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宁德状元里张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17
颗粒名称: 漫话宁德状元里张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47-450
摘要: 据解放后仅存的一册族谱记载,宁德状元里“于宋代从罗源茶园迁至四都廉坑。本人主笔撰写家谱时曾随同续谱小组族亲前往罗源各地找寻“迁自广东梅县茶园,解放后仅存的谱牒尚无记载”历来城关群众口头流传”大长房张振锋偕弟迁福鼎秦屿“二十六世孙张明华主笔修谱间发现,据传又有一支迁往霞浦县和霞浦盐田”历代以南宋时张翰为第一世祖,张翰葬廉坑后垅面向北塘(即西陂塘)。将已知的历代先祖事迹介绍如下。
关键词: 宁德县 张氏 状元里

内容


  先辈常说,张氏迁自于“下南八角井”。据解放后仅存的一册族谱记载,宁德状元里“张氏”于宋代从罗源茶园迁至四都廉坑。
  1993年始,本人主笔撰写家谱时曾随同续谱小组族亲前往罗源各地找寻“茶园”,同前代寻祖的族亲一样,无果而返。后来本人得到了一条信息,罗源鑑江有一支张姓,迁自广东梅县茶园。但不知这“茶园”同“下南八角井”、同“罗源茶园”有无必然联系,来龙去脉或是牵强的传,或是附会的传,一塌糊涂。
  从谱牒分析,廉坑迁居城关分两批:张禄迁“状元里”,称“上张”,后一批迁东门外,称“下张”。“下张”地域有别名:叫“张家弯”、“张家巷”,后被谐音附会叫“冬瓜坑”、“冬瓜巷”等。“下张”的存在,解放后仅存的谱牒尚无记载,有的分谱却有记载,历来城关群众口头流传,可以略知一二。例如,“福山境”的神农帝宫,城关人均称“冬瓜冻”宫。我想,当初“福山境”的庙宇,当是建在“张家巷”的遗址。后来群众称“炎帝”为“张家巷神明”等等,历史久远了,“张家巷”、“冬瓜巷”……从谐音而附会,“神农帝宫”就变为“冬瓜冻宫”了。
  谱载,张兰葬东门外碧山,土名“张家湾”,亦名“冬瓜坑”。倭乱之后,宁德造城,其坟石坊表被採掘一空,至今确切处所未知。值得一提的是,张兰号“碧山”,与后世“碧山街”的“碧山”有否牵连?明初,张伯立一支迁至本县石后江澳,于1993年续谱时,小组前往认回。乾隆三十一年,大长房张振锋偕弟迁福鼎秦屿;1996年续谱时,二十六世孙张明华主笔修谱间发现,通过关系认回。据传又有一支迁往霞浦县和霞浦盐田,尚未认回。
  二
  二状元里“张氏”历代以南宋时张翰为第一世祖,至今传世二十八代。张翰葬廉坑后垅面向北塘(即西陂塘)。廉坑有一口水井,井底一石镌刻“张”字,现今仍在。现据有关资料,将已知的历代先祖事迹介绍如下:
  宋朝
  一世祖张翰,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及第,居官莅民,所至有声,余复状元系公门下高才生。《宁德县志》、《福宁府志》、《罗源县志》、《连江县志》均有记载。张翰、张翮、张翔三兄弟均系进士及第,名声远播。但是三兄弟究竟系同胞兄弟,还是堂兄弟,历来考究,均无结论。张翰之子、二世祖斗南,淳熙乙未年(1175)进士及第,于朝有位,尝题一首《逆旅诗》,另书有载。张翰孙、三世祖贵庞,知韶州府。
  明朝
  七世祖张禄(号鹤阳)于元明之际分居城关“状元里”。公因子贵,赠朝列大夫,广东布政司左参议。
  八世祖张兰,鹤阳之子(号碧山,字廷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贡士,官居户部郎中,晋陞朝列大夫,广东布政司左参议。
  清代
  十七世祖张鹏,品行端方,动履必循规矩,赈贫、恤苦、救危,所至有声。“雍正元年(1723)恩诏省举报孝廉,邑候王公如芳以应举,蒙总督郡堂满公,巡按部院黄公批准,先给‘名高月旦’以奖。”“雍正二年,礼部咨覆两院宪题奏奉,首特简孝廉,赐职正六品奉立大夫,后又征召旧部铨选。公以母老(继母),乞请终养辞”。积善之家,四代同堂,水火灾害不降,在当年,宁邑上下,名声显赫。
  孝廉祖婆倪氏,宽厚、仁爱,孝敬后婆,怜恤贫困,在当时宁川,所至有声。我张家祭祖时,宗祠有悬挂两对祖宗肖像:一对是兰公俩老的,一对是鹏公俩老的。据我祖母传,孝廉祖婆倪氏的肖像是死像。老太太谦逊,在世时不同意画像,后来归了终,在尸床上,子孙给画上的。
  老祖宗的事迹成了我们大家族的教科书。童年时,我祖母经常为我讲述孝廉(十七世祖张鹏)故事,以此熏陶我们。老祖宗的事迹在城乡也广为传播。我成年了,1959年在六都办农业中学,同老农民交谈中提及我是“状元里”张姓人家子弟。老农民就联系上了,说,“你张家孝廉婆……”二十三世祖步卿,同治间副举人,清末宁德最高学府——莲峰书院教喻。张家1933年前家谱续谱主笔。上述张氏大门楼一副对联和通族字行对联,估计出于他的笔下。通族字行对联如下:教本明伦敬承祖训,兴廉举孝元绍家声。
  民国时期,二十四世祖张璚城为家乡做过不少好事。他是“明伦小学”至“国民学校”、“蕉城小学”、“宁德县立初级中学”创办者之一,并任“县立中等学校董事会”成员。1933年,任县商会会长。1943年后,先后当选为宁德县参议会副议长、议长。1949年,参加宁德地下民盟组织,为宁德和平解放出了力(详情另见专题表述)。其兄敦询曾任教于蕉城毓秀小学、莲峰小学。后经商,开设茶庄于东门外。又与林昆生等共同组建宁德商会。敦询工诗善对,系鹤场吟社成员。
  三
  张家三大房:仁、义、礼。礼房无嗣了,未知何故。义房最大。张腾生三子,长子无嗣,次子啟泗,三子啟泮,各分三房,计为六房(属于义房),从轮田角度,称为“大轮”,各三房称为“小轮”。张家众事有三类:祠堂祭祖,大轮,小轮。张家轮田有多少?在何处?谱牒销毁了,无可稽考。记得儿时祖母说,蔡家1200担,张家120担。老太太又说,120担实际没有,只有七、八十担。单就七、八十担而言,是三类众事田租总和,还是义房田租,也不知道,本人一概模糊。只一次,我父亲去世那年,我家“小轮”轮到。母亲告诉我,“我收了田租办了祖宗的众事,余下的还了你爹生前做生意(海鲜小生意)的贷款,他治病(伤寒,病一星期)的借贷,他病逝治丧的借贷,最后剩一担子,我把这担子,换了两担番薯米,就凭这,守寡开始了。”由此推知,田租也不多。还记得,祖母常说:芦坪洋“八斗”田、七都田、九都田、到底是哪类轮田?也含糊不清。祖母还说,张家有“油灯田”、“脂粉田”。在哪里?有多少?祖母说,不多,从“大轮”、“小轮”抽取,供子孙买油读书,供女子买花粉。张家祭祖一年两次:春祭、秋祭。春祭,正月初六;秋祭,七月十六。秋祭男丁有“丁肉”,不在学男丁,每人半斤;在学男丁,每人一斤,以示祖宗勉励。平时各房添了男丁的,要到祠堂点烛,以示荣宗耀祖。“小轮”轮到时,要祭祖宗墓,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众厅要褙春联,二十五日要“接年”,燃香,燃烛,放鞭炮,直至元宵。还有的是祖宗忌辰,记得母亲经常忙于制早米糍,制肉丸,备糕点,分给各房各户。年关祭灶前,要分福桔,红糖,甘蔗,马蹄等,让大家祭灶。这类风俗归在哪一类轮田,忘却了。
  张家祖山有三道:一是当今“罐头厂”直至烟亭,山后有否连至“上金贝”?是个疑点,因为“上金贝”有祖墓。这道山推测当是元代前,张氏迁居廉坑时的祖山。第二道是“火卷竹”,即当今“火葬场”和大桥头坑里。这两道山原是连片,是兰公夫人林氏陪嫁物。
  张家祖屋,同其他望族比并不气派。究其原因,祖母说,为官清廉。又据传,张家有过几度火患,损失规模多大?哪些属于灾后重建?未见详细记载。上张在“状元里”中街,即原八一五中路“百货公司”至“医药公司”西药店之间,跨马路,自左边“巴黎婚纱店”至“工商银行”,后头直至“进修校”围墙,占地三亩许。内中包括祠堂、大厅、二厅、仓库(一面砖墙,借靠林家后厅),周边住屋,最后两座“书亭”。“书亭”内至今仍留有遗物。有分谱载,此地有一座系兰公夫人陪嫁物。
  宁德张氏家族另有一现象,居孀守寡的女姓多。十八世张应常派下、张敦诚烈士遗孀守寡,年仅22岁。烈士伯母居孀守寡。十八世张应云派下,我门外有四人居孀守寡,家内,八人居孀守寡,谱载“旌表节孝”四字。二十五世张本宜遗孀陈氏,是解放前最后一位居孀守寡人,年仅27岁。

附注

作者简介:张明华,1958年福安师范毕业,先后在蕉城一小、七都小学、六都农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实小、虎贝小学、宁德八中(今蕉城民中)、宁德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为中学高级教师、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宁德地区优秀教研员,1995年4月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明华
责任者
张翰
相关人物
张禄
相关人物
张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