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绥东山再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37
颗粒名称: 王祖绥东山再起
分类号: K825.3
页数: 5
页码: 471-475
摘要: 祖父辈海运贸易的船队在一次北上山东途中突遇“集中所有银款妥善解决船工和伙计们的抚恤金和生意上的未付款,再无力经营海运贸易,王祖绥母亲在海难之后独自拉扯祖绥,一有空闲就下河摸鱼捉蟹补充母亲的营养,其孝心受到街坊四邻和家族上下的赞扬”晏溪支派族兄昆豪(王祖添)经营的海运。船到目的地后他就跟随老管家进行交易”老管家发现忘记带回记帐本,一五一十向昆豪陈述各客户在交易中的数量及银款。昆豪祖上有一爿茶作坊在米筛坪”昆豪就托付王祖绥经营管理,并提出将茶作坊投资成本转让三分之一给祖绥做为入股投资。
关键词: 宁德县 蕉城 王祖绥

内容

王祖绥为锦江堂第十七世孙(王审知第三十世孙),与王祖添是同曾祖的族兄弟。由于其祖父辈海运贸易的船队在一次北上山东途中突遇“海难”,五房出海男丁及船工们无一生还,所以出世不久的他就成了孤儿。“海难”发生后,王祖绥家人变卖了田地、房屋等,集中所有银款妥善解决船工和伙计们的抚恤金和生意上的未付款。之后,五房经济每况愈下,再无力经营海运贸易。
  王祖绥母亲在海难之后独自拉扯祖绥,又因“海难”一事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但其母亲曾受过教育,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让祖绥到王氏家族“白岩下书院”免费读书,祖绥从小懂事听训,勤学好问,倍受先生的钟爱。
  1、逆境奋斗 成为管家
  王祖绥十三岁就开始为生计而奔波,为人“打杂”,收入微薄,一天的工钱只够换一市斤大米,但他从不嫌少,反而做事认真负责,不偷懒,渐渐的受到了大多数雇主的认同。他又是一个孝子,在经济十分困难时,从来瞒着母亲“母吃干饭,儿吃稀汤”,一有空闲就下河摸鱼捉蟹补充母亲的营养。其孝心受到街坊四邻和家族上下的赞扬。
  有一次,晏溪支派族兄昆豪(王祖添)经营的海运“远洋号”临时缺工,雇王祖绥去帮忙,船到目的地后他就跟随老管家进行交易。在回程后,老管家发现忘记带回记帐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向老板交待。祖绥知道后,就凭借非凡的记忆,一五一十向昆豪陈述各客户在交易中的数量及银款,因此,祖绥受到了昆豪的重用,从此改变了“穷棒子”的命运。在以后的洽谈生意中,昆豪总是派王祖绥参与。几经磨练,王祖绥对事善于精准判断、遇事善于随机应变。他胆大心细的办事风格深受昆豪赏识,经过多年考察,三十岁的祖绥被聘为“九家俚”管家。
  2、经营茶业 取得成功
  昆豪祖上有一爿茶作坊在米筛坪。由于经营不善,收入低微,昆豪就托付王祖绥经营管理,并提出将茶作坊投资成本转让三分之一给祖绥做为入股投资,日常经营管理由祖绥负责,利润俩人平分。
  接受任务后,祖绥专程拜访老茶师,集思广益后提出新的经营方案和措施。首先对传统制茶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革和创新:一、将原小锅灶杀青改造成大锅,并在大锅灶四周围上木壁,中间开设了一扇活动门,便于进出茶叶与杀青。灶外安装一根转轴摇把支架,摇把头镶嵌三个扇叶(称炒手),用人工摇动支架上的转轴,锅中扇叶飞速翻动,使茶锅内杀青茶叶翻转增快。杀青灶的改革节省了人工,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杀青质量;二、制造人工推揉茶机。揉茶机是木制的方台,约70公分高,台面中央凹斜圆形,中央镶多根半月铜牙(称砻齿),台面吊架上安装一个约50公分大木桶,四周配推手,由四人齐力推拉,起动轴承在支架上旋转,杀青叶在桶内揉捻。揉茶工艺也进行改革,先轻压盖,后重压,最后松压结束。揉捻时间30分钟左右,然后观看揉茶外形条索是否紧细卷曲,茶叶边要透出微汁,上述改革大量节省人力,同时又克服了手工揉茶不均匀的现象;三、大胆创新,将一灶一锅炒焙工序,改为一灶三锅,这样便于掌握火力、调整温度,做到慢炒细焙有次第,有效提高成品茶的醇香和汤色。
  祖绥虚心好学,不断潜心钻研。后来他在制茶、看茶、品茶方面往住有独到之处,逐步成为民间茶师。其后又费心攻克了制茶中的通病——红梗、红叶和烟焦茶的产生。后来祖绥又建议昆豪制茶不如开茶行,将制茶工艺诀窍传授给茶农,由茶农进行加工,我们负责收购成品茶,经分类筛选后包装出售。该建议实施后,经济效益翻了好几倍,茶作坊也转变为茶行,取名“春茗茶行”。
  3、东山再起 振兴祖业
  “富贵又穷,穷又富,沧海成路,路成河”,祖绥在族兄昆豪扶持之下,从一个“穷棒子”走上致富之路,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他就重振海运贸易的祖业。山东至广东老客户都念祖绥家人品德高尚,当年“海难”之后诚信守约,理清未付货款,都愿意鼎力支持与祖绥做买卖。随着海运贸易的崛起,祖绥家业迅速壮大起来。
  几年之后,祖绥衣食丰足,资金雄厚,就在小东门院前路一带建造一座占地面积364平方米的二层青砖黛瓦的四扇房屋,屋旁又建一座占地面积260平方米的洋楼。又开办一爿占地80平方米的酿造坊(米酒库),一所占地288平方米的“春茗茶行”。四扇房今犹在,只是洋楼,酿造坊、茶行原貌改变了。
  此外,又购五都下(汤湾)、蔡阳山等处田地。在东门兜添置店铺三间,经营绸缎和高、中、低档布匹和百货。该店铺解放后被公私合营。
  咸丰二年(1852),祖绥与族亲商议修造王氏祠堂。并由其独资赎还因“海难”后转让的六扇房地1.27亩,用于建设王氏宗祠。随后祠堂建成,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祠堂中堂大柱分别挂有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进士锦江堂第十世孙王锡候、光绪丁丑状元王仁堪题的楹联:“有民玄孚胤,日茂永君绍”(为锦江堂十一世至十五世行第);“圣祖振鸿基钦命长贞为实孝,云昆开奕统永昌再启是成仁”(为十六世至二十七世行第),“世德作求勋阴用光海国,嘉铭肇锡贤才克献天廷”(为二十八世至三十七世行第)。王氏宗祠另有隐寓深长的祭祖趣闻,据上辈老人说,“小东王氏祠堂祭祖先祭船尾舵”,是否与当年的“海难”有关,情况未详。王氏宗祠今被三元社区借用。
  4、开发三都马蹄山和围海造田
  祖绥被聘为“管家”之后,在管理家族行业上总是恪尽职守,他的能干和诚实得到族兄昆豪特别看重。咸丰六年(1856),昆豪特地与他商讨共同合资开发三都马蹄山。开发项目工程管理和监工由祖绥负责把关,建设资金由昆豪出资2/3,祖绥出资1/3,所得利润平分。
  马蹄山位于三都岛东北,海拔数十米,由于濒海,海雾弥漫,气候湿润,是种植荔枝的有利地理条件。隔山就是玠溪,已盛产荔枝,遐迩闻名。祖绥走马上任后,对马蹄山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了解,然后走访当地农夫,虚心下问,经过深思熟虑后,向族兄昆豪汇报开发计划,远景种植荔枝,荔枝生长期长,可以套种甘蔗,获得近期经济收入,并提议创办榨糖作坊。上述计划得到昆豪同意后开始实施。据上辈老人说,马蹄山出产的荔枝,皮薄,核小,肉嫩,味甘。丰年时产荔枝上千担,然后用自家船舶运往浙江温州、宁波一带出售获利。蔗糖生产也获丰收,到了冬季,自家仓库堆满几百担红糖板。
  为了管理需要,祖绥在该果园盖有简陋住房,给果园种植和管理的果农居住。与此同时又在三都街建造四扇房一座,自己长期居住,方便往来马蹄山果园管理。
  马蹄山下至北澳有一大片滩涂,涨潮为海,落潮为滩。三都岛百姓“以船为家,或以山为业”,水田缺乏,粮食靠外运。为此,祖妥决定围海造田,该计划得到了族兄昆豪赞同并实施。清同治元年(1862),祖妥开始在北澳滩涂上筑堤围海,雇工百余人在规划线上打木桩,堆土包,夯土基,砌堤石,他成天奔波在滩涂上监工。经过多次挫折,筑堤围海成功。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每当春夏多雨季节,堤内水量增多,内涝现象严重。为了排涝,他在堤坝上开设二座拱桥,中间安装排水闸。当堤内水位高,堤外水位低时就开闸排水;当堤内水位低,堤外水位高时,就关闸挡潮。此外,还制造风车,凭借风力不停抽排水,保障堤内水田免受涝灾。该堤长132米,围海造田面积达1000亩,其遗址在今三都北澳新塘盐场一带。
  祖绥晚年,依旧费其心血在开发和发展马蹄山果园与围海造田之中忙碌,他的续弦也讨三都岛人家子女。直到八十六岁逝世后,葬于马蹄山坡的陵墓中,实现其生前志向:“生前担当开发事,死后守望马山田”。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祖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