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一都刘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25
颗粒名称: 宁德一都刘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459-461
摘要: 宁德刘姓主要以洋中(包括章后、陈洋、大泽溪、灵下等)、漳湾(包括新园、岐后及附近村落等)、城关(包括王台、坪塔、下宅园等郊区村落)为大宗支,七都、八都、霍童、赤溪等乡镇也有刘姓居住,民国时期宁德一都刘姓不多,主要以居住在东门外盐仓弄刘廷僯一支、居住在下尾街妈祖庙边刘开丰一支和居住在西门刘廷珍一支较为著名。即使该支自清乾隆年间卅世祖刘廷僯肇迁宁德城关后,清康乾盛世时入仕途者凤毛麟角,兄弟俩在宁德东门外盐仓弄隔墙相邻而居。
关键词: 宁德县 一都 刘氏

内容

宁德一都刘氏约占全县刘氏总人口(一万三、四千人)的四分之一。宁德刘姓主要以洋中(包括章后、陈洋、大泽溪、灵下等)、漳湾(包括新园、岐后及附近村落等)、城关(包括王台、坪塔、下宅园等郊区村落)为大宗支,七都、八都、霍童、赤溪等乡镇也有刘姓居住,大都是闽南迁入种菁靛者的后代。
  民国时期宁德一都刘姓不多,约几百人口,主要以居住在东门外盐仓弄刘廷僯一支、居住在下尾街妈祖庙边刘开丰一支和居住在西门刘廷珍一支较为著名。
  据1936年第六次纂修,至1944年才完竣的族谱记载:刘廷僯一支在唐代始祖晟公为一世,至洋中章后刘祖郎是廿一世,肇居一都城关的刘廷僯是卅世。
  刘姓在中原时较为显赫,唐末南迁,宋、元、明各朝均有建树。即使该支自清乾隆年间卅世祖刘廷僯肇迁宁德城关后,清康乾盛世时入仕途者凤毛麟角,虽名不见志书,为地方小吏者却不乏其人,光得军功者就有四、五人,曾戌浙霞等地,亦有“大牌典卷”,惜先后毁于抗日战乱和“文革”中的破“四旧”。
  刘廷僯生于清康熙戊戌(1718),卒于乾隆丁未(1787),生三男:长曰正銮、次曰正铎、三曰正锡(幼夭)。正銮,字以殿,号东园。正铎,字以振,号西园。兄弟俩在宁德东门外盐仓弄隔墙相邻而居。兄弟俩共育有七子(卅二世光字辈)、十五孙(卅三世长字辈)、三十七曾孙(卅四世开字辈)、四十多位玄孙(卅五世启字辈)……。至今已至四十世,有千余人之众,散居世界各地。
  刘家卅二世光字辈、卅三世长字辈、卅四世开字辈处于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国运衰微,外侮内乱不断。经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割地赔款等等,国库空虚,民众疾苦。其时,刘氏家境一度中落,至清末卅五世启字辈才逐渐“回春”,子弟多有入仕者。
  东园长房玄孙启宝(原住盐仓弄左边四扇厝,后随父迁居霞浦),号黻臣,字锡三,清附贡生,侯选县丞。曾任福宁水陆总镇、福宁商会总理、霞浦县商会会长等职。其弟启邦,字益济,清军功五品。其子卅六世维荣毕业于北京国民大学(应为燕京大学),历任民国京兆尹总署科员,保定中央航空总司令部谘议,军政部航空署航空第三队少校观察师,交通部财务委员会委员,仙游县公安局长等职,1949-1950年间随国民党军迁居台湾。其余兄弟仍散居霞浦及宁德盐仓弄旧屋或迁住本县他处。
  西园玄孙启鏛,号序钦,字克馀,是卅四世开蒸次子,人称细弟(其兄启刚,人称大弟)。生于清道光丙子1876年,卒于1941年。此即民国时期在宁德因承包盐业而发财的著名盐商刘细弟(与当时经营“一团春”茶叶而发家的林昆生齐名)。序钦生男六女二,现健在仍有男二女一。其孙、孙女现有移居海外和省内外者。其长子刘维珊生于1922年,就读于当时三都中学,抗战时随校迁福安坂中。维珊秉性率直,头脑聪敏,擅長楷书。1940年因父病重辍学回家侍亲,次年父病故。维珊感其父病中常为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忧虑不已,时有捐款捐物支持前线。1943年3月26日县妇女联合会组织“劝募妇女号飞机公演抗战话剧”演出活动时与林昆生带头捐资,林昆生出资壹百元大洋,维珊出资伍拾大洋(详见《民国宁德》一书第365页左上首复印件)。
  清末民初,刘氏还有几位小有名气的,也值得提一提:刘开杰,字子英、小字经营,生于光绪已卯(1879年)曾办私塾,设馆任教,见科举制度没落,不合时代要求,旋即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建新式学堂、男女同班,他任校长;刘开灿,字子美、号奶辉,乳名刘六,生于光绪戊子(1888年)。自小外出,有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活动之说,回乡后带头剪辫子,后被称为“辛亥革命老人”(详见宁德文史资料第五辑);刘维荣,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抗战时负伤驻邵武疗养院疗养,后不知所终。此外,该谱载节孝妇多人,呈部旌奖者开蒸原妣林氏、启运妻陈氏二人曾得过当时省长萨镇冰题赠匾额“冰心柏操”一面。
  刘开丰一支系居于下尾街,亦属从洋中章后迁居城关一都。刘开丰在清朝年间中过举人,他与刘廷僯同宗同族,是廷僯“堂玄孙辈”。其子启鲲是癸酉恩科举人,候补把总,历守周墩、福安、寿宁等汛。其孙龙章为增广生补禀。
  刘廷珍一支居西门,谱载一世始祖刘隆汉原居建宁,至十五世刘殿(讳文锦),才移居福宁。其十八世刘志搏是道光丁酉科解元,十九世刘载赓生九子:琛、琯、璧、珍、璨、珪、潘、琨、琇。
  刘廷珍(1852—1926年)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光绪廿一年(1895)乙末枓进士,任奉天凤凰厅(今辽宁凤城县)知县。沙俄侵略中国时兵临城下民情忧惧,奉天巡道本议出迎,廷珍拒之,宁死不屈,誓与城邑共存亡。廷珍朝服衣冠独坐正堂候之,俄兵见其浩气凛然骇叹而退。俄兵士亦不敢扰乱市境,全城赖之安。1906年告老还乡时市民感德攀辕而叹、载道而歌,并敬献“万民伞”,以纪其爱国爱民之心(摘录于2004年3月辽宁省文史资料)。其孙刘友春,生于民国壬戍(1922)。1942年毕业于永安师范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即应聘蕉城中心小学为教员。1951年奉命抽调参加土改运动,1952年回校;1955年因广播事业方兴未艾缺乏技术人才,被相中借用。同年12月又被地委闽东日报社看中,奉调为制板技术人员。1976年任宁德茶机厂技术员,因技改成绩显著受到国家商业部表彰,职称为工程师。1991年退休在家,于今年93岁高龄无疾而终。刘友春热爱艺术,他的艺术作品涉及面很广,他的雕塑堪称一绝,比名家作品毫不逊色。曾塑有革命先烈郑长璋、颜阿兰、蔡威三尊塑像,为市博物馆收存。
  民国后期或解放初期,有从省内外和本县乡镇迁入一都城关的其他刘姓宗支,在2005年编纂的“宁德刘氏族谱丛书”中已有说明,此处不赘述。

附注

作者简介:刘淑培,1958年宁德一中初中毕业,1965年上山下乡在八都红门里茶场。1970年第二次插队洋中公社凤田。1979年招工飞銮供销社,1986年调宁德县果品公司工作,2001年退休。现住宁德城关。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淑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