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井崔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83
颗粒名称: 东井崔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388-390
摘要: 还包括崔氏书馆、崔氏大夫祠(在前林路,与蔡氏家庙毗邻)遗址等,我们可以想象明清时期崔氏家族簪缨联翩、子孙显贵之盛况。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纂《崔氏族谱》记载,东井崔氏始祖提举公因“宁德在宋初有感德盐场,宋明道壬申自崇安来巡是(感德)场,故世称曰崇安‘提举公’,③这是我们至今可以见到最早关于崔氏家族入居宁德的记载”崔氏开基始祖提举公于北宋明道元年(1032)由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迁入,崔氏始祖应该是担任提举茶盐的官职。崔氏始祖不可能担任这一职务”
关键词: 姓氏 宁德县 东井崔氏

内容

东井崔氏,以世居于城区东井境而得名。东井又名下井堂,在今天的前林路下井堂弄一带,因为此地有一座供奉马氏三仙的神堂,又有一口水井,故而得名。这片街区至今仍有好几座崔姓住宅,还包括崔氏书馆、崔氏大夫祠(在前林路,与蔡氏家庙毗邻)遗址等,透过这些青砖黛瓦、规模宏敞的古建筑,以及倾颓的废墟,我们可以想象明清时期崔氏家族簪缨联翩、子孙显贵之盛况。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纂《崔氏族谱》记载,东井崔氏始祖提举公因“宁德在宋初有感德盐场,宋明道壬申自崇安来巡是(感德)场,居延日久,乐其风俗之醇甘,其土宜之赡,遂卜于鹤峰东井境居焉。故世称曰崇安‘提举公’,是为崔氏之鼻祖也。”③这是我们至今可以见到最早关于崔氏家族入居宁德的记载。序中明确记载,崔氏开基始祖提举公于北宋明道元年(1032)由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迁入,至今已近千年。提举当为官名,不是人名,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④:“提举,宋时置,有提举常平、提举茶盐、提举水利、提举市舶、提举坑冶等。”按照以上条目对号入座的话,崔氏始祖应该是担任提举茶盐的官职,而提举茶盐司在两宋时期是“路”一级的行政官员,设置也是在崇宁元年(1102)以后,崔氏始祖不可能担任这一职务,且序中有“自崇安来巡是场”,则所任为县级官员,其时宁德已升场置县,这里所指的感德盐场已是行政机构,而不是行政区划。据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二十四·秩官类五》:“怀安县,监盐仓,一员。盐仓,旧主簿兼监。绍兴十三年,差小使臣一员专监。”嘉靖版《宁德县志·卷二·古迹》所记之“契盐库”即贮藏县衙文书及食盐的仓库。崔提举所任正是监盐仓一职,这里的“提举”作为动词,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解释为“管理,管领”的意思。崔氏后人明代浙江盐运副使崔世召曾远赴崇安访寻先族无果,有诗曰:“遥遥来傍武夷宫,有宋盐官任霍童。”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证明。监盐仓虽为县衙佐杂小官,却是肥缺,相当于明清时代之盐课司大使。
  东井崔氏自崔提举以下连续十二世无人科举入仕,且人丁不振,家道逐渐式微,至十三世崔镕、崔鉴、崔铎三昆仲时,分为智、勇、仁三大房,科第家道逐渐光大。尤其是崔鉴(后人尊称“克明公”,又称为“崔大夫”)一房,不仅本人官至镇江府同知,进阶朝列大夫,赐金带黄伞,而且其子孙等又连续数世科举蝉联,如日中天,涌现出崔昌、崔廷复、崔世召、崔嵸等优秀子弟。
  蕉城民间各家族对于祖先渊源的合流,与国内其它城市乡村大致相似,且在某些方面更显狂热。“这种行为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家族的社会地位,适应了人口流动与乡族分立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另一方面却恰恰使自己的祖先日渐模糊难辨,张冠李戴。”⑤难能可贵的是,崔氏家族对这种混淆族源的行为并不乐衷。东井崔氏历次修谱,都在不同年代的序文中反复叮嘱,郑重其事。如广东肇庆府学训导十五世崔侹在嘉靖十六年(1537)序文中提到:“若再求崇安(提举)公以前世系,则又有望于将来子孙或宦游多方,得其真牒,可置谱首,以示世代之本源也。”十七世崔文泰也谨慎记曰:“(崔氏)历汉迄唐为显秩,东西南北世有闻人,今亦不敢强为之附也。”万历三十八年(1610),福安举人刘廷冠谱序中,更引唐代刑部尚书赵彦昭与赵姓女巫通谱,宗室李崇与宰相李义甫联宗史事,“百世嗤之”,并且很严肃庄重地告诫后人:“此以见谱,又不可以妄援也……然则名家巨族谱牒之修而不可以弗慎重乎哉!”据了解,与武夷山市毗邻的浦城县仙阳镇柏山村至今仍为崔氏家族聚居地,有人口一千多人,清代康熙时期曾出过一位名曰崔世孔的孝子,不知这支崔氏与东井崔氏是否有渊源关系。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