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金峤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44
颗粒名称: 蕉城“金峤陈”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479-484
摘要: 蕉城“金峤陈”讲述了刘家谋在《鹤场漫志》一书中说道:“邑中大姓旧有崔彭陈林左之谣。”意为上五姓者乃蕉城从前五大望族。而其中的陈姓又素有“埠头陈”、“金峤陈”、“潭尾陈”等之细分,据说在宁德历史上都出过不少科甲才俊。到了明清之际,则以金峤陈氏的“伯侄兄弟三进士”最为炫耀。
关键词: 宁德县 蕉城 “金峤陈”

内容

刘家谋在《鹤场漫志》一书中说道:“邑中大姓旧有崔彭陈林左之谣。”意为上五姓者乃蕉城从前五大望族。而其中的陈姓又素有“埠头陈”、“金峤陈”、“潭尾陈”等之细分,据说在宁德历史上都出过不少科甲才俊。到了明清之际,则以金峤陈氏的“伯侄兄弟三进士”最为炫耀。
  “金峤陈”的源头福地
  我徘徊在蕉城崇文社区那曾留下金峤陈氏伯侄兄弟无数足迹的大街小巷寻寻觅觅,问守望在那里数百年之久的枝柯伞盖的老榕,它回答说:“吾老矣,金峤往事模糊了呀!”“金峤陈,是从五都西岐迁来的呢!”社区的一位老人告诉我。
  为了追寻“金峤陈”的源头福地,我来到了漳湾镇西岐村。这是一个距宁德市区仅十公里的三都澳内腹地小江村。眼前,高速公路、火车路绕村而过,昔日的鉴湖如今已成工业园区,建起了不少高楼厂房,到处洋溢着一派“海西环三”建设的现代气息。她与“篱外犬声吠残月,知是打渔人夜归”的古老海屯形象形成了强烈的时代反差。但骝山苍翠,西陂渔歌,荔树掩映,江村青砖灰瓦,风景依然迷人———乾隆版《宁德县志》曰:明按察史陈寓、御史陈褎兄弟祖居于此。面对这一方佳山胜水,我想“西岐陈”开基祖真能择地哩!当我一脚踩进西岐陈氏祖厅,大门楣上有“孔安有庆”四字匾额,上位一幅抱柱更赫然入目:“伯侄兄弟三进士,江西山西两巡按”,使人想见这里是个诗礼之门。陪伴我的一位村老对我说:“西岐开基祖陈公以政,自明洪武初由长乐江田迁徙隐居此地,生息繁衍,至四世祖陈耕娶你七都林尚书之姐为妻,我们还是姻亲呢。”我以认到了五百年前的戚家,自是十分高兴。老人家还搬出了珍藏的乾隆36年修《西歧陈氏宗谱》(他们称“白绫谱”)让我瞧:“……公字叔野,胡次公子,行六,是为四世祖,适七都埔村迁训导,赠都御史林观女复梅……”谱上又载:陈耕之长子,是为陈和,六岁双恃继丧,育于祖母刘氏,及长,与母舅少保林庄敏公游,从外祖教谕赠都御史林观实课,督之以《礼记》,充邑庠生。景泰四年癸酉(1453)乡试中式第135名。次年,授予直隶庐州府无为州学正……自为庠生时,从居邑迁坊北隅,为金峤始祖云云。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明史·林聪传》的一段记载:“其年(指景泰五年)冬,聪甥陈和为教官,欲得近地便养,聪为言于吏部。御史黄溥等遂劾聪挟制史部……章下廷讯,坐专擅选法,论斩。高谷、胡濙力救。帝亦自知聪,止贬国子学正。”为了外甥陈和,时职吏科都给事中的林聪在职责范围内按正常渠道向吏部推荐人选,不料受小人诬陷,险些丢却身家性命。关于明朝林陈联姻的故事,关于外甥母舅的民间传说,正史野史今在西歧得以相互印证,真叫我兴奋不已……
  “我西歧陈和一支约在正统六年(1441)就迁居县城坊北隅金峤地方了。”老人说。那么金峤地今在何处呢?
  “金峤陈”人才辈出
  《宁德县志》曰:“(宁德县城)至明正德间方始易以砖立五门……,北曰朝天,增小东门曰登瀛。”“我们祖居的金峤地就在今北门西北路一带。”当我回访崇文街,金峤陈氏后裔的陈由灿老人这样说。我在继续寻寻觅觅,但由于世事沧桑,这里已见不到多少历史遗迹了。《宁德县志》记载的“进士坊”、“蝉窟联辉坊”等古迹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拱石桥与桥下的潺潺流水,似乎还在叙述当年陈和一脉迁到这方风水宝地后,自此文风丕振,代有才人,科甲连蝉,冠盖不断。那般般往事,如今已少人知晓……“二世祖陈寓一辈盖下的金峤祖祠如今还在哩!”老陈说罢,领着我直奔地处西北弄的金峤陈氏祖祠。
  历经沧桑岁月,此祠曾沦为村里的粮食仓库,现已归还并修葺一新。祠堂宽阔庄严,前面临巷是门楼,中间是一偌大的长石条砌下的天井,一仍其旧。正座四柱三开间的主体结构完整,梁柱虽经油漆,但据说也属嘉靖旧物。我在厅堂环视一周,墙上布满了金峤陈氏历代科名者的事迹介绍展板,地上靠墙立满先祖的官职“行牌”,红底黑字,格外醒目。这一面面“行牌”就是一个个生命的影子,它领人穿过时间的隧道,去认识明清时期金峤陈氏那辉煌的一页,引人回望一个家族的一段荣光!据《金峤陈氏族谱》载,自明中后期至清的数百年间,“金峤陈氏”出了3名进士、6名举人、24位贡生、197位秀才,一一看过“行牌”,陈寓、陈褒、陈褎、陈和、陈希孔、陈方、陈雍……那一长串的芳名叫你目不暇接。一个不算大的家族,为国家贡献了这么多的才俊,真令人羡慕不已。我想说,在明清时期的宁德蕉城,是否可称:“惟陈有材,于斯为盛”呢?
  进士宅里旧事多
  那是明成化四年(1468)春日的一天,宁德县学的举子们正在玩传统巫术“降乩”的游戏,占卜是年乙科人等,箕曰:“林左推贤达,陈君独占魁。”是秋,林著(林聪从子)、左浚、陈寓果应。第二年,陈寓又高中进士。越年,年方25的他便做了安徽休宁县知县。这时,有一位达官想谋夺平民产业,陈寓愣是不准,那位达官就百般拉拢并攻击他,陈寓岿然不动。由于他清正爱民,数年境内政通人和。当他升任南京刑部云南司主事时,休宁的百姓们挽留不下这位好官,只得勒石志思,后又祀其于“忠义祠”。陈寓在为母亲守丧期间,丁忧在家,听说境内古田山寇作乱,他毫不犹豫直抵寇巢,歼灭寇首。陈寓最后官至山西按察使(正三品),卒于任上。祀宁德县乡贤祠。看过《宁德县志》关于他的种种政绩记载,我深为陈寓为政的操守与保卫家乡的勇气而感动不已。
  说到陈寓,这里不能不提到他的长兄陈宁。听说陈宁的故宅犹存,地在不远。于是,我在老陈殷勤的带领下,来到一栋房子的后门,老人往里一指说:“陈宁母厝就在里面!”这是一栋三座透后的至今格局完整的砖木结构明清民居建筑,历经雨雪风霜,前二座已改建无迹,惟存后座衰老却未完全颓败,但因年深月久,梁柱蛀腐,多呈炭黑色,特别是少人居住,一派清寂。史载陈宁虽只为宁德医学“训术”,但若不是他长兄为父(因父早殁)抚育备至,陈家四兄弟中不可能走出一位进士、一位秀才诗人以及日后的“兄弟进士”,无怪乎浙人状元姚涞为其亲撰墓志铭而大唱赞歌呢!“金峤陈”还走出了一位行吟诗人。陈宇,系陈寓三弟。三岁时丧父,在大哥陈寓的扶掖下,克身树立,发奋读书,在中了秀才之后便绝意仕途,只是缥缃课子,培养出两个儿子陈褒、陈褎先后成了进士爷,而自己的足迹遍布宁川的山山水水,至今留下了许多佳篇丽句。他的记录一邑风光的写景诗清新可诵,人评其诗有晋唐风。殁后,以子褒贵封御史。他曾在金峤地辟园构亭,匾景四十,多咏其趣,号“五真居士”。其风流韵事,至今传为佳话。据《鹤场漫志》载,明大画家沈石田曾为他绘过《五真园亭图》。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如今“五真园亭”与其图画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苍茫之中了,关于进士宅里的许多前尘往事,怕只有古之寒蛩能知了。
  兄弟进士,兄弟进士!
  虽然有缘登入先贤祠堂,却不能见其尊容遗影,不免使我遗憾——陈褒、陈褎俩兄弟可谓金峤陈氏的莫大骄傲,“明一朝二十一进士,理学如陈自新、韩古遗、陈褎;忠义如阮宗泽、崔世召、吴国华、陈昌胤;宦绩如陈宗孟、林聪、左浚、陈寓、陈褎,文学如林保童、陈褒、龚道,皆蔚然可观。”(《鹤场漫志》),在封建社会的有明一代,宁邑蕉城的21位进士中,金峤陈氏一门二代就占去了三个席位,且为同胞而先后甲科,仅此一家。这在科举时代,于金峤陈氏一族是多么光耀门庭的事呵!时在明正德八年(1513)的一天,宁德县儒学“明伦堂”忽然飞来了一群喜鹊,它们构巢梁间,驯狎不惊。是秋,陈褒、陈褎兄弟双双同举于乡。陈褒于次年甲戌(1514)连捷进士,陈褎(号骝山)至嘉靖二年癸未(1523)终于也圆了天子门生梦。陈褒为官一年后病逝,留下了天年不永的遗憾;陈褎则于嘉靖三年(1524)授云南道监察御史。他为江西巡按时,大学士夏言欲毁民房为自家花园,他上书规讽,严词剀切,许多人为他捏着一把汗,但陈褎却谈笑自若,慨当以慷:“以此获罪,吾不辞也!”其掷地有声,其凛然风节,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父母官,终被谪去。离任之日,江西父老攀辕涕泗而留其豸袍。这般大写的人,“所到之处,多有善政”,但在封建社会,终究逃脱不了被废而不用的命运。陈褎二十多载宦海生涯,非但政绩突出,还写下了许多的著述。作为言官,他有一部披肝沥胆的《奏议全集》;作为一名理学家,骝山先生一生穷经究史,写下了《礼记正蒙》、《易书诗绪说》、《春秋绪说》等理学著作;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留下了《观风余韵》、《慈水闲吟》、《龙门唱和集》、《云间笑语》、《寓诏集》、《骝山集》等诗文;作为乡贤,他关心家乡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修理北河记》、《议东湖疏》、《修宁德学宫尊经阁记》、《石堂先生遗集序》、《嘉靖福宁州志序》、《嘉靖宁德县志序》等篇章均载于地方志和相关史籍中;作为文化老人,骝山先生的《读书论文法则》一书的忠告教诲,至今鞭策着家乡的莘莘学子珍重青春,勇猛精进!“恨煞故园成寂寞,繁华谁付与间愁”,挂冠期间,不能说他是不寂寞的,但他居乡宁德,多为善事的许多作为,至今仍在激励着子孙后代不失正气,好生做人,热爱家乡,造福桑梓。
  嘉靖十七年(1538)萧瑟的深秋,梧叶摇落秋声,也摇落恼人的离情别绪。蕉城“进士弄”(今崇文西北路21号)再没有当年迎接新科进士般的热闹,只有一抹夕阳斜照,陈褎上轿挥手告别家乡父老,举家迁居省城福州宫巷(即今三坊七巷内)。从此,老人淡回故乡。“但他于三十一年死后,仍由子孙扶柩回宁,归葬于八都屿头。”陈由灿老人最后说……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挺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