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版《宁德县志》随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86
颗粒名称: 嘉靖版《宁德县志》随劄
分类号: K295.72
页数: 5
页码: 559-563
摘要: 宁德今日尚存嘉靖十七年(1538)版县志,到唐代大致设有24县(这里的实际意思是今天的24个县[含县改市、县改区]为唐代和唐以前所设,闽国新置宁德、罗源、闽清、同安、顺昌、永春(桃源)、德化7县,几乎都没有宋元时期编纂的县志。现在能看到的是经过元兴化路仙游县务提领黄真仲省并重订的至正十一年(1351)刊本,隆庆元年(1567)置海澄、宁洋二县,早于嘉靖十七年版《宁德县志》的县志只有13种。
关键词: 宁德县 嘉靖版 县志

内容

本篇短文仅仅旨在说明,宁德今日尚存嘉靖十七年(1538)版县志,实为一件十分幸运之事。
  一
  请先就闽省的情势略作比较。
  福建诸县的建置,从延续性的角度来说,到唐代大致设有24县(这里的实际意思是今天的24个县[含县改市、县改区]为唐代和唐以前所设,下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割据政权的需要,到了五代时期,闽国新置宁德、罗源、闽清、同安、顺昌、永春(桃源)、德化7县,南唐新置安溪、长泰、松溪3县,它们差不多都是由“场”或“镇”升格上来的。宋元两代又析置12县,包括闽东北的福安县。但这46县,几乎都没有宋元时期编纂的县志。著名的宋本《三山志》和《临汀志》都是州(府)志;《仙谿志》15卷,原为黄岩孙(惠安人)修成于宋宝祐五年(1257),原版已佚,现在能看到的是经过元兴化路仙游县务提领黄真仲省并重订的至正十一年(1351)刊本,只有4卷(版面字数约7万多字),已远非原貌。
  闽省以县名志而流传至今者,始于明代。有明一代,新置10县,其中8县都在嘉靖以前,隆庆元年(1567)置海澄、宁洋二县,宁洋县已于1956年撤销(分别划入龙岩、漳平,永安等县)。照以上算法,明嘉靖时有54个县。捡读郑宝谦主编的《福建省方志综录》,早于嘉靖十七年版《宁德县志》的县志只有13种:天顺3年重刊永乐本《政和县志》4卷(49条)弘治4年刊本《仙溪志》16卷(8纲56目)存10弘治17年刊本《建阳县志》(与景泰元年本合刊)卷数未详弘治18年刊本《将乐县志》14卷(18门68目)正德13年刊本《归化县志》10卷(36目)正德16年刊本《顺昌邑志》10卷(24类)嘉靖元年刊本《南平县志》17卷(残,存9-17卷)嘉靖5年刊本《永春县志》9卷(7篇)嘉靖9年序刊《惠安县志》13卷(26目)嘉靖9年刊本《尤溪县志》7卷(7志)嘉靖13年刊本《德化县志》(10年序刊)10卷(39目)嘉靖14年刊本《龙溪县志》8卷(8门)嘉靖16年刊本《松溪县志》14卷(14类)此外,还有嘉靖18年刊本《仙游县志》(8卷,8纲60目)也属同时。
  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嘉靖版《宁德县志》传世之难。
  二
  就宁德县自身而言,它始置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即闽国王延钧龙启元年(933),修志则始于南宋后期。明嘉靖版《宁德县志》卷首《凡例》载“宁德有《宋志》写本”。同书卷四《文籍》亦载:宁德旧志一卷宋有写本一卷。
  但《凡例》称其“首尾阙亡,十存三四。”《文籍》称其“首尾断阙,十存二三”。
  入明,景泰五年(1454)曾由邑生员赵英、周鉴纂修简志一卷。本邑名人陈褎嘉靖版《宁德县志·序》说“本朝景泰作者匪(非)人,率附己私而多疏略。”批评措辞颇严。嘉靖志的《凡例》也认为“景泰五年刊本疏略无法。”明永乐年间著名藏书家、阁臣杨士奇(1365—1444)修成《文渊阁书目》,编录简单,大抵未记卷数、撰人,但文渊阁藏书今多不存,幸得藉以略窥相关情貌。书目卷四“旧志”类有“《宁德志》,一册”,当指宋志;“新志”类有“《宁德县志》”,未标卷册数,当指明景泰志。
  即便这些志书质量不高,总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可惜均已失传。今日所能见到最早的刊本即是嘉靖十七年(1538)版的《宁德县志》。
  三
  要深入理解嘉靖版《宁德县志》传世之难,我们还应当看到,这部县志乃是“嘉靖倭患”大劫之后的孑遗。
  “嘉靖大倭难”以福建最为惨烈,闽东北是福建的重灾区之一,宁德所受荼毒可谓重中之重。仅据乾隆本宁德县志所载,粗述主要入寇年份如下: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倭贼数百从罗源而来,直抵北城门下,见有备,乃烧陈廉使房屋而去。
  三十七年戊午(1558),倭贼数百自古田而下,杀死备倭指挥使刘玠(玠字漫漶)、参将王月。贼由漳湾抢船出海。
  三十八年己未(1559),倭贼攻破福安县,分守道舒公春芳(在宁德)坚壁清野,将城外大小房屋、宫庙拆卸一空。
  四十年辛酉(1561)二月,倭贼千余自长崎来,窠云淡门,掳掠乡村,罄尽膏血。……八月,倭攻城东门,坚壁不战。贼还云淡门,日造攻城器具。……十月,二十日,驾小船百余人入县港,以三云车攻南城,铅子铳打来如雨集,城中行路人多为死伤。……二十二日,城陷,男、妇被戮及赴水死者无算。(贼)住九日乃离城。官舍、民房尽行烧毁,库藏卷案、册籍,人家文集、图画,俱为灰烬,无复存者。十二月,倭复来县,焚烧余屋,署印(管理官印,代理官职)照磨(照刷磨勘,官名,掌管诸司文案)屠大贞被执,留营三月余,院道处置五百金赎出印信、屠大贞。
  四十一年壬戌(1562)二月,(倭)驾数十大楼船还日本,载去男女数千人。新倭继至,窠于五都横屿。深山穷谷,无远不到,立买港之法,人以金赎免斩,屋以金赎不烧,人民肝脑涂地。
  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春,又倭一千从流江陷寿宁、政和,复屯于县之东洋。闻戚公自连江将至,移屯龟山寺,欲复奔寿宁,途经小石岭,为宵遁计。参将王如龙以霍童人为向导,尾其后,尽灭之。时莒洲东洋人乘倭后为伪倭,劫掠焚杀尤惨。①自嘉靖丙辰(1556)迄癸亥(1563)八年间,“倭寇”四次以上攻陷宁德县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四十年十月和十二月、四十一年十月至十一月、四十二年二月)。②县城失守,不仅人口、财物损失惨烈,而且官府簿籍被毁严重。特别是嘉靖四十年倭寇连续两次攻陷县城,衙署遭受焚掠,县志板毁书亡,所以儒学教谕赵彰志、训导汤试和吴诏共同署名的万历志《序》断言“迨遭辛酉之变而是刻悉付祝融氏矣”。也就是说,万历时期参与编写县志的一帮地方文化精英就已经看不到嘉靖版《宁德县志》了。这部方志能被宁波天一阁保存至今,实在非常难得。除了宁德县,整个闽东包括古田、福安、连江、罗源以至福清、永泰、闽清诸县都没有留下嘉靖版县志。
  四
  嘉靖版《宁德县志》,由县学训导闵文振等纂修,邑人江西巡按御史陈褎订正。参与其事者主要还有县学教谕蒋濂、训导潘鹑。该志从嘉靖十五年初冬正式着手编撰,十七年夏脱稿付梓。
  志书四卷,卷无总名。卷一为建置沿革、分野、邑名、疆域、形胜、风俗、城池、乡都、山川、土产、户口、田赋、贡办、徭役;卷二为公署、学校、宫室、坊表、津梁、坑冶、坛壝、祠庙、墓冢、寺观、古迹;卷三为历官、科贡、荐辟、恩例、武功;卷四为名宦、人物、列女、仙释、文籍、景物、祥异、杂志,凡三十八目,下含一百一十九个子目,篇幅不大,文字简略,而内容相当全面。这些都表现出草创期的特点。它对我们了解当地的早期历史和风土舆情,仍有重要作用。
  经历倭难,天一阁所藏嘉靖版《宁德县志》成为海内孤本。但椠刻比较粗糙,加上年代久远,漫漶缺损之处颇多。幸有嘉靖版《福宁州志》残本可以取校。州志十二卷,州学学正陈应宾、宁德县学训导闵文振等纂修,亦为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刊刻,相应条目差可视作一书之两种版本。遗憾的是这部州志缺卷四(包括公署、学校、书院),卷五(包括兵卫、防守、宫室、坊表、津梁、坑冶),卷六(包括坛壝、祠庙、丘墓、寺观、古迹),阅读、检索这个部分的内容,便只能稍借万历本《宁德县志》覆覈对勘了,聊胜于无而已。

附注

①明万历十九年刻本《宁德县志》卷一“舆地志·灾祥”。 ②参见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8—154页。按,《明史·戚继光传》载:嘉靖四十一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在福建诏安县东南——引者注),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嘉靖四十一年倭寇第三次(实为第四次,上一年十月、十二月应记为两次。)攻陷宁德县城,明万历本、清乾隆本《宁德县志》失录。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校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