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生平及其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88
颗粒名称: 吴国华生平及其家族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405-408
摘要: 吴国华著有《五经正解》、《吴给谏奏草》。见于乾隆《宁德县志》、《宁德支提寺图志》。兵科给事中吴国华劾工部郎中曹钦程贪险罪状,贈口口吴国华太常寺少卿。七都吏部里康坂:吴国华祖上原籍福州府福清县。九都镇云气村保存的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修《延陵吴氏族谱》周士绳序中有详细记载”始祖四十八郎讳朗公、二世讳原善公、三世讳克昌公、四世讳右(祐)之公”侨居福清县黄柏。而由福清黄柏迁鹤邑(指宁德)东门居者。
关键词: 吴国华 宁德县 家族

内容

吴姓为蕉城区大姓之一,人口分布较为广泛,重要的聚居点有城南镇塔山村,漳湾镇蓝田村、拱屿村,八都镇洋头村,九都镇云气村,赤溪镇官岭村,金涵乡后溪村等等。自明清以来也涌现出不少科举人才,其中名气最大的吴姓人物当推明代一都人吴国华。
  吴国华(1579~1627),字朝宾,号爱日。一都南门竹兜街人。性情忠朴,折节读书。家贫寒,在庠时寄寓四都瑞迹寺(在今金涵乡院后村)。
  万历四十年(1612),吴国华乡试中举。万历四十四年(1616)联捷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曾奉使赵、鲁诸藩王,温恭有体,谢绝馈赠,颇著贤名。天启二年(1622),升任兵科给事中。时太监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沆瀣一气,极受宠信,独揽朝政。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遭迫害。吴国华身为谏官,义愤填膺,遂上疏弹劾魏忠贤党羽、“十狗”之一的曹钦程。奏疏“指数奸党,字字诛心褫魄”。魏忠贤闻讯大怒,矫诏将吴国华贬为庶民。天启七年(1627),抑郁身亡,年仅四十九岁。首辅叶向高有诗悼之,好友庠生马承宾为题像赞。
  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朝廷为吴国华平冤昭雪,旌奖“精忠名臣”,赠太常寺少卿。崇祯三年(1630),通邑生员韩廷辅等佥呈恳请庙祀。祀乡贤祠、忠义祠。
  吴国华著有《五经正解》、《吴给谏奏草》,今无存。仅诗作二首,见于乾隆《宁德县志》、《宁德支提寺图志》。
  除了地方史料,对于吴国华不畏权势,上疏弹劾佞臣的大义举动,明清两代国史及其他重要史书颇有涉及。清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曹钦程》:“钦程于群小中尤无耻,日夜走忠贤门,卑谄无所不至,同类颇羞称之。钦程顾骄众人以忠贤亲己。给事中吴国华劾之,忠贤怒,除国华名,钦程益得志。”《明熹宗实录.卷之六十二》:“兵科给事中吴国华劾工部郎中曹钦程贪险罪状,且及旧令周诗雅、熊江受累之枉。得旨。曹钦程既已力攻群党,况见在陵工督理,不必苛求。周诗雅、熊江作令,大千物议吴国华如何颠倒任意,显是狥情报复。周诗雅、熊江、吴国华都著革职,仍追夺诰命。”清汪楫《崇祯长编·卷十五》:“崇祯元年十一月,贈口口吴国华太常寺少卿。”吴国华病逝之后,据乾隆版《宁德县志》记载,葬于“七都吏部里康坂。”《福宁府志》又作“溪口地方”。
  吴国华祖上原籍福州府福清县“黄柏”。黄柏指黄蘖山,位于今天的福清市渔溪镇,是我省著名的佛教名山。对于吴氏源流,九都镇云气村保存的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修《延陵吴氏族谱》周士绳序中有详细记载:“明兴时,始祖四十八郎讳朗公、二世讳原善公、三世讳克昌公、四世讳右(祐)之公,侨居福清县黄柏,支派流传,代有明征。而由福清黄柏迁鹤邑(指宁德)东门居者,自祐之公始。”这位吴祐之就成为了“鹤邑鼻祖”,也就是蕉城东门竹兜街吴氏开基始祖。吴祐之生有三个儿子,复、衍、卫,分为天地人三房。后来除了次房衍公房至八世无传之外,天、人二房人丁比较繁盛,但“未有显者”,与城内其他大姓相比之下差之甚远。自人房第七世吴一阳、天房第九世吴国华相继入仕之后,家族地位才有所改善。吴一阳,号心斋,万历三十二年(1604)岁贡。官漳浦训导,升龙泉教谕。任间,“弦歌雅化,脍炙南方。”另外还有吴国华祖籍霞浦沙江的说法。据民国版《霞浦县志》卷之六“城市志”记载:“(洪江)东则明给事中吴国华之墓在焉。国华本洪人,筮仕后迁于宁邑,遂隶宁。”宁德地方志中没有类似记载,况且乾隆县志有记录国华祖辈事迹,可见迁居宁德不是始于其人本身。霞浦一说很可能引自民间传闻,不足为信。
  根据《延陵吴氏族谱》世系图可知,吴国华曾祖吴榆,号淮东,寿八十二,举为乡宾。名见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八.人物志.大年》。祖父吴辉,名不显。父应麟,字邦瑞,号东江。恩赐耆宾,以子贵敕赠行人司行人,逝后与妻余氏、黄氏合葬四都井上村(今属金涵乡)。吴国华还有一兄一弟,兄名国表,字朝仪,号凤亭,邑廪生。其弟生平不详。由此可证,吴国华累世布衣,家境贫寒,且人丁单薄,这与民间传说十分吻合。吴国华娶妻西乡陈山下(今洋中镇东山村)陈氏,生有三子,长子百淳,次子百宠,三子百溢。
  竹兜街吴氏家族自吴一阳、吴国华之后,孙曾一辈再也没有显达人物。在乾隆县志中,只提到了生员吴昌时(号卓斋,竹兜街吴氏十三世孙)。他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时候,率领族人在竹兜街修建了“吴公祠”,祠内供奉包括吴国华在内的历代先人。
  吴氏家族第二轮兴盛是在清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吴氏分为城关竹兜街、九都云气两大支派,城关以吴良楠一派最著。吴良楠(1795—1856),字久让,号恭轩。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选为贡生。钦加同知衔,诰授正五品奉政大夫。生子四。长子炳传,字孔授,号鲁岩。由太学生报捐同知,候选直隶分府,诰授奉政大夫;次子炳僖,三子炳任;四子炳修,号静臣,光绪元年(1875)举人。授浙江宣平(今属丽水)知县,归里掌莲峰书院讲席。孙钟葵,邑廪生;钟茂,字肇叶,号畅如。光绪十八年(1892)岁贡生。铨选儒学训导,宁德县莲峰书院掌教。曾孙士口,光绪辛丑(1901)贡生,詹事府主簿。四代人才济济,蔚然为一时之望族。且炳传、钟茂叔侄先后聘任莲峰山长,县乡传为佳话。
  云气村支派以吴炳游最为著名。吴炳游(1850—1903),字方五。幼年家贫,随父经商,贩卖香末于琯江(今连江琯头镇)、刘岐(今福州琅岐)之间,数十年栉风沐雨、苦心经营,生意逐渐壮大,遂成巨贾。他为人厚道,关心公益,在九都、霍童二乡口碑甚佳。石桥黄树荣未登进士之时,闻炳游贤名,“常与往还,遂缔好友。”后宦游京师,赠以“携柑听鹂对竹思鹤,牵萝补屋藉草为茵”对联。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侄孙吴士口向知县韩克嵒荐举,奖赏六品衔,例授承德郎。韩知县还赠以“孝友可风”匾额。子钟萱,民国时期担任宁德县政府教育科科长,选为宁德县务本区自治会议员、宁德县议会议员。孙士端,字上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湖南武冈)第十七期毕业,上尉军衔;士蕃,字上屏,号剑梧。聪颖过人,品学兼优。民国二十四年(1935),在宁德县立模范小学就读时,参加闽东第一届学艺竞赛,荣获作文科第一名。时任福建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徐虎侯颁发奖状,霞浦县县长张灿授“学艺长才”银盾一尊,以兹嘉奖。毕业后历任蕉城中心小学总务课课长、训导课课长、民教部主任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竹兜街自九世祖吴国华以来,数百年间涌现出了吴炳传、吴炳修、吴钟茂、吴士蕃五位诗人。吴钟茂为清末“留云社”社员;吴士蕃为蕉城鹤鸣诗社社员,著有《愚耕诗稿》、《凤山草堂诗草》,诗作选入《百年闽诗》、《当代宁德诗词选》。他们皆有诗作流传于世。此外吴炳游、吴春庭父子与黄树荣、郑宗霖、陈文翰这些闽东近代诗文名家交情甚笃,至今云气乌猪滩刻诗犹存。由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吴氏家学渊源之深厚,也当之无愧地冠以“诗词世家”之美誉。

附注

注:以上引用资料,除注明书名者外,其他皆引自民国三十三年(1944)重修《延陵吴氏族谱》。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
吴国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