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815
颗粒名称: 厝宅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3
页码: 442-444
摘要: 一是座落城关大华路15号的月爿坪黄厝里”因大门前有一方半月形状空地而得名,坪沿筑有半围照墙。二是座落城关(街当头)县府路34号的黄厝里。(门楣匾额)厝。属前、中、后三座后庭院相通的房屋,前天井有花架、水池。厝面阔三间”后天井为花圃式庭院。厅墙上有三个并列拱门。后有小门与中座、上座后天井相通”三是清朝康熙年间兴建的座落在学前路13号后的黄厝里,由左、中、右三座并列、两侧中部开葫芦门相通的大厝构成。唯一大门设在学前街刘、陈两家房屋间厝弄(约五米宽、四十米长)深处:亭前两侧立有旗杆石夹。
关键词: 宁德县 厝宅 黄姓

内容

宁德民间曾流传一句话:“陈、林占一半,黄、郑满街排”。这是说在陈、林两姓之后,黄、郑两姓人口也是名列前茅的。“黄、郑”与黄弹的宁德话同音,好记。(黄弹又名王坛子、黄皮,这种水果宁德旧时常见,“饥食荔枝,饱食黄弹”是说其有开脾消食功效)。一都黄姓人口多,古时候有几个大户厝宅颇有名气。
  一是座落城关大华路15号的月爿坪黄厝里。清朝建筑物。因大门前有一方半月形状空地而得名。坪沿筑有半围照墙,墙中央有巨字“福”。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座(俗称三座透后),宽三十余米。屋内有水井两口,天井九处,现仍住用。有关资料载为黄承箕、黄承志兄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从林姓手中购置。
  二是座落城关(街当头)县府路34号的黄厝里,俗称“父子登科”(门楣匾额)厝。晚清建筑物。属前、中、后三座后庭院相通的房屋。前座大“四扇”,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有前后天井及小厅,并有众多膳厅、厨房。屋后一处花园,一通道与中座后庭院相通。中座由前后相通的“四扇”和“六扇”厝组成,前天井有花架、水池。“四扇”厝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六扇”厝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有三层;二层有大书房,后天井为花圃式庭院。往前座设有通道。后座与众不同,按西式风格建筑,人称“洋楼厝”: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面坡屋顶,大厅为明楼,厅墙上有三个并列拱门。左边“撇榭”有二间木屋及餐厅、厨房、水井等,后有小门与中座、上座后天井相通。三座厝三个大门朝向不同:前二座坐西朝东,后一座坐南朝北。可惜2006年一场火灾,前两座片瓦不留,后座亦烧去部分。不过总面积1.2亩的大厝,从残垣断壁中仍可显其辉煌的规模。
  三是清朝康熙年间兴建的座落在学前路13号后的黄厝里。由左、中、右三座并列、两侧中部开葫芦门相通的大厝构成。唯一大门设在学前街刘、陈两家房屋间厝弄(约五米宽、四十米长)深处。弄口处建有一层楼高的门亭,十分美观,亭前两侧立有旗杆石夹。入大门为正座六扇大厝,面阔五间,前后天井、前后厝厅,厝内有水井一口。正座与左右边座各有一扇葫芦门相通。正座后门设于左后廊庑旁厝弄末端,后门不大,面向南城墙边(现环城路156号)。左边葫芦门通左边座,左边座前部建六扇厝一座,称为上厝,后部建四扇厝一座,后庭院设花亭一处,并有水池、假山等,不设后门,但有厝内小弄通正座后门。右边厝由右葫芦门进,前部建有小四扇一座,后部一半有三扇厝,右墙边空坪及天井,右后部为花坪,条石铺设地面并有石花架数层,靠右墙角处开一小门但不常开,厝内亦有水井一口。三座厝总面积计1.8亩。十多年前南环路改造扩建拆除大部,六年前群众改建又拆除剩余部份,如今面目全无。旧门亭、旗杆石约在五、六十年代不存。据旧谱记载,黄廷松迁居学前街后生二男,长道陈、次道隆,道隆长子启晃置田产、架楼屋,拟建“大厅”时不幸逝世(75岁),时为顺治十五年(1658)。之后,每逢七月半祭祖,只能在正座楼厅举行。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