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场彭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84
颗粒名称: 后场彭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390-392
摘要: 所能了解到的家族信息只能根据杉洋彭氏族谱以及彭氏家族老一辈残存的记忆进行复原。据古田杉洋、福安穆阳、周宁玛坑等地彭姓族谱记载,后迁宁德西隅后场开基,为后场彭氏开基始祖,另据福建《彭氏族志》记载,杉洋彭氏开基始祖彭金为彭思邈五世孙,带长子彭官至蓝田(即杉洋)枫湾开基“遂开后场彭氏之始,据彭氏后人记述,后场大致位置在今天蕉城城区西门路棋盘头一带,如民国《东井崔氏族谱》中。民国《古溪陈氏族谱》,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五·征榷考》记载。
关键词: 姓氏 宁德县 后场彭氏

内容

后场彭氏据说来源于古田杉洋镇。由于城关彭氏谱牒在文革期间焚毁无存,所能了解到的家族信息只能根据杉洋彭氏族谱以及彭氏家族老一辈残存的记忆进行复原。据古田杉洋、福安穆阳、周宁玛坑等地彭姓族谱记载,闽东彭氏始祖彭思邈,字有阙,曾任李唐“开州司马”,后随王审知入闽,仕至“礼部尚书”。彭思邈生三子,兰胤、兰居、兰膺,兰膺官任“宁远统军使”,生二男,长子即为彭仲修,生于虎贝石洋村(今彭家墩),后迁宁德西隅后场开基,为后场彭氏开基始祖。
  另据福建《彭氏族志》记载,杉洋彭氏开基始祖彭金为彭思邈五世孙,五代时任闽国“行军使”。天福二年(937),带长子彭官至蓝田(即杉洋)枫湾开基。彭官曾赴闾山学法,闽王封为“大真人”。彭官生有五子:沐、游、润、渥、渊,其中长子彭沐迁徙至宁德虎贝彭家墩繁衍生息。彭沐生五子,五子名彭取。彭取次子彭益择居感德场,遂开后场彭氏之始。
  以上资料错综复杂,加以穿插附会,尤其是祖先官职漫为标榜,不足为凭,唯一可取之处是城关彭氏始祖为彭仲修,最早落脚点为西隅后场。
  据彭氏后人记述,后场大致位置在今天蕉城城区西门路棋盘头一带,这一地名虽不见于地方志记载,但在城区一些姓氏族谱中仍可见到,如民国《东井崔氏族谱》中,崔鉴三女适“后场彭知州(宁)嫡孙”;民国《古溪陈氏族谱》,上祠陈思宝娶“后场彭氏”之记载。据笔者研究,后场当于建县前之感德场建置有关。
  宁德“县本盐场”⑥。蕉城城区这一片广袤平原旧时称作“白鹤洋”。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五·征榷考》记载,福建在唐代有六县产盐,长溪县为其一。作为长溪县的管辖地域,感德盐场应当是境内重要的产盐区。乾元元年(758),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开灶近利之地,置盐院,允许失地农民业盐为亭户,免其杂徭,由此吸引大量移民迁入境内,逐渐形成城镇规模。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特析长溪、古田二地置感德场,隶属长溪县,是当时福建“九场三监”⑦之一。所以又被称作“大盐场”、“白鹤盐场”。盐场的制盐地点称为“盐厂”⑧,并分为前、后两处,“前厂即今县治,后厂在龙首境”,⑨搭盖有简陋的棚舍。场作为县以下的一种行政建置,与“镇”大致相当,场的行政长官称为场监。行政机构就设置今天蕉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一直作为宁德县署所在地,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沿袭不变。根据乾隆版县志记载,最早的感德场署是坐北朝南,棋盘头一带位于场署后围,故有“后场”之名称。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纂修的《霍童青岩宋氏族谱》留下一篇《承宗公在县屋宅基址志》,难能可贵地留下了建县前的蕉城城区概貌,其中有:“邑西一条直岗,直至前场边止。”的记载,这里的前场就与后场形成对应。旧时后场彭氏宗祠与宁德县衙仅一墙之隔,三进式规模,直到民国时期仍完整保存(旧址在今天的培英社区西门路59号)。彭家的书馆在西山路40号,至今仍为彭家后人所居住。
  后场彭氏始祖彭仲修,后人尊称“北山公”。1995年新修《宁德市志》依据彭氏家谱内容以及民间传闻,在卷三十二“人物”中,堂而皇之为彭仲修立传,称之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考中武探花,任职兵部。永徽元年(650),唐高宗下诏封为武毅大夫。这种做法未免草率。作为地方正史,对于地方文献的引用一定要存真去伪,力求翔实可信。
  据《旧唐书·选举志》记载:“武后长安二年(702),始制武举。”初唐不设武科,也就不存在三鼎甲的说法。武毅大夫,当作武翼大夫。据《中国历代官制词典》:“武翼大夫,武阶官名。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由供备库改称,为武臣第三十三阶。”只相当于清代把总、外委千总之间的基层小武官,为从七品职衔。如果彭仲修真的官高爵显,为何在南宋《三山志》及明清地方志都未予收录,只有乾隆年间修志时,因为境内唐代墓葬稀少,才在《宁德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宅墓》内略略题了一笔呢?这个历史谜题,直到民国时期修县志时才得到解答:“武毅大夫彭仲修墓,在东门外溪流坑碧山。碑有‘北山’二大字,人呼为‘北山公墓’。”后面还附有修志者按语:“按彭仲修号北山,系彭氏迁宁始祖,官至武毅大夫。墓道碑及祠内木主均载为唐代,似属唐代无误。考《彭氏族谱》,实元至元时人,盖明初讳称元代官爵,故以唐避之。其谱中有万历时广东封川县知县彭道南号文泉者,乃其九世孙。则仲修确为元人无疑。”如果《彭氏族谱》的记载准确无误的话,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武翼大夫为两宋职官名,元代并没有设立,而且民国志中“盖明初讳称元代官爵”的说法也颇为勉强,在明代嘉靖、万历四种州县志中,就收录了元代的不少职官、科举人物,嘉靖版《宁德县志》因为文献无征,元代进士空白而深感遗憾:“元自泰定四年至元末十余科,宁士登第者不知其几,而旧志无载。间得一二,惟博洽君子随所见而补缀焉,幸矣。”按照这种逻辑推断,笔者认为既然极有可能是由宋入元的遗臣,由于再仕异族,后裔有意隐讳,将开基始祖的生活年代、官衔予以篡改,才留下了这么一段历史公案。以上只是笔者肤浅的推论,未必准确,希望能等到博学者的进一步论证。
  在嘉靖版《宁德县志》中还有宁德县“较场”旧设于西山的记载,而彭仲修就居于附近,又是基层武官,且族谱记载其曾任“武教官”一职,这段记载或者能够为研究彭仲修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