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乞丐 风光一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67
颗粒名称: 元宵乞丐 风光一阵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2
页码: 517-518
摘要: 元宵乞丐风光一阵概述了从前,宁德市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常用俗语:元宵乞丐。意即像正月元宵节里的乞丐,风光一阵子就过去了。说着说着,后来演变成一常用语的谦词。比如,当你碰见一位常在公众面前出头露面的朋友,说他很风光时,他便回答说:元宵乞丐,不值一提。此话有何出处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关键词: 宁德县 俗语 本土文化

内容

从前,宁德市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常用俗语:元宵乞丐。意即像正月元宵节里的乞丐,风光一阵子就过去了。说着说着,后来演变成一常用语的谦词。比如,当你碰见一位常在公众面前出头露面的朋友,说他很风光时,他便回答说:元宵乞丐,不值一提。此话有何出处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过去,在封建私有制的社会里,劳动人民深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因破产而沦为乞丐的不少。这些被称作叫化子的社会弃儿,身处社会的最低层,境遇悲惨,为求生存,组织丐帮,抱团取暖,并争取到元宵乞讨和过节欢乐的起码权利。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时为福建省福宁府的霞浦、宁德、福安、福鼎、寿宁等五个县,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灯节,各县的化子头(即乞丐头)轮流坐庄,集中全府的乞丐在一个县城里,一边行乞,一边过节。好好的热闹一阵,而后也静静的坐下来,大快朵颐一番。
  元宵傍晚,华灯初上。县城里的叫化子倾巢出动,跟随在化子头后面,组成一个与衙门官老爷出巡相仿的仪仗队。队前有化子响鞭开道,后面跟着一帮子手握讨饭杆子的“秤杆儿”群,再后面便是一大帮叫化子,他们每人手中拿着一个里面装有二十文铜钱的讨饭竹筒,边走边按五响的节奏摇动着,打出的声音是喳—喳—喳—喳—喳。化子群后边还有四个化子分别举着“纠察”、“弹压”、“迴避”、“肃静”的灯牌。灯牌后面有一写着:“灯政司”三个字的横幅,紧跟着的是一位化子头坐的八抬大轿。所谓八抬大轿,其实是八个叫化子用几根竹竿扎成的一把破椅子。化子头傲然正襟端坐,故作姿态,显得八面威风。该“灯政司”的脸上已作过轻妆淡抹,头上戴着一顶用纸糊成的七品县令官帽,帽前正中“镶”着一颗大大的“蓝宝石”,是用荸荠刻就后上色的,两个帽翅忽忽扇扇,装腔作势,耀武扬威。哪里的灯火旺盛,就指挥往哪里闯。“灯政司”大呼小叫地发号施令。他可以命令店家把火烧得旺旺的,把灯点得亮亮的。并且,煞有介事地要罚这家灯钱,罚那家灯钱。每走一个店铺,店主就让伙计将事先装有铜钱的红包送给他们,以图吉祥,阖家平安。
  那么,这元宵节扮“灯政司”的习俗是从何来呢?据称,它大有来头,在丐帮史上曾有过“元宵乞讨,皇上封我”之说。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一次来到繁华的杭州城,微服混杂在人群中,于西湖岸边观看马戏团跑马射箭“百步穿钱”。不巧,因骑者失手,利箭走偏,观众险被伤及,危急间有站在他身旁的一个人,用棍子将箭挡住,免此一难。事后,查明这救驾者原来是杭州城大名鼎鼎的“武乞”头人曲九公。当这曲九公被叫到浙江布政使司衙门面驾封赏时,他既不要官也不要钱,只要求每年的上元灯节给其徒子徒孙们乞讨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就可以了,皇上照准。
  听说,此俗是当时福宁府的丐帮组织从杭州城仿效过来,流行了数十年时间,直至嘉庆朝代,因为经济不景气,才被废止。有谣曰:“乾隆换嘉庆,钵仔做饭甑。三餐吃不饱,做事好败兴。”此时,凡花钱的大型活动,均被取消,这“元宵乞讨”的习俗没了,但“元宵乞丐”的话,仍流传下来。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