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宁德蔡氏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91
颗粒名称: 二、宁德蔡氏发展概况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页码: 410-415
摘要: 第一、从入宁始祖南益至六世祖以双峰公为代表的开基创业、巩固基业阶段;第二、以七世祖三溪公为代表至十二世祖元琛公的转型跨越阶段;落籍在宁德县(即现在的蕉城区)西北一个山高岭峻、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小山村——蔡洋,把原本荒芜贫瘠之地改造成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山村和适合于居住的“现在在蔡洋山上仍可看到蔡氏上祖故居地厝坪遗址的轮廓,但周围山村的人们至今仍牢牢记得这是宁德蔡氏始祖至六世先祖的安葬地,蔡南益及其子孙在积累了部分资金后大量购置了山场,其宫香火交托郑家看管。
关键词: 宁德县 蔡氏 概况

内容

宁德蔡氏从入宁始祖至今已繁衍到二十五世,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从入宁始祖南益至六世祖以双峰公为代表的开基创业、巩固基业阶段;第二、以七世祖三溪公为代表至十二世祖元琛公的转型跨越阶段;第三、从十三世至十八世的以蔡志谅为代表的拓展鼎盛阶段;第四、从十九世至二十五世的动荡过渡到稳定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世至六世。元朝末年,宁德蔡氏始祖蔡南益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宁德,落籍在宁德县(即现在的蕉城区)西北一个山高岭峻、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小山村——蔡洋,并在此开基创业和繁衍生息。他以种地、种菁为主业,附以茶叶等其它农作。经过几代人的艰苦耕耘,把原本荒芜贫瘠之地改造成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山村和适合于居住的“世外桃源”。“蔡洋”也因蔡氏先祖在此落籍而得名,至今在宁德蕉城金涵乡浮坪行政村的蔡洋村、蔡贝村和中前行政村的蔡洋亭村以及蔡洋岭等地名一直保留在蕉城区的地籍上,这是历史为蔡氏先祖竖立的纪念丰碑。现在在蔡洋山上仍可看到蔡氏上祖故居地厝坪遗址的轮廓。该厝坪坐东北朝西南,周围山峰峦叠,参天挺拔的树林成月牙形簇拥着这块古老的发祥地。用石块堆砌而成、各具特色的狮墓、虎墓、鼓墓,虽然没有墓志铭,但周围山村的人们至今仍牢牢记得这是宁德蔡氏始祖至六世先祖的安葬地。蔡南益及其子孙在积累了部分资金后大量购置了山场,那时从四都涵道梯岭起至后溪隔溪,左从麒麟岗狮子头,右至龙亭岗疆溪涵道,此范围内的山场是时俱属蔡家所有。蔡氏上祖在该地还建有神宫、大厅等建筑。后迁至城邑,其宫香火交托郑家看管。经过了六代人的苦心经营,蔡氏逐渐站稳了脚跟,人丁逐渐兴旺,家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第二阶段,从七世至十二世。蔡氏七世祖三溪的远见卓识使家族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明嘉靖十九年(1540),蔡三溪率家人从蔡洋山迁居县城后,为蔡氏家族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蔡三溪及其以后的几代人,通过艰辛努力,终于使蔡家完成了由山区向平原、从农村向城镇、由务农向经商过渡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三溪公是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具有远见卓识、适应潮流、善抓机遇、敢想敢闯的突出人物,他从农村向县城进军的大胆决策,为蔡氏家族的兴旺发达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从此后,宁德蔡氏子孙活动地域不断地向外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社会生活和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如果不是他,蔡家可能几百年后还未能走出蔡洋深山,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的开创意识和创业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对子孙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这一阶段起蔡家才算真正融入了社会,实现了转型跨越。
  过去,宁德坊间曾流传着蔡家发迹的几个小故事,简述如下:一是,蔡南益到宁德蔡洋山定居不久,曾有一道士云游至此。因长途跋涉,饥饿难耐。蔡南益看到后,请他到屋里休息。因家里贫穷,吃的是地瓜米,配的是咸菜,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只好把一只老母鸡宰了招待客人,这使得道士十分感动。后来道士问他是否已修了坟墓,答曰,没有。道士上山仔细察看后,选定了一块风水宝地说:这是祥瑞之地,在此建坟墓,定能发达。后来,从一世至五世做古后就在此地修建了狮墓、虎墓、鼓墓等。蔡家从此也确有如神助,逐步兴旺发达、发展壮大。
  二是,七世祖蔡三溪种菁制靛积攒了一点钱。但因长期生活在山区,并不知道城里珠米桂薪生活不易,也不知道城里谋生的道道。一日,进城来到茶馆向人讨教,茶肆闲人见这位老实巴交的山里人自称有钱,不禁好笑,便打趣说:“现在蟹酱又多又便宜,买些存起来,来年好赚钱呀!”蟹酱,就是用一些不入等的杂鱼小蟹加盐腌制的又腥又咸的烂货,是没钱人享用的“海味”。这东西来路多,买进卖出都赚不了几个钱。蔡三溪因从未做过生意,没有经验,就听信了其言,把全部积蓄掏出来买了十几个陶瓮,认认真真地腌制起蟹酱来。
  可是,腌制的蟹酱却久久无人问津。
  事有凑巧。那一年,适逢倭寇猖獗,海路禁绝,海盐奇缺。食盐没了,蟹酱就成了抢手货。当人们得知蔡三溪家有大量蟹酱时,让蔡三溪发愁了半年的又臭又腥的东西,居然一汤匙卖到了一个铜板。蔡三溪凭着憨直和运气,花小钱做成了“大生意”,淘到了第一桶金。
  三是,蔡三溪进城后,改务农为经商。但由于缺乏经商经验,难免上当受骗。再加上城里竞争激烈,尤其是一些欠厚道的经纪人见刚进城的乡巴佬愚昧可欺,便经常串通不法商人搞鱼目混珠,从中牟利。有一年,一经纪人将乌梅当成李干卖给蔡三溪(乌梅比李干便宜得多)。还说:看你人老实,所以按最低价格卖给你。蔡三溪信以为真,买进了大量假“李干”。但人算不如天算,饶有趣味的是这批货运抵山东时,恰逢山东痢疾甚行,乌梅价格陡涨(乌梅具有生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治疗细菌性痢疾等功效),在鲁获利甚丰,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这些流传在坊间的小故事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但它告诉人们“多做善事必有好报”的道理,也说明了蔡家创业的艰辛。
  第三阶段,从十三世至十八世。从十三世起,宁德蔡氏不论文化、经济发展都进入了巅峰时期。尤其是到了清代中叶,随着蔡氏十六世祖蔡志谅的步入社会,蔡氏家族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从这时起,从仕途来看,计有举人五位,贡生二十二位,七品以上官职者二十余位;从商业来看,拥有规模可观的钱庄、当铺、渔行、盐务、粮食、茶业、陶瓷、纸业、酒业等产业,经营范围遍及福宁府的宁德、霞浦、福安、福鼎及福州、罗源、连江等地。并购买有良田千顷,一年收租一千五百多担。同时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埕、盐埕、房屋、山林等等。此时蔡氏家族声誉如日中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宁德第一望族。就连外县的豪门大户也对之刮目相看。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系统地创修了宁德蔡氏族谱。同治十二年(1873),次房十六世祖志谅委托长房十七世祖宗健主笔创修族谱。宗健搜寻十五世愚溪家藏抄本并十七世步钟所录世系草簿互为旁证,经历六个寒暑的深入调查采访,辛勤耕耘反复修订编纂成册,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告竣。《族谱》分上中下三册,详细记述了蔡氏迁宁五百多年的发展情况,上溯祖宗本源,下昭子孙支派,同时昭穆了“明(志)昭(步)承(思)祖泽,作述永(振)家声,积(孝)善(悌)长(传)绳继,诒谋望有成。”二十个字作为宁德蔡氏家族十六世至三十五世的通族行第。此后,各支房也陆续创修了支谱。
  第四阶段,从十九世至二十五世。宁德蔡家发展到十九世已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动荡,蔡家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这时起,有的因不满社会黑暗而弃官归隐(如蔡祖熙);有的因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如蔡泽鏛即蔡威);有的因生活所迫出走他乡、远赴台湾、东南亚等地……。解放后,尤其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蔡家人才同全国人民一样,逐步走上了奔向小康的道路,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从蔡家发展的几个阶段看,有以下特点: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蔡家一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先祖早就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蔡家还在蔡洋山艰苦创业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有了一定积累后,在蔡洋山盖了祠堂,聘请了私塾先生为子弟授业。以后各世都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十三世后对培养子弟更是倍加重视,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设置“油灯田”。所谓“油灯田”就是在本家现有田产中专门划出若干亩,将其收获的田租用于奖励学子,并按学业层次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分为若干等次。八世祖景榛就将其手置的叁仟肆佰斤田租作为“油灯田”以鼓励子孙读书上进。十六世祖蔡志谅为鼓励子孙后代勤奋学习,求取功名,提高了奖励额度。规定凡族人中秀才者每人每年奖“油灯田”稻谷三十担。
  二是创办私塾。创办私塾在那个年代是培养子弟的一种好办法。蔡家历代都办有私塾,到十六世祖蔡志谅时,所办私塾规模较大,且十分正规。不但有教室,还有图书室,有大量图书供学子课外阅读。他曾在家族内设立两家私塾,蔡氏家庙中的“文昌阁”就是私塾之一,几代蔡家子弟都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这家私塾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私塾除聘请社会上的饱学之士担任教员外,也请家内的高人当老师。十九世祖蔡祖熙就曾在此执教,蔡威小时候也在这里读过几年书。所学课程由最早的儒学为主,到后来还开办了算术、英语等科目。而且,蔡家所办的私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允许本家女子上学,男女同校,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重男轻女的年代,是很值得称许的。同时蔡家男女同校的做法,对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宁德著名秀才黄以褒先生也曾在蔡威故居开班教书。蔡泽钦、蔡作麒、蔡述职等几代人都曾是黄先生的学生,蔡述职的名字还是黄先生所起(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三是鼓励子弟外出求学和深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仅靠私塾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蔡家也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子弟到新的学校学习。除参加本县的小学、初中读书外,还让他们去更大的城市深造。如蔡祖焘、蔡威等一批学子,就到福州、宁波、上海等地读书,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由于蔡家把教育和培养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所以,族中人才济济。同时也涌现了不少知名人士:始祖蔡南益,为蔡家开创了基业,为蔡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七世祖蔡三溪,曾是乡饮耆宾例授修职郎,为蔡家的转型跨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八世祖蔡景榕,据一九九五年版《宁德市志》记载,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被倭所掳,东渡扶桑,回国后写了《海国生还集》,是蔡家历史上第一个留下文字记录的人;九世祖蔡世寓,著有《西园集》诗作,邑志曾有记载;十三世祖蔡廷樑,国学生,貤赠通奉大夫(正二品);十五世祖蔡光堂、蔡光均,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宣宗皇帝下旨表彰其兄弟为“孝友”,并遵旨旌表了“孝友”牌匾;十六世祖蔡志谅,诰授中议大夫、晋授通奉大夫、驰封资政大夫(正二品)。系带领蔡家走上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十六世祖蔡明绅,清代书法家,诗人。道光年间(1821-1850)岁贡生。“蔡氏家庙”四字即出于其手。
  十七世祖蔡步钟,四川雅州府知府,后升任云南按察使(正三品),是清代任文官职务最高的宁德人;十七世祖蔡步镛任工部司郎中、特授山东武定府知府;十七世祖蔡步镳任刑部浙江司郎中;十七世祖蔡步銮诰授朝议大夫、候选知府;十九世祖蔡祖熙,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兵部郎中。辛亥革命后,任福建议会议员、宁德商会会长。系“无名英雄”蔡威生父。
  二十世祖蔡威(原名蔡泽鏛),“无名英雄”,红军优秀的无线电密码破译专家,红军无线电技侦事业开创者之一。被列入《中国名人词典》。
  近现代宁德蔡家也是人才辈出,蔡氏后代在美、英、法、澳、德、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地区从事科研的博士有几十人;专家、学者、教授亦为数不少;大小企业家也大有人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作贡献,为家族的荣誉争光。
  热心从事公益事业。
  十六世祖蔡志谅对于公益事业毫不吝惜,他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独自捐资两万六千八百余两重修县学文庙和明伦堂,现位于蕉城一小内的明伦堂大堂的梁上,仍可清晰看到刻有“福建福宁府宁德贡生蔡志谅捐资鼎建”的字样。并于咸丰元年至十年(1851—1860)四次捐资白银三万两,以纾国用。同时还捐资修建白鹤岭官道,嘉庆进士国史馆总纂、周墩人魏敬中为之记,并在白鹤岭上有勒石。这些功绩被收录于民国版《宁德县志》中。
  十七世祖蔡步銮一生钟爱中草药,对治疗痢疾和烫伤颇多心得,于是常年雇人四处采药,再按家传秘方熬制成药,无偿舍给需要的人们,社会威望颇高。此外,曾创建二都官前铺南沣水溪桥,乡民感其德,树碑桥上。
  ……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