游,享悠然自得之乐;或静听古寺暮鼓晨钟,探人生之真谛:或沐晓岚,迎日出,送晚霞,枕夜月,感天地之悠悠,当是时也,君能不叹服造化之神功,人类之伟大乎?
第三节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甘棠乡巴地村,原坐落于村尾圳坑圪,建于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木结构,建筑面积60平方米。因风水先生认为水尾太空,挡不住村落风水,故于1953年搬迁至芽角(今所在地)以挡拦村落风水。文昌阁为三层四角塔式建筑,是古代学子吟诗作赋之所在。经1992年、2000年两次重修,如今的文昌阁更是焕然一新,成了该村老人活动之家。巴地村是屏南县唯一的畲族行政村。文昌阁周边有拓主明王殿、观音庙、巴地桥等建筑。路旁的小殿中还祀奉着“工艺之神”郑二师傅。
文昌阁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漈下城楼
漈下城楼位于屏南县漈下村,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坐南朝北,二层,高约9米,长宽约8米,土、木、石结构,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
据漈下村《甘氏宗谱》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甘氏始祖甘细旷携子侄自浙江景宁迁居漈下村,迁入前,这里居住着吴、江、钱等十几个姓,其中以吴姓人口最多。吴姓首户吴良产,恃财仗势,称霸一方,村民畏之如虎,甘细旷为人忠厚老实,教导子侄勤耕俭食,莫惹是非,因而家道日渐富裕,人丁兴旺。甘细旷有4个儿子,分别叫思亮、思主、思应、思库,个个精明能干,尤以次子思主好文习武,并广交朋友。因此,各姓村民与甘姓关系融洽,吴良产看在眼里,嫉妒在心,寻隙陷害。
不久,盗匪纷起,打家劫舍,精明的甘思主为了防范于未然,便雇请工匠带领族人在甘姓住屋外围,兴工建造城墙,并在三个道口盖起城楼,同时还与子、侄在村后山练习骑射和拳术,以保家乡。吴良产认为有空子可钻,便暗地里向古田县衙告密,列举甘思主三条罪状:一是甘思主名字思主就是想做皇帝,二是违禁私造城楼,三是招兵买马,意图造反。反叛事大,知县立即派捕役将思主捉拿归案。开堂审问时,甘思主矢口否认造反,准备动刑时,赶来探审的大哥三子甘良活见势不妙,即用浙语喊冤,知县祖籍浙江,听到乡音自忖其中必有委曲,宣告退堂,召唤甘良活到内堂问话,甘良活将从浙江迁居漈下村,吴良产恃主欺客,故意诬陷的事详细禀明。知县知道内情便有意开脱甘思主,吩嘱吴良活连夜赶回家,统一口径将甘思主之名改为甘思玉,半个月内城楼拆除,不留痕迹,仅留北门城楼,说是营造风水。半月后,知县亲临漈下查访,经过实地勘察,画了图样,录下村民父老口供,随即回县并把吴良产带到县里与甘思玉当堂对质。在公堂上知县出示查察图样及群众口供,当堂宣判甘思玉无罪释放,吴良产故意诬陷脊杖保释。从此,漈下村留下了北城楼。吴良产羞愧难堪,只好外迁他乡。光阴荏苒,几百年过去了,今天漈下成为甘姓聚居村。
第五节 华阳境
华阳境,位于古峰镇城北社区花亭街旁边。主体建筑为花亭、华阳戏院、华阳拓主庙等,由长汾村陆、叶、黄三姓为首共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即明洪武元年。此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丰五年(1855年)、光绪五年(1879年)、1988年及2000年多次重建重修。现存重修捐款碑6通。
花亭为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外檐五踩斗拱出跳,坐东朝西,面阔三间8米,进深4柱8米,亭正中上方建藻井天花。西、南、北三侧设木椅,供香客憇息,后部设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亭前圆柱联曰:惠化光千祀,神庥降百祥。
亭对面建戏台戏院,坐西朝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县政府予以扩建为县影剧院,使用至七十年代后期。戏台前柱联曰:檀板金樽歌盛世,寿山福海颂华阳。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是五显灵官大帝诞辰之日,长汾村民演戏庆赞,达半个月之多,有的年份演戏至一个月。
华阳境拓主庙,祀罗、王二神,该庙始建年代未详,重建于明代,清代以来历经多次重修。2005年,因城改迁建于宁屏二级路路边。
第六节 棠口西洋建筑群
棠口西洋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当时英差会的安立间教会创建。以淑华女学校、姑娘厝、妇幼医馆为主。占地面积3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5708平方米。
棠口西洋建筑群于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淑华女学校
又称“淑华小学”,位于“姑娘厝”的左边,主体建筑为西式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45平方米。一层六开间,前设明廊,后为膳厅和浴室。二层前设明廊,右中设走廊,左边三分之一的大间为“祈祷厅”(又称讲经堂),右边两排四间由走廊隔开。均为教室。校前方为操场,操场外下方建有“女子体操亭”一座,为单层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四面设有固定享椅,供体操学生休息用,南北双门进出,环境幽静,是一个独特的体育场所。该校只收女生(男生均在下教堂的“陶英小学”就读),附设有“幼稚园”,是屏南最早的幼儿教育学校。全校学生100多人。1925年开办淑华初中班,是屏南县最早的初级中学。
姑娘厝
位于龙身岗二山包右边,是一座砖木结构、十六开间的二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520平方米。专供外籍和高级教会女性人员居住,设计与装修都比较特殊。所有房间、窗户均为西欧建筑风格,门顶端为合掌形,上置扇形玻璃返窗,房门一律安装弹簧自动锁。配上铝质拉手,木表部分均涂深绿色油漆。窗明几净,清幽典雅。一层地板下面,四周各放两个通风口,以通风排湿,保持地板干燥。楼梯从后面上,中以走廊隔开,前设活动室和阅览室,后设会客室和图书室。二楼为寝室,每个房间均设有“壁炉”,冬天可用木炭烧出暖气,保持房间温暖如春。所有窗户均设三重窗门,外重用木质活页板,可遮阳又能通风,中重为玻璃窗,既能保温又可采光,里重为纱窗,既通风又防虫。该厝的前方为花圃,面积500多平方米,种有四季花木,专供观赏。
妇幼医馆 又称“潘美顾医院”,位于“姑娘厝”的右下方,是一座平面呈曲尺形、砖木结构,每层十五开间、建筑面积为968平方米的西式楼房。建筑按医疗单位整体设计、房门、窗户、屋面建筑与“姑娘厝”相同,所不同的是门诊部前厅设有地下室,称为“太平间”,住院部上下层前为明廊,后为病房和医生护士值班室。当时建筑木表部分均为白色油漆,后改涂上朱红油漆。住院部前方设一个宽大的日光浴操场,四周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鲜怡人。医院内设有门诊间、药房、内科、外科、检验室和手术室,有铁架病床60多张,医生4人(外籍3人)、护士10多人。门诊楼对面为院门、门右边为门房、供门卫、工作人员一家居住。“妇幼医馆”是屏南最早的西医院。20世纪初,英籍女医生潘美顾到来,因她医术高明,故声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民都跑到棠口治病,渐渐地将原来的“妇幼医馆”,改称为“潘美顾医院”。民国二十年(1931)12月,基督教会在院内创办护士班,招收学员40多人,学制三年,属南京护士学会管理。潘美顾医生的生平,现已无从考证了,但保留下来的“潘美顾医院”却见证了这位女性的爱心和屏南的西医历史。
第六章古墓葬
第一节黄童墓
黄童墓位于棠口乡漈头村西杉树岔党仔边,距漈头村约1100米。据黄氏支谱记载:“明天顺四年(1460),十朝奉黄童奉钦旨葬于此地。”墓坐北朝南,由黄土、碎石构成,墓宽3米,深3.9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墓碑高42厘米,宽27厘米。黄童墓背靠小山,前方(南面)是一大片水田,田左侧立着三棵百年柳杉,山下一条小溪(鲤鱼溪)从西往东入村。
墓主黄童,号蒙谷,系漈头村黄姓第十四世黄元之子,以工书善文著名,明永乐元年(1403年)应召入京参与《永乐大典》编纂。永乐六年(1408年)书成,按明朝律典可入朝封官,黄童以双亲年迈回家守孝为由辞归故里,隐居漈头村,屡征不起,后赠“朝奉郎”。明天顺四年(1460年)逝世。
黄童墓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屏南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薛文潮墓
薛文潮墓坐落在棠口乡贵溪村台头自然村东北800米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涉台文物。该墓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整个墓纯用花岗岩砌成,墓碑正中阴刻“皇清特授武信郎督标中镇文潮薛公之墓”,墓台左联“英名留史册”,右联“盛德荫儿孙”。墓碑下台左右联为“江山并秀,日月争光”。墓坪两边竖着一对三米高的石旗杆,左旗杆魁斗上刻着“瑞气锺英”,右旗杆魁斗上刻着“静听鹿鸣”。第二重墓台中刻着屏南开县举人周大俊楷书“忠节佳城”四字。
薛文潮,字长纲,号飞澄。清乾隆十八年(1753)九月生于屏南县双溪村。乾隆四十年,薛文潮参加县学考试,名列前茅。四十四年参加省试,中武举第六名。四十九年经兵部考核,被选为羽林军卫。乾隆五十一年,薛文潮被兵部选任宁德千总。乾隆五十二年,因军功召署福州南台面岭千总,不久提升守备。乾隆五十三年(1788)一月,薛文潮在台湾平叛战斗中殉职,时年三十六岁。
第三节蟠龙墓 蟠龙墓为宋代古墓,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双溪镇东边约1500米处。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为双溪陆氏八世祖陆公亨与夫人苏氏合葬墓。该墓建筑造形与本地其他墓葬不同,而与北方的墓葬相似,墓周随山势用块石砌就,正中壁上嵌一石碑,碑文为近千字的墓志铭。有主墓道和支墓道,墓道上方铺以石板并以卵石和精雕条石砌成手饰盒状,墓坪宽11米,深10米。《双溪陆氏族谱》载:“公亨公,生于宋庆历四年(1044),卒于政和五年(1115)……葬北岩寺旁,蟠龙形。创建宗祠于北岩寺,中绘塑祖像二尊。”该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墓方形,石构,宽2.8米,长3.1米,高1.2米。墓基为须弥座,四角做成圭角,前方及左、右三面各有浮雕花板及狮形图案等,顶部已改造,现为卵石铺建。墓冢独立设在墓坪之上,形状类似北方的土包子,墓圹后壁依山势砌弧形石墙,中嵌墓志铭,题额“福唐古田陆公冢”,铭文详述陆氏先祖累世之行状。墓志铭如下:
河南陆十二郎武功苏十三娘合葬墓志铭: 公讳公亨,字达之。七世远祖唐室试太常寺协律郎,讳噩,贯京兆府万年县黄台乡同观里。乾符三年(876),皇任本邑宰,替林颜丁忧缺。六世祖讳瀛,试秘书省校书郎,任建州军事衙推。广顺二年(952)转试大理寺评事,及薨,立垄双溪高原马鞍里地。五世祖讳彭,早逝。四世祖讳承厚,由我宋兴建隆元年(960)乡贡明经承制授将仕郎,试太常寺奉礼郎。太平兴国之中(976-983),卜祖坟之右创二僧舍,以守焉。因方舆景名曰北岩、灵岩。晨昏焚诵,钟鼓相闻。曾祖讳绍宗,袭乃祖之荫沐,膺宸恩之任用,牒授奉礼郎,命尉玉山邑:辞乃肥遁。更乐放逸,笃好林薮,作诗曰:“山居何事胜居尘,菜出于园饭出田。鱼任网求无用价,肉因猎取不须钱。猿心已死当归隐,鹤发新生莫问年,但愿升平随野老,长瞻北斗祝尧天。”由是子孙习以成风,学许行矣。
宗人学士讳广者,寺丞讳衍者,重葛藟之微,忘公卿之势,越百里而来,访衡门之下。学士游灵岩诗云:“宝岭峥嵘一径深,雪梅霜竹照朱林。我非乡社招提侣,试问风幡半偈心。”寺丞简族中诗云:“怀中朱橘少年童,便是吾家旧祖风,枝叶本来同一干,岂知流落此山中”。于是诲诸子弟诗书勤习,青紫易拾,虽曰无之,未有纡拖之者。
祖讳俭,祥符丁未(1011)生,三十六而卒。父讳仁偿,天圣乙丑(1023)生,信尚大乘,力修梵刹。嘉祐癸卯(1063)重建北岩大殿,毫发所费,悉自己舍。栋宇既美,阶砌未备,熙宁己酉岁殁(1069),春秋四十六。公乃思述厥志,绍圣甲戌岁(1094),命工凿石适成。胜事经营未央,俄尔寝疾。一夕梦有神告曰:“此院之南,祖茔之北,相去中间山势回旋有龙蟠之状。葬此地者继世封侯。”遽然觉,嘱其子曰:“吾夫妻偕老,厌世之后宅兆于斯。”言不逾月,忽尔长逝。明年,其子惟求日者,乃得浦城陈得仁先生相其阴阳,乃巽山加乙,坐乙面辛,辛水归庚,庚水归辛,顺流随山而朝揖焉。以其年十一月二十四葬,至今二十二载矣!信知神之所授言之不妄,梦之所得真耶! 公棠棣四人,公乃长焉,和协群弟一十九年始异居焉。武功苏氏乃公之配,生一男二女。男曰质,教以义方,俾师儒术。二女各归富沙,为士人妻。嵩也、师尹也,乃公之孙,敦实从学,补应上舍。公甲申生(1044),终于绍圣元年(1094)十一月初一日,春秋五十一。孺人苏氏亦甲申生,终于政和五年(1115)八月初六日,春秋七十二。公之元葬尚薄,因丘陵成坟,不封不殖。公之子不俭其亲,功石伐土,整旧丘室,袝作坟茔。政和六年四月乙巳日经始,至于十月庚午日告成。十二壬申奉后丧同前丧殡临穴前,十有一月初三日,用古今礼合葬焉。
乂,乃公之义侄也,释褐上舍,授官山东,经此访别。承彦文兄示乃祖乃考积德之实,求为之铭。因直书其事又从而歌之:双溪之山秀且灵,双溪之水渊且清。山效灵兮惟降神,水流清兮可濯缨。藏同万年兮固既宁,利及后世兮累公累卿。
大宋政和六年岁在丙申十月朔日记。
州学生侄邦昌 书
州学生孙嵩 立
将仕郎新授濮州范县主簿管田学事兼阅保甲给地牧马叶乂撰
宁德林生 钻
第七章古窑址
硋窑窑址 位于寿山乡硋窑村边,是一处宋、元、明时期的窑址群,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布于村周山野中。窑址中到处可见残缺的瓷器及其模具的堆积层,厚约0.5-8米。采集标本有瓷碗、碟、盆、盏、壶、瓶及支圈、垫饼等窑具。瓷片釉色以影青、灰白釉为主,装饰为釉下刻划花草及蓖纹等。2006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硋窑陶瓷年代久远,且废弃时间太长,许多内容无法考证,旧志中也无记载。据民间流传,该窑系南唐时期的窑址。时因南唐受赵宋军事威逼,管辖政权南迁,部分良工巧匠随同南迁屏南。硋窑附近的高岭土储量丰富、土质优良,被选定建窑。当时这一带以硋窑为中心,附近的洋中、福地、棠口、燕坑都有陶瓷作坊,从近年来这几处陶瓷窑址出土的瓷器来看,多是宋代民间制作方式,虽说工艺达到较高水平,但与官窑相比有差距,可确定是一处民窑。硋窑瓷器的生产还带动其他产业,至今这一带民间还流传当年繁荣景象的民谣:波山前后十八寨,梅岭左右廿四窑。太保钢炉喷金花,赤岩银坑显神奇。硋窑瓷器出大洋,棠口锣店响天下。门楼马道通南北,莒州陶瓷运琉球。
硋窑陶瓷业的消失至今是个谜,但据民间流传,与高岭土资源和作为燃料的木材资源不足有关。
第八章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
第一节 屏南县革命烈士陵园
屏南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为屏南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造的,是屏南县红色革命遗址之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屏南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
陵园位于屏南县城关中心偏南地带的寨冈山上,占地29.39亩,海拔830米。1986年11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主建筑基础上扩建而成。整个陵园包括烈士纪念碑、步行道、石岭、围墙、管理区、休息处、绿化地等。围墙环山腰立地而建,长约800多米、高2.5米(外侧高3米);南正面花岗岩石岭宽2米、长约200阶;环纪念碑水泥人行步道总长100米、宽1.5米;道路外侧建有8处三人座磨砂水泥石凳;数个花台及南北两处管理区平房约150平方米;整个陵园约三份之二为绿化区,四周栽种青松、翠柏、绿竹、花草姹紫嫣红、郁郁葱葱,园内最高柏树达二十多米。走进陵园四周均可俯瞰县城面貌。1986年陵园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叶飞同志也于同年8月在陵园建设期间特别为“屏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屏南“革命烈士陵园”题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老区革命根据地的深情厚义。
寨冈顶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该碑建于1965年10月,建筑面积2亩。纪念碑被翠柏呈圆月状环抱,建筑主体外呈空心凸十字形、内呈正方形;总体建筑物为花岗岩、钢筋混凝土、砖结构,朝南坐北矗立,纪念碑总高14.5米(碑身高12.5米),上小下大呈梯形柱状,顶部直立着铁制红五星;碑体表面为白、灰、褐黄等色翻砂装饰;南正面主碑上刻有楷书浮雕“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红色大字,北面碑身上题刻楷书浮雕“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红色大字;主碑基座环走廊平台用混凝土浇建,四周建有雕空花边砖混围栏,中心部位分建四个上下出口阶梯,共八级,1.5米宽;纪念碑基座内为圆形空心布局设置,直径12米、高2米,原安放有24名烈士遗骸(全县共有革命烈士320名。其中,男313名、女7名,包括“二战”时期内部错杀人员、无名烈士80名)南外基座正中镶嵌有“屏南县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五年十月立”奠基石一块。整座纪念碑庄严、肃穆。该纪念碑于1988年8月被屏南县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管单位为县民政局。
为缅怀革命烈士丰功伟绩,每年清明节期间,县人武部、关工委、团县委、教育局、文明办、民政局、党史研究室等单位都适时组织中小学师生、青少年,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篮)、行少先队礼、默哀、致词,或邀请老红军讲传统革命斗争故事,或结合时事开展祭扫陵园纪念活动,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珍惜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美好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第二节 棠口、双溪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
棠口和双溪是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的集训地、改编地和出发地。为了纪念这一革命历史事件,1980年屏南县人民政府在棠口村溪边的松岛和双溪村边分别兴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使这里成为屏南县青少年革命历史教育基地,1990年被公布为屏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1月25日,闽东红军独立师首批游击队员抵达屏南县棠口村。随后两天,闽东红军独立师主力队员陆续到达屏南县棠口村集结。月底,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和闽东特委书记叶飞从南昌新四军军部来到屏南县棠口村,与他们同来的还有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人员。接着,李子芳部长在棠口圣公会潘美顾医院召开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独立师领导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决定: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范式人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王助任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兼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主任。随后,叶飞团长在棠口圣公会教堂操场上,召集全体红军游击队员正式宣布:闽东红军独立师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下辖三个营十个连;一营营长陈挺,二营营长沈冠国,三营营长黄培松(杨三元),并作北上抗日前的动员报告。六团团部设在屏南县棠口基督教圣公会潘美顾医院内的一座两层楼小洋房(姑娘厝),一营驻在棠口潘美顾医院和淑华女学校两组建筑群内,二营和修械所人员驻在棠口后宅垄民房内,三营驻在棠口淑华女学校和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下教堂)两组建筑群内。
2月4日,叶飞团长率领团部机关300多名指战员移驻屏南县原国民党屏南县政府所在地双溪村,团部驻在陆氏宗祠,警卫连部分战士驻在圣人庙、明伦堂等公房。屏南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政屏游击支队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第二营第六连:政屏游击第二支队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第一营第二连;闽东游击支队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警卫连,共100多人。同时在闽东北边区活动的游击队员和屏瓯独立营100多人被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
2月14日,叶飞团长接到新四军军部发来六团北上抗日的电令。于是,叶飞团长、阮英平副团长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1300多名指战员,分别从双溪村、棠口村出发北上抗日。从此,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正式离开闽东革命根据地,告别了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闽东苏区父老乡亲,奔赴抗日第一线。
第三节 上楼战斗纪念碑
上楼村位于鹫峰山脉中段偏北方向的屏南县岭下乡境内,毗邻建瓯县。在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有许许多多革命先烈用生命捍卫着这块红土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些英雄的无名烈士们,特在上楼村建立了“上楼战斗纪念碑”,如今该纪念碑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随着闽北游击根据地的开辟和恢复,闽北区委黄道等领导人按照党中央的“闽北队伍要注意和闽东叶飞同志的游击队伍取得联系”的指示,决定联合闽东和浙西南红军粉碎敌人的进攻阴谋。1935年初秋,闽北分区委派黄立贵来闽东寻找叶飞部队。黄立贵率领独立师一团从崇(安)、建(阳)边境出发,日宿夜行,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在11月11日抵达闽东北的屏南上楼村附近,却不料被屏南第八区壮丁队包围。次日凌晨,双方发生交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打垮壮丁队,壮丁队队长李惠民当场被活捉。随后独立师一团占领上楼村,驻扎在村中央的地主庄院中。部队边休整边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等待时机与闽东红军游击队会唔,不料被从建瓯县尾随而来的敌五十六师第三营和新十一师五团共千余人所包围,随之一场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非常残酷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斗在上楼村打响了。红军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同数倍于已的敌人激战两天两夜,消灭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并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九位红军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上楼战斗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表现出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同仇敌忾的英雄气节。上楼之战后,黄立贵师长率部冲破省保安团的尾追清剿与重重困难,重新上路寻找闽东叶飞领导的游击队,最终于11月16日在屏南大碑村柯坑自然村与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二纵队长陈挺胜利会师。
1966年11月,为了纪念闽北红军独立师挺进闽东,在上楼村与尾随之敌激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在村头的小山包上为九位牺牲的指战员建造了革命烈士墓;1978年12月,屏南县革命委员重新修墓并立碑;2006年县老区办拨款重修了该烈士墓及扩建了上楼战斗纪念碑。1984年7月,在村尾建立上楼战斗纪念碑。为纪念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每年清明节,当地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到这里开展瞻仰、扫墓等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励志努力学习,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第四节 中共闽东北特委 闽东北军分区驻地纪念碑
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遗址,坐落在屏南县路下乡山峰村。山峰村位于屏南西部与古田、建瓯交界处,方圆数百里为莽莽林海,从军事上讲,是易守难攻,便于隐蔽的兵家之地。其附近的仙山牧场和九仙山,海拔均达1200米以上,是闽东北红军游击队驻扎和开展活动的地方。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蒋介石调集部队对南方各根据地进行“清剿”,使根据地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闽北根据地大部分被敌人占领,中共闽北分区委与上级党委联系中断。1935年1月分区委被迫撤出崇安大安。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分区委决定打出外线,开辟新区,独立自主地与敌人周旋,采取“跳出包围分散游击”、“避实击虚多点开花”等策略与战术,并决定成立闽东北军分区。同年8月,饶守坤、王助率领二、三两个小团的兵力,从崇安出发,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越过天堂山,到松溪政和边境,稍作休整,决定把第三团留在松溪和政和交界的松溪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后转到屏南下马溪一带活动)。10月,饶守坤、王助带领第二团战士300多人,经政和来到屏南、建瓯、古田三县交界的九仙山地区,开辟闽东北根据地,司令部设在屏南山峰村,其人员常驻山峰村附近的笋厂及仙山牧场大坂等地。由于当地群众长期受地主反动派的欺骗和反动大刀会的愚弄,诬蔑红军“共产共妻”、“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造成不明真相的群众跟反动势力一起反对红军。为打开新的局面,他们根据“集中以对付敌人,分兵以发动群众”的原则,深入山村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打击、改造大刀会为我所用。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开辟了长桥、路下以及屏城乡的南湾、汾溪、后垅等广大农村成片的游击新区,不但开通了建瓯与屏南交界的岭头、路下等村的交通网,而且还开通了屏南县中心地区的村头、厦地、汤坑、古厦等村游击联络网。红军的影响日益扩大,农村的很多贫苦青年都要求参加红军队伍,队伍人数迅速增加到3000多人。他们以山峰村为中心根据地,横扫屏南、古田、建瓯边区的反动民团,粉碎国民党五十六师和福建省保安二团、四团对屏古瓯边区的“围剿”,革命根据地逐步扩大。1935年底,以屏南山峰为中心的屏瓯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部队终于站稳了脚跟,胜利地完成中共闽北分区委交给的任务。
1936年春,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和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参加洞宫联席会议后回闽北路过闽东北根据地时,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在屏南县路下乡山峰村召开闽东北军分区干部会议,宣布正式成立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任命王助为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饶守坤任军分区司令员,左丰美任政治部主任兼共青团特委书记。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成立后,在王助和饶守坤的领导下,选拔骨干力量组成三五人的小分队,发动广大群众组织贫农团,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组建基层党组织,建立交通站和情报站。为了组建一支根据地的革命武装,配合红军行动,4月,从附近各村抽调积极分子,在山峰村成立了屏瓯独立营。6月,闽北独立师黄立贵师长再次来到屏南,认为加强闽北和闽东两块根据地的联系非常重要,就从独立师中抽调若干骨干,发动屏瓯边区的青壮年参军,组建了闽东游击支队。
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和红军队伍的日益强大,引起国民党的恐慌,多次派兵“清剿”、“围剿”、“偷袭”,并实行“移民并村”,切断红军游击队的给养,同时进行“烧、杀、抢”,造成众多群众流离失所。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红军游击队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打乱敌人部署,分散敌人兵力;运用“围魏救赵”法,攻其总部,使其后院起火而调兵回防,以此减轻根据地压力;同时侦察敌情,攻其不备,给敌人造成风声鹤淚,草木皆兵的氛围;此外,还开展灵活多样的“蘑菇战”,牵着敌人鼻子走,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而后伺机歼灭。经过无数次的战斗,击垮了反动民团势力,粉碎了国民党多次“清剿”,开辟了包括路下、长桥、岭下、双溪、熙岭、屏城等6个乡镇29个村的屏南革命根据地。内有交通站1个,分站9个,联络点22个,许多村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农会、游击队、青、妇、儿童等革命团体,还建立了红军后方医院、枪械修理所、服装厂等,并把屏瓯边革命根据地和屏南大段、下马溪、溪里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闽东北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抗日战争暴发后,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组织群众进行抗日。1937年冬,根据上级的要求,把闽东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北上抗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浴血奋战。
为了纪念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在山峰村的成立,及其开辟屏南革命根据地,取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的丰功伟绩,1984年7月,中共屏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并报上级批准,在山峰村附近的仙山牛场的大坂建立纪念碑。碑文由左丰美撰写,著名书法家潘主兰题字。碑文为:中共闽赣省委为粉碎国民党“围剿”,于一九三六年春成立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命饶守坤为司令员,特委书记王助兼政委,左丰美为政治部主任,下辖建松政浦屏古瓯等县。特委、军分区驻仙山,领导方圆数百里,人口近百万的闽东北革命根据地军民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88年8月,长桥乡大坂(仙山牧场)的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驻地纪念碑被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